信息必刷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1页
信息必刷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2页
信息必刷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3页
信息必刷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4页
信息必刷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2(广东专用)2024年广东省卷题型题量与去年相比未发生变化,总题量为33题,考试时间为8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非选择题3题,共计40分。复习过程中要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学会运用时间轴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新考法1:第2题考查观点提炼,理解春秋战国战争性质的变化新考法2:第7题题考查论从史出,以详实的史料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新考法3:第24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用地理学的角度感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C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夏、商、周三族,无法体现“各族”,排除A项;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感悟、体验、明了历史上发生的各类情况,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发展。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

)时间事件春秋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敌人逃跑,追击不能超过一百步战国晋国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白起攻打赵国,坑杀赵国四十余万人A.恪守宗法到礼乐崩坏 B.尊礼重信到文明讨伐C.王室内讧到华夏一统 D.争霸从礼到弱肉强食【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宋襄公提出了“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敌人逃跑,追击不能超过一百步”的战争原则,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战争规范和礼仪,强调了君子的仁义之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战国时期,晋国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白起攻打赵国,坑杀赵国四十余万人,这表明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残酷战争,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弱肉强食、权谋之风,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从礼乐文化逐渐走向弱肉强食的演变过程,D项正确;宗法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文明讨伐与题干“晋国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白起攻打赵国,坑杀赵国四十余万人”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争霸从礼到弱肉强食,并非王室内讧到华夏一统,排除C项。故选D项。3.在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记载: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传送。材料实质上反映出秦朝(

)A.灾害频发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B.政府鼓励农业发展C.政府关注灾害上报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传送”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发生的事情要及时报告中央,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灾害及时汇报,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排除B项;政府关注灾害上报,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是某班级同学对汉代丝织业情况了解的部分总结。据此可以得出(

)织物情况出现具有复杂花纹的高级织物,普通织机无法制造织机实物史料情况无完整的高级织机出土,普通织机也只能据画像石复原汉赋记载情况汉王逸《机妇赋》对高级织机有所描述,如“高楼双峙”“纤缴俱垂”A.汉代丝织品质量提高 B.对汉代纺织业的了解尚属猜想C.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 D.织机的落后制约着丝织业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今对汉代丝织业情况了解的部分情况”可知,关于汉代丝织工具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相对匮乏,而文学作品汉赋中对此有所涉及,并能够得到一定印证,因此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C项正确;A项所述只符合材料中的织物情况,故其无法涵盖材料全部信息,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尽管资料相对不很丰富,但是仍然有事实基础毕竟汉代丝织品确实存在,排除B项;具有复杂花纹的高级织物的出现说明确有高级织机的存在,只是至今无完整的高级织机的出土,织机的落后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以下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A.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C.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D.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则材料分析了疾病流行对曹军的影响;第二则材料分析了水土不服和民心向背的因素;第三则材料分析了曹操对手孙刘联合的因素,可见这些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赤壁”“孙权”“刘备”可知,反映的是赤壁之战,不是官渡之战,排除A项;赤壁之战时三国鼎立局面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与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唐朝时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元朝时1264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统辖吐蕃之地,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清朝时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等。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B.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C.唐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D.西藏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唐蕃会盟碑”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相互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友好设置驻藏大臣;元朝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吐蕃,是中央政权正式对西藏管辖的开始;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是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有力保证,所以这一系列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A项正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元世祖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排除C项;元朝建立是1271年,距今不到一千年,排除D项。故选A项。7.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C.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近1倍,南方赋税也远远高于北方,这一现象主要表明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A项正确;宋金和议标志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岳飞抗金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明朝时,朝廷以“票拟”制度处理奏疏,即奏疏先送至内阁,内阁官员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贴在奏疏之上呈交皇帝,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反映出明朝(

)A.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B.票拟制度保证决策的正确性C.厂卫制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可见,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君权至上,根据材料“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因此,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可知票拟制度无法执行决策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无法体现厂卫制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9.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切由皇帝掌控。这种变化体现了清朝(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注重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融合C.防止外族入侵边疆地区D.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置边疆管理机构【答案】A【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清朝……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切由皇帝掌控”,分析可知,清朝废除了之前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朝贡制”,改为“设治,直接由国家管理”可见,材料所述清朝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具体说明清朝“注重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融合”,排除B项;题干亦未涉及清朝采取何种措施“防止外族入侵边疆地区”,排除C项;西汉时期,我国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清朝并非首次设置边疆管理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10.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A.文学范式更新 B.南北文风融合 C.城市经济繁荣 D.审美观念改变【答案】C【解析】从隋唐到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了适应市民阶层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需求,文学体裁、创作的主体、文学的接受者相应地发生变化。C项正确;文学范式更新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北文风融合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审美观念改变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可知,美国柔克义对《辛丑条约》的内容分类中,强调了列强的利益和对中国的关系,反映了其意在继续维持条约关系,并不希望条约关系结束,A项正确;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并非要扶植清政府,两者并不一致,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瓜分行动,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非其主观目的,只是其侵华手段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12.1912年8月13日,革命党创办的《民权画报》刊发了一则漫画《环游地球》(如下图),漫画中一只猿猴手挥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

)A.揭露了袁世凯破坏共和的企图 B.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C.描绘了袁世凯登基大典的闹剧 D.赞扬了护国战争推动法制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的“猿猴”喻指袁世凯,作者对袁世凯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轨迹进行了直观的描绘和讽刺,作者以虚线大胆推测袁世凯破坏共和制度,又将回到专制的起点,A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袁世凯登基大典的闹剧,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如表所列事件中获得的启示是(

)革命活动方式结果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失利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国国情,走向农村发展前四次反“围剿”根据实际情况,打游击战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照搬苏联经验,打正规战失败遵义会议与其后的长征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制定战略战术胜利A.坚持进行武装斗争B.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建立统一战线组织D.坚持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结果失利”“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国国情,走向农村,结果发展”“前四次反‘围剿’,根据实际情况,打游击战,结果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照搬苏联经验,打正规战,结果失败”“遵义会议与其后的长征,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制定战略战术,结果胜利”结合所学可知,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B项正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照搬苏联城市中心道路,结果失利”,坚持武装斗争不是从事件中获得的启示,排除A项;“建立统一战线”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坚持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研究资料统计,1937—1941年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1941年以后,日本陆军投入南洋的兵力不及其侵华战争兵力的20%,到1945年,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段资料表明中国的抗战(

)A.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具有重要地位B.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C.是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才取得胜利的D.促进了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彻底觉醒【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日本投入侵华战争的陆军军力占其总军力的绝大部分,这说明中国军队抗击着亚洲大部分法西斯侵略势力,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具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材料没有体现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国际力量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国的抗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材料没有体现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8年国民党要求“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实行全方位管制,并在西部建立新的工业中心。这一措施(

)A.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适应了中国长期抗战需要C.确立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38年”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题干“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这是出于抗战的需要,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说明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适应了中国长期抗战需要,B项正确;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材料中“以军事为中心”无关,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确立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抗战时期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排除D项。故选B项。16.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通过设置节日、国旗、国歌、北京天安门等这一系列国家符号,能够加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A项正确;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中国家符号主食是对民众产生的影响没并不是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项;题干中国符号合法化、神圣化与“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到来”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7.1952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调整后高等院校为184所,其中工业院校38所,新成立航空、钢铁、矿业、地质、石油、化工等专门学院。这一调整(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培养了国防建设人才C.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巩固了土地改革成果【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1952年”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一调整旨在培养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这一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没有强调培养国防建设人才,排除B项;依据题干可知这一调整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与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项;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我国在在农村开展的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运动,但是与题干所述培养工业化建设的人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8.按照1993年4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我国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这反映出我国(

)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确立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开始改变D.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结合题干“1993年”可知,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从1993年起将被取消,说明中国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分配方式,排除B项;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故选D项。19.每年的四月初八是“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祭祖典礼的活动日。台湾同胞罗运源告诉记者:“在台湾祭祖是四月二十六日,不论是哪一天祭祖,我们都是祭拜炎帝,都是炎黄子孙,两岸民众在传承和弘扬神农炎帝文化上的文化认同是越来越明显。”这反映出(

)A.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共同的文化 B.“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的祭祖节,炎帝陵周围的村子联合举行盛大的五谷庙庙会,祭祀炎帝,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活动,以民间为主,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神农大帝诞辰日进行,在台湾地区,炎帝作为农耕文明的主神,也有着广泛信仰基础,奉祀炎帝的宫庙遍布全岛,海峡两岸同拜人文始祖,缅怀始祖功德,传承炎帝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反映出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共同的文化,A项正确;1992年提出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海峡两岸同拜人文始祖,缅怀始祖功德,传承炎帝精神,弘扬共同的传统文化,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2008年12月15日,中国海峡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0.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的演讲(

)A.表述了美苏冷战的直接原因 B.侧面反映了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C.改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局面的到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1年”、“尼克松”、“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急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这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之一。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的原因阐述,排除A项;美苏冷战在二战结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1.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1970年中央政治局支持国防科委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20年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采集了月球土壤样本。由此得出的正确解释是A.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B.中国科技普及成就显著C.中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 D.航天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钱学森受命”“中央政治局支持”“我国政府实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可得出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正确;B项错在“普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航天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2.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知,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它主要体现古巴比伦(

)A.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家庭奴隶制非常落后 D.王权逐渐衰落【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说明作为奴隶制社会的古巴比伦奴隶制度相当发达,A项正确;体现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的是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排除C项;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说明古巴比伦家庭奴隶制非常突出,体现不出家庭奴隶制的落后,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古巴比伦的家庭奴隶制以及男性家长的地位,没有涉及王权逐渐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23.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1209年,在巴黎出现了教师行会组织;1215年,教师行会与学生会一起得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正式承认;1231年,罗马教皇以救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大学由主教的代理人主持,教授由教会委任,并发给薪棒。上述史实说明早期巴黎大学(

)A.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B.享有完全的自治地位C.得到世俗王权的支持 D.学术研究氛围较浓厚【答案】A【解析】根据“巴黎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1231年,罗马教皇以敕令肯定了该大学的自决权。”可知,材料反映巴黎大学的兴起与宗教联系密切,说明早期巴黎大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A项正确;大学有自治权,但不是完全的自治权,排除B项;得到世俗王权的支持与题干材料“巴黎圣母院”“教皇”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巴黎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24.T-O地图是学者圣依西多禄在《自然世界》中首次提出的,它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非洲三个部分,看上去像是在O中套了个T型,因此被称为T-O地图。由此可知,该地图(

)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 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C.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D.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答案】B【解析】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海洋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无法得出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5.1789年到1802年间,法国原有的土地占有结构发生变化。以诺尔省为例,贵族占有土地的比例由22%降到12%,教会从20%变为0;而农民由从30%上升到42%以上,资产阶级由16%上升到28%。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

)A.导致庄园经营方式消亡 B.满足了第三等级的部分需求C.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瓦解 D.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占有土地的比例由22%降到12%,教会从20%变为0;而农民由从30%上升到42%以上,资产阶级由16%上升到28%。”,可见,资产阶级对土地的占有比例有所上升,满足了第三等级的部分需求,B项正确;庄园经营方式消亡,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瓦解,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26.“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该材料反映了(

)A.手工工场的发展 B.生产方式的变革C.生产关系的改变 D.社会结构的变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因此这种时间观念的变化与工厂制度的生产有关,即生产方式发生变革,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大工厂制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因此材料反映的内容不可能是手工工场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没有体现社会结构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B项。27.如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土地法令》的颁布 D.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B项正确;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并主持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实行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土地法令》的颁布不是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921-192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有开始实行,排除C项;1921-1925年农业机械化还没有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28.著名学者邓蜀生在《罗斯福》一书中写道:“新政的实施是在诸多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美国民众对摆脱经济危机有着极大的心理渴望,特别是那些社会改革立法,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架内,对某些资本主义弊病加以改良和限制,对暂时改善劳动人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里,作者重点强调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因素是(

)A.罗斯福的个人魅力 B.美国民众的大力支持C.改革立法的推行 D.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当时美国民众对摆脱经济危机有着极大的心理渴望,……对某些资本主义弊病加以改良和限制,对暂时改善劳动人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分析可知,当时美国大多数人民对改革充满希望,主张对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加以改良和限制,这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罗斯福的个人魅力,排除A项;改革立法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属于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因素,排除C项;劳动人民生活改善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属于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29.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C.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47、1952”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结合题干内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防疫推出的多个方案,整体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制约了全球合作,D项正确;由题干中“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工作”可知全球防疫体开始建立,排除A项;全球防疫需要主权国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协调,“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全球防疫除了需要世卫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协调外,还需要国家间的配合,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30.据联合国统计,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印尼等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近30亿人过上了较好生活。新兴经济体也主张对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等进行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以更好地反映国际现实。由此可知(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D.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局面【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近30亿人过上了较好生活。新兴经济体也主张对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等进行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以更好地反映国际现实”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二战后殖民国家纷纷独立,作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他们要求改革国际经济金融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说明这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C项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明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明确新兴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具体关联与合作,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中国先人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字甲骨文字形表达的含义协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摘编自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材料二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简表历史时期发展概况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测定二十四节气秦汉时期二牛抬杠、耦犁、耧车;代田法魏晋时期翻车;耕耙耱技术;《齐民要术》隋唐时期曲辕梨:筒车宋元时期高转筒车;《农桑辑要》;《授时历》明清时期水力风车;《农政全书》(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材料三①科举制

②指南针

③行省制

④明长城

⑤《本草纲目》(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优秀中华文明成果,请任选一个(写序号即可),简要说明它是如何体现中国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4分)【答案】(1)特点:集体耕作。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4分)(2)表现:①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③兴修农田水利;④重视农时;⑤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等。(4分)(3)示例:创立于隋朝时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开省制之先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4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可知集体耕作。原因:根据甲骨文属于商代的文字,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可知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2)表现:根据材料“牛耕、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二牛抬杠、耦犁、耧车;代田法”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耦犁、耧车等,隋唐时期又出现了曲辕犁,说明我国古代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根据材料“翻车;耕耙耱(mo)技术”“曲辕犁、筒车”可知,我国古代不断发明创新新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改进耕作技术的特点;根据材料“修建都江堰、郑国渠”可得出兴修农田水利;根据材料“测定24节气、《授时历》”可得出重视农时;根据材料“《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信息可得出总结推广农业经验。(3)说明:根据题目要求,任选一个,结合所学科举制相关知识可知创立于隋朝时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行省制相关知识可知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开省制之先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结合所学明代长城相关知识可知明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3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工作在农民运动中孕育产生,在成立农民银行、工人消费合作社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党内关于金融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逐渐形成,在货币发行、信贷发放等领域积累了有益经验。虽然这一时期金融活动规模不大,但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摘编自余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启示》材料二

共产党发行的红色货币情况(部分)种类货币简介①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面值三串,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②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面值1000元,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共产党在金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4分)(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种红色货币,指出其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行的历史背景。(4分)(3)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答案】(1)成果:创办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形成了金融业为人民、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在货币发行和信贷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等。(4分)(2)选①,功能是为革命筹集资金、方便百姓经济生活、有政治宣作用等。历史背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选②,功能是支持敌后革命根据地建设、宣传第二次国共合作等。历史背景: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任选一种解答即可)(4分)(3)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论述:中共发行的货币体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工作在农民运动中孕育产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货币上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号召人民保卫苏区;在抗战时期,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体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综上可知,三个时期货币的发行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8分)【解析】(1)成果:根据材料一“在成立农民银行、工人消费合作社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可得出创办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根据材料一“党内关于金融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逐渐形成”可得出形成了金融业为人民、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在货币发行、信贷发放等领域积累了有益经验”可得出在货币发行和信贷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根据材料一“虽然这一时期金融活动规模不大,但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得出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等。(2)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①,结合简介内容“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面值三串,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可得出土地革命的发行的红色货币功能是为革命筹集资金、方便百姓经济生活、有政治宣作用等。历史背景:结合简介内容进行分析,如根据“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可得出背景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据“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可得出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选②,结合简介内容“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面值1000元,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可得出红色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