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_第1页
提高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_第2页
提高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_第3页
提高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_第4页
提高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期间提高江苏省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电子政务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工作重点,加快政务和技术深度融合,对于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发展成就1.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一是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基本建立。各级政府网站都建立了完整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全面性、规范性明显增强,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二是在线办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级政府网站努力扩大在线办事服务覆盖范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大部分政府网站综合运用场景导航、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主动向公众提供人性化服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三是政民互动交流形式更加丰富。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领导信箱、在线访谈、网上咨询、行风热线等互动交流栏目,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2.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目标基本实现一是实现了“三个全覆盖”。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所有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推进措施,分类督查指导,在2010年底全部通过了省里组织的考核验收。二是促进了权力在内控中严格规范。截至2011年底,各地各部门入库行政权力327063项,其中省级机关6914项;编制内部运行流程图224753个,外部流程图264060个,制定自由裁量基准217563个。三是推动了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级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上的办件达到1400多万件。四是实现了权力在网络上全程监察。将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部纳入监察范围,同时定期对权力数据进行成因分析,为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量化依据。通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削减了权力事项,优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3.跨地区跨部门综合应用深入推进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综合应用,努力推进地区间、部门间业务协同,取得了积极进展。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协同办公业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在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运转效率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全省企业、地理、人口基础数据库基本建立,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增值应用,在多个领域发挥效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有序推进,核心业务网络化、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一批涉及民生的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4.网络与安全基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全省“三横一纵”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成,有的已延伸到乡镇(街道)。省纠风办等14个单位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南京等9个省辖市建成市级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国家安全保密的要求,加强政府内外网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省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基本部署到位,省电子政务数字认证系统基本建成,有效的授权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设立了省容灾备份中心,对省委省政府以及财政、税务等重要业务系统进行灾备。建成省电子政务内网违规外联安全监管平台、涉密信息系统测评江苏分中心、省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室,初步形成涉密系统测评、风险评估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5.电子政务指导协调工作不断强化省政府办公厅切实加强对全省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对电子政务的组织领导、规划编制、绩效考核以及政府网站管理、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等方面作出规定,提出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定期召开会议,对全省电子政务工作进行部署,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各地、各部门将电子政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加大经费投入,有效推动了本地区、本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有的地方和部门不断完善内容保障、绩效考核、运行维护、安全保密、培训教育等工作制度,积极构建电子政务工作长效机制,为今后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二发展思路“十二五”全省电子政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提高服务效能为目标,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安全防范为保障,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部门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科学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均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一库四平台”(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政府法制监督平台)与业务系统无缝对接;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90%、80%、70%以上;各级政府网站建设集约化、服务个性化、办事网络化、互动常态化;政务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完善,在关系社会民生、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达到较高水平;50%以上的跨部门主要业务实现协同办理;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基本实现灾难备份,机关网站内容保密监管平台全覆盖;电子政务网络承载能力和覆盖范围与政府结构与行政层级优化相适应。四发展重点(一)主要任务按照总体要求,江苏省着重抓好以下五项工作。1.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三个融合”一是与政务(行政)中心服务相融合。通过对各级政务中心管理服务系统的升级改造,推动政务中心大厅与网上政务大厅无缝对接,开展网上跨地区、跨部门联合审批,真正实现“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努力打造功能齐全、虚实结合、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新模式。二是与部门主要业务相融合。把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作为部门开展主要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统一行权规范、统一监察规则、统一系统平台,改造已建业务系统,规划新建业务系统,确保主要业务信息系统符合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要求。三是与行政绩效管理相融合。认真分析研究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数据,并将其作为政府绩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依法行政等方面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充分发挥行政绩效评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所有行政权力全程在网运行,促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一是加强检查。对政府网站管理工作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制度化、常态化。重点检查网站各项功能是否能正常访问、内容是否及时更新,为省政府门户网站保障的内容和链接是否正确有效,信息发布审核和保密审查机制是否健全,网站安全防范工作是否到位,网站管理和运维职责是否明确,确保上网信息准确、真实,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信息、获得服务,确保链接正确有效、运行安全平稳。二是健全机制。健全公开机制,及时准确在政府网站发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尤其要做好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政府信息的发布工作。健全互动机制,对重要决策、重要政策、公众关注热点,在政府网站通过意见征求、政策解读、互动回应等方式,发布权威信息。健全服务机制,省市县所有行政机关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都上网运行,做到办事分类合理、渠道畅通、入口清晰、操作快捷,并逐步实现全流程、全业务贯通。三是规范管理。加快形成统一管理的政府网站群,使政府网站集中运行于统一的硬件、软件、网络和安全环境中,实行规范的运行保障和安全监管。不断细化量化政府网站测评指标,增强测评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引导网站服务能力提升。3.着力加强电子政务基础建设一是提高政务网络统一性。按照统一规划、互联互通的原则,基于省电子政务网,加快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支撑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应用,保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部门间、社会与政府间的交流与互动。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应用发展需要,稳步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各级各部门在新建电子政务系统时,原则上不得重新铺设或通过租用专线等形式组建部门专网。已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和网络,除有特殊要求外,逐步迁移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二是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制定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实施细则,指导各级各部门对不同的信息系统采取相应的等级保护措施。跟踪先进技术,完善攻防实验室攻击手段,定期对政府网站模拟攻击,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三是提高保密防护强度。实现省市电子政务内网违规外联安全监管平台全覆盖,建立重要涉密单位互联网出口检查检测平台,增强技侦防范能力。做好保密技术防护专用系统强制配备工作。四是提高应急响应水平。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协同处置业务平台,实现网上呼叫、联合研判、指挥调度、快速处置、跟踪反制等功能,对受众面广的政府网站和重要行业信息系统实施全天候安全监测,发现隐患及时预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4.大力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一是开展部门联合审批。依托各级政务中心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审批工作。逐项梳理需要跨部门办理的服务事项,优化办理流程,完善相关制度,推行统一接件、一表填报、信息共享、同步审批、限时办结,达到审批时限缩短、报审成本降低、监督约束强化、审批效率提高的目的。二是开展信息综合利用。按照“一数一源、一数多用”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生态等基础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建立动态更新、全面共享机制。以服务部门和基层应用为重点,推动财政管理、综合治税、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治安维稳等重大业务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应用。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要求,规划建设数据交换中心,推进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三是开展条线集约应用。以顶层设计的思路、集约化的方式,提升条线应用水平。全面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努力为农民增收服务。统筹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提高公众健康服务水平。加快社保卡统一发行进度,将发行人群扩大至农村参保居民,逐步实现“全省漫游”。整合全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环境管理等信息,形成统一规范的业务平台,促进生态省建设。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为政府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三维工作格局,以“图”管地、管矿、管权、防灾。加快建立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应急通信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全面提高综合应急能力。5.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各地要逐步理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政府办公室要发挥作用,主动作为,切实履行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的协调、指导、规划、督查等职能,着力推进电子政务规范化、集约化建设,杜绝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建立电子政务项目扎口管理机制,明确相应制度和工作流程,切实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二是强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考核指标体系,创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运用内部考核、公众评议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各部门电子政务规划执行情况、项目建设绩效和应用推广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作为下一年度电子政务项目立项审核的重要依据。三是推进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应用系统业务协同等方面的规范标准研究,推动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的应用。四是加强电子政务业务培训。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电子政务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电子政务先进经验,交流电子政务项目成功案例,剖析信息网络安全保密事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工作队伍业务素质。(二)重点工程1.政府主要业务深化应用工程统筹规划和建设省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进“金宏工程”建设,重点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监督、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卫生、民政、农业、进出口、统计调查等重要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新要求,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和处置机制,确保社会信息采集、综合研判和应对处置快捷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信访工作方式,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门户网站前台服务与后台业务协同工作机制,实现网站和主要业务一体化运行,积极推进政府网站群建设。规范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鼓励建立统一的政府服务呼叫中心。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基层电子政务集中统一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以三网融合为契机,丰富公共服务提供手段,推进终端服务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电话、手机、数字电视、信息亭等各类终端的融合应用服务。2.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化工程巩固、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成果,逐步统一行政权力事项名称、编码、执法规范和行政处罚标准。建立政府对部门、部门内部两级权力运行网上监控体系。推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监管及部门内部联动监管,充分利用各级监管资源增强监管合力。研究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批服务制度和流程,推行一门受理、一表填报、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强对网上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普遍开展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3.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一是以服务对象生命周期、活动特点为主线,加强主要业务信息资源梳理,规划信息服务的内容、手段、方式,确定共享信息的范围、内容、来源、更新要求和使用权限,建立信息采集、动态更新、普遍共享机制,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省级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围绕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省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根据省级部门关键业务信息化发展需要,集约建设共享机房。以服务部门和基层应用为重点,推动财政管理、综合治税、城乡规划、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矛盾排解、电子口岸等一批重大业务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和协同应用。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