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浅埋式地下结构_第1页
5-浅埋式地下结构_第2页
5-浅埋式地下结构_第3页
5-浅埋式地下结构_第4页
5-浅埋式地下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浅埋式地下结构

本章提要:(1)浅埋式结构型式、特点及应用;(2)矩形闭合结构的设计要点,包括计算简图、内力计算、设计内力、截面设计、抗浮验算等。(3)矩形闭合结构的构造要求,包括配筋形式、混凝土保护层、受力与构造钢筋、箍筋、刚性节点及变形缝等。5.1概述浅埋式结构:指覆盖土层较薄,不满足压力拱的成拱条件(H土<(2~2.5)h1,h1为压力拱高)或软土地层中覆盖层厚度小于结构尺寸的地下结构。浅埋式结构形式:直墙拱形结构、矩形闭合结构和梁板式结构,或者是上述形式的组合。浅埋式结构施工方法:一般采用明挖法施工,比较经济;但在地面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地段,也可采用管幕法、箱涵顶进法等暗挖法施工。实例5.1.1直墙拱形结构

这种结构在小型地下通道以及早期的人防工程中比较普遍,多用在跨度1.5~4m左右的结构中。墙体通常用砖或块石砌筑,拱体视其跨度大小,可以采用砖砌拱、预制钢筋混凝土拱或现浇钢筋凝土拱。前两种多用于跨度较小的人防工程的通道部分,后一种则在跨度较大的工程中采用。从结构受力分析可知,拱形结构主要承受轴向压力,弯矩、剪力都较小,可以充分发挥砖、石、砼等抗压性能良好而抗拉性能较差的优点。拱顶部分按照其轴线形状又可分为半圆拱、割圆拱、抛物线拱等多种形式。

5.1.2矩形闭合结构

矩形闭合结构的顶、底板为水平构件,一般做成钢砼结构。其结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好,对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强,空间利用率高,挖掘断面经济,易于施工,因而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如车行立交地道、地铁通道车站等。该结构有单层的单跨、双跨、多跨等形式;也有多层多跨的形式。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壳体或折板结构。图5.2

矩形闭合地下结构

当结构跨度较小时(一般<6m),可采用单跨,如地铁车站或大型人防工程的出入口通道,过街地道等(图5.2a);当跨度较大或为满足使用和工艺要求时,可以采用双跨和多跨(图5.2b)。有时为了改善通风条件和节约材料,中间隔墙可开设孔洞(图5.2c),或中间隔墙用梁、柱代替(图5.2d)。多层多跨的结构,如图5.2(e)所示。

5.1.3梁板式结构该种结构主要特征是其顶、底板做成现浇钢砼梁板式结构,在建筑物的地下室结构中应用很普遍,例如:地下医院、教室、指挥所等。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或要求防护等级较低的工程中,梁板式结构围墙和隔墙可为砖墙;在地下水位较高或防护等级要求较高的工程中,一般除内部隔墙外,其余墙体均采用钢砼墙。图5.3某地下指挥所平面5.2矩形闭合结构矩形闭合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墙、柱、顶板和底板整体浇筑的方形空间盒子结构,此种结构的顶板和底板均为水平构件,侧墙为竖向构件。根据水平构件尺寸将此类结构划分为两种结构体系,一种是框架结构体系,另一种是箱形结构体系,两种结构体系常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设计。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荷载计算、内力计算、截面设计。这里仅介绍一些矩形闭合结构的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要点。5.2.1设计计算要点5.2.1.1计算简图(1)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某些地下工程(如地下街、地铁通道等)的横断面比纵向短得多,且结构所受的荷载沿纵向的大小近乎不变,如纵向长度为L,横向宽度为B,当L/B>2时,因端部边墙相距较远,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很小,可不考虑结构纵向不均匀变形,把结构受力问题视为平面变形问题。计算时可沿纵向截取单位长度(例如1m长)的截条为计算单元,如图5.4所示。以截面形心连线作为框架的轴线,当做闭合框架来计算,计算简图见图5.5(a)所示。图5.5框架结构简图

有些地下结构,框架的顶、底板的厚度要比中隔墙大的多,所以,中隔墙的刚度相对较小,此时,当侧力不大时,将中隔墙看作只承受轴力的二力杆,误差也并不大,如图5.5(b)所示。也有些地下结构,由于功能要求,中间需设柱和梁,梁支承框架,柱支承梁,这种情况的计算简图应如图5.5(c)所示。图5.5框架结构简图

(2)箱形结构计算简图如果矩形闭合结构的横向宽度和纵向长度接近,就不能忽略两端部墙体影响,因而应视为空间的箱形结构。当采用近似方法对箱形结构进行计算时,顶板、底板、侧墙均可视为弹性支承条件板。5.2.1.2内力计算(1)框架结构内力近似计算当地下结构刚度较大,而地基较软,可假定地基反力为线性分布,按荷载作用下的钢砼结构计算内力,图5.6。内力解法用位移法,不考虑线位移影响时,可用力矩分配法等。当地下结构跨度较大(刚度较小),而地基较硬时,宜将静荷载作用下地层中的闭合框架按弹性地基上的框架进行计算,弹性地基可按温克尔地基考虑,也可将地基视作弹性半无限平面,如图5.7所示。

图5.6地基反力线性分布时框架计算简图

图5.7弹性地基上框架计算简图

弹性地基上闭合框架的内力计算方法

——以单层单跨对称框架为例

如图5.8(a)所示的弹性地基上的单层单跨对称框架,计算时采用如图5.8(b)所示的基本结构,即将上部框架与底板相连接的刚节点替换为铰接,同时加一个未知力x1,使原封闭框架成为两铰框架。由变形连续条件可列出如下的力法方程:图5.8弹性地基上单层单跨框架计算图

由于基本结构对称,方程(5.1)中δ11、Δ1P可按下述方法计算:利用图5.8(c),首先求出两铰框架A处的角变位,然后在求出基础梁(底板)A端的角变位,这两者的角变位之和即为Δ1P;同样地,利用图5.8(d),求出的这两者的角变位之和即为δ11。将以上求得的δ11、Δ1P代入方程(5.1)中,可得到未知力x1,进而可以分别求解两铰框架和基础梁(底板)的内力。图5.8弹性地基上单层单跨框架计算图

(2)箱形结构内力近似计算将顶板、底板、侧墙均可视为弹性支承条件板,各块板的荷载性质相同,因此可按下述公式及表格求出各块板的跨中和支座弯矩。式中M中,M支—板的跨中弯矩,支座弯矩(kN·m);

M0—板在简支条件下的跨中弯矩(kN·m);

m

—系数,按表5.1确定(P56);

K

—板的嵌固刚度系数,按式(5.4)~(5.6)确定(P56)。

(1)设计弯矩根据计算简图求得的结构内力,是节点处的内力(即构件轴线相交处的内力),然后利用平衡条件可以求得各杆任意截面处的内力。由图5.9可见,节点弯矩(计算弯矩)虽然比附近截面的弯矩为大,但其对应的截面高度是侧墙的高度,所以,实际不利的截面(弯矩大而截面高度又小)则是侧墙边缘处的截面,对应这个截面的弯矩称为设计弯矩。

5.2.1.3设计内力图5.9设计弯矩计算示意图

根据隔离体平衡条件,可得设计弯矩为:图5.9设计弯矩计算示意图

设计中为了简便起见,可近似采用:式中Mi,Mp—设计弯矩,计算弯矩(kN·m);

Qp

—计算剪力(kN);b

—支座宽度(m);

q

—作用在杆件上的均布荷载(kN/m2).

设计剪力的不利截面仍处于支座边缘,如图5.10所示。根据隔离体平衡条件,可得设计剪力为:图5.10设计剪力计算示意图

(3)设计轴力由静载引起的设计轴力按下式计算:式中Np—由静载引起的计算轴力(kN)。由等效静载引起的设计轴力为式中Npt—由等效静载引起的计算轴力(kN);

ζ—折减系数,顶板可取0.3,底板、侧墙可取0.6。将上面两种情形求得的结果相加,即得杆件的最后设计轴力。(2)设计剪力

5.2.1.4截面设计

地下结构的截面选择和强度计算,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以《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准。在特殊荷载与其他荷载共同作用下,按弯矩及轴力对构件进行强度验算时,要考虑材料在动载作用下强度提高,而按剪力和扭力对构件进行强度验算时,则不考虑强度提高问题。在设有支托的框架进行构件截面验算时,杆件两端的截面计算高度采用h+s/3。h为构件截面高度,s为平行于构件轴线方向的支托长度。同时,h+s/3的值

不得超过杆端截面高度h1,即h+s/3

≤h1

,如图5.11所示。地下矩形闭合框架结构的构件(顶板、侧墙、底板)常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截面验算。图5.11设支托框架杆端截面计算高度取值

5.2.1.5抗浮验算

当地下工程位于水位较高的土层中,为了保证结构不致因为地下水的浮力而浮起,在设计完成后,尚需按下式进行抗浮验算,计算式为:当箱体已经施工完毕,但未安装设备和回填土时,计算时只应考虑结构自重。5.2.2构造要求

配筋形式:构件断面上宜配置双层钢筋;在闭合框架角部常设置支托,并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

图5.12配筋形式砼保护层:受力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通常比地面结构增加5~10mm。横向受力钢筋:受弯构件及大偏心受压构件受拉主筋的配筋率,一般应不大于1.2%,最大不得超过1.5%。配置受力钢筋要求细而密。为便于施工,同一结构中选用的钢筋直径和型号不宜过多。通常,受力钢筋直径d≤32mm,对于以受弯为主的构件d≥10~14mm;对于以受压为主的构件d≥12~16mm。受力钢筋的间距应不大于200mm,不小于70mm。纵向分布钢筋:纵向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一般应不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0%,同时,纵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顶、底板不宜小于0.15%;侧墙不宜小于0.20%。纵向分布钢筋应沿框架周边各构件的内、外两侧布置,间距100~300mm,直径不小于12~14mm。在框架角部,分布钢筋应适当加强(如加粗或加密)。箍筋:地下结构断面厚度较大,一般可不配置箍筋,如计算需要时,按下述规定配置:①框架结构的箍筋间距在绑扎骨架中不应大于15d,在焊接骨架中不应大于20d(d为受压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②在受力钢筋非焊接接头长度内,当搭接钢筋为受拉筋时,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当搭接钢筋为受压筋时,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受力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刚性节点构造:为缓和应力集中现象,在节点可加斜托,斜托的控制在1:3左右为宜。沿框架转角部分外侧的钢筋,其弯曲半径R必须为所用钢筋直径的10倍以上,即R≥10d。图5.13转角钢筋锚固图5.14转角附加箍筋变形缝的设置及构造:

为防止因不均匀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