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_第1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_第2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_第3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_第4页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1—13题。(8分)中夜

(唐)杜甫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故国风云气,高堂①战伐尘。胡雏②负恩泽,嗟尔太平人。[注]①高堂:统指华屋;另一说,杜甫屋。②胡雏:叛乱的安禄山。11.下列关于本诗体裁、题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A.近体诗

B.古体诗

C.怀古诗

D.边塞诗12.下列关于本诗风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刚健苍劲

B.清新俊逸

C.沉郁顿挫

D.雄奇瑰丽13.本诗是怎样表现家国情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11.A【解析】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对仗;押韵。符合近体诗标准。12.C【解析】“沉郁”指情感深沉强烈,“顿挫”指读起来给人以跌宕之感。13.【答案】本诗首联以夜半不眠、高楼北望状写对国家山河的热爱与担忧。颔联直叙自己漂泊的久远,直抒虚度年华的哀痛。颈联以“气”“尘”意象写国和家的乱离、残破,蕴含深重的悲愤。尾联叙述感叹,表达对叛乱者的憎恨和对国家太平的渴望。【解析】从“怎样表现”和“家国情怀”两方面评分。“怎样表现”不必面面俱到。如果笼统概括全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为一体表达爱国情怀,可给1分。首联的“怎样写”可以表述为“赋”的手法、衬托(静)、象征(北辰)乃至动作细节等;颈联可以表述为“比喻”(风云气、尘)。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九月十日即事①骊山绝句(唐)李白(宋)苏轼昨日登高罢,功成惟欲善持盈,今朝更举觞。可叹前王恃太平。菊花何太苦,辛苦骊山山下土,遭此两重阳②?阿房才废又华清。【注释】①此诗当为李白在当涂(今属安徽)龙山登高时所作。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此次属于第二次登上龙山宴赏。李白曾两入长安,皆不得志。②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1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歌形式特征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1分)A.均为近体诗B.均押平声韵C.均无对仗句D.均首句入韵1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白诗歌中的“登高”、“举觞”,写的是重阳一日内的活动。B.李白诗歌以“昨日”“今朝”相对来表现时光匆匆流逝之感。C.苏轼诗歌首句指出统治之道,与后文构成铺垫与对比的关系。D.苏轼诗歌中的“叹”字表达对“前王”太平伟业不再的感慨。14.李白诗中有“菊花何太苦”,苏轼诗中有“辛苦骊山山下土”,请赏析这两首诗中“苦”字的妙处。(5分)12.(1分)D13.(2分)C14.(5分)答案示例:李诗菊花之“苦”,为菊花两遭采撷之苦。(1分)表面上同情菊花,实则暗写自己屡遭不幸;表面幽默诙谐,实则悲苦感伤(1分)。苏诗山土之“苦”,前一次因兴建阿房宫,后一次因兴建华清宫(1分)。表面上同情骊山之土,实则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隐含对民众遭受横征暴敛的同情(1分)。两首诗皆以拟人笔法,表达曲折而又意味深长(1分)。评分说明:两首诗“苦”字内涵各2分,效果1分。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

——————〔元〕

曹伯启良月九日夜,与吉甫提举宿王氏精舍,风雨不寐。闻寄令弟潜夫同知佳章,骨肉之情,蔼然具见,令人讽诵不已,别后次韵写怀。营营薄宦成何事,雪点乌纱月照襟。南北十年离别泪,田园一片去来心。衰杨岸口嗟兴废,逝水矶头阅古今。浊酒未能浇磊磈,棹歌终夕伴长吟。12.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

B.登高望远C.月夜抒怀

D.咏柳怀远13.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缘起,表达选择仕宦之路的后悔。B.颔联对仗工整,离愁别情交织着故乡之思。C.颈联托物言志,柳树荣枯隐喻了古今盛衰。D.尾联乐景写哀,欢畅豪饮反衬出落魄哀情。14.小松不理解诗中“棹歌”的意思,查词典后发现“棹歌”有两个义项:①行船时所唱之歌;②指《棹歌行》,乐府相和歌辞的一种。唐骆宾王:“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结合诗序与诗作内容,替他选择合适的注释,并阐明理由。(三)(8分)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中吕】普天乐·远村归帆(元)徐再思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①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①酒旆:酒旗。12.下列书籍中可以同时收录上述两首作品的一项是()。(1分)A.《宋元长短句》B.《元代小令选》C.《元四家散曲集萃》D.《元杂剧套曲全鉴》13.对两首作品的写作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普天乐》以动景反衬静景B.《普天乐》以实景催生虚景C.《寿阳曲》拟人与对比并存D.《寿阳曲》嗅觉与视觉连用14.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12.B(1分)13.D(2分)14.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评分细则:归帆场景描绘(特点)+诗人情感+整体概括意境特点,一点一分,给满为止。《普天乐》中远景着眼,写壮观如瀑布的船队,快如飞羽流星的船速,船在水中跃动,立于樯杆的乌鸦和翱翔于湖面的白鸟(动态、快速、热闹);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喜悦、满足……)传达出宏阔明快的意境。而《寿阳曲》则选取归帆之后情景,天色已晚,落花纷纷,水面飘香,连围着打渔者买鱼的人群都已经散去了,作者用静景表现岸上生活;表达出了闲适之情(安宁、满足……);传达出淳朴宁谧的意境。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宾至(唐)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①。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②。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释】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13.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答案】12.A13.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但见群鸥日日来”,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日日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佳客坐”“花径不曾缘客扫”,“佳客”指尊贵的客人,“花径”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岂有文章惊海内”意思是,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傲岸之态可掬。“百年粗粝腐儒餐”意思是,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感遇十二首①(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落梅②(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12.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咏物诗 B.都是近体诗 C.都押5个韵 D.都是讽喻诗13.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慷慨激越 B.凄怆悲愤 C.温雅醇厚 D.委婉深沉14.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答案】12.B13.D14.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丹橘难道不能遮阴”一问,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以比喻手法,表面谴责东风不懂怜香惜玉,用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摧残着孤高不群的梅花,以此寄寓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讥讽之意。【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都是近体诗”错,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四联。《感遇十二首(其七)》共有十句,不符合近体诗句数的要求属于古体诗。

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刘诗不符合慷慨激越的语言风格;B.张诗不符合凄怆悲愤的语言风格;C.张诗不符合温雅醇厚的语言风格;D.张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刘诗,全诗描写梅花,却未见梅花,运笔委婉,将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两首诗都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故选D。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张诗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运用反问修辞,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的人格,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据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尾联相同之处是都是咏物诗,借物表达情志,抒情委婉,寄寓深沉。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杏帘在望①曹雪芹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注】①此诗是赋咏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的诗。②雉(zhì)雊(gòu):野鸡鸣叫。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12.《杏帘在望》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中()处。()A.宝黛初会 B.元妃省亲 C.探春结社 D.香菱学诗13.下列对《渭川田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1、2句勾勒暮色下牛羊归村的景象。B.3、4句展现野老迎牧童回家的场景。C.5、6句透露出诗中时令是春夏之交。D.7、8句描绘了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14.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差异。【答案】12.B13.D14.内容上,看似都描绘了宁静闲逸的田家景象,但《杏帘在望》描绘的是大观园中的人造景点,《渭川田家》描绘的是渭川的真实风光。情感上,《杏帘在望》表现了大观园中的富贵家族的安逸状态,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则通过安宁祥和的田园景象反衬自己身处官场的苦闷疲惫,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名著内容的能力。《杏帘在望》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错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意思是: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应是田夫们相谈甚欢。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注】①可知,《杏帘在望》赋咏的是人造景点——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形成一幅生动活泼、宁静闲逸的农家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说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黛玉以此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真实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②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13.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史与兴怀结合 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14.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答案】12.B13.D14.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

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作品均为古体诗。不符合ACD(“诗余”属于词)的体裁。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负的情怀。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①蕲(qí)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12.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B.《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C.《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D.《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13.对序及本词,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中写特定时间段的景物,扩展了本词语句所展现的意境。B.“弥弥”“隐隐”形象地表现出春水涨满、层云淡淡的特点。C.“溪”作量词,将无边风月融入一溪,化大为小,令人惋惜。D.“杜宇”句以声衬静,表现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14.词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和序中“及觉已晓”,与《赤壁赋》中“(客与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均借“睡眠”体现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答案】12.B13.C14.答案示例:《西江月》描绘了作者置身于清风明月溪水构成的月夜仙境图,“解鞍欹枕”不觉醉眠,表达了作者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赤壁赋》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思想的突围,主客相与枕藉醉眠于舟中,表达了在物与我皆无穷的理趣中的畅快释然。二者均蕴含着作者以顺处逆、乐观豁达的襟怀。【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可见与本词意境不符。B.《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C.《望海潮·东南形胜》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与本词意境不合。D.《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意境与本词不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令人惋惜”错,“溪”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不同诗歌意象及表达效果异同的能力。“解鞍欹枕绿杨桥”,我解下马鞍做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词人终于用马鞍作枕,依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了,照应了序中“及觉已晓”。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却留下了空白,让读者用自己丰满的联想去感受它。词人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赤壁赋》第5段,大意是说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可见《西江月》描绘了作者置身于清风明月溪水构成的月夜仙境图,“解鞍欹枕”不觉醉眠,表达了作者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而《赤壁赋》结尾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思想的突围,主客相与枕藉醉眠于舟中,表达了在物与我皆无穷的理趣中的畅快释然。二者均蕴含着作者以顺处逆、乐观豁达的襟怀。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夜游宫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2.下列合适做这首词题目的一项是()A.怀乡 B.归隐 C.言志 D.讽劝13.对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清笳”“铁骑”表现沙场征战的特有情景。B.用“寒灯”“月斜”画面表现了人物孤独的心理。C.用“不知”这个问句表明“我”处于恍惚的梦中。D.用“夜游宫”象征词人深夜讽劝君王抗敌的题旨。14.比较这首词的末尾一句与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异同。【答案】12.C13.D14.共同点:两首词的末句都直接抒情,既表达了抗敌之心不死,决心再上战场的雄心壮志;同时也用问句抒发了不被重用的悲凉失落之感。不同点:一是从自我形象“鬓”上落笔,写年岁已老,反衬壮心之强;一是以历史人物廉颇自比,突出壮怀激烈。【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词上阕写梦境,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关河、雁门、青海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是梦境所到之处;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鬓虽残,心未死”直接抒发自己虽然年迈但杀敌报国之心仍在的心志。由此可知,这首词是“言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D.“象征词人深夜讽劝君王抗敌的题旨”错误,“夜游宫”是词牌,又名“新念别”等,双调五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词牌是限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形式方面的特点,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关联。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技巧、情感的能力。先看这首词的末尾一句。“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有谁能知道我呢?鬓发已经斑白,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心却未死”,这里的“心”是指词人的心志,即“杀敌报国”,直抒感慨,表明自己身虽老而雄心仍在的豪壮之气,而“有谁知”则表明自己的壮心无人能知,表达徒有壮志却不得重用的悲凉失落。“鬓虽残”说的是外形,“残”是说年老,“心未死”是说自己的壮心,而壮心未死,外形和心志形成鲜明对比,以外形的苍老反衬壮心之强。再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两句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这是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由此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直接抒情,既表达自己的壮心,又体现不得重用的失落;不同点是,本词用自我的外在形象来反衬壮心,后辛词则是借助历史人物自比。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临川见新柳(唐)崔櫓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12.这首诗的题材可归为()A.送别类 B.咏怀类 C.田园类 D.怀古类13.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主要是写杨柳的生长地点在桥边。 B.颔联写杨柳枝在烟雨中颜色忽深忽浅。C.颈联写诗人在他乡两次看过杨柳荣衰。 D.尾联中的两个“人”都是指诗人自己。14.这首诗是怎么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2.B13.C14.触景生情,见到桥边新柳,触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写杨柳、草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人生荣衰之愁;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本诗前两联写江边柳树,后两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抒发游子的愁绪,这是借景抒情、借物咏怀的手法。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主要是写杨柳的生长地点在桥边”错,“三四日”“老金丝”写杨柳短时间变老;B.“颜色忽深忽浅”错,“带雨带烟深浅枝”是说看到烟雨中杨柳的颜色有深有浅;D.“两个‘人’都是指诗人自己”错,一个指自己,一个指家人。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触景生情。开头写见到江边的柳树,“柳”字谐音“留”,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树往往表达送别、惜别之情。因而诗人见到桥边新柳,触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开头写“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三四天不见,柳树的枝条已经老了,借柳树的变化写时光流逝之快;尾联“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草色变化同柳树一样,草木的荣枯也像人生的盛衰。写杨柳、草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人生荣衰之愁;直抒胸臆。“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愁杀远人人不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202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阮郎归赵彦端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两首词依次添加题目,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A.野望饯别 B.双燕寒梅 C.青梅春酒 D.春思赏梅13.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B.“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C.“双燕归”反衬寂寞心境,“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D.欧词用语清丽,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阔。14.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写上的不同。【答案】12.D13.C14.两首词在运用的手法、景物的特点、蕴含的情感上都有所不同。欧词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富有灵气的想象,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因此分析两首词的内容即可知最合适的题目。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见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思之情,因此以“春思”为题合适;第二首词围绕“梅花”来写,在寒冷的早春,两株梅花先后开放,她们的花瓣简直是用“冰”“玉”做成的,描写诗人在花前饮酒赏花,因此以“赏梅”为题最合适。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B.“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情怀”过度解读,此句是描写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境界雄阔”错,诗歌描写堂下两株白梅盛开,自己不顾寒冷温酒赏梅,应是境界高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此句选取“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修辞上,“如豆”“如眉”运用比喻手法,准确描写了青梅的大小,柳叶的变化,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青梅如豆柳如眉”是植物,是静景;“日长蝴蝶飞”是动物,是动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刻画春景,感受丰富;“日长蝴蝶飞”照应了末尾“画堂双燕归”,蝴蝶逐花而飞,燕子双双归巢,“双燕”实喻夫妇和谐相伴,则此时少妇独自一人,见“双燕”,少妇只能痛断肝肠。此句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开放。此句以“梅”为意象,借物抒怀。“商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两株梅花以人的情感动作等,使得画面极富生活情趣;“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诗人的生活乐趣,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夜过瓜洲①〔清〕袁枚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注】①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12.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A.咏物类 B.送别类 C.感遇类 D.行旅类13.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C.视觉和听觉多感官结合,意在以静衬响。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14.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悲秋诗集》?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2.D13.C14.首联“一声语”“两岸秋”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略显寂寥。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颔联将沿岸芦花飞絮想作飘散船头的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使原本孤寂的行程平添新奇的感受;颈联转向对诗人内心和行为的描写,“乘潮去”“夜不收”不仅没有流露丝毫悲伤,反而在快行的轻舟上展现出诗人乘兴而行的洒脱姿态;尾联明月当空映照,一个“出”字将先前的孤寂感一扫而尽,画面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整首诗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题目“夜过瓜洲”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作,由“霜雁”“烟江”“船”“孤帆”等意象可知,本诗表达一种羁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故应属于“行旅类”类题材。

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静衬响”错,本诗以静景描写为主,雁叫声是以动衬静。

故选C。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意境情感的能力。

首联“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一声语”写的是声音,“两岸秋”写的是视觉景色,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使得画面立体可感。颔联“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描写沿岸芦花飞絮犹如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三十里”为想象之景,写出了秋的空旷苍茫,画面辽阔,意境宏阔。颈联“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虽“孤帆”略显孤独,但写出了乘舟而去潇洒自由之态;尾联“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苍茫”天地间本显寂寥,“明月出”,“出”字阔开意境,写出了明月映照之下的明朗感受,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由此可见,整首诗虽描绘秋景,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小出塞曲(宋)陆游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①。金络洮州马②,珠装夏国刀。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③。【注】①龙韬:泛指兵书。②洮州马:宋时由洮州输入蕃马。③熊耳高:典出《汉书·刘盆子传》,意指敌人脱下的铠甲堆集高如熊耳山。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诗写法特点的一项是()A.巧用比兴 B.虚实相生 C.时空转换 D.起承转合13.本诗描绘了一场全景式的战斗过程,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2.A13.答案示例:从军队出塞、运筹帷幄作战准备起笔,继以“洮州马”“夏国刀”写装备精良、军威强盛,再借“风破肉”“雪平壕”描写环境艰苦,从侧面写战斗激烈,最后化用“熊耳高”典故展现敌人丟盔弃甲、我方大获全胜的画面,刻画了战术高超、英勇无畏的军队群像,表达了诗人的赞美及恢复中原的渴望【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本诗未采用比兴手法,而是描写军队出塞的阵容和塞外风雪苦寒的环境,并以用典手法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望。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一句,先写军队出塞的事实,再赞美军队身经百战,主帅文韬武略运筹帷幄;“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分别写军队所骑马匹和所携刀具均十分精良,展现出强盛军威。这些都是战前准备。“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写战士们穿过风沙进攻,风如刀割,攻打营垒而雪积满壕,突出塞外环境的苦寒艰难,也展现出战士们塞外战斗的艰苦激烈,是侧面描写。“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则写战争结束,获得胜利,敌人丢弃的盔甲堆集高如熊耳山,用典故刻画敌人丢盔弃甲,己方获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英勇作战的军队的赞美,以及渴望北伐中原取得战争胜利的心情。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2.以下与这两首诗在体裁和题材上差异最大的一首是()。A《蜀相》(杜甫) B.《春晓》(孟浩然)C.《登高》(杜甫) D.《咏怀古迹(其三)》(杜甫)13.以下评价对两首诗都适用的一项是()。A.雄浑悲壮 B.淡远闲静 C.沉郁激愤 D.含蓄蕴藉14.有人认为李白的这两首诗不仅主题相近,写法也缺少变化,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2.C13.D14.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古》先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与结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苏台览古》着重写今日之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形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体裁上,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A.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B.体裁是五言绝句,题材是写景抒情诗;C.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写景抒情诗;D.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差距最大的是C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尾句写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的画面,把盛衰的感慨蕴含其中,风格含蓄蕴藉。《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风格含蓄蕴藉。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两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完全相同。《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尾句写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与前面两句形成对比,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