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课标明·要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注意“一个特征”: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多元发展的特征2.把握“两个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3.掌握“四大领域”: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主干知识•精要排查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阶段表现汉武帝儒学__________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______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代儒学复兴运动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内容:唐朝中期,______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正统地位佛教三教合归儒韩愈名师·微点拨正确认识儒学地位:(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儒学开始成为正统。(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2.道教阶段特征兴起东汉末年,是中国本土宗教发展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______”和“尊道”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三教并行贵儒3.佛教易混·曝光台正确认识“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1)“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二、文艺、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1.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__________、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②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______”。建安文学南朝骈文诗圣(2)艺术项目魏晋南北朝隋唐书法①隶书、草书、行书和______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______”①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②颜真卿的颜体和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①题材广泛,风格多样②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③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______”石窟艺术山西大同__________、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______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楷书书圣柳公权《女史箴图》画圣云冈石窟莫高窟教材·再开发结合教材“史料阅读”——“《元稹集》卷51《白氏长庆集序》”,思考:史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唐诗的发展成就巨大;市民生活与唐诗有关;唐诗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2.科技时间类别成就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___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时间类别成就隋唐建筑隋朝的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________长度医学(1)孙思邈的《________》,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2)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赵州桥子午线千金方唐本草3.中外文化交流西行取经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高僧______前往天竺取经佛教东传学问僧来华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鉴真东渡唐朝高僧______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玄奘鉴真概念·拓视野中华文化圈(1)在唐代,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2)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主题探究•精准突破主题一魏晋至隋唐的文化【勾·线索】【探·史料】1.史家说史——魏晋风度史料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思考】史料中的“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提示:思想:道教、佛教盛行。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集序》)。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2.读图明史——隋唐书法与诗歌史料一【思考1】史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书法艺术?结合图片分析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时期:盛唐时期。特点:风格多样,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原因:盛唐时期,政治、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发展,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史料二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思考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有哪些特点。指出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提示: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风格多样,空前繁荣。主要因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等。3.史料证史——雕版印刷技术的影响史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思考】根据史料,概括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提示: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记诵能力。【阐·史论】1.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维度阐释政治(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2)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3)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民族(1)体现民族大交融的特色。(2)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3)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维度阐释思想(1)思想领域异常活跃。(2)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3)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科技科技成就突出。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文化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点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融合不同文化,为下一阶段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2.唯物史观——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维度阐释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文化优秀成分。(4)隋唐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维度阐释特点(1)全面繁荣: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分。(3)世界领先: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唐本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影响深远:唐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发展、东亚文化圈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点拨】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主题二中外文化交流【勾·线索】【探·史料】1.史料证史——佛道思想的传播史料一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道教虽然相信神鬼……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都是为人生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史料二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思考】根据史料,指出佛道在东汉之后的发展及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提示: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2.问题探史——隋唐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史料一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思考1】史料中认为“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试举两例。提示: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很多使节和留学生。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我国定居。史料二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即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唐文化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摘编自《中外关系史论丛》【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提示: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交往领域全面;交往渠道众多;交往内容明显不同;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史料三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思考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阐·史论】1.历史解释——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2.家国情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拓展延伸】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影响与启示(1)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国外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启示: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及影响维度角度阐释原因社会动荡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困苦,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思想特点佛教所宣传的某些思想,迎合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统治阶级统治阶级运用宗教来支撑不稳定的社会秩序影响经济寺院经济的发展,侵犯了世俗地主的利益,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政治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思想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和统治地位艺术对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拓展延伸】理解佛教、道教的社会影响(1)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发展。如印度的文学、声韵、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医学等,亦伴随佛教同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佛教建筑亦使中国建筑增加了不少新的成分,如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三大佛教石窟。(2)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4)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5)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6)推动中西交流。为了传播和追求佛教之真理,出现了一股西域高僧来华和中土高僧西行的历史性潮流。例如,法显为了求法而经西域至天竺,又由水路回国;又如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等人或由陆路,或由水路来华,使中国和印度、西域之间的交通发展迅速。玄奘去天竺求佛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7)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高考聚焦•命题动向考题视角考情播报(1)2022·全国乙卷·T25·唐宋书法(2)2021·天津等级考·T2·魏晋书法(3)2021·海南等级考·T4·隋朝文化(4)2020·浙江1月选考·T2·魏晋书法(5)2020·天津等级考·T2·《木兰诗》(6)2020·江苏高考·T3·唐诗1.考点分布:(1)集中考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2)主干知识:三国至隋唐的文学、三国至隋唐的书法、三国至隋唐的绘画、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题型及命题形式:(1)以选择题考查为主。(2)命题形式:·以文学及书法特色及演变为载体,考查文学艺术的特征及重要阶段特征,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相结合,考查史料实证。3.备考策略:(1)复习时,要注意从各阶段的时代特征入手,分类掌握各文学艺术的特点及演变发展的历程。(2)关注各类实物史料及相关文献的描述,深入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典题悟法】(2022·全国乙卷·T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B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以唐代某书法特色及宋代米芾对唐代某位书法家的评价为载体,考查书法核心价值提高史料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必备知识各类书法的特征解题思维【真题集训】类型一同载体·多维考1.(2021·天津等级考·T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D2.(2020·浙江1月选考·T2)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 (

)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C【解析】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故选C;行书不是由篆书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A;行书不是由甲骨金文直接演变而来的,排除B;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排除D。类型二常规点·新视角3.(2021·海南等级考·T4)《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屈原的方式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其中“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D正确;A是对钱塘江观潮的描述,排除;B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咏梅》,与材料无关,排除;C明显与赛龙舟不符,排除。4.(2020·天津等级考·T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C【解析】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由此可知《木兰诗》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唐代的奖赏军功这一新的历史内容,故C正确;北朝民歌《木兰诗》中虽有反映唐代奖赏军功的内容,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错误。类型三小切口·深挖掘5.(2020·江苏高考·T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A【解析】安史之乱以前唐王朝处于辉煌鼎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所以此时的唐诗也表现出豪放、浪漫的特点和宏大的气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的唐王朝逐渐陷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这一时期的唐诗走向沉郁悲壮。由此可知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故A正确。盛唐气象使唐诗出现豪放、浪漫的色彩,沉郁悲壮与盛唐气象无关,排除B;唐诗也有浪漫主义诗作,因此并不都是全景再现社会真实,C说法过于夸张,排除;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的衰败导致唐诗风格转变,而不是走向衰微,排除D。【新题预测】·对接高考评价体系→新情境1.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 (

)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A【解析】根据“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可得出唐代的变文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受到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出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从变化的内容来看,变文并不是宣传教义的工具,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紧跟社会热点→新素材2.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B.器乐艺术进入丰收期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C【解析】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丰收期,排除B;鼓舞之乐不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排除D。·深入考情研究→新角度3.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