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 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图表类历史认识、启示类历史变化、趋势类历史影响、意义类比较异同类开放型材料题世界古代史图表类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的,不允许甚至从未想到设计个“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具体地说,古希腊的制度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萨托利材料二下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英国组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全球通史》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叶,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美国组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2)材料二中哪一组的结论与材料是不相符的?哪一小组的结论是错误的?你认为哪个组的材料不全面?应补充哪些史实?(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4)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瑞.达利欧《原则一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1)请写出图(1)、图(2)所代表帝国的名称,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2)据图(3)概括近现代大国的兴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大国兴衰的共同原因。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材料二时间霸权更迭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霸主地位,随后又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的发展“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材料三新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异同,并分析其观念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霸权演变的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深远意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王菲利普四世与巴黎大学大事记1295年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1301年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要求免除房屋租赁税,遭到巴黎市长的拒绝。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1302年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该措施使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免于世俗法庭的审理1304年巴黎城市长皮埃尔·朱迈尔公然违抗该原则,逮捕并处决了两名巴黎大学学者,国王将其逮捕1306年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学者,菲利普四世规定:“学生和教师受到我们特殊的保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道路中都受到保护。”材料二:1302年,菲利普四世开创了三级会议制度,标志着封建等级君主制正式确立,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摘编自高露《12-15世纪欧洲大学特许权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阶段史实初期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中期964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同时又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后期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内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逐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原”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古后期到近代前期西欧重要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选摘时间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16世纪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1521年—1600年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流入西班牙等西欧国家1536年—1635年价值2.54亿英镑的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1564年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在一个大房间(车间)里,安放了200台织机,同时有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1680年—1720年越来越多的土地所有者迫于竞争将土地交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个体农民受资本主义大农场排挤,纷纷破产材料二:在近代前期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国家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1)阅读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任选其中的一个特征或趋势加以说明。(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主义时期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但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缺陷: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英国组不相符;美国组的结论错误;英国组的材料不全面。补充史实:《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9世纪议会改革。(3)含义: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表现: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两党交替执政;实行共和政体。(4)错位:非资产阶级,而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影响:对德国,一方面实现了德国统一,促成了德国工业化的完成;另一方面,德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对世界,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根据材料“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的”可知特点是人民主权,但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根据材料“不允许甚至从未想到设计个‘出口’,特别是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再结合所学可知缺陷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英国组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离民主制还很远,结论是英国的民主化不断发展,所以结论和材料不相符。美国组的结论是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结合所学在美国建立之前,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府,所以美国组结论错误。英国族的材料得不出其民主化趋势发展来,所以英国族材料不全面。需要补充英国民主化发展的具体史实。如《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整体的确立;如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的形成标志着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军;如19世纪的议会改革使民主的范围更加广泛。(3)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从美国建立的政体角度分析含义是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从三权分立中可知力量均势的表现有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从两党制可知力量均势的表现有两党交替执政;从美国政体角度出发可知力量均势的表现有实行共和政体。(4)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德国。根据材料“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可知错位是非资产阶级,而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德国。根据材料“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和“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可知对德国的影响是实现了德国统一,促成了德国工业化的完成;根据材料“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对德国的影响是德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角度分析对世界的影响是推动了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从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角度分析对世界的影响是也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2.答案:(1)图(1)为亚历山大帝国;图(2)为阿拉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遗产,实行君主专制,强调君权神授。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竭力促进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是地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推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其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帝国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世界广大地区从事海上和陆上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东西文明的桥梁。(2)变化: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壮大,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共同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科教创新、军事力量、制度创新、政治领导力、地缘政治、国际形势、自然地理条件。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图(1)信息“亚历山大、巴比伦、波斯波利斯”及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根据图(2)信息“阿拉伯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历经626年,其统治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公元661年-750年)时移到巴格达。阿拉伯帝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遗产,实行君主专制,强调君权神授。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竭力促进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是地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推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其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帝国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世界广大地区从事海上和陆上贸易;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东西文明的桥梁。(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图(3)信息“荷兰、英国、美国、中国”及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壮大,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小问原因:分别从经济、科技、据军事、制度、领导者、地理等角度分析世界大国兴衰的共同原因,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科教创新、军事力量、制度创新、政治领导力、地缘政治、国际形势、自然地理条件。3.答案:(1)同:两者都超越了纯粹“疆域”概念,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异:中国古代“天下观”强调的仁、德、礼等文化价值,对周边地区的观念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西方的世界主义理念蕴含着强制性“普世价值”,成为西方推崇武力扩张、殖民掠夺、霸权主义的借口。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文化的影响。西方: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帝国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2)特点: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具有掠夺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需要多方协调。(3)意义: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相同点:结合材料“把中原王朝看作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世界大同主义观念、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可以得出“中西古代世界观”的相同点,将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超越地理意义“疆域”概念。不同点: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可以看出中国的天下观价值观念的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最终塑造一个和谐的天下秩序。从材料“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可以看出西方的“世界观”的强制性,成为其对外推崇武力扩张、推行霸权、殖民的理论和借口。原因:结合材料“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和所学内容,可得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君主专制宣扬国威、儒家的影响”三个层面。结合材料“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城邦政治”和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城邦政治和帝国精神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特点:结合表格的信息得出阶段性霸权变化(16世纪到二战后,呈现单个霸权轮番登场;21世纪以来则呈现出多极化、相互依存的特点),即“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从霸权主导者变更则呈现以“西欧资本主义为主”的特点;从霸权更迭的手段、目的等方面可以得出“掠夺性、扩张性、侵略性、排他性”等特点。主要因素:结合材料“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全球社会的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可以归纳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国家实力的变化”等内容。(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深远意义:结合材料“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等材料,可以得出在对以后的国内、国际、外交等层面的深远意义。可以从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降低冷战风险,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4.答案:(1)保护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减免部分税收;明确市长对于大学的保护职责;将大学纳入法国主教法庭审理范围。(2)有利于提升巴黎大学的自治能力;培养了一批人才,有利于完善法国官僚体系;促进法国法律的一体化,有利于法国的统一;有利于巩固等级君主制;限制巴黎市自治权,拉拢法国教会势力,削弱教皇权威,扩大了王权的民意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古时期法国文化的发展。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世纪-15世纪的法国。做法: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可知,保护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可知,减免部分税收;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可知,明确市长对于大学的保护职责;根据材料一“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可知,将大学纳入法国主教法庭审理范围。(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世纪-15世纪的法国。影响: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巴黎大学本身开始分析,然后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如王权、教权、民族文化、法律等;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菲利普四世保护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减免部分税收,将大学纳入法国主教法庭审理范围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巴黎大学的自治能力;根据材料二“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可知,培养了一批人才,有利于完善法国官僚体系;根据材料“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可知,促进法国法律的一体化,有利于法国的统一;根据材料二“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可知,扩大了王权的民意基础,有利于巩固等级君主制;根据材料一“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可知,限制了巴黎市自治权;根据材料二“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可知,拉拢法国教会势力,削弱教皇权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创办有利于促进中古时期法国文化的发展。5.答案:(1)演变历程:①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②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③中世纪后期,教权由盛转衰,并从属于王权。(2)原因: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②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③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影响:王权的加强促进国家统一,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运动;后期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解析:(1)演变历程:根据丕平和教皇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根据教皇与德国皇帝的关系可以看出,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根据英诺森三世以及腓力四世的做法可以看出,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2)原因:根据材料“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可知,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可知,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王权的加强促进国家统一,进一步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王权的强大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期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6.答案:(1)租地农场出现(农业革命):十四五世纪,西欧封建庄园制度解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租地农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雇佣劳动:十四五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体现,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中大量使用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十四五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使用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表现;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早期的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通货膨胀,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任选其一即可)(2)殖民政策:商业资本时期西方国家多采用暴力手段抢占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富,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殖民地作为原料市场、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原因:工业革命之前的商业资本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用暴力手段(无法以经济手段)掠夺被殖民地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特征或趋势,说明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原因、表现及影响等角度思考。比如,根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可概括出租地农场出现,进行农业革命。第二小问说明,侧重于影响,根据材料,贵族领主的土地出租或者被卖可知,西欧封建庄园制度解体,根据材料“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可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租地农场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可概括出雇佣劳动,说明部分答出出现雇用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结合材料中14世纪的内容,是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中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影响结合所学得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体现。根据材料14世纪的内容,租地农场、雇佣劳动以及1564年“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雇佣“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的相关情况,可概括出资本主义萌芽。说明部分答出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和影响。结合材料,使用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表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早期的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16世纪“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可概括出贸易中心转移。说明部分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根据材料1536年—1635年“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的内容可概括出价格革命。说明部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表现和影响。价格革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价格革命的内容和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社会分化,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第(2)题第一小问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据材料二“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可得出商业资本时期西方国家多采用暴力手段抢占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富,据材料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可得出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据材料二“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可得出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据材料二“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可得出将殖民地作为原料市场、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分析,工业革命之前的商业资本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用暴力手段(无法以经济手段)掠夺被殖民地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7000纪到前1000纪,东地中海贸易作为早期贸易活动的代表,以黑曜石、青金石和青铜的金石之路为典型,贸易形式基本上是原始的物物交换。金石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上层贵族的需求,具有零散分布、时断时续、区域贸易的特点,但是客观上通过若干贸易路线的互通与交集也沟通了爱琴文明、古埃及文明、叙利亚﹣巴勒斯坦文明、赫梯文明、两河文明和伊朗文明区域。——摘编自刘昌玉《上古时期东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与贸易活动》材料二:公元1—2世纪,随着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发现、地中海世界造船技术在埃及红海沿岸的传播、埃及红海港口及尼罗河之间交通的改善以及东方商品消费市场的扩大,罗马、埃及与印度次大陆远洋海上贸易迅速发展……随着“罗马和平”的到来、消费量的增加、政治竞争的助推和奢靡之风的盛行,罗马人对东方产品的需求增加,经由埃及东方贸易在罗马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东方贸易比学者们普遍强调的规模更大、运作更加复杂。东方贸易在帝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摘编自陈思伟《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及其在罗马帝国经济中的地位》(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贸易活动对上古时期社会交流的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罗马帝国“东方贸易”兴起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李铁匠选译《古代伊朗史料选辑》材料二: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世界通史》材料三: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撒城(在现在的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反映出大流士是如何加强王权的?(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文明多元性的因素有哪些。(3)假如你是见证这根石柱的专家,从其发现地和图文最有可能得到哪些认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拉丁语原本是古代意大利的一种地方语言,到公元前后,逐渐成为地中海世界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语言。中世纪时期,拉丁语仍被视为最神圣的语言,是欧洲各地区教会统治下的宗教、文化和行政语言。15世纪,欧洲出现众多出版社,出于商业目的,它们倾向于出版各种用民族语言写成的书籍,拉丁语书籍往往遇冷。16世纪,现代欧洲各国民族语言日趋成熟,逐渐替代拉丁语成为本国的母语和第一书面语言,拉丁语逐渐衰落。——摘编自王亚蓝《国际通用语发展演变的特点与模式》等材料二:1635年,致力于“纯洁和规范语言”的法兰西学院成立,为后世各国的语言机构树立了语言标准化的典范。……17~18世纪,欧洲各国的皇室非常推崇法国文化,并且以在宫廷中讲法语为荣。1714年,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外交语言。如表为截止到2020年法语的使用情况。使用人口构成(百万)母语人口77.3说明:除法国外,很多欧洲居民的母语和第二外语为法语。法语国家大多分布在西非。此外,法语也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之一。二语人口199.3地理分布洲际数量4国家数量29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国际奥委会、世贸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摘编自刘海涛《国际语基本特征的衡量指标探索》等(1)世界语言地位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7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分析法语能够成为国际性语言并延续至今的原因。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都强调集体利益和城邦和谐。进入古典时期,特别是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空前繁荣,加上盟邦每年的贡金等,使得城邦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这为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提供了经济基础。古代雅典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如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实行军事移民,解决公民就业,救济贫民,安葬烈士和抚恤孤寡,等等。——摘编自曹春梅《试论古典时期雅典的社会福利》材料二“福利国家”思想和实践在英国可以上溯至19世纪的新《济贫法》等法规,但全面铺开则是二战之后的事情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体现了英国国民的普遍意愿,以至于英国主要政党及其领袖人物,不管内心对此真实看法如何,在二战之后都长期以“福利国家”倡导者自居,非如此则无法争取选民支持。正是这种意愿,使得英国选民在二战刚刚结束之时就抛弃了领导他们赢得胜利的丘吉尔,转而选择了艾德礼,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后者带领工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目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福利项目之多,政府向国民提供的津贴和补贴名目之繁杂,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摘编自梅新育《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典时期雅典实施福利政策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典时期雅典和二战后英国福利政策中所得到的启示。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城”的概念在英格兰还是“军事要塞”或“主教驻节地”。在人们的印象中“城”主要表现为“政治、防卫和宗教地点”,其次,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多为“大教堂和牧师会堂”。“城”在英格兰的大量生成集中出现在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开来的近300年间,史学界把这个时间段称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黄金时代”。有学者估计,1300年前后,英格兰的城镇的数量接近1600年的水平。——摘编自谢丰斋《私人法权的介入:中世纪英格兰的城镇化》材料二1801年,伦敦市人口达到111万,1821年达到160万,1851年增长至263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城市病”的出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在伦敦某街巷“有223栋房子住着1450人……每个床铺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个人。很多人没有床……这些房子大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国政府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开展了著名的“模范住宅”运动。恩格斯在1872—1873年发表多篇文章,指出:“住宅缺乏现象……连同它的一切影响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已经根本改革的时候,才能消除。”——摘编自唐华彭、喻志耀《论住宅权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成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黄金时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英国“城市病”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英国城市(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文化发轫于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的前文化时期,完全处于古巴比伦世界的范围以内,而在它的鼎盛时期,古典文化影响的印记随处可见;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以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为代表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普及知识,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宫,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集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的智慧宫中;教育大门向全民敞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翻译运动是阿拉伯文化繁荣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这场历时百余年的翻译运动促使阿拉伯文化不断从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摘编自陈宇《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二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在1520-1820年的30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00万千克。而惨遭杀害的印第安人则有1000余万。……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衰落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特点:以物物交换为主要形式;满足上层贵族需求;具有零散分布、时断时续、区域贸易的特点。作用:通过若干贸易路线的互通与交集,沟通了不同文明区域。(2)原因: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发现;地中海世界造船技术的传播;埃及红海港口及尼罗河之间交通的改善;东方商品消费市场的扩大;“罗马和平”的到来;消费量的增加;政治竞争的助推;奢靡之风的盛行。(3)认识:古代文明交流是各种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析:(1)特点:本题为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范围是:公元前7000纪到前1000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一“贸易形式基本上是原始的物物交换”可得以物物交换为主要形式;根据材料一“金石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上层贵族的需求”可得满足上层贵族需求;根据材料一“具有零散分布、时断时续、区域贸易的特点”可得具有零散分布、时断时续、区域贸易的特点。作用:本题为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范围是:公元前7000纪到前1000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客观上通过若干贸易路线的互通与交集也沟通了爱琴文明、古埃及文明、叙利亚—巴勒斯坦文明、赫梯文明、两河文明和伊朗文明区域”,可得通过若干贸易路线的互通与交集,沟通了不同文明区域。(2)原因:本题为原因类材料解析题,时空范围是:公元1-2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二“随着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发现、地中海世界造船技术在埃及红海沿岸的传播、埃及红海港口及尼罗河之间交通的改善以及东方商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可得出罗马帝国“东方贸易”的兴起有多个原因。首先,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其次,地中海世界造船技术在埃及红海沿岸的传播,提高了航海能力。再次,埃及红海港口与尼罗河之间交通的改善,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此外,东方商品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罗马和平时期的到来,消费量的增加,政治竞争的助推,奢靡之风的盛行,都增加了罗马人对东方产品的需求,使东方贸易在罗马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3)认识:本题为探究类材料解析题,时空范围是:古代世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明古代文明之间通过贸易等方式进行了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这也说明古代文明交流是各种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答案:(1)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宣扬君权神授。(2)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外交往程度(3)认识:①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②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③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解析:(1)根据材料“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可知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根据材料“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可知宣扬君权神授。(2)因素: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多元的原因可知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外交往程度。(3)认识:根据材料“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撒城(在现在的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可知①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根据材料“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可知②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根据材料“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可知③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3.答案:(1)随着罗马共和国的扩张和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对外扩张,拉丁语逐渐由古代意大利的一种地方性语言逐渐成为地中海世界的“国际性”语言;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会的巨大影响力,拉丁语依然被视为最神圣的语言;15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倾向于使用民族语言,拉丁语开始遇冷;16世纪以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语言日渐成熟,民族语言也逐渐代替拉丁语,拉丁语逐渐走向衰落。由此说明,世界语言地位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2)法兰西学院成立,为各国语言机构树立语言标准和典范;欧洲各国皇室对法国文化的推崇;法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占据了广阔的殖民地,法语逐渐成为殖民地地区的官方语言;当代国际组织将法语做为官方语言。4.答案:(1)有利条件:著名学者福利思想的影响;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等进入全盛时期;雅典政治地位突出;财政实力保障。(2)特点: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制度较为系统完备;社会福利一度居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首;福利涵盖范围广泛。(3)启示:政府应承担社会福利保障主体责任;社会福利政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增进社会和谐;应大力发展经济,为实施可持续的福利政策创造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与现代英国福利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第(1)问,关于“有利条件”,根据材料“西方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都强调集体利益和城邦和谐”可得出著名学者福利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特别是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空前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等进入全盛时期;根据材料“加上盟邦每年的贡金等,使得城邦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可得出雅典政治地位突出、财政实力保障。第(2)问,关于“特点”,根据材料“英国福利项目之多,政府向国民提供的津贴和补贴名目之繁杂,为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系统性、社会福利水平、福利涵盖范围等方面作答。第(3)问,关于“启示”,要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社会福利政策的作用、社会经济与福利政策的关系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5.答案:(1)原因:封建社会趋于稳定;商品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王权的扩张;基督教教会组织的发展;农奴的逃亡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的吸引力。(2)关系:工人阶级是“城市病”最直接的受害者,“城市病”是工人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诱因;工人运动乃至工人阶级革命的开展,迫使资产阶级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改善城市人居条件,使“城市病”得到一定缓解。(3)启示:城市主要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城市建设应有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应兼顾经济(产业)发展和市民的幸福感。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英国),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问题的城市病起的“黄金时代”的原因可从经济、政治、社会、人口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城的概念在英格兰还是军事要塞或主教驻节地”结合所学得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原因有封建领主法权力量的建设;根据材料一“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结合所学得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人口数量的上升商品经济日益活跃,渐出现了集市,由集市再渐变为城市;根据材料一“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多为大教堂和牧师会堂”结合所学得出,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围吸引周围的消费者,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推动作用;“特许状”的出现,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建立。(2)关系: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道路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根据材料二“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工人是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为维护自身权益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工人阶级展开斗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3)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给分如根据材料一“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材料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城市病”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要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城市化过程要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市;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关注民生。6.答案:(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提供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特点:长期处于孤立发展状态;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原因:与外界文明缺乏交流;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孤立封闭,语言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欧洲殖民者的杀戮与掠夺;疫病的流行。(3)认识:在交流、开放、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亚洲。据材料一“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馆,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的智慧馆中”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据材料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可知,民众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结合所学,从政治、地理等角度思考可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还包括,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美洲。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可知,长期处于孤立发展状态;据材料二“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素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可知,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结合所学可知印第安文明与外界文明缺乏交流,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孤立封闭,语言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由材料二“惨遭杀害的印第安人……天花……鼠疫……”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的杀戮与掠夺和疫病的流行,也是印第安文明走向衰落的原因。(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文化交流指的是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在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是古代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初期开始,逐步获取着对印度贸易或者掠夺的特许权。七年战争(1756—1763年)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但这时就出现了东印度公司的新的敌人,不过这一次已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而是同它竞争的国家了。人们一再指出,公司的领土是在不列颠海军和不列颠陆军的协助下占领的,无论哪一个不列颠臣民都不能离开王室而拥有对某些领土的最高权力。与此同时,英吉利国家又失掉了北美殖民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英国必须在别处重新取得一个广大殖民帝国。政府首脑皮特于1784年在上下两院通过了自己的法案,这个法案规定成立一个由6位枢密院委员组成的督察委员会,它的职责是:检查、监督一切涉及东印度公司领土和属地的民政、军政或赋税的法令、业务和事务。——摘自马克思《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显现在我们面前。——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侵略印度的主导力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欧封建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以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生产设施,还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缴纳继承金。——摘编自吴于僮、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材料二

欧洲贵族的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几种渠道:一是领土的地主权使领主获得了土地封建所有权,据此他可以把领地变成一个个庄园,使用农奴来进行耕种以获得丰厚的收入。二是在领地内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这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经济来源,例如通过收取罚金和司法审判费。11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影响很大,农民要向领主缴纳货币地租,数目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这使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但并未减轻甚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西欧大陆上的有些地区,农民组成公社进行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引发其变化的原因。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材料三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带来的影响。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2世纪80年代,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镰仓幕府模仿血缘、家族结成的主从关系被称为御家人制度。这种主从关系不只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义之上的,并与祖辈以来的同族观念、血缘观念等相结合。室町时代将军与守护大名并没有建立主从关系,他们只是一种联盟的关系,而真正结成主从关系的则是各守护大名及武士团内部的武士。这些武士团与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主从关系比镰仓和室町主从关系更为牢固,武士以绝对的忠诚换取物质生活资料,以保证其子孙后代的武士身份与地位;其所获得的生活资料是俸米,这种“俸米制”则进一步强化了德川时代的主从关系。——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材料二

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的封君封臣关系,均是以土地(采邑)为纽带而结合的契约关系,双方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利益是这个关系结合的纽带,一旦利益消失,这种关系将不复存在,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但是两者发展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主从关系最后演变为日本的武士道,对日本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封君封臣关系最后朝着法律方面发展,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交换。——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各自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封君封臣关系的相似之处(照抄材料不得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材料二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是狄更斯对19世纪中期英国一个工业市镇的描述。——狄更斯《艰难时世》材料三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四

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郡内的地方简化政府结构,郡变成了一个居民对郡事务进行民主治理的政府机构。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摘编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传统大学非传统大学咸立时间13一16世纪19世纪以后办学者教会政府。私人捐助办学宗旨实施精英教育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课程设置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人才培养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学生来源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教师成分神职人员专业教师——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变化趋势:由东印度公司逐渐英国国家政府。原因:东印度公司本身和英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独立,英国在北美的失利;英国议会的推动;印度是英国重要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评价:巨额财富被掠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当地贫困和落后;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欧洲列强的附庸;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所谓文明只不过是在文明的外表下,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解析:(1)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但这时就出现了东印度公司的新的敌人,不过这一次已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而是同它竞争的国家了。”得出由东印度公司逐渐英国国家政府。原因:根据材料“公司的领土是在不列颠海军和不列颠陆军的协助下占领的,无论哪一个不列颠臣民都不能离开王室而拥有对某些领土的最高权力”得出东印度公司本身和英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材料“与此同时,英吉利国家又失掉了北美殖民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英国必须在别处重新取得一个广大殖民帝国。”得出美国独立,英国在北美的失利;根据材料“政府首脑皮特于1784年在上下两院通过了自己的法案”得出英国议会的推动;根据所学得出印度是英国重要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根据材料“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从破坏性和建设性即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对英国产生积极影响,对印度来说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有一定积极影响。最后揭露本质,资本主义所谓文明,是在文明的伪装下,对殖民地的侵略与掠夺。2.答案:(1)特点:地租剥削,农奴劳役,庄园能够自给自足。(2)趋势: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庄园经济趋向瓦解。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西欧封建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以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得出是地租剥削,实行农奴劳役。根据材料一“在庄园上修建仓库、马厩等生产设施,还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庄园能够自给自足。(2)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农民要向领主缴纳货币地租,数目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这使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庄园经济趋向瓦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1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影响很大”得出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有关。3.(1)措施:西汉:设中外朝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变化趋势:由从属于神权到逐步独立于神权。原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3)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版图的形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国家疆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及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设立中朝,制衡丞相为首的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废丞相和设内阁,使得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清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设立军机处,使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和“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可知,中世纪早期王权从属于神权;据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和“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可知,中世纪晚期王权逐渐独立于神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对王权的扩大提供支持;据材料二“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和“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可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推动了王权的扩张;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早期资产阶级为获得王权支持,与王权达成妥协,助推王权扩张。(3)影响:结合所学及材料“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使得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版图的形成(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国家疆域);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产生及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答案:(1)特征镰仓幕府以道义、诚信和血缘为纽带;室町幕府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幕府以物质为基础。趋势牢固一松散一更为牢固。(2)相似之处均以土地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均体现了契约精神。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镰仓幕府模仿血缘……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义之上”,“武士团与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主从关系”,“武士以绝对的忠诚换取物质生活资料”等信息可知,日本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各自特征分别为,镰仓幕府以道义、诚信和血缘为纽带;室町幕府是间接的主从关系;德川幕府以物质为基础。趋势:对比三代幕府主从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经历了牢固到松散,再到更为牢固的变化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