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手册_第1页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手册_第2页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手册_第3页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手册_第4页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手册TOC\o"1-2"\h\u4193第一章疾病预防控制概述 344401.1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性 3135961.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策略 414791第二章传染病预防控制 4286882.1传染病基本概念 49662.2传染病防控措施 4231992.2.1疫情监测与报告 4161472.2.2病原体检测与诊断 5148282.2.3隔离治疗与护理 5264252.2.4疫苗接种 56362.2.5健康教育和宣传 543892.2.6环境卫生与消毒 597282.3常见传染病预防 5159622.3.1肺结核 5256642.3.2流行性感冒 527182.3.3病毒性肝炎 5247012.3.4手足口病 541992.3.5艾滋病 517332.3.6疟疾 6331第三章慢性病预防控制 6268933.1慢性病概述 669673.2慢性病危险因素 6148723.2.1遗传因素 6103133.2.2不良生活方式 6318453.2.3环境因素 6262323.2.4心理因素 6280913.3慢性病预防策略 6239173.3.1健康教育和宣传 6153853.3.2全面禁烟 772283.3.3合理膳食 7140933.3.4增加身体活动 7260823.3.5定期体检 722293.3.6心理健康干预 7191243.3.7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 77174第四章职业病预防控制 7240844.1职业病概述 7169054.2职业病危害因素 8294984.3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8302474.3.1政策法规制定 8247814.3.2企业责任 8250284.3.3个人防护 827094.3.4监管部门职责 8433第五章儿童青少年健康 9106545.1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 992855.2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预防 9200895.2.1营养不良与肥胖 9279265.2.2近视 9139535.2.3心理疾病 9132295.2.4传染病 951985.3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 9319175.3.1政策支持 9114525.3.2教育引导 923615.3.3环境优化 10300025.3.4医疗保障 105801第六章老年病预防控制 1012896.1老年病概述 10309276.2老年病危险因素 10315536.3老年病预防与控制 1019276第七章精神疾病预防控制 11171397.1精神疾病概述 1168707.2精神疾病危险因素 11133327.3精神疾病预防与干预 1211608第八章食品安全与营养 12152358.1食品安全基本概念 1221238.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13195918.3营养与健康 133783第九章环境卫生与职业健康 14120609.1环境卫生概述 1474419.2环境污染与健康 1465929.2.1空气污染与健康 14301399.2.2水污染与健康 14150129.2.3土壤污染与健康 14134499.2.4噪音污染与健康 14131659.3职业健康监测 14239929.3.1职业健康检查 14255729.3.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1552199.3.4职业健康宣传教育 15844第十章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管理 15641710.1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概述 151771410.2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53115610.2.1信息采集系统:负责收集各类疾病相关信息,如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 152814510.2.2信息传输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打包,然后传输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2627210.2.3信息处理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15724510.2.4信息发布系统:将处理后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发布给公众,提高公众的疾病预防意识。 153181610.3信息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163091610.3.1疾病监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类疾病的实时监测,及时发觉疫情,为决策提供依据。 16402610.3.2疾病预警:利用信息系统,对疾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公众做好预防措施。 161652010.3.3疾病分析:对历史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支持。 161541710.3.4疾病决策: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16442510.3.5疾病宣传教育:通过信息系统,向公众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 16880210.3.6疾病资源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对疾病预防控制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161745110.3.7疫苗接种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对疫苗接种工作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6352010.3.8疫情应急处置:在疫情发生时,利用信息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各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62294810.3.9疫情国际合作:通过信息系统,与全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16第一章疾病预防控制概述1.1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医疗负担:通过预防控制疾病,可以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减轻医疗机构负担,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生命质量:疾病预防控制有助于降低残疾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保障国家经济:疾病预防控制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减少疾病发生,可以降低劳动力损失,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4)维护社会稳定:疾病预防控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通过预防控制疾病,可以减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2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1)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疾病预防控制的法律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疫苗管理法》等,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国建立了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基层卫生组织在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形成了从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的全方位防控网络。(3)强化监测预警:通过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系统,对疾病发生、发展、流行趋势进行实时监控,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4)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我国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5)普及健康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6)强化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疾病预防控制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7)注重科学研究:我国鼓励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章传染病预防控制2.1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类疾病,能在生物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根据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播传染病、虫媒传播传染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生物、环境、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2.2传染病防控措施2.2.1疫情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觉、报告和反馈传染病疫情。医护人员在发觉传染病病例时,应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2.2病原体检测与诊断医疗机构应具备病原体检测和诊断能力,对疑似传染病病例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和诊断,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2.3隔离治疗与护理对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医护人员在护理传染病患者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做好个人防护。2.2.4疫苗接种针对重点传染病,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病率。2.2.5健康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应加强传染病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2.6环境卫生与消毒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重点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2.3常见传染病预防2.3.1肺结核预防肺结核的关键是早期发觉、早期治疗。加强疫苗接种、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免疫力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肺结核发病率。2.3.2流行性感冒预防流感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保持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拥挤场所等。2.3.3病毒性肝炎预防病毒性肝炎应注重疫苗接种、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避免不洁性行为等措施。2.3.4手足口病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保持儿童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加强疫苗接种等。2.3.5艾滋病预防艾滋病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避免不洁性行为,加强血液和精液检测等。2.3.6疟疾预防疟疾的关键是消除疟疾传播媒介,加强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等。通过以上措施,医疗机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第三章慢性病预防控制3.1慢性病概述慢性病是指病程长、病情缓慢发展,不能自愈或难以治愈的一类疾病。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肿瘤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我国,慢性病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总死亡人数的近九成。3.2慢性病危险因素慢性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为主要危险因素:3.2.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都有家族聚集现象。3.2.2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等。3.2.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职业暴露、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可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2.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3慢性病预防策略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3.1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3.3.2全面禁烟吸烟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全面禁烟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应加强烟草控制,降低吸烟率,减少吸烟对居民健康的危害。3.3.3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应倡导均衡饮食,控制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3.3.4增加身体活动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应鼓励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身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3.3.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觉慢性病,及时干预。应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提高慢性病早诊早治率。3.3.6心理健康干预关注心理健康,对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3.3.7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通过上述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第四章职业病预防控制4.1职业病概述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职业病具有以下特点:病因明确,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发病与接触剂量有关;多为慢性病;存在特定的潜伏期;群体发病;可治疗但难以根治。4.2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学因素:如工业毒物、农药、放射性物质等。(2)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低温、辐射等。(3)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4)心理因素:如长期紧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5)职业行为因素:如长时间站立、久坐、重复劳动等。4.3职业病预防与控制4.3.1政策法规制定我国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等,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防治措施和监管制度。4.3.2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2)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发觉职业病患者及时治疗。(3)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4)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保证劳动者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4.3.3个人防护劳动者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遵循以下原则:(1)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2)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4.3.4监管部门职责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以下职责:(1)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政策法规得到落实。(2)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查处。(3)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通过以上措施,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持续加强,保证劳动者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第五章儿童青少年健康5.1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状况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涵盖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总体呈现良好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营养不均衡、近视、肥胖、心理疾病等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干预,提高其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2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预防5.2.1营养不良与肥胖针对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推广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加强对学校食堂和餐饮行业的监管,保证食品安全。5.2.2近视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应注重用眼卫生,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觉和治疗近视。5.2.3心理疾病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心理需求,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5.2.4传染病针对儿童青少年易患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感等,应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防病意识。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免疫水平。5.3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5.3.1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投入,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事业。5.3.2教育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素养。5.3.3环境优化优化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5.3.4医疗保障完善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证儿童青少年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第六章老年病预防控制6.1老年病概述老年病是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老年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6.2老年病危险因素老年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增长:年龄的增长,老年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2)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老年病患者,其发病风险较高。(3)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可增加老年病的发病风险。(4)营养不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老年病的发生。(5)疾病因素: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增加老年病的发病风险。(6)心理因素:长期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老年病的发生。(7)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老年病的发生。6.3老年病预防与控制老年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健康教育: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老年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2)生活方式干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3)营养均衡:保证膳食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4)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觉并治疗慢性疾病。(5)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6)药物治疗:针对已患有老年病的患者,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7)家庭支持:家庭成员应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8)社会支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控体系,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9)跨学科合作: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10)科学研究:加大老年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力度,摸索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第七章精神疾病预防控制7.1精神疾病概述精神疾病是指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精神疾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7.2精神疾病危险因素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病史的人,患病的风险较高。(2)生物学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物学因素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3)心理因素:长期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心理创伤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4)社会环境因素: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5)生活习惯:长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7.3精神疾病预防与干预针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干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2)早期发觉、早期干预:对有精神疾病风险的人群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避免疾病的发展。(3)心理支持: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4)药物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5)康复训练: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6)家庭和社会支持:鼓励家庭和社会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7)政策法规保障:完善精神卫生政策法规,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通过以上措施,有望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第八章食品安全与营养8.1食品安全基本概念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保证其对人体健康无害,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物质侵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一种状态。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以下为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供其他动物食用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蛋品、乳制品等。(2)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3)食品污染物:指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因环境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食品中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4)食品中毒:指因食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导致人体出现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中毒症状。8.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监测、评估和控制的活动。以下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1)食品污染物监测: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等进行监测,以评估食品污染物的风险。(2)食源性疾病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进行监测,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3)食品生产工艺监测: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包括原料来源、生产环境、加工工艺、储存条件等。(4)食品市场监测:对食品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测,包括食品质量、包装标识、价格等。8.3营养与健康营养是指食物中的营养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和代谢过程。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以下为营养与健康的基本内容:(1)营养素:指食物中具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2)营养平衡:指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适宜,能够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状态。(3)营养过剩与不足:营养过剩是指摄入的营养素超过人体生理需求,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营养不足是指摄入的营养素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4)健康饮食: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能够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的需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预防食源性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第九章环境卫生与职业健康9.1环境卫生概述环境卫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综合管理,保障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清洁、安全、舒适和美观。环境卫生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噪音、垃圾处理、公共场所卫生等。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9.2环境污染与健康9.2.1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超过环境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燃烧、建筑施工等。空气污染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9.2.2水污染与健康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污染物质浓度超过环境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放等。水污染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等,严重时可能引发水源性传染病。9.2.3土壤污染与健康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污染物质浓度超过环境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品、生活垃圾等。土壤污染可导致食物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9.2.4噪音污染与健康噪音污染是指环境中噪音水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生活噪音等。噪音污染可导致听力下降、心理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9.3职业健康监测职业健康监测是指对从事特定职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以评估其在工作中可能受到的职业危害因素影响。职业健康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3.1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对从事特定职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发觉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检查、在岗检查和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