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教课件_第1页
《游褒禅山记》优教课件_第2页
《游褒禅山记》优教课件_第3页
《游褒禅山记》优教课件_第4页
《游褒禅山记》优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134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5课文小结26布置作业情境导入想一想?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能学会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2.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或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其政治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他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均有建树,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本文王安石于是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背景简介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文体知识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翻译下列句子研读课文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10.其孰能讥之乎?

1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6.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

10.其孰能讥之乎?

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1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里能说得完呢!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和谨慎取舍的缘故。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一、介绍褒禅山概况二、记游华山洞经过前洞记叙简略后洞记叙详细总结: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余之所得——议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议论一正一反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说山识碑得名的缘由(第一段)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识谬)考据践行探幽记游前洞后洞出洞(悔随)(第二段)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顿悟(第四段)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叙事记游感事言志四人同游补记作结(第五段)课文内容总结: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议一议:

“志”“力”“物”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时,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作铺垫。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写法赏析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

第二部分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

游后洞经过

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

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