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全国乙卷以及2020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设置的都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古代诗歌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2021年全国乙卷考查了宋词;从题材来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另外,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和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出现了比较鉴赏,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3.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其前提就是读懂诗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显得极其关键。[阅读指导]准确解答古诗鉴赏题,一是要读懂古诗;二是要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古诗有三个标志:一是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古诗鉴赏,其前提就是要读懂古诗。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态度,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具体解说。一、读标题(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标题常蕴含以下信息: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例1卷别标题蕴含信息2020·全国新课标卷Ⅰ《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交代写作对象(袭美)②表明诗歌题材(次韵奉和诗)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题许道宁画》①交代写作目的(题画)②表明诗歌题材(题画诗)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投长沙裴侍郎》①点明写作目的(投)②交代写作对象(裴侍郎)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①交代写作缘由②暗示作者情感③表明诗歌题材2018·全国新课标卷Ⅲ《精卫词》①点明所咏对象(精卫)②暗含作者的情感、态度(二)依据标题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例2把握下面这首唐诗的标题信息。长安秋望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诗意赏析〗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殿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与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意思是说:晨曦初见,西半边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娴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蕴含浓厚的主观色彩。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何其愚也!“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把握标题信息:读标题①时间:秋天。②地点:长安。③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猜想①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②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楼”“菊”“莲”。②我们在诗中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③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有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愁”等词,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三)从标题探寻情感倾向和意旨“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怀吴中冯秀才”“汾上惊秋”等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读标题时,应找准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字眼,分析其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二、读诗句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律、绝、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借助精练的语言来表现,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一)看“变”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误以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诗句①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2.语序倒装古代诗歌中,诗人出于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1)主语后置例4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诗句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谓语提前,主语后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2)宾语前置例5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诗句正常语序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从而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律美。参考答案:宾语前置,更富有韵律美。(3)主宾互换例6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确了,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将“香稻”“碧梧”提前,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和景物的美丽。参考答案: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4)其他倒装例7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有人阐释,“梦啼妆泪红阑干”应是“梦啼红妆泪阑干”,有一定道理。但若如此调整,诗歌所描绘的神态也会发生改变。参考答案:定语后置,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态美。3.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有时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便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人常常出于炼字需要而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等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等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都很常见。例8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均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参考答案: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4.意象组合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的意象单独出现,有的意象组合出现。意象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不要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例9指出下列诗句中意象组合的妙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的景象组成。前三句,每句由三个意象组合而成,意象之间没有要连接词,构成名词性并列叠加的形式。参考答案: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5.互文见义“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例10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意的理解。(二)看“情”点找关键字句看“情”点找名词锁定意象或情感点,品味情感找形容词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找副词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找动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找诗眼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恨别①杜甫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诗意赏析〗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题: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三、读注释注释,蕴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通过注释挖掘诗中的隐含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释的内容与作用有: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中的用典或意境。⑤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例12[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诗意赏析〗〔其一〕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因为,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仆奴”一词,是对庸俗的鞭挞。诗中隐约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其四〕该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下”借用宋武帝寿阳公主的典故。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衬托出梅花美的意态。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笔),这一句赞美了画师的技法。后两句更进一层,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超,而且艺术境界也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至于为白为黑,原不在意。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答题思路】C.“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墨梅图中并没有描绘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表明任凭(见注释③)梅花画成了黑色,桃花、李花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答案:C。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答题思路】B.第一首诗以桃李俗艳衬托梅花的“清姝”,并没有含“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的意思。C.见注释④,第二首诗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美的意态,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见注释⑤,九方皋是春秋时期的相马高手,其相马注重马之神韵,画师画梅不求颜色等外在形似与之类似。选项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诗的“画外音”属歪曲解读。答案:A。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题干包含两个要求: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参考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真题文本_[阅读指导][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诗意赏析〗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其词作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南归之后辛弃疾却于壮年被迫隐居带湖、瓢泉近二十年。因其主战,一心收复中原,却又壮志难酬,故其豪放悲壮、慷慨激昂的爱国词作尤为人所称道。这期间,辛弃疾纵情山水,参与农业耕种,以“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为指导思想,将开辟的山庄取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也写下了大量描写农村风光、农村生活,赞美壮丽河山的山水田园词作,这首《鹊桥仙·赠鹭鸶》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词的标题为“赠鹭鸶”,送给鹭鸶。鹭鸶:水鸟的一种,即白鹭。颈细长,嘴长而尖,头顶后部有一缕白色的长羽毛,以食水中鱼虾为生。此标题不仅交代了该词的写作目的,还给人一种未读词作,便已觉妙趣横生之感。写给鹭鸶,似乎鸟能解人语,这一“赠”便有拟人的艺术效果。词的上阕“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词人以拟人的手法,以对话的形式,对白鹭以温和之语相劝:“溪边的白鹭啊。来,来,让我告诉你,这溪水里的鱼儿已是寥寥无几,不能再捉了,你要像主人怜爱、体谅你一样体谅这些鱼儿的命运啊!”而“要物我欣然一处”,正是词人归隐生涯之理想境界,也表达出了词人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下阕“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词人为白鹭觅食寻到了好的去处——“远浦”与“别渚”,而“白”与“青”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沙”“泥”色彩的明丽。“剩有虾跳鳅舞”,言“远浦”与“别渚”之“虾”“鳅”之多,足可美餐饱腹。“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应是赞赏白鹭他处觅食归来,迎风飞翔,风拂羽冠,英姿卓绝之美。表露出在达到生态平衡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颇具高情逸致。当然,下阕承载着词人美好的愿望,应为想象之笔、虚写之境,此境之中“跳”“舞”“飞”又化静为动,使画面极富动态感。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对话的形式展开,把鹭鸶当成自己的朋友,与之谈心,对它谆谆教导,语言清新质朴,幽默风趣,这与词人通常喜好用典、幽深隐约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词人既考虑到了溪中鱼儿的生活环境,又不愿意让鹭鸶挨饿,为鹭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免让人会心一笑。词人对鱼儿生命的关切,对鹭鸶鸟的劝告表达了“物我欣然一处”的美好愿望,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第一步整体阅读,领悟诗意1.读标题(1)把握标题信息:①交代了写作目的(赠鹭鸶,送给鹭鸶);②表明诗歌题材(山水题赠词)。(2)依据标题读诗:①猜想:为什么写给鹭鸶?辛弃疾借写鹭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表达了怎样的情志?②读诗:因“溪里鱼儿堪数”,为了“物我欣然一处”的美好愿景,劝告鹭鸶“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2.读诗句“堪数”,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物我”,物与我,即白鹭和作者(或它的主人)。“一缕”,指白鹭顶部的白色羽毛。“白沙远浦,青泥别渚”,用“白”“青”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描绘白色的河滩,青色的小洲,色彩明丽,用词质朴,显出自然本色。“虾跳鳅舞”,“跳”“舞”两个动词的使用,使画面极富动态感,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词人描绘了溪水流、白鹭飞、鱼儿游、虾鳅跳、白沙浦、青泥渚等景象,画面清新,意境优美。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对话的形式展开,将鹭鸶比喻成自己的一个朋友,和它进行了协商式的对话,流露出美好的生活情趣。“虾跳鳅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鳅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表达了“物我欣然一处”的美好愿望。[真题体验][题所在文本《鹊桥仙·赠鹭鸶》见本学案“真题文本”]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鉴赏与评价,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意为: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吃饱了再飞回来,我看着你乘风归来。“听觉和视觉”分析错误,这里的“飞去”“饱时来”“看”仅从视觉上描写了鹭鸶饱食后的状态,“听”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故D项手法分析有误。答案:D。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词中用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来”等,语言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虾跳鳅舞”使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参考答案: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情趣。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饰,意思直白明了,勾勒了白鹭自然从容的形象。②句式整散结合,音韵和谐整齐,富有节奏感,韵脚轻松、自然贴切。③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④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鳅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学会品读古代诗歌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本讲先从诗歌的题材入手,然后聚焦诗歌本身,找到理解诗歌大意的关键点,为解答这一类题目做好铺垫。No.1从“九大”题材入手,读懂古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有些诗歌可以同时划为两类。比如,边塞征战诗中有很多羁旅思乡的杰作,比如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很多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也可以并入即事(景)抒怀诗的范畴。一、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常见情感①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②对画作技艺的品判。③对画面意境的咏叹。④借画表心志、寄感慨。常见技法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链接教材《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链接高考]1.(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解析:选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解析:选AB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C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来写梅花的,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无关。(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课件
- 2024教师发言稿(34篇)
- 艺术与人生和社会的关系
- 单位管理制度范文大合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人员管理】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
- 2024年台江区人民法院四五普法的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精彩5篇)
- 水果种植机械化应用-洞察分析
- 微纳尺度磁电耦合设计-洞察分析
-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复习要点总结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中小学校园人车分流方案模板
-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2023年04月2023年外交学院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版
- 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张迎新习题答案
- 深部真菌病课件
- 用户界面测试
-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培训课件
- GB/T 4269.3-2000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操作者操纵机构和其他显示装置用符号第3部分: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用符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