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研究方法》超详细笔记_第1页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超详细笔记_第2页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超详细笔记_第3页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超详细笔记_第4页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超详细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科学研究

1.含义

人们利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或实践活动

2.特征

(1)客观性:研究对象(客观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x过程(遵循研究规范\结果(可被检验、可

重复)

(2)系统性:研究本身的连续性(上一级大研究的子系统\研究本身的系统性(按一系列预定步骤进

行'研究结果的系统性(结果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3)创造性:研究内容(新课题、新角度、新内涵X思维(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方法

二、教育研究

1.含义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

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2.特有特征

(1)伦理性:教育研究要符合教育的根本方向,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研究对象的良性发展,研究方

案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复杂性:涉及因素多、周期长、难把握、效果滞后性;阶段性雨连续性相统一;研究对象难精确

控制和操作

(3)全员性:所有教师都要参与

3.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动力和检验标准

(2)教育研究起源并服务于教育实践

4.意义

(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2)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3)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味,形成学校特色

(4)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过程

(1)计划:选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

①控制研究条件:符合研究设计的要求

②按操作定义执行

③监控和调整研究过程

④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

(3)总结: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6.基本类型

(1)基础研究(形成创造性构想):一理论知识

纯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概念定义、原理原则、规律等

定向基础理论研究:理论探索普遍性教育实践问题、推论引申教育基本原理、提出具体教

育活动的指导原则等

(2)应用研究(实际应用):一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化、实用化)

(3)开发研究(成果推广):—教育产品(桥梁作用、转化作用、反馈作用)

(1)定性研究

①旨在理解、阐释研究现象;文字描述

②文献资料分析法、个案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2)定量研究

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关心现象间的关系和因果效应、强调用数据说明和展示研究成果;

数字、变量描述。如教育实验

(1)描述性研究:考察客观事物,反映其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2)干预性研究:着力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弓I起改变的影响,从而改变现状、解决问题,掌握事物

的内在规律

二、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来源:教育教学实践、对已有理论的怀疑、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二、选题评价

1.是否有意义

(1)应用价值:符合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学术价值: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2.可行性

(1)客观条件:有科学上的可行性、有需要的资料、设备、人力、理论、经费、时间等

(2)主观条件:研究者掌握有关这个课题的资料、知识、能力、经验等

(3)时机问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3.创新性:前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4.问题是否具体明确

三、选题策略:感兴趣、力所能及、与教学工作有关、在所学的专业范围

四、教育研究方案

1.含义:对某一教育课题研究的动态过程的具体规划

2.基本结构

(1)课题依据

理论依据:研究该课题所必需的理论体系

实践依据:反映教育实践ain、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问题

(2)课题研究目标:目标的描述、目标的系统性

(3)课题研究内容、对象:将研究课题分为几个有内在关联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而明确研究内容(如

分为途径、原因、步骤等)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释结果

得出结论

(5)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课题组构成成员、组长、分工协作、经费预算、必要的物质保证等

三、文献检索与综述

一、文献

1.含义:泛指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有时也指其中的知识或信息

2.类型

(1)社会属性:政治文献、经济文献、教育文献等

(2)处理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未加工的原始文献,实验报告、会议记录等

二次文献:加工整理原始文献(文摘、缩印、目录等)

三次文献:综合分析研究原始文件(综述文章)

(3)记录形态:印刷型、微缩型(微缩胶片X视听型、机读型、网络型

3.在科研中的作用

(1)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作用

(2)成果查新作用(了解前人研究的程度状况等,避免重复劳动)

(3)理论证据作用

二、教育文献的收集

1.信息源

(1)机构源: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育科院机构、学术团体、图书馆、出版机构、网站等

(2)人员源: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图书资料管理员、受教育者等

(3)物体源:图书、报刊、出版物、研究报告、会议论文、电视、电影、录音、光盘等

2.原则

(1)计划性:研究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献收集

(2)针对性:根据研究性质、任务,有针对性地确定收集的范围和重点

(3)系统性:根据研究需要,系统地收集(纵向:按学科、专业、专题;横向:文献类型)

(4)策略性:选择信息密度大、新资料多的文献信息源(核心期刊)

(5)预见性:收集一些现在用不到,但可能未来研究有用的资料

(6)持久性:收集资料要持之以恒

3.方法途径:采购、现场收集(会议、参观等X检索、复制下载、索取

三、教育文献检索

1.检索工具

(1)书本式文摘、卡片式目录、索引、文摘、计算机、磁盘、光盘等

(2)《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教育学》文摘卡片《教育文摘周报》等

2.途径

(1)教育类图书:G类、书名、著者、主题、关键词、序词

(2)教育类报刊

中文:图书馆、教育专业资料室、文献信息中心、《中国报刊大全》

外文:《全国预定外文报刊联合目录》教育类代号380

篇名检索:卡片检索(《教育学》卡片等\书本检索《全国报刊索目》等、文摘检索《教育文摘周报、

国内外教育文摘》

四、计算机检索

1.方式:联机、光盘、网络

2.网站: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www.edu.cn/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www./中国

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五、文献综述

1.含义

(1)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学科、专业、研究在某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和成果的文献资料

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分析而成的综合叙述,特点是“述而不评”

(2)是阅读、思考大量文献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再把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结构

(1)标题:《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文献研究综述》

(2)提要:简要阐明综述目的、背景、意义、现状、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资料范围和来源

(3)正文:系统阐述文献资料的观点和做法(某学科、专业、课题、研究的历史,目前状况,主要观

点,措施方法,突出成就,发展趋势)

(4)结束语:作者分析研究文献资料和综述主题内容得出的结论

(5)参考文献

四、教育经验总结

1.含义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的研究过程,对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

实加以分析、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2.先进教育经验的标准

(1)典型性:体现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现实性:对现状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改进教学工作有现实意义,

(3)创新性:有改革创新的活力,能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4)效益性:有较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5)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经得起检验

(6)适用性:有一致公认的教育效果

(7)发展性:对未来的教育实践具有借鉴作用,为新教育经验的产生奠定基础

3.特点

(1)以已与经验为研究内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实、经验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

(2)保持研究过程的自由状态:分析和研究自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和人的感性认识

(3)注重对教育经验的理性思考:教育经验总结的目的是把具体经验上升到理论、原则、方法论的高

度,更深刻地解释教育的本质

(4)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经验总结反应教育过程的本来面貌,并常把对教育规律的探索结果

概括为比较具体的教育原则,易于教师理解和操作,便于在教育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4.类型

(1)具体经验总结:以具体的的教学实践事实为基础,总结某一具体专题活动的经验,主要撰写专题

活动的目的、内容、过程及教学效果、研究者的体会

(2)一般经验总结:以具体经验为基础,将某一具体的教育事实扩大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研究,从一

事一议发展到对某一类教育活动原则和规律的认识,并从中概括出经验的一般形式。具有普遍性

(3)理论性经验总结: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本质规律,把一般性的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原则和教育理论。具有论争性和阐释性

5.意义

(1)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2)是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3)是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6.步骤

(1)确定总结对象: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和任务,从实际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校、个人,

有计划的总结经验。一般是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

(2)制定总结计划:明确任务要求、合理分工协作、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3)经验资料事实的积累、筛选、提炼

①积累:要全面占有资料,保证总结质量(正反、整体和个体、主体和背景、历史和现实等材料)

②筛选:对经验事实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从中选择那

些最能说明观点、反应经验内在机制的事实

③提炼:指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和要求,从教育经验的事实出发,依据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事物

或现象做出概括与界定,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采取“归类-提炼”的方法,找出

经验主题,揭示经验的内在机制,并形成经验的理论模式

(4)教育经验总结的论证:确定得出哪些结论、结论的创新性、科学性、是否反应教育的内在规律,

既要说明其适用性也要说明其局限性

(5)撰写经验总结报告

7.基本要求

(1)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2)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深入教学实践,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要全面考察经验总结的对象,注意多方面联系

(4)要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5)要有创新精神,指导教师开展创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六、教育个案研究

1.含义

通过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与认真细致的分析,来认识个案的现状或发展变化过程

的研究方法。

2.意义

(1)提高基础教育质一:适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如后进生、优等生等,这些研究能有

效地贯彻面向全体,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2)适合教师使用:个案研究的对象少、规模小、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育活动

(3)因材施教的基础,有实践意义:个案涉及的人与事少,有利于教师对个案全方面的细致分析,提

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4)教育反思的重要手段:通过个案研究,教师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

3.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其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

规律,但不能以偏概全;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

A.在某方面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B.与这方面有关的测量评价标准与众不同、

C.家长教师等主要关系人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如,某学生常有小发明,创造力测验分数高于常人,家长教师对其表现有较深的印象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个案研究的内容宽泛,可以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应该在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指导下进行

(3)研究过程的深入性

个案研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多方面的、深入持久的研究

4.局限性

(1)研究对象少,难以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

(2)分析方法难以标准化、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结论容易不精确

(3)个案追踪研究所需时间长,研究对象容易流失

提倡个体或少数的个案研究和集体性的成组个案研究相结合

5.步骤

(1)认识个体,确立个案:教师可根据课题要求或研究目的,考虑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选定在某一

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或事例

(2)搜集个案资料:生活历史资料(品德评语、考试成绩、日记、体检表等\生活现状资料(走访同

学、家庭、教师班主任X学生内心世界【资料应具有准确性、一致性、新颖性;问题见解与个案报告

分开;保密意识】

(3)分析整理资料:找出现象的基本或首要原因,分析方法有:

A.动力性分析:分析内在动力因素,找出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生观、价值观等)

B.发展性分析:分析研究对象的整个发展过程,了解产生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C.临产性分析: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当前教育社会环境存在哪些相适应或不适应的地方,及原因

(4)个案的发展指导

在整理分析资料基础上对学生如何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设计一套因材施教的方案,加以实施

A.改善可改善的外因条件,使之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防范不可改善的外因条件

B.对学生内在因素加以适应性发展与矫治,与社会环境要求相适应

(5)追踪研究:长时间追踪研究研究对象,了解其变化发展情况,评估对其指导措施的实际效果

(6)撰写报告

6.方法

(1)跟踪法(跟踪调疣)

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

法。适用于探索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稳定性、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费时切难以实施、无关因素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研究对象可能流失

(2)追因法(追溯):由已经存在的结果去追溯其存在的原因

(3)临床谈话法(访谈调查):通过谈话形式进行,可有口头谈话,书面谈话

(4)产品分析法(文件调查)

通过分析教育活动产品,全面了解研究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状况,产品有:

A.反映一个地区或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的材料:工作报告、规章制度、会议记录等

B.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材料:教案、听课笔记、班主任日志等

C.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等的材料:日记、作文、试卷、作业等

(5)教育会诊法:教师通过集体讨论,鉴定某学生的行为,形成较公正客观的结论的方法

七、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一、变,

1.总体与样本

总体:统计研究对象的全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个体: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

样本:样品的全体样品:研究中被抽到的个体

样品容量:样品的个数(n或N)

2.含义

研究对象的个体之间在性质和数量上可以变化并可以测量的条件、现象、特征(如:研究高考成

绩,则语文、数学、英语等成绩是变量)通常用X、Y表示,设计变量较多时,同一类变量可以用X1、

X2、X3等表示

3.类型

(1)定类变■(类别变量):

①用数字表示个体在属性上的特征或类别上的不同的变量

②无绝对零点、测量单位

③变量的值之间不能比较大小和四则运算;有相等和不等的关系

如:性别“男”,编码为1;性别女,编码为2

如:你如何上学?A.步行B单车C公车(ABC分别编码为123)

(2)定序变■(等级变■)

①用数字表示个体在某个有序状态中所处的位置(层次、水平)的变量

②无零点和测量单位

③变量的值之间无四则运算;有等于、不等于关系,序关系(优于、劣于、先于、后于)

如:你喜欢教书。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上不同意3不同意多于同意4同意多于不同意5基本上同意

6完全同意

(3)定距变■(间距变一)

①取值具有间距特征的变量

②有测量单位、不一定有绝对零点

③有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等关系;可加减运算

如:小明身高165cm,小张170cm,相距5cm

(4)定比变■

①有测量单位、绝对零点,可构成有意义的比率,可乘除运算。

如,身高、学生人数

定比变量级别最高,定类变量最低;级别高可以转化为级别低进行分析(如:百分制转化为等级制)

二、描述统计

含义:是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用统计图和表呈现结果,或者计算变量的数字特征,以反映研究对象

的规模、水平、比例、集中趋势或离散程度等

1.统计表

(1)单项表:只根据一个变量进行分类

学校类型本科教师

完全中学1056

初级中学1582

职业中学862

小学1578

合计5078

(2)多项表: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进行分类

双项表

年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

199279.743.634.9

199381.844.143.3

199486.647.846.7

三项表

年级中文系数学系...合计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合计

(3)次数分布表

例:2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下:

84/81/94/72/82/80/84/92/93/86/83/89/76/77/90/85/93/91/90/84

过程:

1.全距R:94-72=22

2.组距:5(每组终点与终点的距离;全距小,组距小)

3.组数:5

4.组限:每个组的起始范围(第一列)

5.次数k:在该组范围内的分数的个数(第三列)

6.累计次数:由下往上累加(第四列)

7.频率:(k/n)*100%(第五列)

8.累计频率:(第六列)由下往上累加

分组组中值次数累计次数频率/100%累计频率

/100%

95-919352025100

90-86884152075

85-81837113555

80-7678341520

75-71731155

合计20100.0

解读:如95-91组,包含95/94/93/92/91,有5个分数在这一组,占25%,分数小于等于95的有20

个,占100%

2.统计图

(1)条形图

(2)饼图

(3)次数直方图:特殊的条形图P145

(4)次数多边图P145

3.样本的数字特征

(1)平均值

(2)中位数:变量取值从小到大排列,位于正中的数(偶数个时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众数

(4)方差

(5)标准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方差、标准差越大,变量取值的离散程度越大,(甲班的方差或标准差大于乙班,则甲班的成绩比较参

差不齐)

4.相关系数

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影响,但又不存在任何确定的函数关系(身高和体重)

相关系数r:衡量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

(1)|r|小于等于1

(2)r>0时,X于Y正相关;r<0,负相关(线性相关程度随|r|的减小而减弱)

(3)r=0时,不相关(即无线性相关关系,但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三、推断统计

四、分数的转换与解释

五、测验信度

六、测验效度

七、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八、教育实验研究

一、含义

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因果关系,探索教育规律,以改进教育实践

二、特征

1.根本目的是判明因果关系:即变量X是否影响了变量丫的变化(共同变化、时序关系)

2.以假设为先导,围绕验证假设而操纵自变■:实验中待判明的因果关系以假设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

者根据假设区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变量,把复杂条件分解为可测量的变量

3.以人为的条件控制来保证教育实验因果探求的实现:为证明是自变量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就必须控

制无关变量,即使实验的其他条件保持恒定。

4.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情景中进行

5.难以精确■化,必须定■与定性方法相结合

6.涉及情感、动机等,因而比科学实验更复杂、生动、多样;对象是学生,有实验伦理问题

三、功能

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检验自己经验和设想的有效性,为发现新规律新特点提供必要的基础

3.检验他人经验和成果的有效性,以便在引进时进行改造、发展

4,为新教育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找可行的操作程序

四、局限性

1.变量控制造成环境失真

2.实验可能引起副效应

3.测验误差

4.选择误差

五、步骤

1.实啦选题和设计:选题、提出假设、明确目的、确定变量、选择被试、设计实验、组织培训人员、准

备用品、制定计划

2.实览实施:前测、编组、控制实验情景、后测、记录实验情况

3.数据分析和报告结果:核算实验结果、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价实验、实验报告

六、统计假设

教育实验的狭义目的是检验实验假设(研究假设)的真实性,但在统计上是检验与其对立的假设:

实验结果无差异,成为“原假设”

(如,“范文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作用”的原假设是“利用范文写作的学生写作水平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

相同”);如果经过检验拒绝原假设,则实验假设成立

七、选择自变■(实验因素)

1.含义:由实验者掌握的、假定为原因的变量

(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作业量、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

(2)由实验者主动选择而变化的变量:学生性别、年级等

2.因素水平:自变量的可能取值

3.实验处理:各实验因素的水平数量的乘积

如:使用计算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

实验因素:计算工具、年级

因素水平”使用计算器"不用计算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实验处理:2*3=6种实验处理

只有两个水平:

如r范文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自变量:作文方式

因素水平:使用范文、不使用范文

实验处理:使用范文(实验组)

非实验处理:不使用范文(对照组)

八、分解测量因变■

1.含义:由自变量变化引起的与被试行为反应相关联的变量,是实验者感兴趣的指标

2.选择条件

(1)客观性:所选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可测量和记录、在同样方法的实验中仍可以作为因变量

(2)可靠性:指标的测量结果可靠、在不同时间的测量有稳定性、不同测量者的测量有一致性

(3)有效性:能反映实验目标、可预期它会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4)可量化:便于数据处理和统计检查

如r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因变量:读写能力

指标:识字、阅读、作文

次级指标:识字量、默字量;阅读速度、回答问题正确率;作文时间、作文字数、用字量

九、识别控制无关变量

1.含义:自变量以外的对因变量造成环境影响的非研究变量

2.控制方法

等组设计:一个为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划分方式:随机分组、消除影响(选择被试使各组在某些

方面尽可能同质,以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x匹配被试

但在教育实验中,等组设计不现实。实验过程中保持两个组的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很重要且更现实。

(如,教法的实验,两组的教师、上课时间、作业量等应相同)

有效途径:将一个无关变量作为自变量,做多因素实验设计,然后用方差分析技术将该变量引起的

变异从总变异中分离出来

十、实验效度

1.含义:实验结论基于事实或证据可以被证明或解释的程度

(1)内在效度:反映对实验样本而言,实验结论的真实性程度

(2)外在效度:反映对目标总体而言,实验结论的真实性程度

2.影响因素

(1)经历:被试经理实验以外的偶然事件一让对照组接经历同样的事件,接受同样的影响

(2)成熟:被试身心发生变化一使用与实验组有相同成熟发展的对照组

(3)样本选择:实验组与对照组不等组一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样或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4)测验:实验前测验影响实验后测验一不前测、测验安排在教学中进行、增加无前测的对照组

(5)被试中途退出实验:增加被试人数

(6)实验参与人员的态度:不让实验组知道他们被实验/告诉对照组他们是实验组

(7)重复实验的干扰

十一、类型

1.实验目的

(1)探索性实验:重在探索、尝试,理论假设不够完善、不控制变量,可边做边改,严格来说是试验,

为实验积累素材、准备理论

(2)验证性实验:严格意义上的实验

2.变■控制的严密程度

(1)真实验:随机和分配被试、系统操纵自变量、完全或基本上控制无关变量选择

(2)准实验:不按照随机原则,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

(3)前实验:试验

3.被试分配方法:(1)等组实验(2)单组实验(3)轮组实验

十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X:实验处理;O前测/后测;R:随机分组:……不等组

1.前实验设计(不推荐)

(1)单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0X0

如:考察单元学习后的效果:课前测试一上课一课后测试

(2)固定组比较设计:实验组X.O

对照组O

如:一班用传统教法,二班用新教法,期末测验以比较优劣

2.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广泛使用):实验组0X0

对照组O。

(2)时间序列设计:OOO0X00O

3.真实验设计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R0XO

R0.0

(2)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RXO

R.O

(3)所罗门四组设计(理想):R.0.X.O

R.0.O

R.X.0

R.O

十三、评价

1.含义:运用一定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教育实验的效果和结论进行分析和认定,从而对

教育实验做出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

2.意义:具有发展教育研究和改进教育决策的导向作用,是推广教育实验成果的依据,对教育科学的发

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化改革有指导意义

3.作用

(1)全面衡量教育实验成果

(2)鉴定教育实验的价值

(3)评定教育实验研究者的成绩

(4)促进教育实验规范化

4.内容

(1)实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A.实验课题的价值:实验课题确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先进性、社会效益

B.方案制订的科学性:经验事实的充分程度和可靠性程度、理论依据的正确程度与充分程度、实验假设

与相关原理的相容程度

C.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变量内涵明确、存在因果关系或共变关系、无关变量处理得当、控制机制健全、

资料数据完整程度、统计方法、各因素的可比性等

(2)实验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实验参与人员:能否胜任工作、被的试代表性及配合性、实验前组间差距

变量操纵和控制:实验因素操作、干扰对策、无关因素控制情况

新异变量的控制:实验场所和设施、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应对情况、突发事件及影响、主试被试表现、测

验量表的科学性、可比性等

(3)实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取得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地位、推广价值、适

用程度和范围

5.方式:自我评价、专家评价、行政验收

6.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辩证分析原则(3)百花齐放原则(4)整体性原则

7.基本方法

(1)资料鉴定法:研究实验资料,如,实验日记

(2)现场观测法:在实验现场了解自变量的操纵及其变化情况、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如,随堂听课

(3)专题分析法:集中研究力量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实验的重点课题做阶段性评价

(4)个案调查法:对个别学生、教师等有关人员围绕实验课题的中心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剖析评价

(5)状态测查法:实验进程中测查实验效果,如单元考试

(6)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应答”及时反馈系统,进行评价

九、教育叙事研究

一、注意

1.可以纯粹叙述故事,也可对叙述的故事进行评论和解释

2.可以叙述真实的或虚构的教育事件和现象

二、在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教育研究方法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属于实证研究,即描述研究,只负责描述

事实,保持价值中立,不做价值判断。

实证研究可分为定■研究(用数据统计方式来描述事件)和质的研究(叙事方式描述事件),叙事

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写作形式

因此,叙事研究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的研究;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其常用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经验研究

三、意义

它重视教育事件的丰富性、形象性、复杂性,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法,它提醒研究者'面向事实

本身’或从实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它是对个案或寓言、故事的合法性的重新认可。叙述的实质是

重新关注研究对象的“局部的丰富性”,不满足于“整体的空泛性”,是重新恢复“人类原始思维”的“诗性智慧

四、操作策略

1.收集资料

2.分析资料:及时撰写备忘录,并从中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调查研究实际上是从研究者发现了值得调查的“关键事件”开始的,包括隐含剧烈“矛盾冲突”的重大事

件、深藏不露的“物质痕迹”(如,书的新旧程度反映了它的使用程度)

找到“关键事件”就会找到相应的“本土概念”,即本地人频繁、重复使用的,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它

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及相关的“关键事件”,反映了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文化特色等

3.形成扎根理论:将“本土概念”还原为“本土故事”

“扎根理论”即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假设和推论。“写法”有:

(1)叙事:将调查研究材料整理成有情节、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将有关教育理论隐藏在故事深处。

对有“叙事研究”精神的研究者或读者来说是最理想的形式

(2)聚类分析:将调查研究中获得的材料分门别类,每个类别就是一个相关的教育主题或教育道

理,之后再用相应的材料或故事来为这些教育主题或教育道理提供“证词直接讲道理讲给读者,但可能

降低读者兴趣)

(3)先叙事,后解释

五、基本要求(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学会从教育生活中发现、识别“教育冲突”,发现其隐含的教育故事。

研究者能否发现教育冲突取决于他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从而能对教育实践有自己

的理解和判断。

教育叙事必须掌握相关的教育道理,然后再将它们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描写的“深度”取决于故事

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

十、教育行动研究

一、含义

由实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根据自己实务活动上遭遇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际行动付诸实施执行,进而加以评价、反省、回馈、修正,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

种研究方法

二、特征

1.以实践为主要导向:教师于实践中对其工作的环境和问题产生“专业知觉”,进而通过系统的探讨过程

进行理解及改进。

2.协同合作:教师要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协同合作,共同探究达成教育目的

3.反省思考:在民主平等的协同合作中,反思自我及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将反思结果应用到实践中

三、意义

1.能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1)是新教师把握课程和教学工作的有力武器

(2)是教师适应和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是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的重要方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步骤

1.界定问题

(1)发现问题(来源)

A.研究者本身的兴趣经验

B.特定领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C.理论启迪、专家建议、阅读文献后的构想

D,对已有研究问题的再研究

E.已有研究问题的相关问题

F,已有问题的研究结果不适合现实状况

(2)分析问题

A.问题出现的原因

B.问题属于什么范畴

C.与哪些教育因素有关

D,与什么研究领域有关

E.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

F,对教育实践发展的意义等

(3)确定问题焦点

A.焦点明确指向实践,其研究结果必然对教学实践有明显的作用

B.焦点必须足够集中,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避开的关键之处

如:分析学生成绩下降

原因分析:学生缺乏动机一教师缺乏鼓励一教师缺乏爱心

焦点:如何通过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制定方案

(1)拟定行动研究计划

A.研究目的

B,改善教育情境所要修正的因素

C.教育行动研究的磋商协调声明

D.所需资源

E.信息获取渠道、研究的伦理框架或原则

F.时间表

(2)规划文献和资料收集

(3)制定行动研究策略:对研究中可能出现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

3.展开行动

包括: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研究方案中的设想,改善教育时间工作或环境,直到问题解决;监控实施

的进行,不断搜集资料

(1)实施的注意事项

①考虑对学生学习的可能影响,行动是否有道德上的危机

②获得有关人员的支持,告诉他们研究的意义及过程方法

③要做到参与人员的信息畅通

(2)注意协同合作

(3)资料收集

①教师研究日志(描述性和非判断性、冷静、有辨识性、诊断性)

②督导人员的督导记录

③学生作品作业、评价资料

④课程或会议的观察笔记

⑤问卷访谈结果

⑥分析工具、有前测后侧功能的测验结果

⑦深度访谈

⑧影子追踪研究

⑨录音、录像、相片等

(4)监控

①实施过程的监控:明确研究目的,不断反省检讨;邀请外界人员监督;做好研究日志或记录报

②资料搜集的监控:提出问题来检查:搜集资料的原因、内容、方法技术、问题、如何整理分析

保存

4.评估反馈(贯穿研究始终)

(1)方案评估:了解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资料及其意义评估:方法论的检视和资料本身的评估

(3)行动结果评估:是否带到预期目的、是否改善教育实践、是否产生副效应

5.撰写并公开研究报告

(1)意义

①促进教育经验的分享和与有关人士的交流

②是自我对所创新的知识的辩护过程,通过交流辩论拓展知识的深度

③是接受监督的过程,使读者明白“研究的意义”,获得支持

(2)主要内容:描述真实的行动研究,呈现研究的要点,解释教育行动,为自己的研究辩护

十一、教育研究成果表述

一、目的

1.展示研究结果及其价值,接受社会鉴定评价,获得社会肯定与推广,取得社会效益

2.有利于学术交流,丰富学术文献

3.促进研究深化和成果扩展,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和事实

4.提高研究工作者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类型

1.教育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

(1)描述性总结:着重描述亲身经历中感受深刻的环节与步骤

(2)概括性总结:着重从多次经历的实践中概括出共同的原则与方法

(3)论述性总结:着重于运用一定的理论对概括出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等进行系统的分析阐述,揭示其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调查研究报告:对整个调查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书面报告

(1)题目

A.文章标题式:《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B.公文标题式:《小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C.正副标题式《明星与孤雁”——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2)弓信

A.调查问题介绍:背景、筹备过程、内容、国内外研究概况、调查意义及价值

B.调查基本情况: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方式方法

C.简单分析有利因素

(3)正文

A.横向排列:把调查内容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写(如对某区的教育现状调查,可分为经济发展水

平、文化水平、学校教育发展现状等)

B.纵向排列:把调查内容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演变过程分成几部分写

(4)讨论与建议: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

规律,并提出新见解、观点等。

(5)附录:问卷题目等调查工具、原始数据等

3.实验研究报告:客观的、概括地、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报告

(1)题目:研究课题名称

(2)弓I言:研究目的;回顾有关文献,说明选题依据,价值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问题、趋

势;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理论框架

(3)方法:主演概念含义;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自变量选择、因变

量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实验实施情况;资料数据的处理,统计检验方法和方法

(4)结论:用统计图表和文字初步整理分析原始数据和典型案例;用逻辑推理方法或统计分析手段推

理验证上述成果,得出实验结论

注意:陈述客观事实为主、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文字准确简明、结论严谨

(5)讨论: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的评价

A.理论上分析论证实验结果:摘要形式、比较前人研究

B.探讨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C.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一般论文

(1)类型

A.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

对教育发展及科学建设需要提出的重要研究课题,运用有关原理,或以大量的观察实验结果为依据,

或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实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剖析现象与本质,从而提出新理论、新看法,

或者论证自己的研究论点

B.综合论述性论文

针对现实中或学术界提出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加以系统分析和综合概括,说明问题的来龙

去脉及前人的研究状况,指明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C.预测性论文

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科学和事实,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发展趋势或预测今后发展的可能

(2)形式:绪论一本论一结论

(3)结构

A.标题:准确概括论文内容,反映研究方向、深度和范围;文字简练,新颖;便于分类

B.摘要:简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略加评论,200字左右

C.引言:研究背景及动机、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D.正文: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E.结论:措辞严谨、逻辑严密

F.讨论:阐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假设,谈论研究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指明局限性

三、教育研究成果撰写

1.草拟提纲

2.写作初稿

(1)循序渐进:按顺序写

(2)化整为零:将全文分为几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设置小标题,一部分一部分写

(3)交叉执笔:思考成熟什么先写什么

3.基本要求

(1)标题与文章的一致性@不能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2)尽量体现创新精神

(3)行文流畅、格式规范

四、表述通行规范

1.标题:确切、简练、醒目;中文不超过20字,外文不超过10个单词

2.著名

(1)按贡献大小排名次

(2)协助了部分工作的人员在前沿说明或文末致谢

(3)论文署名:姓名、所在单位、所在地区、邮政编码

3.摘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等,200字左右

4.引言

(1)内容: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写法

交代式: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缘由、目的意义

提问式:开头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观点式:揭示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阐述概念式:阐释题目和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5.正文

(1)内容

调查研究报告:问题现状和实质、问题原因、发展规律

经验总结报告:具体经验、分析归纳提升经验,提出经验意义

实验研究报告:实验对象、假设、经过、结果分析和讨论

(2)方式

A.议论与推理

议论要阐明道理评论是非;论证包括前提(推理所依据的已知判断x结论(前提推导出的未知判断x

推理形式(由前提导出结论的方式)三个部分

B.证明与反驳

证明:举例证明、因证证明、比较证明

反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C.过渡与照应

过渡:段落间的衔接(序码过渡、关联词、句子、段落)

照应:前后内容的呼应(开头与结尾、前伏与后垫、内容与标题)

6.结论

7.致谢

8.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1)位置:文内注、页末注、篇末注

(2)表述方式

书籍:作者.标题.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第几页

期刊:作者.标题.期刊名,年份,卷(期)

报纸:作者.标题.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