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_第1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_第2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_第3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_第4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2015实施与应用汇报人:讯飞智文目录标准概述01基本规定02规划与建筑03结构与材料04暖通空调05给水排水06电气07施工管理08目录运营管理09提高与创新1001标准概述发布背景及日期标准编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在2015年提出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实施。在此背景下,GB/T51141-201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应运而生,旨在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标准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发布,编号为GB/T51141-2015。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重视,并为后续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标准实施日期该标准自2016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日期不仅确定了新标准的生效时间,还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了准备和调整的时间框架,以符合新的评价要求。适用范围与对象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后的性能评价,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改造。具体涵盖改造前后均为民用建筑、办公建筑改造为酒店、工业厂房改公共或居住用途等情形。评价对象评价对象为改造后的单个建筑或建筑群,扩建面积不应超过总改造面积的50%。评价需考虑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及地域特点,结合气候、环境等因素,对整体性能进行综合评价。设计评价与运行评价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设计评价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则在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标准内容技术要点建筑规划与设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强调在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和空间利用,减少能耗并提高环境适应性。建筑材料选择标准鼓励使用低碳足迹的建筑材料,如再生材料、本地材料和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材料,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能源系统优化对于建筑内的能源系统,标准要求进行高效化改造,包括优化供暖、通风、空调等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管理为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标准提倡在既有建筑中实施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以及高效用水策略,降低用水量并提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02基本规定评价原则与要求评价原则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类型和使用功能,以及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改造方案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规划与建筑评价评价需重点考虑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包括空间布局、自然采光、通风效果等,确保改造后的建筑物在提高能效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居住舒适度和使用便利性。结构与材料评价对建筑结构和所使用材料的环保性能和耐久性进行评估,优先选用低碳、环保、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以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能耗和环境影响。设备与系统评价对建筑内的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等系统的节能环保性能进行评价,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和排放。施工管理评价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绿色施工原则,包括减少施工废弃物、优化施工工艺、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等,确保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评价程序与方法评价准备阶段在评价准备阶段,需要明确评价对象、范围和标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改造前后的详细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和相关测试数据,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打下基础。现场评价阶段现场评价阶段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通过现场观察和测量,对建筑的绿色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确保各项措施的实际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数据分析阶段需将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并与预设的标准进行对比。根据分析结果,编制详细的评价报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结果公示与反馈评价结果需要在项目内部进行公示,接受各方意见和反馈。通过公开透明的流程,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后续的改进和维护提供依据,并推动项目的持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资源节约性指标资源节约性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通过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和水耗,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环境宜居性指标环境宜居性指标着重评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如绿化覆盖率、噪音控制等。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推动社区和谐发展。0102030405安全耐久性指标安全耐久性指标包括对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等方面的评估。确保改造后的建筑在安全方面符合国家规范,提升居住者的安全感知和满意度。健康舒适性指标健康舒适性指标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光照条件、声环境等因素。通过优化这些因素,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健康问题。生活便利性指标生活便利性指标涉及建筑内部设施的完善程度,如无障碍设施、智能家居系统等。旨在提升居住者的日常便利性和生活体验,增强用户满意度。03规划与建筑规划设计要求绿色建筑理念融合规划设计应将绿色建筑理念与既有建筑改造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并提升环境质量。空间布局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建筑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合理分配各功能区域,确保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最佳,同时减少能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节能技术应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如高效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等,以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绿化与生态设计规划设计应融入绿化和生态设计元素,增加公共绿地面积,设置室内外绿植,改善微气候,提升建筑的生态价值和居住舒适度。建筑材料选择节能环保材料优先选择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如高效保温材料、透气防水涂层和低辐射玻璃等,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01可再生材料采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地板、再生混凝土等,不仅减少资源消耗,还能提升建筑物的环保形象,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02无污染材料选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如无甲醛板材、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涂料等,确保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居住者的健康。03轻质高强材料使用轻质高强的材料,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能够有效减轻结构负荷,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时提升安全性。04绿色认证材料优先选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建筑材料,如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十环标志)的材料,确保其环保性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05节能性能提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对建筑外墙、屋顶和门窗等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和低辐射玻璃,减少热量的传递与损失,提升建筑整体保温隔热性能。机电系统优化通过更换高效节能设备、优化空调和照明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的合理调度和远程管理,进一步节能。绿色屋顶与立体绿化在屋顶和墙面实施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有效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减少空调负荷,提高建筑的热环境和热舒适度。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中集成太阳能光伏板或风能装置,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建筑供电和供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建筑向零能耗发展。04结构与材料结构加固措施碳纤维布加固法是将碳纤维片材粘贴在建筑结构的表面上,形成一层高强度的加固层。碳纤维布具有轻质高强、抗拉性能好的特点,能有效增强结构的抗拉性能,特别适用于梁、板等受拉构件的加固,同时可以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外包钢加固法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外侧焊接或螺栓连接钢材,形成一种被动加固状态。该方法能够在不改变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结构的抗弯、抗压和抗剪能力,特别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加固。预应力加固法通过提前对结构构件施加反向预应力,以抵消部分工作应力,延长结构的使用年限。该方法常用于桥梁、大跨度结构等关键部位,能够有效改善结构受力状态,提高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碳纤维布加固法030405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增大截面加固法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原有基础上增加钢筋混凝土的截面,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的加固中,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粘贴钢板加固法利用高性能粘结材料将钢板粘贴在建筑结构的受损部位,形成外部加强层。此方法适用于梁、板、柱等多种结构形式,具有施工简便、占用空间小、不影响外观等优点,显著提高结构的抗弯和抗剪能力。0102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材料环保性能材料环保标准绿色建筑强调使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材料需通过相关认证,确保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性能达标,如低碳排放、无毒害等。可再生与循环利用材料在绿色改造中,优先选用具有高可再生性和循环利用性的材料,如再生混凝土、生物基材料等。这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还能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和环境污染。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材料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被广泛使用,这类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有害物质较少,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居住者的身体健康。节能与隔热材料选择高效节能和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保温隔热涂料、反射型屋顶材料等,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提升建筑的环境友好性。01020304维护与管理010203定期维护制度为保持既有建筑的良好状态,需建立定期维护制度。通过指导建筑物所有者或使用者加强日常维护,确保结构、设施和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保障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建筑物所有者或使用者定期进行结构检测和安全性评估。及时加固建筑结构,维护设施设备,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建筑的整体安全性。更新改造管理加强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管理,鼓励按照绿色和节能要求进行改造。提升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通过科学改造增强建筑能效,使其更加环保和经济适用,同时满足现代使用需求。05暖通空调能效改善策略010203提高建筑节能水平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效节能材料和设备,以及改进建筑围护结构等措施,提升既有建筑的节能水平。重点在于降低能耗,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推动绿色化改造在既有建筑中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环保技术与工艺,促进建筑物的绿色化改造。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居住舒适度。实施定期能效评估对既有建筑进行定期能效评估,识别能效提升潜力和不足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改造方案。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确保能效改善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设备更新与维护设备更新策略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设备更新策略应优先考虑能效高、能耗低的设备。通过更换老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维护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运行中断。技术升级与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其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例如,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和运维难度。环保与节能措施在设备更新与维护过程中,注重环保与节能措施的实施。选择低噪音、低排放的设备,优化设备布局,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操作模式,减少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室内污染物控制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提升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室内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浓度,确保其在安全标准范围内。通过使用低挥发性有机材料和加强通风,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定期检测空气中的PM2.5、PM10、CO2等指标。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反馈空气质量状况,结合专业人员的评估结果,为后续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空气净化技术应用采用高效的空气净化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光触媒分解、负离子净化等,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空间需求选择适合的空气净化设备,确保空气清新且无二次污染。室内植物配置在室内放置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如吊兰、绿萝等,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同时,植物能美化环境,提升空间舒适度,形成自然的空气净化循环。0102030406给水排水水资源节约020403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建筑内部水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浪费。例如,安装节水型龙头、淋浴器和马桶等,可以有效降低用水量,同时保证生活舒适度不受影响。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建筑屋顶或场地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冲厕、浇灌绿地或补充景观水体等非饮用用途,不仅节约了自来水资源,还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利用。灰水回用技术灰水主要指洗衣水、洗碗水等生活废水。通过设置相应的处理设备,将其净化后用于清洁、冲厕或灌溉,不仅减少了污水排放,也达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智能水务管理引入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控制水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泄漏或浪费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帮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用水策略,进一步节约水资源。01污水治理与回收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治理与回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常见的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沉淀法等。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收集与利用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物屋顶、地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过滤和消毒后,用于冲厕、浇花、清洁等非饮用目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灰水回用系统灰水回用系统将生活用水中灰水(含有较高浓度的固体废物和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后,用于冲厕、清洁等非饮用用途。该系统能有效降低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利用是将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转化为可再利用水资源的过程。该过程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确保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再生水的合理利用能够显著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基础设施升级基础设施现状评估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和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状况,确定现有设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需求。电力系统升级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通过更新电缆、增加配电容量以及安装节能设备等措施,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同时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排水系统优化对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进行改造,采用节水型管材和设备,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并提升排水效率,确保水质达标,满足环保要求。暖通空调系统改进优化暖通空调系统,包括更换高效节能的空调机组、引入智能控制系统等,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07电气电力系统优化01高效照明系统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优化电力系统首先应从照明系统着手。安装LED节能灯和智能控制系统,可显著降低能耗,同时提升照明效果和使用便利性,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02电能质量改善电能质量的改善是电力系统优化的关键。通过升级配电设备、引入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和动态补偿装置,可以有效减少电压波动和电流谐波,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供电质量。03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将绿色能源直接接入既有建筑的电力系统。这不仅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还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04智能电能管理系统应用先进的智能电能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实现对建筑内外部电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和调度。该系统能够优化电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05电力设备升级与维护定期对建筑内的电力设备进行升级和维护,确保其高效运行。包括变压器、配电柜等关键设备的更新,以及电缆、阀门等辅助设备的检查和更换,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定义智能控制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建筑物内的照明、空调、安防等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舒适度。智能照明控制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开关时间,实现节能和环保。该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光线强度和时间段自动开启或关闭照明设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同时提升用户体验。智能空调管理智能空调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和湿度,自动调整空调运行状态,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空气质量。该系统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空调运行策略,进一步节约能源。安全监控系统集成智能监控系统将视频监控、门禁管理、火灾报警等功能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全方位监控和管理。通过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能源管理平台能源管理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能源消耗数据,如电、水、燃气等,提供详细的能耗报告和节能建议。平台还可以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帮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能源使用计划。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利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优先考虑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光伏板可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降低碳排放,提升环保效益。风能利用在适宜的地区,通过安装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是一种有效途径。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为建筑提供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能包括薪柴、秸秆和垃圾焚烧等,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建筑中设置生物质锅炉或采用生物质燃料,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同时提供热能,提升能源自给率。地热能利用地热能是一种稳定且持续的可再生能源,适用于某些地区的建筑供暖与热水供应。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将地下的热量转移到建筑内部,既节能又环保,还能提高室内舒适度。08施工管理施工工艺要求材料选择与应用施工工艺要求中强调了对绿色建材的选用,包括节能环保型保温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涂料及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施工设备管理施工工艺要求对施工设备的管理提出了严格标准,要求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在施工中的稳定运行和低能耗。同时,鼓励使用智能化设备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施工废弃物处理施工工艺要求明确规范了废弃物的处理流程,包括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等环节。通过实施严格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尽可能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循环利用。施工环境控制为确保绿色改造效果,施工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施工环境,包括噪音、粉尘和废水排放等。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如设置隔音屏障、喷水降尘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确保施工活动不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现场环境保护场地安全与污染控制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现场环境保护要求中,场地应确保无土壤、电磁辐射等污染危害,并远离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危险源。此外,场地需符合各项安全防护标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潜在威胁。场地不利因素管理改造前需评估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措施。这包括处理场地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确保其无害化处理,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危险源距离与安全防护距离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评估既有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安全距离,确保满足相应的安全防护距离要求。如不满足,需提出改造建议,以确保施工期间及后期使用的安全性。环境治理与防护措施对于场地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包括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场地环境在改造过程中及改造后均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材料选择施工质量控制首先从材料选择开始,应优先选用环保、低碳的建筑材料,如节能型保温隔热材料、可再生材料等,确保整个改造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节约性。施工工艺规范施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方案,明确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施工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绿色施工技术和标准。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绿色改造的要求。质量检查与验收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机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同时,增加项目竣工验收环节中的绿色评价指标,确保改造后的建筑物满足绿色标准。09运营管理运营成本控制01020304成本控制策略采用标准成本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系统化的成本分析,确定主要成本构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量成本管理研究绿色改造带来的增量成本来源及其结构,包括材料、施工、运营等各方面的新增费用。通过详细的成本预算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保改造项目在控制总成本的同时,实现预期的环境效益。外部效应内部化针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存在的外部效应问题,采取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如政府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等,将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减轻业主和投资者的经济负担,提升改造项目的可行性和吸引力。长期运营成本优化在绿色改造设计阶段就考虑长期运营成本的优化,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材料,制定科学的维护和管理方案,减少未来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维护费用,确保改造后的建筑物可持续运营。绿色认证与标识010203绿色认证等级划分根据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深度和广度,认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认证表示建筑在节能、环保和舒适度方面有显著提升;二级认证表示建筑在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性方面表现良好;三级认证则表明建筑在基础绿色改造方面达到了标准要求。绿色标识设计原则绿色标识的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它应包含核心的绿色改造理念、主要技术手段和改造效果等信息。同时,标识的颜色应与绿色主题相协调,体现环保和生态的概念,增强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标识使用与管理标识的使用应在经过认证的建筑外墙显眼位置展示,以便公众识别。同时,需要建立严格的标识管理制度,确保标识的规范使用和维护,防止出现褪色、破损等情况。此外,还应定期对标识进行更新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持续改进机制01020304建立持续改进文化鼓励企业内部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通过定期培训和知识分享,提高员工对绿色改造重要性的认识。设立激励机制,奖励在绿色改造过程中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员工,推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实施周期性评估制定周期性的绿色改造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建筑的绿色性能。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识别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改进措施,确保持续提升绿色性能。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绿色改造评估,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报告。第三方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提供专业建议,促进持续改进和优化,提高改造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