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议论类文言文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1分)化民有道对(汉)东方朔①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①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②,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③;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②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④;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③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⑤愿陛下留意察之。[注]①孝文皇帝:汉武帝的祖父。②弋绨,黑色的粗厚丝织品;革舄,生皮制的鞋。③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收集装奏章的布袋缝成宫殿帷幕。④缋罽:彩色的毛织物。2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遂
B.而
C.夫
D.盖21.对题目和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对”与《谏逐客书》的“书”文体形式完全相同。B.“对”与《陈情表》的“表”都是用于向君王陈情。C.尧舜禹汤等上古帝王化民的“道”与孝文皇帝不同。D.孝文皇帝的事情当今在世的老人都见到过或听到过。22.第②段划线处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在用词或造句中任选其一加以赏析。(3分)23.以本文为例并结合班固《东方朔传》第③④段,以“议论方法的针对性”为题写一则读书札记,120字左右。(5分)20.B21.D22.【答案示例一】划线处善用动词。“衣”“被”“簪”“垂”等等,表现了武帝在各方面的奢侈行为。如“衣”“被”表现无生、畜生穿戴贵族一样的服饰;“丛”表现珍奇的繁多纷杂;“撞”“击”极有力度,写出宫廷音乐演奏声势之豪壮、器物之豪华。【答案示例二】划线处善用整句、短句。整句节奏鲜明,气势逼人;短句语义简明,节奏急促;这样的句子能够罗列武帝的种种奢侈行为,能表现武帝奢侈的程度,更能情感鲜明、态度坚决地表达自己的斥责。23.【答案】本文针对的现象是“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论题是“吾欲化民,岂有道乎”;对象是汉武帝。本文以文帝与武帝的事实作对比;第四段为引证。以文帝为例使武帝无可辩驳,对比更证明化民之道在武帝本人。引用从理论上证明农业为本的正确性。【解析】从札记的形式、议论的针对性、议论方法三方面评分。议论的方法要根据议论的针对性评出议论的有效性。论证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系统,如从逻辑论证上,第1段第2段本身为归纳,而第2段与第1段则是类比(注意——逻辑上的类比与平时类比、对比的不同),第1段第2段又是差异归因。又如,第4段从逻辑上,是演绎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说“前提”而说从“普遍意义上”论证农业为本,都为正确。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原臣(清)黄宗羲①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②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③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未尝不背也。④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选自《明夷待访录》,有删减)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的一项是()。(1分)A.固B.之C.也D.或22.下列对本文第①段和第②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即使能对国君做到心领神会者,也不算真正的臣子。B.即使能为国君做到舍弃生命者,也不算真正的臣子。C.治理天下不能仅依靠一个人,需要臣子和国君分工。D.为人臣并非为一家一姓,出仕为官是为了天下万民。23.请分析本文第③段举“桀纣”、“秦政、蒙古”以及“晋宋齐梁”兴亡为例的作用。(3分)24.“臣”的原意是“奴仆”,但是清代雍正皇帝在批阅奏章时,将一个大臣折子上的“奴才”二字用朱笔改为“臣”,旁边批语是“称臣得体”。上文也通过辨析“臣”与“子”、“仆妾”的区别来推究为人臣之道的本源,请联系上文具体内容,推断作者这样做的用意。(4分)21.(1分)A22.(3分)C23.(3分)答案:桀纣灭亡,天下就太平了,秦朝和元朝的兴起,国家就混乱了,晋宋齐梁的政权更迭则与天下兴亡没有太大关系(1分),作者以这三组例子强调国家兴亡不在于一家一姓,而在于百姓的忧乐(1分),借此提出为人臣子如果不去拯救百姓于水火,只管忠诚于国君,则不合真正为臣之道的观点(1分)。24.(4分)答案示例:作者认为父子关系永恒不变,而君臣关系建立在是否担负天下兴亡的职责,所以不同(1分);仆妾侍奉国君个人,为了满足君王的欲望,但是臣子出仕是为了天下和万民,所以也不同(1分)。作者做这样的区辨,其目的是破除传统君臣关系的误区:臣子是君主的个人奴仆(1分)。同时也是宣扬真正的为臣之道:做官是为了天下百姓(1分)。这是对时人的批评警告与号召(1分)。评分说明:一点1分,给满为止。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清权斋集序
[元]
刘将孙①予尝嘿有感于诗之故而一非语言文字间意也。曹孟德豪杰变化,妙出群雄上,岂功业不建?而音韵低黯,殊不见下马横槊之姿。下至韦苏州①,悠然者如秋,泊然者如水,乃自陈往者豪侠跌宕,岂独如两人?嗟呼,不知其人,诵其诗,可乎?②松瀑黄可玉②,庐山西坡先生家也,犹及接于古心昭文。家庭问学之趣,文献典刑之存,怀抱至一之性,感慨蒿目之悲,其景景者,凄其诸葛之望;其伥伥者,薇歌之不任。四方上下之无足以怀,而讬之此也。往从吾先君子讲悟,期之为太玄之一足,今读其诗者,共知其可味,而未有知其为人者也。知之者亦知其为高尚士,而曾何足以知其心之所存哉!予庶几知君者,而亦恫然于言之也。□君之自藏也久矣!③呜呼,因言以见志,而志有不著于言。吾岂敢谓昔人之言与志异哉?抑屈折于文字,不得不俯仰低郁而掩抑者,亦在是矣!是则雄伉者往往皆伪,而情性之深密非以其人索之,其肮脏者未易识也。于是诗之音远也,而其故可感也。④予惧观斯集者以为昌黎之张、东坡之晁③而以为足也,故反复映发著之。嗟呼,可玉其使予与若如此为知而已也!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长歌远望。【注释】①韦苏州:诗人韦应物
②黄可玉:黄石翁,字可玉,号松瀑,元代著名道士,诗人。有《松瀑集》、《清权斋集》。其为宋代西坡先生黄灏后代。
③昌黎之张、东坡之晁:张籍,韩愈学生;晁补之,苏轼学生。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而
B.因
C.焉
D.盖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的经历决定了其独特的诗风。
B.曹孟德的诗风展现其枭雄的一面。
C.诗的文字不能完全表现诗人之志。
D.韦应物前期与后期诗风迥然相异。23.分析本文的作序意图。24.文章第③段提到了“因言以见志”的观点。本试卷第(三)题的选文为曹伯启的诗作,第(四)题的选文为《曹伯启传》,以这两个文本为例,说说曹伯启其人其诗是否符合“因言以见志”的观点。
将黄可玉视为知己,并愿以诗相酬往来的相惜之情。
安
其诗并不完全一致。
现。(三)中曹伯启的诗作虽有对为官不顺低沉情感的流露,但更多从“阅古览今,
兴废之
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重要识人方式。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象祠记(明)王守仁①①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②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③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③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④,不格⑤奸。”瞽瞍⑥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⑦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④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注:①王守仁,明代杰出的思想家。②有鼻:古地名,舜把有鼻封给象,象不孝不悌。③干羽:盾和雉尾,两种舞具。格:归附。④烝烝:淳厚貌。乂:安定。《尚书》曾记载舜用孝顺使家庭和睦。⑤格:至。⑥瞽瞍: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曾想害舜。⑦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武王死后,管叔和蔡叔反叛,被周公率军队平定。21.对第①段中两个“胡然乎”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个“胡然乎”以反问句对当地官员重修象祠的做法表示不满。B.第二个“胡然乎”在呈现唐代毁祠与明代修祠的对比后加重疑问。C.连用两个“胡然乎”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疑问,也引发读者的兴趣。D.连用两个“胡然乎”将重修象祠的原因由苗裔习俗引出下文议论。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1分)A.若夫 B.所以 C.至于 D.然则23.第③段作者认为不仁德的象最终被舜感化,论证是否充分?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2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21.(2分)A22.(1分)D23.(4分)充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的、确凿的证据,但通过层层推论加以证明。(1分)作者用《尚书》的记载舜用孝顺使家庭和睦作为前提,(1分)证明既然家庭成员中曾经想谋害舜的父亲变成慈父,那么可以推论出最后成年的象也变得仁德了。(1分)再用《孟子》中记载舜派官员帮助象治理封地的事实,证明舜对弟弟象爱之深,考虑之周详,用周公弟弟管、蔡二人谋反的事,再一次反衬出舜之爱与照顾,突出舜之德足够感化象。从而推论出成年的象一定已经被感化为仁德之人。(1分)不充分:虽然作者从《尚书》与《孟子》的记载中推论出象的转变与舜的教化,(1分)但这些都属于推论,并没有象转化为仁德者的真实、有力的历史记录(1分)。作者本人首段听闻苗裔供奉象祠认为实在奇怪,连问两个“胡然乎”,(1分)更加证明了王守仁的解释出于主观猜测,只是为了能够帮助当地官员传播仁德教化罢了(1分)。24.(4分)①支持官员尊重苗裔世代相传的习俗做法,便于融入苗裔实施治理。②作者借本文对不仁德的象有象祠的现象提出新颖合理的阐发。③作者的阐发赋予苗地不明原因的习俗以“人皆可教化”的深刻思想,从而正面发挥出象祠的教化功能。(作者借象为苗民祭祀,是因为他在舜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并提出君子要修身立德,以德感化天下人,激励人们改过向善。)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3分,写出三点给4分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答刘秀才论史书①(唐)韩愈①六月九日,韩愈白秀才:辱问见爱,教勉以所宜务②,敢不拜赐。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褒贬邪?②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无一足;崔浩、范晔赤诛;魏收夭绝;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③,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③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穷,龃龉无所合,不欲令四海内有戚戚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贱不敢逆盛指④,行且谋引去。且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若无鬼神,岂可不自心惭愧;若有鬼神,将不福人。仆虽騃⑤,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④夫圣唐钜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天地,决不沉没。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注释】①此文作于元和八年六月九日,时韩愈为史馆修撰。②所宜务:所应该做的,指修史。③吴兢:唐史学家。④盛指:亦作“盛旨”,即盛意。⑤騃:愚。20.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且 B.而 C.岂 D.况21.下列对第②段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历数上至孔子下至本朝的史家论证为史者遭刑的必然。B.从“人祸”“天刑”两个角度论证刑罚产生的原因多样。C.论证目的在于阐明史不易作,阐明自己不能作史之因。D.论证方式以批驳为主,立足史家事例反驳对方的劝勉。22.本文作为回信态度坚决明确,语言表达上却委婉平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23.本文表面上是阐明修史与否的原因,实则别有寄托。请结合第③段内容加以分析【答案】20.D21.C22.本文在答复刘秀才应该作史时,态度坚决鲜明地表达了拒绝的意见。但表达过程力求委婉平和,如使用“足下”“拜赐”等敬辞,“辱”“愚”“仆”等谦辞,体现了书信措辞的委婉;再如文章多以问句形式形成探讨交流的语气,如“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安知不在足下”等。23.第③段从唐史不能仓促而作、自己没有史才、史实传闻不能保其真等角度阐明了不能修史的原因。表面上交代自己老穷无才而受到恩遇,所谓“无他才能,不足用”“苟加一职荣之”,实则表达对仕宦不得志的牢骚;尤为突出的是针对借权势干涉作史,蓄意凭空捏造史实的现实的不满,作者对此无力回天,难以改变,抒发愤懑不平之气。【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褒贬邪?”意思是,然而这尚且不是浅薄鄙陋懒惰的人所能做到,更何况评论历史人物的好坏呢?此处语境前后语意递进,排除C;句尾问号,表达反问语气,排除AB;
故选D。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A.“遭刑的必然”错,论证为史者遭刑的多样和残酷。B.“刑罚产生的原因多样”错,论证刑罚产生的种类多样。D.“批驳”错,文章没有批驳对方观点,而是立足史家事例,阐明自己不能作史的原因。
故选C。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仆虽騃,亦粗知自爱,实不敢率尔为也”可知,作者在答复刘秀才应该作史时,表达了拒绝的意见,态度鲜明,语气坚决肯定。“辱问见爱”“敢不拜赐”“愚”“仆”可知,作者在表达自己看法时使用了一些谦辞敬语,措辞委婉,语气平和;“岂可不畏惧而轻之哉!”“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万世乎?”“安知不在足下?”作者使用问句,与对方进行交流,表达语气平和。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结合“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可知,作者认为唐史不能仓促而作、自己没有史才、史实传闻不能保其真,据此阐明了不能修史的原因。结合“仆年志已就衰退”“无他才能,不足用”“老穷”可知,作者强调表面上自己老穷无才,实则表达对仕宦不得志牢骚;结合“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于今何所承受取信”可知,作者实际上表达了对借权势干涉作史,蓄意凭空捏造史实的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愤懑不平之气。
参考译文:
六月九日,韩愈回复刘秀才:承蒙您看重我,用修史来教导、勉励我,哪里敢不拜谢赐教。我认为大凡修史之人评价历史的基本法则,《春秋》已经很完备了。后代的作者,只要按照事实记录,那么善恶自然显现。然而这尚且不是浅薄鄙陋懒惰的人所能做到,更何况评论历史人物的好坏呢?孔子是一位圣人,创作《春秋》,被鲁、卫、陈、宋、齐、楚侮辱,最终不得志而死去;齐国的史官几乎都死去;左丘明记录春秋时代的时事,晚年失明;司马迁创作《史记》,按律诛杀;班固死于狱中;陈寿起用又被废止,最终也没有被重用;王隐造诽谤退身死于家中;习凿齿跛足;崔浩、范晔被诛杀;魏收不得善终;宋孝王被杀死;您所称道的吴兢,也没有听说在世时尊贵死后有名声。那些作史的人,不是遭受人祸,就是遭受天刑,怎么能不畏惧而轻易去做呢!唐代一统天下有二百年了,圣君贤相相继产生,其他文武之士,建功立业跨越唐代前后人,数也数不清。哪里是一个人急促匆忙之间能够记述并为他们作传的呢?我年事已高、志向衰颓,不能敦促勉励自己。宰相知道我没有更多的才能,不值得重用,同情我年老困窘,意见不合,不想让天下有忧惧的人,向皇上请求,姑且给我一个官职罢了,不是一定要督促催逼,让我成就功业。我卑贱不敢违背圣意,准备将要离开。况且传闻不同,善恶也是所见不同,严重的依附勾结,爱憎不同,编造事实,凭空乱说,善恶的事迹,到今天怎么能够让人相信,这样就可以草率地作传记载,让它流传万世吗?如若没有鬼神,难道不心中惭愧;如果有鬼神,将不能造福后代。我虽愚笨,也懂得爱惜自己,实在不敢轻率领受啊。圣明的时代巨大的功绩,以及贤明的士大夫的事迹,都是光明磊落,气宇轩昂,立于天地之间,绝不会埋没无闻。如今史馆中不是没有没有人,一定会有史官勤勉编纂记载这些事。后生可畏,怎么知道不是您这样的人呢?也应该勉励吧!韩愈再拜。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松菊亭记(宋)黄庭坚①期于名者入朝,期于利者适市,期于道者,何之哉?反诸身而已。钟鼓管弦以饰喜,鈇钺干戈以饰怒,山川松菊所以饰燕间者哉!贵者知轩昂之不可认而有收其余日以就闲者矣,富者知金玉之不可守而有收其余力以就闲者矣。②蜀人韩渐正翁有范蠡计然之策,有白圭猗顿之材,无所用于世而用于其楮中,更三十年而富百倍。□筑堂于山川之间,自名松菊,以书走京师,乞记于山谷道人。③山谷悠然笑曰:“韩子真知金玉之不可守欲收其余力而就闲者,子今将问子斯堂之作,将以歌舞乎?将以研桑①乎?将以歌舞则独歌舞而乐,不若与人乐之;与少歌舞而乐,不若与众乐之。夫歌舞者,岂可以乐此哉?恤饥问寒以拊孤,折劵弃责以拊贫,冠婚丧葬以拊宗,補耕助敛以拊客,如是则歌舞于堂,人皆粲然相视曰:韩正翁而能乐之乎!此乐之情也。将以研桑何时已哉?金玉之为好货,怨入而悖出,多藏厚亡。它日以遣子孙,贤者损其志,愚则益其过。韩子知及此空为之哉,虽然歌舞就闲之日以休研桑之心,反身以期于道,岂可以无孟献子之友哉?孟献子②以百乘之家有友五人,皆无孟献子家者也,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则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者助谋,勇者助决,取诸左右而有余,使宴安而不毒,又使子弟日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贤者以成德,愚者以寡怨,于以听隐居之松风,浥渊明之菊露,可以无愧矣。”(《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七)[注释]①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他们都是古代善于计算者。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据《孟子·万章》记载他有五友,一人是乐官,一人放牧,其余三人名字未知。21.第②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A.且 B.则 C.乃 D.然22.下列对第③段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反对比 B.夹叙夹议 C.借题发挥 D.运用典故23.结合第③段画线句,概述作者倡导的交友之道。24.本届诗文花博会即将举行,主题为“花之精神人之追求”。在松菊展厅,展有本篇《松菊亭记》,请你紧扣主题,帮解说员写一段《松菊亭记》的解说词。【答案】21.C22.B23.(1)交友原则:不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2)交友目的:以德为友辅助自己的德行;让后辈获得熏陶以成其德。(3)交友境界:坦然无愧。24.答案示例:这是一篇山谷道人应商人韩渐正所请而写的记。文章里的松菊展现着不同生命个体的追求:它是世人安宁生活里的点缀,是商人追求生命自在的寄托,是隐士性灵高洁的象征,更是儒家士人立德修身的精神。作者借题发挥告诉商人:帮助他人与众人乐是“乐”的真义;以德为友,与君子交能辅助德行,教化后辈。文章里宣扬着儒家的民生意识和文人意识。“听松风,浥菊露”体现出儒家生命因自由饱满而从容自在的形象。【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筑堂于山川之间”意思是,于是在山川之间筑堂。所填词语用于句首,为副词,于是,就。四个选项中“且”“然”没有类似词义,“则”作连词,主要用于下句的句首,只有“乃”符合。排除ABD。
故选C。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夹叙夹议”错,第③段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借松菊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没有记叙。
故选B。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意思是,只有交到不是冲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产的朋友。可知,交友原则:不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者助谋,勇者助决,取诸左右而有余,使宴安而不毒,又使子弟日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贤者以成德,愚者以寡怨”意思是,仁爱的人会帮助你广施恩泽,重义气的人会帮助你平衡财富分配,有智谋的人帮助你谋划,勇敢的人帮助你决断,有什么难事同身边的人相谋划就已绰绰有余了,(这样)再来歌舞宴乐就不会过分了,而且可以让子孙们日日看到之前没有看过的东西,听以前从没听过的东西,贤明的人可以修身成德,愚笨的人不至于犯更多过错。可知,交友目的:以德为友辅助自己的德行;让后辈获得熏陶以成其德。“听隐居之松风,浥渊明之菊露,可以无愧矣”意思是,像林逋那样听松风,陶渊明那样观菊露,(享受这等文人雅事),也就没有什么好愧疚和遗憾的了。可知,交友境界:坦然无愧。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思想观点并进行运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为诗文花博会写一段《松菊亭记》的解说词,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为《松菊亭记》写解说词,首先要介绍《松菊亭记》这篇文章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本文作者是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结合“蜀人韩渐正翁……乃筑堂于山川之间,自名松菊,以书走京师,乞记于山谷道人”可知,这是一篇山谷道人应商人韩渐正所请而写的记。然后结合本次花博会的主题“花之精神人之追求”,从“松菊”和“人”两个层面重点阐释本文的思想。结合“钟鼓管弦以饰喜,鈇钺干戈以饰怒,山川松菊所以饰燕间者哉!贵者知轩昂之不可认而有收其余日以就闲者矣,富者知金玉之不可守而有收其余力以就闲者矣”可知,作者认为松菊是世人安宁生活里的点缀,是商人追求生命自在的寄托,是隐士性灵高洁的象征,更是儒家士人立德修身的精神。作者借题发挥告诉商人:“将以歌舞则独歌舞而乐,不若与人乐之;与少歌舞而乐,不若与众乐之”可知,帮助他人与众人乐是“乐”的真义;“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则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者助谋,勇者助决,取诸左右而有余,使宴安而不毒,又使子弟日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贤者以成德”可知,以德为友,与君子交能辅助德行,教化后辈。“听隐居之松风,浥渊明之菊露,可以无愧矣”“听松风,浥菊露”体现出儒家生命因自由饱满而从容自在的形象。
参考译文:期望获得名声的人进入朝廷做官,期待获得利益的人去市场做买卖,期望获得道的人该怎么办呢?回到自身加强修养而已。钟鼓管弦是用来装点喜悦的心情的,铁钺干戈是用来加强威严气势的,山川松菊,则是用来修饰安居闲暇的!地位高贵的人知道官位爵禄是不可能任意拥有的,所以在余下来的日子里有安然闲居的想法,富裕的人知道金玉钱财是不可能守得住的,所以也有了把剩余的精力用来安然闲居的念头。蜀地人韩渐,字正翁,有范蠡、计然那样的眼光,有白圭、猗顿那样的经商之才,没有在社会上求取功名而是立身于商林,三十年间赚取了百倍的财产,于是在山川之间筑堂,自己命名为“松菊”,给身在京师的我写信来求取记文。我悠然地笑着说:“韩先生是真的知道钱财不可以长守,想要把剩余的精力都用来安居闲暇的人啊。我现在想问你,松菊堂建好之后,会在里面进行歌舞宴乐吗?还是会继续进行投资增值之事呢?如果要进行歌舞宴乐的话,那么一个人享受歌舞的快乐,不如与其他人一起享受;与少数人一起亨受歌舞的快乐,不如与多数人一起享受歌舞的快乐。仅仅歌舞的娱乐是享受不了这样的快乐的?怜恤饥饿寒冷的人以此来抚养孤儿,放弃债权免去债务来抚恤贫困的人,以帮助举行婚礼和葬礼来抚养同宗的人,补助耕种和税收费用来帮助一般的人,这样做之后再在“松菊堂”上歌舞宴乐,人们都会会心微笑相视而言:韩先生是真的能享受真正的快乐啊!这是真正快乐的情状。如果继续投资增值,赚取钱财之事何时才能停止呢?金玉财产是好东西,怨收入少而恨其支出,存的多了花的也越多。以后传给子孙,子孙贤达的话会消损他们的意志,子孙愚笨的话则会加大他们的过错,韩先生知道这样,还会白白做它吗?即使是这样,歌舞宴乐安居闲暇的时候,打消了继续投资的念头,回到自身的修身养性,难道可以没有像孟献子朋友那样的人吗?孟献子地位尊贵,有五位知交好友,这五个人都不是冲着孟献子的地位的,只有交到不是冲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产的朋友,仁爱的人会帮助你广施恩泽,重义气的人会帮助你平衡财富分配,有智谋的人帮助你谋划,勇敢的人帮助你决断,有什么难事同身边的人相谋划就已绰绰有余了,(这样)再来歌舞宴乐就不会过分了,而且可以让子孙们日日看到之前没有看过的东西,听以前从没听过的东西,贤明的人可以修身成德,愚笨的人不至于犯更多过错,然后像林逋那样听松风,陶渊明那样观菊露,(享受这等文人雅事),也就没有什么好愧疚和遗憾的了。”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张荆州画赞序【唐】吕温①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开元二十二年后,玄宗春秋高矣,以太平自致,颇易天下,综核稍怠,推纳浸广,君子小人,摩肩于朝,直声遂寝,邪气始胜,中兴之业衰焉。公于是以生人为身,社稷自任,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日月之蚀,为公却明。虎而冠者,不敢猛视。群贤倚赖,天下仰息。凛凛乎千载之望矣。不虞天将启幽蓟之祸,俾奸臣乘衅,以速致戎,诈成谗胜,圣不能保,褫我公衮,寘于侯服。身虽远而谏愈切,道既塞而诚弥坚,忧而不怨,终老南国。②于戏!功业见乎变,而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开元初,天子新出艰难,久愤荒政,乐与群下励精致理,于是乎有否极之变。姚、宋坐而乘之,举为时要,动中上急,天光照身,宇宙在手,势若舟楫相得,当洪流而鼓迅风,崇朝万里,不足怪也。开元末,天子倦于勤而安其安,高视穆清,霈然大满,于是乎有泰极之变。荆州起而扶之,举为时害,动咈上欲,日与谗党抗衡于交戟之中,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烜耀而灭,又何叹乎。③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践其迹,执其柄,而有可有不可,有成有不成。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④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21.从第①段看,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A.唐玄宗年事已高,懈怠朝政,以致小人横行朝堂,正直之声淹没。B.无论大事小情,张九龄都直上朝堂,直面帝王,直言进谏。C.被遮蔽而暗淡之人事,因张九龄而重现光明。凶残如虎之人,不敢正视于他。D.张九龄因抗危言、秉大节,不惧犯雷霆之威,故被夺去公侯之位,终老南国。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对比 B.夸张 C.比喻 D.用典23.简析本文行文思路。24.联系张九龄生平,不能支持吕温赞其为“唐之鲠亮臣”这个说法的一项是()A.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B.李林甫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C.九龄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D.九龄署其状曰:“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答案】21.B22.D23.答案示例:文章开篇赞誉张九龄为唐忠直之臣,叙述其抗颜进谏,但终以耿直见远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否则通,在泰则穷”的观点,并以姚崇、宋璟与张九龄所创功业之迥异相对比来论证。后借痛惜张九龄当泰极之穷,委婉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最后点明作画赞缘由。24.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无论大事小情,张九龄都直上朝堂,直面帝王,直言进谏”错误,文中“小必谏,大必诤……”是张九龄竭力规劝、守正不阿具体表现,并不是说“大事小情,张九龄都直上朝堂,直面帝王,直言进谏”。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A.第二段将天子在开元初励精图治和开元末懈怠朝政进行对比,将姚崇、宋璟与张九龄所创功业之迥异相对比。B.“天光照身,宇宙在手”使用夸张,凸显姚崇、宋璟在开元初所受恩宠,体现“泰极”。C.“势若舟楫相得”“势若微阳战阴”使用比喻,将姚崇、宋璟与时势的遇合比作“舟楫相得”,将张九龄所遇时势比作“微阳战阴”。D.“用典”错误,第二段没有使用典故。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能力。文章共四段文字,作者是为张九龄所作赞文。第一段,由开首“中书令始兴文献公,有唐之鲠亮臣也”可知,文章开篇赞誉张九龄是大唐的“鲠亮”臣子,之后列举他直言进谏的表现,如“抗危言而无所避,秉大节而不可夺。小必谏,大必诤,攀帝槛,历天阶,犯雷霆之威,不霁不止”,并指出他直谏的效果以及因耿直而被疏远的史实,“褫我公衮,寘于侯服……终老南国”;第二段,以感叹词“于戏”引出下文的议论“其变有二:在否则通,在泰则穷”,之后以“开元初”和“开元末”引出唐玄宗身处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以及姚崇、宋璟与张九龄所创功业之迥异,将二者进行对比;第三段,“所痛者,逢一时,事一圣……况乎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复何言哉?复何言哉”先痛惜张九龄身处泰极之穷,接着引出“差池草茅,沈落光耀者”,借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第四段“虽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睹而感之,乃作赞”点明自己作赞的缘由。【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鲠亮”是指刚直诚实。C.“九龄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是说张九龄被贬黜,不被忧惧缠绕,在文章历史书籍中自娱自乐。这体现的是他的心怀旷达,不能支持吕温赞其为“唐之鲠亮臣”这个说法。故选C。参考译文:中书令从文献公开始兴起,有唐代刚直诚实的臣子。开元二十二年后,玄宗年岁已长,认为已经达到太平盛世,颇为轻视天下,综聚考核逐渐懈怠,推选接纳的官员越来越多,君子和小人,拥塞朝堂,于是正直之声平息,而外邪之气开始兴起,中兴大业开始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张公把民众、国家当作自己的责任,坚持正直的言论而无所回避,秉持大节而不可改变。小的方面一定进谏,大的方面一定强谏,直上朝堂,直面帝王,冒犯雷霆天威,不达目的不罢休。被遮蔽而暗淡之人事,因张九龄而重现光明。凶残如虎之人,不敢正视于他。贤能的臣子依赖他,天下民众仰仗他。千载的声望让人敬畏。没有料到上天将要开启幽蓟的灾祸,让奸邪臣子钻了空子,招致兵戎之祸,谗佞奸邪之人受重视,正直圣贤之人反而不能保全,褫夺上公之命服,置放于偏远之地。人虽远谪但劝谏更为恳切,道路已经堵塞但诚心更加坚定,心忧国家而不怨怒,终老于南国。唉!功业因爻象的变化,而得以显现,它的变化有二:时运坏的时候就可能通达,时运好的时候就可能困窘。开元初年,天子刚即位,时势艰难,对长久的政事荒疏不满,乐于和臣子励精图治,在这时就有了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的变化。姚崇、宋璟趁着这一时势,成为当时有权势之人,一举一动都合乎当时的形势,君主宠爱集于一身,国家权势掌握在手,就像船和桨相互投合,处于洪流之上鼓起疾风,一个早上就能达到万里之外,不值得奇怪啊。开元末年,天子对于勤政变得倦怠,安于安逸的生活,傲视天下,意态昂扬极为自负,在这是就有了顺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逆境转化的变化。张荆州出来想要扶持,指出当时的问题所在,动不动违背皇上的想法,每天和谗佞之人在宫廷之上相互抗衡,好似微弱的阳光和阴云交战,想要冲出密密层云吐露洪瑞之气体,显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有什么可以感慨的呢?所痛心的是,生逢一时,侍奉一君,践行所为,掌握权柄,但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更何况埋没民间坠落光耀之人呢,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曹溪沙家灵澈,虽然脱离世俗尘务,但仍喜好公正刚直,得到张公的图像,拿来给我看。我看了有所感慨,于是就写了这篇赞。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龙山记〔金〕麻革①今年夏,修谒于玉峰先生魏公。乃选日为具,拉诸宾友,骑自治城西南行十余里,抵山下。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余里,四山忽合,嘉木异卉被之。风自木杪①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又行十余里,山势益奇峭,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②人衣袖。两岭若歧,中得浮屠氏之居,曰大云寺。有僧数辈来迎,延入,馆于寺之东轩。②憩过午,相与步西岭,过文殊岩。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③斗巧。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经北岭,登萱草坡,盖龙山绝顶也。四望群木,皆翠杉苍桧,凌云千尺,与山无穷。此龙山胜概之大全也。③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翛然,自万壑来。客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酒醺,谈辩蜂起。各主其家山为胜,更嘲迭难不少屈。《诗》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者是也。至二鼓,乃归卧东轩。④卧念兹游之富,与夫昔所经见,而不能寐。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木荟蔚,不一览而得,则兹山岂可少哉!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因观山于是乎有得。(有删改)【注】①杪(miǎo):树梢。②罥(juàn):缠绕。③巑岏(cuánwán):山峰耸立的样子。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一项是()A.焉 B.哉 C.欤 D.也22.对文章第③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写暮色夜景,与白日之景形成鲜明对比。B.客人们认为俗世之人不会喜欢龙山夜景。C.客人们乘着醉意互相开玩笑,各不相让。D.作者引用《诗经》意在对友人进行规劝。23.本文描写景物颇有特色,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因观山于是乎有得”,请概括并评析作者游龙山而悟出的哲理。【答案】21.A22.C23.答案示例一:又行十余里,山势益奇峭,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人衣袖。
写景角度:视觉,嗅觉;写景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
视觉上,写出了山势的奇险陡峭,杂花的美丽,藤萝松针的缠人;嗅觉上,写出了溪花的芳香入鼻;运用比喻,将溪花比作黄金美玉,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可爱”“罥人衣袖”赋予花草藤蔓人的情态,饶有趣味。
答案示例二: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斗巧。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
写景角度:俯视;写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
空间上,作者采取俯视的视角,写出崖底危峰怪石的奇特险峻、村墟井邑的隐约微茫;运用比喻,将村墟井邑比作棋局,非常贴切;“斗巧”二字又赋予了危峰怪石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比拟形象,化静为动。24.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人们看待事物常常顾此失彼,凭主观经验做出判断,容易犯片面主观的错误。这样的认识是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和龙山一样,每样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只有全面地去体验,去发现,才能够有崭新的认识;无论何时何地,这种全面客观对看待事物的方法,都颇有益处,值得提倡。【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相关句子为“得泉之泓澄渟溜者”,其中“得”为发现、获得的意思,“泓澄渟溜”为“泉”的定语,照应“又行数里”表达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各类奇异的泉水,句尾需要“于此”突出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焉”有兼词“于之(此)”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分析,“焉”更合适。“哉”,多表感叹;“欤”用在句末,常表疑问,表推测,表感叹。“也”在这里不能表示“得”泉的位置。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大意以及写作技巧的能力。A.“鲜明对比”错,此段景物特点为“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翛然,自万壑来”,突出一“乐”字,也就是给人乐趣无穷的感觉,与白日一样,“心始异之”“使人神骇目眩”“幽远可爱”,可见并非对比。B.“认为俗世之人不会喜欢龙山夜景”错,应该是“世其有乐乎此者欤?”,意思是大家都会喜欢龙山夜景。D.“意在对友人进行规劝”错,作者引用《诗经》意在说明当时大家辩论的热闹,无所忌惮,畅所欲言,融洽快活。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1)“又行十余里,山势益奇峭,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人衣袖”。“奇峭,溪花种种,金间玉错”写景角度看属于视觉,“芳香入鼻”属于嗅觉;“金间玉错”使用了比喻修辞,把种种溪水边五彩缤纷的花比喻为“黄金”“美玉”,缤纷多彩熠熠生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用“可爱”一词来形容龙山景物给人的总体感受,把景物当成有生命的人或物,赋予景物以人或小动物的特点,亲切可感。“木萝松鬣,罥人衣袖”中“罥”体现了比拟修辞,赋予花草藤蔓人或小动物的情态,饶有趣味。视觉上,写出了山势的奇险陡峭,杂花的美丽,藤萝松针的缠人;嗅觉上,写出了溪花的芳香入鼻沁人肺腑。修辞上突出了景物的美好宜人。(2)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斗巧。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下瞰”视觉上属于俯视,远观;“斗巧”使用了比拟手法,赋予自然物以人或小动物的特点,“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属于比喻,本体为隐约模糊若隐若现的村落,喻体为神秘莫测的棋局,写出崖底危峰怪石的奇特险峻、村墟井邑的隐约微茫;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化静为动动静相生。【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无论写景抒情,又都是循着“观山有得”这一线索层层展开,重点在于突出龙山的特异之处。随着龙山面目的逐步呈现,龙山的特异之处也就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而逐层显露,最后自然而然推出作者的结论:“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林荟蔚,不一览而得,则兹山岂可少哉!”作者由此更进一步将观山之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偏执于一端,以局部经验看待事物,往往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从游览的亲身经历和对景物的切身感受中引发出来的哲理,是作者自我解剖的结果,因此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毫无生硬枯燥之感。结尾部分又宕开一笔,“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龙山虽特异,但自己所未经历的名胜,不知有多少,作者以“尽发山水之秘”的愿望将观山“所得”推广开去,留给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情、景、理的有机结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深化。参考译文:今年夏天,到玉峰进见魏公先生。于是选好日子准备工具,带着各位宾客朋友,从治城西南骑行十多里,到达山下。龙山无山脚,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东西。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来,山高高地挺出,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叶。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边的山峰间,心里开始觉察到龙山的奇异。又回旋地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绕着护卫的样子。风从树尖上刮起,树林摇荡,山峰与树木好像相随着都将坠下,使人惊异得眼花缭乱。又行几里,发现有深不见底的、清澈照人的、水积聚不流动的、水四处流动的山泉。又行十多里,山势更加奇险陡峭,溪花种种,如金玉错杂熠熠生辉,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针,缠绕人的衣袖。两座山岭分出两条岔路,中间是佛陀(僧人)的居所,叫大云寺。有几位僧人过来迎接,邀请我们进入寺内,住在寺院的东轩。午休过后,一起徒步奔向西岭,过文殊岩。向下俯瞰是无底深渊,高峰怪石,山峰耸立,遥遥相对,如鬼斧神工,智巧争胜,妙趣无穷。市集村庄,隐隐约约似隐若现,如奇妙的棋局般,令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经过北岭,登上长满萱草的山坡,大概是龙山的最高峰了。环顾四周群木丛生,都是翠绿的杉树和青苍色的柏树,高达千尺直入云霄,随着山势生长绵延无绝。这是龙山胜景的概貌。太阳要落山了,晚霞缥缈,和夕阳的颜色融汇在一起,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银色月光洒在石头上,突然,从深深的沟壑里传来了松涛的声音。客人们相互都说着:“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意境吗?”饮酒到微醉,激烈地论辩。纷纷夸赞自家的山是最美的,互相嘲笑指责一点不愿落于下风。《诗》所说的“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别人也不见怪”就是这样的情形。时间到了半夜,于是回去躺卧于东轩。
躺在床上回想这次游玩的乐趣真是无穷呢,比往昔游览所经历和见识更为丰富,以致于久久不能入睡。像西岳华山那样雄伟高大,像五老那样精巧秀丽,这山本来就没有这些。说到深奥神奇,树木的茂盛,可以说不是一眼能看尽的,那么这座山是不乏丰茂的。人情大概同理,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两全,适用于看见的却不适用于未见的,这是通病呀。不知道天地之间,宇宙之内,又有几个龙山呢。因为观山,在这方面有所得。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沔州秋兴亭记(唐)贾至①在阳而舒,在阴而惨,性之常也;履险而栗,涉夷而泰,情之变也。观揖让而退,睹交战而竞,目之感也;闻《韶》《濩》①而和,聆郑卫②而靡,耳之动也。夫其舒则怡,惨则悴,栗则止,泰则通,退则无咎,竞则有悔,和则安乐,靡则忧危,性情耳目,优劣若此。故君子慎居处,谨视听焉。②沔州刺史贾载,吾家之良也。理沔州未期月,而政通民和。于听讼堂之西,因高构宇,俯视沧浪之浸,阅吴蜀楼船之殷,览荆衡薮泽之大。自公退食,游焉息焉。图书在左,翰墨在右,鸣琴洋洋,亦有旨酒,性得情迁,耳虚目开。□处动则倦,理倦莫若静;处静则明,惟明以理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沔州灵府③怡而神用爽,政是以和。观其前户后牖,顺开阖之义,简也;上栋下宇,无雕斫之饰,俭也。简近于智,俭近于仁,仁智居之,何陋之有?况乎当发生之辰,_______,见莺其鸣矣;处台榭之月,_______,见暑之徂矣。洎摇落之时,_______,见火之流矣;值严凝之序,_______,见雪之纷矣。政成讼清,体安心逸,而诗人之兴,常在四时。四时之兴,秋兴最高,因以命亭焉。③余自巴邱征赴宣室,歇鞍棠树之侧,解带竹林之下,嘉其俯仰,美其动息,乃命进牍抽毫以记之。[注]①《韶》《濩》(hù):泛指雅正的古乐。②郑卫:泛指淫靡的音乐。③灵府:内心。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则 B.因 C.且 D.然22.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2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则纳清风于洞户②则目素彩于檐楹③则俯颢气于轩槛④则攒秀木于高砌A.④①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孙公元规以言事南迁,移守此郡,考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李君然明之来,刷剔隐滞①,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宋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注:①刷剔隐滞:指整治隐藏的弊端。沔州刺史贾载的为官做法在封建社会中有一定的普遍性。材料中苏舜钦提及的孙元规、李然明二人,就与贾载相同。请结合材料和本文,简要评析这类共同做法所蕴含的价值意义。【答案】21.C22.参考示例1:首先指出“在阳而舒、在阴而惨”是人之常情,“履险而栗、涉夷而泰”是情感变化;接着从视觉、听觉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外物刺激人的感官,引起内心的波动,进而导致人的精神状态的优劣之别);最后(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君子要谨慎选择居所、选择视听的观点。参考示例2:首先,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性情目耳”变化的情态;然后,论述正反两方面带来的截然不同的优劣之分;在此基础上,得出君子要慎居处、谨视听的观点23.A24.参考示例:在政务取得一定成果之时,然后才寻找雄胜之地、建造休闲之所,以求悠然适意。这充分展现其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高超的审美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表前文写刺史办完公事来此地游玩休息,后文进一步说明“处动则倦,理倦莫若静;处静则明,惟明以理动”的道理,前后表示递进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且”可以表示更进一层或有“再说”的意思。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在阳而舒,在阴而惨,性之常也;履险而栗,涉夷而泰,情之变也”指出“在阳而舒、在阴而惨”是人之常情,“履险而栗、涉夷而泰”是情感的变化。接着,“观……目之感也;闻……耳之动也”是从视觉、听觉角度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印证。之后,“夫其舒则怡,惨则悴,栗则止,泰则通,退则无咎,竞则有悔,和则安乐,靡则忧危,性情耳目,优劣若此”则是分析造成情感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故君子慎居处,谨视听焉”的结论,即君子要谨慎选择居所、选择视听。【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语句复位的能力。“则攒秀木于高砌”的意思是:高高的亭子周围满是树木。“则纳清风于洞户”意思是:大开门窗让秋风进来。“则俯颢气于轩槛”的意思是:俯在栏杆上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则目素彩于檐楹”的意思是:就可以看到屋檐上满是白色。第一空,后文写莺鸟鸣叫,而鸟应是在树上鸣叫,所以应填④;第二空,后文写暑期被阻,所以应是清风入户,应填①;“素彩”与“雪”对应,所以第四空填②。所以正确的顺序应是④①③②。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能力。首先要找出贾载、孙元规、李然明三人为官的共同做法,“理沔州未期月,而政通民和。于听讼堂之西,因高构宇,俯视沧浪之浸,阅吴蜀楼船之殷,览荆衡薮泽之大。自公退食,游焉息焉”“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刷剔隐滞,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可见他们都是在政务取得一定成果之时,然后才寻找雄胜之地、建造休闲之所,以求悠然适意。“政务在先”,体现其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寻雄胜之地建休闲之所”则体现其超的审美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参考译文:人在阳光下就心情舒畅,在阴暗处就心情悲惨,这是人之常情;走到危险的地方就会心生恐惧,走到平坦的地方心情就会安定,这是不同情景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双方有了矛盾,看到对方有揖让的举动自己也会谦让,看到对方挑衅自己也会产生好胜之心,这是眼睛所见使人受到触动的缘故;听了《韶》《澧》之乐心情就会平和,听了郑、卫两地之乐心情就会萎靡不振,这是耳朵所听使人受到触动的缘故。心情舒畅就感到快乐,心情悲惨就感到心力憔悴,心有恐惧就不会前进,情绪安定就能通行天下,遇事谦让就不会有灾祸,遇事好胜就会后悔,心情平和就生活安乐,萎靡不振就会有忧虑和危险,性情耳目的不同,优劣就是这样。所以君子要谨慎地选择所处的环境,谨慎地选择看什么听什么。沔州刺史贾载,是我们家族中优秀的人材。治理沔州还不满一个月,就政令通达百姓和睦。他在听讼堂的西面,依据高地建造一座亭子,亭中可以俯瞰沧浪(地名)的大湖,看到众多的来往于吴蜀的楼船,欣赏到荆州衡阳两地巨大的湖泊。刺史办完公事,在亭中游玩休息。左手边有图书,右手边有笔墨,弹起琴瑟洋洋自得,也有美酒,心情也就有了变化,耳朵和眼睛也就清亮了。况且人动得久了就会疲倦,消除疲倦的方法比不上静处;处于安静的境况心就会清楚明白,只有心里明白才能解决动带来的种种问题。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如今沔州百姓的心情快乐,精神愉悦,政治因此和谐。看秋兴亭的前面是门后面是窗,应顺了开合的道理,这是简单;屋梁和屋檐,没有装饰性的雕刻,这是节俭。简单近似于智慧,节俭近似于仁爱。秋兴亭里有智慧和仁爱,哪有简陋二字?况且当万物发生的时候,高高的亭子周围满是树木,可以听到黄莺在树丛中鸣叫;身处月下的秋兴亭,大开门窗让秋风进来,可以发现暑气被阻挡在屋外。等到树叶被风吹落,俯在栏杆上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火星向西方坠落;等到严寒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屋檐上满是白色,雪花纷纷飘落。政令通达,公堂上无人诉讼,刺史就身心安逸,而诗人的兴致,常在一年四季。一年四季的兴致,以秋天的兴致最高,因此用秋兴来命名亭子。我从巴邱应召赴京城,在海棠树下解下马鞍,在竹林中休息,对贾载刺史的行为十分欣赏,于是叫人拿来纸张,抽出毛笔,写下了这篇记。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岳麓书院记(宋)张栻①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为士子肄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待四方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②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蠹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既成,械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③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出。④“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夫子在当时虽不得施用而兼爱万世,实开无穷之传。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夫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宵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善乎!孟氏之发仁深切也,齐宣王见一牛之觳觫且而不忍,则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⑤既侯属栻为记,遂书斯言以厉同志,俾毋忘侯之德,抑又以自励云尔。(选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中的虚词是()A.以 B.虽 C.则 D.所以22.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叙述时代背景的变化,说明多种建设原因。B.介绍书院建设的过程,赞美多个书院人物。C.赞扬刘侯办学的功绩,抒发热爱书院之情。D.强调复建书院的夙愿,描绘山川地理之胜。23.分析第④段是如何在第③段基础上层层深入论述的?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5.联系[链接材料]谈谈“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立德树人的启迪意义。[链接]①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之人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②“《书》言‘知之非艰,知之惟艰’,猩猩能言,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离飞禽。为士而徒以诗文自负,何以自别于凡民乎!故学问思辨,必以力行为归也。”(《岳麓书院学规》【答案】21.A22.C23.第③段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传道而济斯民”,“道”是什么呢?第④段在此基础上深入一层,具体阐述了“道”的内容,即孔子所讲的“仁”也指出了传“道”的关键是力行“仁心”,践行价值观极为重要。24.赞扬刘侯之德,建书院,育人才;激励求学者(同志)明确“传道而济斯民”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指出树立仁心,重在善推其所为。25.培养良好的品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力行,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行动上不落实;培养良好的品德,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人都可以做到,非不能,是不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待四方学者”,句意,长沙太守朱洞最早在这里建起了书院,用以接待各地前来学习的学子。空处的虚词应该是一个连词,表目的,而四个选项中,“虽”表转折,“则”作连词,没有目的连词的用法,“所以”表原因或凭借,只有“以”有这种用法。
故选A。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蠹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赞扬刘侯办学功绩;“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抒发热爱书院之情。
故选C。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思路结构的能力。
第③段,“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指出安抚使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为的是培养和造就出传承儒学道统和救助百姓的真正人才;“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出”一般人自己却不能明白这种本性,所以要靠圣贤之人出来引领和教导,从而引出第④段孔孟关于“道”的理解;这里的“道”的含义的理解,从第④段来看,“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具体阐述了“道”的内容,即孔子所讲的“仁”也指出了传“道”的关键是力行“仁心”,践行价值观极为重要。据此可知,第④段在第③段指出教育的目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具体阐述了“道”的内容,可谓层层深入。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结合“书斯言以厉同志,俾毋忘侯之德,抑又以自励云尔”可知,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赞扬刘侯之德,建书院,育人才,结合“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蠹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可知;二是结合“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可知,激励求学者(同志)明确“传道而济斯民”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指出树立仁心,重在善推其所为。【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意思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远胜于一般人,就在于他们善于推究自己的行为。结合链接材料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你自己不想去做,而不是能力不够做不到。链接材料②“故学问思辨,必以力行为归也”强调“力行”,即落实行动,去践行。综合三则材料的思想观点,结合现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启示我们要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培养良好的品德,都要重在“力行”,即落实到行动。
参考译文:①湘江西岸原本就有藏书的屋舍,这里背倚着山麓,面朝着沟谷,草木繁茂、泉水清澈。是学子们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一开始,在北宋开宝年间,长沙太守朱洞最早在这里建起了书院,用以接待各地前来学习的学子。经过四十一年的建设,院舍不断扩建,学生也逐渐增多。期间李允则出任太守,曾奏请朝廷颁赐典籍供书院收藏。自从南宋绍兴元年书院毁于战火,原有建筑仅留存下来十分之一。其后虽偶有关心教育之人在此办学,也不过是在书院的旧址上因陋就简,况且时隔不久就又停办了,这里终于荒废成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路过的人不免为之叹息。②南宋乾道元年,荆湖南路安抚使刘珙到长沙任职,在平息了当地匪患之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就开始修建学校、寻访学者名儒,希望振兴文教事业,湖南地方人士共同请求修复岳麓书院。书院落成后,我催促着学生们一同前往参观。因为酷爱此地自然山水的优美,书院建筑的安详,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在我看来,若论与学友们一道切磋讲学,真是在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地方了。③回来后,我就对学生们说:“安抚使之所以重建岳麓书院,难道只是让你们住在一起高谈阔论、只是想让你们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吗?或者只是让你们练习写一手漂亮文章、说些漂亮话就行了吗?他之所以这样做,为的是培养和造就出传承儒学道统和救助百姓的真正人才。”人生下来,就有一种本性,然而一般人自己却不能明白这种本性,所以要靠圣贤之人出来引领和教导。④“上古三代时候对百姓的教导,是以建立学校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明确了。百姓自然就会和谐相处,从而也就实现了天下太平。孔夫子的时代,虽然孔子本人在当时不能施展他的抱负,但其思想和学说却流芳百世,令后人获得无穷的教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仁爱”。仁爱,就是人的本性,遵从着人的这种本性去生活,就能够在天地之间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把握住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现在我们耳闻目睹奉行实践的,甚至在饮食起居言语行动之间,若说仁爱之道都是游离于这些之外,这又怎么可能呢?话虽如此,但人的本性和人的欲望,二者既相生相伴,但各自有各自的方向,这其中哪怕只是一点点细微差距,也已是天壤之别,这就是探求发现自己本心的难处,所以一定要重视通过学习来明确地加以认识。孟子对于仁爱本心的探求和发现就是非常深刻和确切的啊!齐宣王看到一头牛浑身颤抖着而不忍心去杀害它,孟子就教导他说:“有了这样的仁爱心就足以让天下人归顺了。”古代圣贤之所以远胜于一般人,就在于他们善于推究自己的行为。⑤既然安抚使让我为书院作一篇记文,就写这些话来激励志向相同的人,让我们不要忘记了安抚使兴办教育的美德,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告勉。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线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摇碧阁记(宋)吕午①自歙浦东十里为沦潭,深沉漫演,绿净如镜。其黄山支脉,蜿蜒循水南而下,至是名曰东山。与潭相辉映,真一胜概,前此未有品题。【甲】②予友人方元美,世家潭上。自其先君子于所居之右筑室读书,榜以“求志”。主径深窈,林影茂密,风帆来往,莫窥其藩。自堂蔽于水,元美始于所居之左,临流而阁焉。于是沦潭滔滔而朝宗,东山巍巍而峻极,若天运神转,忽焉涌出,轩豁呈露,近在。几席,使人心开目明,神思超逸。而元美亦于斯时以其钟奇孕秀之姿,少赴功名事业之会,脱颖于众俊角立之际。蜚声腾茂,方自兹始。其季昆亦皆友弟怡怡,克家好学。故沦潭、东山之胜,与方氏声誉之美,同显闻于时,且将俱传不朽矣。【乙】③阁成已久,元美诣予请名,乃取李翰林之诗,名以“摇碧”。元美曰:吾阁得名固善,求志之堂亦不敢不嗣葺,以承先志也。【丙】④予闻灵璧张氏筑室艺囿于汴泗之间,睇京师一苇可航。东坡先生美其“开门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行义求志,无适不可”。今方氏之居,出户问津,一篙水活,不三数日可达行都。元美既建摇碧之阁,且不忘求志之堂,得非有见于坡翁记张氏之意乎?【丁】⑤予曩屡假道摇碧处,心窃忻慕,每欲问舍故乡,得有如摇碧者,青山横陈其前,流水萦绕其下,日与应接,以偿吾志,而未能也。予异时理棹而还,舣舟叩谒,庶不为生客云。(有删节)21.第①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恰当的是()A.之 B.乎 C.者 D.也22.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处最合适()山川人物相为显隐,岂不信哉!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3.关于第④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在灵璧的张氏园可以一眼看到京师。B.借用苏东坡的评论说出元美的理想。C.方元美建摇碧之阁也不忘求志之堂。D.本段表达对方元美可隐可仕的称道。24.方元美认为把阁命名“摇碧”是“善”的,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善”在何处。【答案】21.C22.B23.A24.阁的名字是“我”取的;名字含“碧”,符合周围青山碧水的环境;“摇碧”则给人一种动态美;“摇碧”出自李白的诗,自然有一种潇洒飘逸之韵;每日流连于“摇碧”阁中,可以得偿其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前此未有品题”意思是“此前还没有人品评这里”,可见此处需要一个表陈述语气的词语。“之”不表陈述语气;“乎”表疑问或感叹语气,“也”语气过于肯定。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结构的能力。“山川人物相为显隐,岂不信哉!”意思是“风景与人物互相隐没或显现,确实是这样的啊!”。此句与第②段末尾“故沦潭、东山之胜,与方氏声誉之美,同显闻于时,且将俱传不朽矣”意思衔接紧密。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灵璧的张氏园可以一眼看到京师”错。原文“予闻灵璧张氏筑室艺囿于汴泗之间,睇京师一苇可航”,说灵璧的张氏园建造在汴、泗之间,去京城很方便,“睇京师一苇可航”只是夸张的说法,并非真的“可以一眼看到京师”。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善”就是“好”“巧妙”的意思。结合“阁成已久,元美诣予请名”,可知阁的名字是“我”取的;结合“自歙浦东十里为沦潭,深沉漫演,绿净如镜。其黄山支脉,蜿蜒循水南而下,至是名曰东山。与潭相辉映,真一胜概”,可知阁周围有碧水青山,环境优美,名字含“碧”,符合周围青山碧水的环境;从审美角度看,“摇碧”给人以动态美;结合“乃取李翰林之诗,名以‘摇碧’”,可知摇碧”出自李白的诗,自然有一种潇洒飘逸之韵;结合“元美曰:吾阁得名固善,求志之堂亦不敢不嗣葺,以承先志也”“元美既建摇碧之阁,且不忘求志之堂,得非有见于坡翁记张氏之意乎?”,可知每日流连于“摇碧”阁中,可以得偿其志。参考译文:①从歙浦往东十里是沦潭,潭水深沉连绵,碧绿清澈如镜。那黄山的支脉,蜿蜒曲折沿着水流向南而下,到了这里命名叫东山。和潭水交相辉映,真是一大胜景,此前还没有人品评这里。②我的友人方元美,世代定居在潭上。自从他的先祖在所居之所的右面间书房读书,用“求志”做了匾额。此处主路深远,林影茂密,船只来往,都看不到边际。自从堂被水遮挡,元美才在住所的左面,面对潭水在那里建筑了一个阁。于是沦潭流水滔滔向这里涌来,东山巍巍十分高峻,好像天运神转,忽然涌出,阁轩豁然显露,就在近旁。在这里设置几席,使人心胸开阔眼睛清明,神思超脱而不俗。而元美也在这时凭借他钟奇孕秀的风姿,稍微赶赴功名事业的际会,从众多俊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的名声腾飞远扬,就从这里开始。他的兄弟们也都友爱和乐,继承家业勤奋好学。所以沦潭、东山的美景,与方氏的声誉之美,同时在当时显扬闻名,并且将都流传而不朽。③阁建成已经很久,元美到我这里请我命名,我于是取李翰林之诗,以“摇碧”来命名。元美说:我的阁得到这个名字本来已经很好了,求志之堂也不敢不时时进行修葺,来继承先人的志向。④我听说灵璧的张氏在汴、泗之间修筑园林房舍,遥望京师乘一艘小船就可以过去。东坡先生美其名曰“迈出家门出去做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转让合同协议
- 设计公司应届生招聘合同样本
- 办公区间隔地砖安装协议
- 2024年度深圳高端公寓租赁管理服务合同协议3篇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甲方授权乙方在某地区经营其品牌的协议2篇
- 2024年度煤炭运输合同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参考2篇
- 2024年二零二四企业品牌管理团队聘用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环保项目投资与技术服务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外包合同2篇
- 2024年度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续签条件3篇
- 2024年甘肃陇南市高层次人才引进474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学生癫痫免责协议书
- 气瓶充装程序文件符合TSG07-2019许可规则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 装饰工程施工与其他专业协调、配合措施配合方案
-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19章 第3节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案)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
- 11《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校园生活(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 医患沟通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 2024数智化绿色低碳评价管理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