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0 诗歌的内容与感情-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1页
考点30 诗歌的内容与感情-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2页
考点30 诗歌的内容与感情-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3页
考点30 诗歌的内容与感情-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4页
考点30 诗歌的内容与感情-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30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做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而这些都要以内容的准确理解为前提,所以理解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诗歌的文本。一般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的考察分为: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具体的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意义,也包括它们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包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情感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怀人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托物言志诗忧国伤时诗建功报国诗人生际遇诗闲适隐逸诗生活杂感诗即景抒情诗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1.理解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2017全国Ⅰ,5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本诗主要写作者主持进士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庄严、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感到由衷的喜悦。A项正确,诗的第一句写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写出了肃穆的考场中环境却非常怡人,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B项错误,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士兵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每个人都很安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严肃应考的情形,“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C项正确,第五句写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D项对应第六句,朝廷对贤才授予官职,可见朝廷对考生的期望之高,故正确。E项错误,最后一句是说自己身体状态不佳,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并不是自己真的不参与其中。因此答案为B、E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2)(2018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察作者的情感。A项考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根据诗题可知,本诗是陆游“醉中”“作草书”之后所写。再结合诗句中“笔刀槊”“浓作墨”“纵横”“收卷”等可知,诗中的内容是对自己从草书创作蓄势、疾书,到书成整个过程的一次回顾。一、二句表达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三、四句写蓄势,五、六句写疾书,七、八句写书成。A项分析正确。B项是对“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两句的分析。“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这里借指用兵韬略。“峥嵘”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比喻诗人满怀的豪情。“空峥嵘”指空怀豪情。诗人胸中自有军事谋略,却无处试炼,空怀豪情,只能在书法创作中抒发自己欲杀敌报国而不得的郁闷之情。B项正确。C项是对“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两句的理解分析。诗人将草书创作比作行军打仗。书写前饮酒,如同击鼓摇旗壮声威;手中挥动的笔,就像不可挡的刀枪;此间气势一如银河从天倾泻而来,豪情纵逸。C项分析正确。D项是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分析。端溪石池,指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这两句诗写以端砚研墨,在烛光的照耀下,运笔纵横如飞。这里的“飞纵横”形容的是运笔流畅之势,而非墨汁飞溅之态,选项分析错误。故答案为D项。2.提炼概括信息,分析作者情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3)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3)(经典题,4分)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珍惜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的“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和珍惜;(2分)二是思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乡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提炼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诗歌最后一句点明诗人“不眠”,要立足全诗,对“不眠”原因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写夜起看到的景象,第五句中的“惜”字透露出夜起观景的原因,那就是爱惜山寺夜里的美景,这是诗人“不眠”的原因之一。第七句“谁见无家客”揭示了诗人“不眠”的又一个原因,即漂泊无依、思家念亲、孤独寂寞的羁旅之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4)(2019天津,4分)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写了诗人一路所见:雾气氤氲,中午才渐渐散去,地气湿暖还能看到蚊蚋,水边有欢闹的凫鸭。景色幽静宜人,富有生气,诗人的心情也因此愉悦。紧接着写“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登顿”(上下、行止)“欹倾”(崎岖)既指山路崎岖,也暗示了诗人人生道路的曲折和生不逢时的苦闷。“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借孔子叹凤泣麟和王粲为避战乱离开长安的典故,表达感时伤己之情。诗歌写于公元762年,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为躲避战乱南下,诗歌最后一句“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飘零他乡的哀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3.对比分析内容与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①耿:微明的样子。(5)(2021改编,8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答案:相同点:内容上,写的都是乡村风光。(2分)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分)不同点:《西村》中写“高柳簇桥”和村中“数家临水”等景物,可以看出侧重写自然风光,(2分)而《游山西村》中写村民用“腊酒”“足鸡豚”来招待客人,可以看出侧重写乡村人情;(1分)从“箫鼓”“春社”“衣冠简朴”中可以看出该诗还侧重写乡村的古风民俗。(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首先要审清题干,题目要求比较内容与情感两方面的异同。在内容上,《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西村,侧重描绘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一诗通过“腊酒”“足鸡豚”等词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因此侧重描写乡村人情;而“箫鼓”“春社”“衣冠简朴”则道出了乡村的淳朴民风。在情感上,《西村》通过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高柳簇桥”“数家临水”乡村环境的热爱;《游山西村》表达的是对乡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因此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4.多角度探究情感意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6)(经典题,6分)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案:(示例一)同意。(1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也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1分)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开阔;(2分)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1分)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1分)(示例二)不同意。(1分)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1分)二、三句写燕子翩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且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1分)第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1分)“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1分)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1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他人对诗歌的观点态度。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要做到有理有据。首先要明确题干中他人的观点态度。“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说明俞陛云认为此词表达的是旷达之情。本题可以从诗中意象的特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若同意此观点,可从青杏新生、燕子轻飞、绿水环绕、天涯入手,论证上阕表达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若不同意此观点,应从花残、柳絮飘飞、芳草萋萋入手,论证上阕暗含诗人伤春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7)(2018全国Ⅲ,6分)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同意。(2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2分)这两句是精卫以自己的口吻,抒发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2分)(示例二)不同意。(2分)这两句诗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2分)这两句诗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表达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道观点题,答题时先亮出观点,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说明理由。说明理由时要从“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的大意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作答。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决心、坚韧不拔的精神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如果同意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种解读,可以把“我”理解成精卫;如果不同意,则把“我”理解为作者。无论哪种观点,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情感思想指向;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知人论世,细读注释,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满分必备攻略满分必备攻略一、怀人思乡诗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一)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二)情感类型: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苏幕遮》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1.月——思乡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C.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鸿雁: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4.鹧鸪——羁旅乡愁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5、柳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四)常见技巧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3.修辞传情(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4.因梦寄情(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二、赠友送别诗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送别诗,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一)情感类型1.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2.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3.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4.前途艰险的担忧。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5.以别为名的感慨。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三)常见意象1.夕阳、日暮、月夜。——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①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②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③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④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劳劳亭。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3.杨柳,草,酒——物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草。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5.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四)常用技巧1.直接抒情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4.托物寄情,多用比喻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借冰心、玉壶比拟自己的操守和品格,以此告慰亲友。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也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送别诗里,甲事物就是送别之情,诗人用乙事物来比喻送别之情,更添思念之切。如严维在《丹阳送韦参军》中写道:“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就用“水悠悠”来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三、咏史怀古诗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一)咏史怀古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4.结构特征: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二)思想感情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主要情感有: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扬州慢》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三)常见意象咏史怀常见意象:古人,古事,古迹。咏史诗常见题材:勾践灭吴,乌江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爱情等。咏史诗中较多的历史地点有:秦苑、汉宫、隋宫、赤壁,金陵等(四)常用技巧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五)鉴赏要点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四、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具体内容涉及:边塞的战争、戍边军旅生活、异域风光和习俗等。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悠悠千载。中唐、晚唐边塞诗——悲壮,惋伤,思念故里中、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这段时期的边塞诗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多写思念故里之情。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宋代边塞诗——愤懑,哀痛,凄厉,惆怅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二)情感类型: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5.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1、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2、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黑河、楼兰、安西、天山、阴山、关山、受降城、阳关、玉门关、凉州、楼兰3、民族:胡、羌、羯、夷、安西、单于4、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5、音乐:羌管、羌笛、芦笛、芦管、胡笳、胡琴、琵琶、角、鼓、《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四)常见技巧常用的技巧: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渲染、衬托、烘托、对比、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五、田园山水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一)情感类型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二)常见意象1.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2.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常用技巧1.描写:(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角度变化上下、俯仰、高低、远近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3)细致程度:①工笔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②白描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2.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乐情: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哀情: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哀景乐情: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3)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四)鉴赏方法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六、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亦称咏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一)特点: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二)思想感情1、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2、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当然,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三)常用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1.拟人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2.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四)鉴赏要点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鉴赏托物言志诗,要把握以下三点:1.归纳“物”的形象特征。诗人总要借助对特定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志,因此,鉴赏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抓住诗中的物象,并概括归纳出物象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如盛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概括出梅花的特征:风韵素艳,不媚于俗,孤傲自芳。2.理解“物”寄托的情感。概括出物象特征,还仅仅停留在对托物言志诗表面的理解上,要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还应该把握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或喜悦,或悲哀,或愤慨„„表现在诗歌里,诗人往往通过诗眼、典故、抒情议论等暗示出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信息,理解诗歌情感。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寄寓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3.弄清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怎样理解诗人是怎样让“物”与“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要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借“物”言“志”的。如《早梅》的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两句,作者将万木在严寒中枝干摧折与梅树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而恢复生机作对比,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格。总之,抓住物象特征,理解物象寄托的情感,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托物言志诗的鉴赏,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七、忧国伤时诗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一)思想感情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二)常见意象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三)常见技巧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曲江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3.(2021新编,5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4.(2021新编,5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少室雪晴送王宁李颀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注】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晖。④行人:指王宁。5.(2020陕西全国二百校联考,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B.三、四句“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6.(2020陕西全国二百校联考,6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一、(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三、【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四、【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五、【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1\*GB3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2\*GB3②,十首秦吟近正声=3\*GB3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4\*GB3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1\*GB3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2\*GB3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3\*GB3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4\*GB3④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考点过关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的经历分析。A项考查对诗歌首联的理解,“一片花飞”从景象落笔,写出了暮春季节花落的特点,“正愁人”三字,表明诗人见景生情,结合注释中诗人的经历,这里的“愁”不仅有伤春之愁,还有国难之愁、忠而见弃的哀愁,选项分析正确。B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片”花瓣飘落是极细微的变化,诗人却从中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可见诗人感觉的敏锐,“引起惆怅”是符合诗人此时心境的。这种见一片花落便知春去与“一叶知秋”有相同的妙处,选项分析正确。C项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炼字,花“欲尽”只能“且看”,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心已“伤多”,禁不住继续“酒入唇”,可见愁绪之浓,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选项分析正确。D项考查比较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刘禹锡的诗虽然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但没有杜诗的那种荒凉破败感,选项分析有误。故答案为D项。2、答案: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2分)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要留恋官位荣华,要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解答该题可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一片花飞减却春”描绘了花谢春尽之景,蕴含着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自然“物理”现象。联系注释所给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境遇,可知诗句中的“物理”,不仅指眼前看到的自然界的枯荣变化,还指国家的盛衰和人事的兴亡。诗人由景及人,借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人生慨叹。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细推“物理”,蓦然觉得人生应“行乐”、弃“浮荣”,这种抛却荣华束缚、及时行乐的想法,看似洒脱、旷达,实与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生情怀相矛盾,又何尝不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语。3、答案:《咏兰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通过对兰叶清新雅洁、俊逸不俗、灵动自然的描写,间接表达自己对兰叶的喜爱、赞美之情和自己不从流俗的高雅情怀;(2分)而《咏泉州刺桐》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忧民切”一词,直接抒发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对百姓生活深切忧虑的真挚感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感情。《咏兰叶》中,作者通过对兰叶在阳光后和风中姿态的描写,间接抒发自己对兰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咏泉州刺桐》中,作者则直接说出自己“只爱青青不爱红”是因为“忧民切”,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常见的方式之一,其特征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4、答案:《咏兰叶》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看叶胜看花”的原因是自己具有高雅纯洁的情怀,内心崇尚不从流俗的高雅品格,表达的是一位高雅之士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2分)《咏泉州刺桐》也是咏物诗,作者“只爱青青不爱红”的原因是他内心有着对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忧虑,青青绿叶象征丰年,因此才说“只爱青青不爱红”。(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观点。答题时应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表明自己的看法等。《咏兰叶》一诗中“兰”这一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清幽、淡雅的象征,“俗人那解此”一句便道出诗人高雅不俗的情怀。《咏泉州刺桐》中“我今到此忧民切”一句则直接地表达出“爱叶不爱花”的原因。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从本诗题目看,“送”字为题眼,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少室雪晴”是送别的背景,前六句先写眼前所见之景,后四句写送别时的情景。A项,开头两句写少室山山峰形态各异,雪后初晴的绮丽多姿,但并未使用拟人的手法,所以选项分析错误。B项,三、四句写诗人从城内望山,但山岭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处处青松连青松,写出了山岭的广袤;“峨”意为“巍峨”,两个“峨”连用,突出了雪峰的高峻,所以选项分析正确。C项,五、六句“不可道”的意思是无法言说,表现了落日斜照山峰的奇妙,“难为容”的意思是难以形容,表现了白云的婀娜多姿,所以选项分析正确。D项,尾句写诗人不忍与朋友分别,已经望不到友人的身影了,却还在眺望南山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船渐去,只见长江滚滚、奔向天边的情景,因而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选项分析正确。故答案为A项。6、答案: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②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③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歌前六句重在写景,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绚丽多姿,青松素雪、夕阳、白云交相辉映,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美景的喜爱;“行人与我玩幽境”写二人流连景致,忘记了启程,可见游玩时的畅快,从侧面烘托出少室山雪晴之美;最后直言“惜别”,“举头试望”友人渐去的身影,已经望不到了还在望,表现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真题过关一、【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