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2024—2025学年(上)高二年级开学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真正的悲剧,最终都会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在元杂剧中,不是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也不是没有惨绝人寰的杀戮,但连一丝光明的希望都不留的“真正的悲剧”确实很难找到。像莎士比亚式的“坏人得不到好报,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好报"的残酷的坦白,是元杂剧作家们根本不愿意为之的,他们往往会安排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

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是什么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道、释三教并存,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法"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道德长期占统治地位。“和”是维护封建宗法的前提,“和"的思想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家认为人的一言一行,都有鬼神记录和裁判,结果总是做善者降之以祥,做恶者降之以灾。佛家认为今生的苦难是前世造的孽,今生种善因,来世必得善果。这些学说在人们的身心内打下了深刻烙印,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元杂剧中出现这种无往而不在的圆满之美,正是剧作家被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俘虏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天的民族,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是国民乐观精神之体现,表达了对正义力量必胜的信念,但同时也是封建文人逃避现实,不敢正视现实的结果。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四折为通例。四折通常是开端、经过、高潮、结局。元杂剧的体例决定元杂剧在第四折必须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在高潮结束后戛然而止,对于戏剧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归“圆”,对于观众来说,是留有遗憾的。这也就促使作家最后要创作一个“大团圆”结局。

元代的统一出现了各族人民间空前的融合。统治者对人民的意识形态放松了控制,逐渐摆脱程朱理学的精神控制。蒙古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让一些反封建作品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成为可能。元杂剧作家在新的文化因素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创作出了一系列反对封建礼教的作品。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的结合,《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结合等,作家对这种“无媒苟合”的歌颂,在宋代是不敢想象的。

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繁华留下了充满羡慕的描绘。此外,北方中原地区的真定、太原和南方的扬州、建康等城市经济都十分活跃。元杂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须执行它的教化功能,但作为戏剧不能忽略它娱乐的本质。《说文解字》释“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战争时的角逐厮杀,演进为和平时的模仿娱乐。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形式,需要迎合兴起的市民阶层的口味。我国广大的人民受几千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能像古希腊人一样去欣赏《美狄亚》中母杀子的悲剧,也不可能像欧洲人一样喜欢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他们能接受的是《窦娥冤》《赵氏孤儿》中的“善恶终有报”,是才子佳人的大团圆式结尾。

(摘编自崔美子《元杂剧大团圆结构模式的成因》)

材料二:

在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不少剧本就其戏剧冲突来说是悲剧性的,但悲剧冲突的结果却常常被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包括王国维、鲁迅、胡适、朱光潜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对这种“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的大团圆结局持批判态度。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中国古典叙事观念,它也同样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存在并未消解作为悲剧要素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悲剧形式。从悲剧创作实践来看,悲剧的确往往以不幸的结局收场,但这只是悲剧的现象而已,对悲剧本质的界定不应当只以现象为依据。同样,大团圆的结局也只是现象,对中国古典戏剧中是否存在悲剧的论断必须以悲剧的实质为依据。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是经典性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导。”悲剧作品存在于读者的体验之中,这种体验包括怜悯、恐惧、绝望等。窦娥的悲惨遭遇引起读者的悲悯,窦天章出卖女儿、张驴儿父子对窦娥的欺侮、太守的昏庸腐败这些情节在使读者感到愤怒的同时,也观照出他们内心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这种感情不会因窦娥冤屈昭雪的结局而被颠覆,在一时的欣慰过后读者陷入更为深刻的悲剧体验之中。

中国传统悲剧追求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表现的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等,是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直至近代,我国学者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我们才重视起对悲剧的理论性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是透过大团圆结局的表象,可以得出,这些戏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等都是经典的古典悲剧作品。

(摘编自曹薇等《以〈窦娥冤〉为例浅析“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合理性存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大团圆结构背后既有积极方面,如体现的乐观精神、对正义力量必胜的信念,也有消极因素,如反映出封建文人对现实的逃避。

B.崔莺莺与张生、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思想束缚,表现出反封建反礼教的一面,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几乎不会出现。

C.给戏剧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成为中国古代戏剧创作者常用的创作方式,这样做虽有合理性,但也使戏剧的悲剧性被消解。

D.中国古典戏剧具有的大团圆式结局引发极大的争议,这是伴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悲剧理论的引入和对悲剧理论性研究的重视而出现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善恶有报的结局与西方莎士比亚式的戏剧的结尾并不同,但这不会影响到元杂剧艺术审美效果的表达。

B.元朝统一后,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是元大都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最有力的明证。

C.王国维、鲁迅、朱光潜等学者对我国古典戏剧冲突结尾加上“光明的尾巴"的做法持批判的态度,但这种艺术形式也有其合理性。

D.读者在阅读、欣赏戏剧《窦娥冤》的过程中,会深刻体验到怜悯、失望、无奈等情感,材料二认为,这些情感体验是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3.下列选项,不能用作论据论证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构的一项是(3分)

A.戏剧《长生殿》里李隆基被迫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却又在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奉天帝旨意永结夫妇。

B.《桃花扇》中,侯方域和李香君经历了磨难后在南京栖霞山重逢,但一位道士的斥责让他们如梦初醒,最终一南一北修真学道去了。

C.王国维指出:“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

D.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被封建礼教禁锢,死后变成鬼,得到冥王开恩,准其生还,最终得以与柳梦梅团圆。

4.材料画线句中“哀而不伤"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窦娥冤》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______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元杂剧中大团圆结构模式形成的原因。(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变形记(节选)

[奥地利]卡夫卡

“亲爱的爸爸妈妈,”妹妹说话了,一面用手在桌子上拍了拍,算是引子,“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你们也许不明白,我可明白。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我们照顾过他,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责怪我们有半分不是了。"

“她说得对极了。”格里高尔的父亲自言自语地说。母亲仍旧因为喘不过气来憋得难受,这时候又一手捂着嘴干咳起来,眼睛里露出疯狂的神色。

妹妹奔到母亲跟前,抱住了她的头。父亲的头脑似乎因为格蕾特的话而茫然不知所从了,他直挺挺地坐着,手指抚弄着他那顶放在房客吃过饭还未撤下去的盆碟之间的制帽,还不时看看格里高尔一动不动的身影。

“我们一定要把他弄走,"妹妹又一次明确地对父亲说,因为母亲正咳得厉害,根本连一个字也听不见,“他会把你们拖垮的,我知道准会这样。咱们三个人都已经拼了命工作,再也受不了家里这样的折磨了。至少我是再也无法忍受了。”说到这里她痛哭起来,眼泪都落在母亲脸上,于是她又机械地替母亲把泪水擦干。

“我的孩子,"老人同情地说,心里显然非常明白,“不过我们该怎么办呢?”

格里高尔的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虽然她刚才很有自信心,可是哭过一场以后,又觉得无可奈何了。

“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父亲半带疑问地说。还在哭泣的格蕾特猛烈地挥了一下手,表示这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老人重复说,一面闭上眼睛,考虑女儿的反面意见,“我们倒也许可以和他谈妥。不过事实上——"

“他一定得走,”格里高尔的妹妹喊道,“这是唯一的办法,父亲。你们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认为这就是格里高尔。我们好久以来都这样相信,这就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跟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地走开。这样,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生活下去,并且会尊敬地纪念着他。可现在呢,这个东西把我们害得好苦,赶走我们的房客,显然想独霸所有的房间,让我们都睡到沟壑里去。瞧呀,父亲,"她立刻又尖声叫起来,“他又来了!”

可是格里高尔根本没有想吓唬任何人,更不要说自己的妹妹了。他只不过是开始转身,好爬回自己的房间去,不过他的动作瞧着一定很可怕,因为在身体不灵活的情况下,他只有昂起头来一次又一次地支着地板,才能完成困难的向后转的动作。

也许我现在又有气力转过身去了吧,格里高尔想,又开始使劲起来。他不得不时时停下来喘口气。谁也没有催他,他们完全听任他自己活动。一等他调转了身子,他马上就径直爬回去。房间和他之间的距离使他惊讶不已,他不明白自己身体这么衰弱,刚才是怎么不知不觉就爬过来的。他一心一意地拼命快爬,几乎没有注意家里人连一句话或是一下喊声都没有发出,以免妨碍他的前进。只是在爬到门口时他才扭过头来,也没有完全扭过来,因为他颈部的肌肉越来越发僵了,可是也足以看到谁也没有动,只有妹妹站了起来。他最后的一瞥是落在母亲身上的,她已经完全睡着了。

还不等他完全进入房间,门就给仓促地关上,闩了起来,还上了锁。后面突如其来的响声使他大吃一惊,身子下面那些细小的腿都吓得发软了。这么急急忙忙的是他的妹妹。她早已站起身来等着,而且还轻快地往前跳了几步,格里高尔甚至都没有听见她走近的声音,她拧了拧钥匙把门锁上以后就对父母亲喊道:“总算锁上了!"

“现在又该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向周围的黑暗扫了一眼。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这并没有使他吃惊,相反,他依靠这些又细又弱的腿爬了这么多路,这倒真是不可思议。其他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了。的确,他整个身子都觉得酸疼,不过也好像正在减轻,以后一定会完全不疼的。他背上的烂苹果和周围发炎的地方都蒙上了柔软的尘土,早就不太难过了。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他陷在这样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一直到钟楼上打响了半夜三点。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地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妹妹称呼格里高尔为“怪物”,这一称呼反映了她对变形的格里高尔的嫌弃和难以接受的态度。

B.格里高尔的妹妹提出要将格里高尔弄走,父亲表现出了茫然和不知所措,显示了他对家庭困境的无力感。

C.格里高尔的母亲在听到女儿的提议后,情绪激动且不住地咳嗽,最后明确表达了不愿送走格里高尔的意见。

D.格里高尔在被家人锁进房间后完全不能动弹,“以后一定会完全不疼的”等预示着他即将死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格里高尔妹妹的语言、动作描写逼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对格里高尔无比厌恶的心理及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B.“他最后的一瞥是落在母亲身上的,她已经完全睡着了"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格里高尔对亲情的渴望及内心的失望。

C.选文通篇以格里高尔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所见所闻所感,透视了家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的变化。

D.《变形记》和《促织》都用了荒诞、变形的手法,将人变成了虫,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人的渺小。

8.请结合文本与教材必修下《变形记(节选)》,分析围绕格里高尔的变形形成了哪些对比。(4分)

答:______

9.《变形记》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入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神秘的、魔幻的、梦魇般的非现实的、好像又在现实中处处可以见到的画图。请结合文本节选部分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光以荷眷之久,诚不忍视天下之议论汹汹是敢献尽言于左右意谓纵未弃绝其取诟辱必矣。不谓介甫乃赐之诲笔,存慰温厚,虽未肯信用其言,亦不辱而绝之,足见君子宽大之德,过人远甚也。光虽未尽晓孟子,至于义利之说,殊为明白,介甫或更有他解,亦恐似用心太过也。《传》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今四方丰稔,县官复散钱与之,安有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之事?光所言者,乃在数年之后,常平法既坏,内藏库又空,百姓家家于常赋之外,更增息钱、役钱。又言利者见前人以聚敛得好官,后来者必竞生新意,以朘民之膏泽。日甚一日,民产既竭,小值水旱,则光所言者,介甫且亲见之,知其不为过论也。当是之时,愿毋罪岁而已。感发而言,重有喋喋,负罪益深。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二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诚不忍A视天下之议论B汹汹C是敢献D尽言E于左右F意意谓纵未弃绝G其取诟H辱必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弊"与材料二中的“弊”意思相同,均为“弊病,弊端"。

B.材料一中的“胥”与《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中的“胥”意思不同。

C.材料一中的“膏泽"和材料二中的“膏泽”意思和用法相同。

D.材料二中的“毋"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的“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曾写信给王安石,指责其“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王安石回信一一驳斥。

B.王安石表示怨诽早在意料之中,并对“怨诽"的来历作了分析:“人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司马光虽然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存在不同意见,但回信给对方时用语委婉,认为王安石心胸宽广,对他的人品非常敬重。

D.司马光从义利观的角度对王安石变法内容进行了批评,认为新法不利于百姓,若遇到水旱灾难,百姓财产就会枯竭,新法的弊病就会显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______

(2)今四方丰稔,县官复散钱与之,安有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之事?

译文:______

14.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弊端有哪些?(5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过华清宫

杜牧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①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②。

【注】①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②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二中,“数骑渔阳探使回"的事件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猾,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B.其二中,后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唐朝统治者在华清宫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也点出了奢华荒淫的后果。

C.其三中,前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华清宫的壮丽,突出了在唐玄宗统治下,国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D.其二中的“始"字写出了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其三中的“乱”字,极言安禄山起舞之快及其谄媚之态。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两首诗为后世的为政者提供了哪些鉴戒?请结合诗歌说明。(6分)

答: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校园小作者培训会上,作协杨老师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为例,引导孩子们通过描写平常的动物来展现农村充满生气的画面。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中国古代诗歌善于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关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常常出现在古人笔下,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山珍干菜家族中,金灿灿的黄花菜几乎可与木耳齐名。黄花菜的名字很独特,属于典型的一名两物,整株植物和干制后的花蕾,都叫黄花菜。世间长相相近的人有很多,同样,自然界中(a)。譬如,素有忘忧草和母亲花美称的萱草花蕾,就和黄花菜的花蕾极为相似,极易弄混。黄花菜原本就(b),而是多种花蕾相似植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萱草的花称为“黄花菜”,就属于这种情况。

黄花菜能够成为山珍干菜的上品,那一抹奇香异味【A】。黄花菜散发出的独特香味,不仅有普通花朵或多或少都有的单薄花香,还有直抵肺腑令人陶醉的迷人菌香。黄花菜更多时候,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菜肴中,尤以充当各种汤类的配菜居多。

黄花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上一年,第二年又萌发新芽。院里院外,空闲之处,种些黄花菜,既可赏花,又可吃菜,【B】。难怪古人看到农家庭院里满地盛开的黄花菜,禁不住发出“______"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