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1页
南海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2页
南海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3页
南海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4页
南海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海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南海区2025届高三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何"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需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①,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发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感觉够将意思传给他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坚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式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述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以后,总要看两遍,自己感觉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必然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知道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当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t(文体家)。

所写的事迹,大略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乱说的。

注:①《汉书·艺文志》溯小说之起源,谓其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

(摘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写真实”,他非常重视社会生活,要求艺术创作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中复杂的关系。他的这种主张起初是在评价古典说部的时候表达出来的。鲁迅赞扬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他说《儒林外史》的刻画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红楼梦》的描写生活,“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从笔底经历到纸上声态,在鲁迅看来,它们之所以动人,全在一个“真”字;而他说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实在是直搏内核的至理名言——从平凡的现象(写实)中揭示不平凡的真理(新鲜),也是他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最简括、最深刻的科学的说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一篇评论果戈理的文章中,引了普希金说的“含泪的微笑”这句话,同时指出果戈理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同他赞扬《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语言几乎是一致的。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感而能谐"是“含泪的微笑”的同义语;称《红楼梦》的写实本领为“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如实描写”也同“用平常事,平常话"显出地主的无聊生活十分相似。鲁迅在翻译介绍、整理编写的过程中,潜心巨著,多所发明,从中外著名作品中开掘出了许多可以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的艺术的手段与法则。

这些事实加深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他将古代的和外国的经验移植到现代创作上,向艺术家提出:“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当张天翼的小说《蜜蜂》引起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的讨论,他认为这是可能的,主动写了《“蜜蜂"与“蜜”》,介绍蜜蜂争蜜的情形;当杨昌溪抄袭《毁灭》,将莱奋生佩挂的“日本指挥刀"改为“日本式指挥刀”,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又主动写了《刀“式"辩》,说明游击队的生活。他自己为了小说《阿Q正传》里阿Q唱绍剧《龙虎斗》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散文《女吊》里女吊出场时唱“奴奴本是杨家女,……"两段,怕儿时记忆不真,都曾向人询问,调查对证。

细节描写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的条件,而根本的关键在真实。鲁迅还多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有一个要点他曾反复说明:真实不一定是事实。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事实也是真实的,但没有经过剪裁和集中,没有经过综合和概括,没有经过典型化的艺术的过程,严格地说,这样的作品不能算是艺术品。艺术上的真实,鲁迅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自述其创作经验有四句话,叫做:“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他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便于将真实和事实区分开来,这对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大有好处。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申报》副刊《自由谈》发生文学与社会生活问题的争论,鲁迅在一封给人的信里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但他又反转来强调,凡所缀合、抒写的“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他自始至终重视社会生活:不必是事实,一定要真实。就在这封信里,对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还发表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言论,他就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打了个比喻说:“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从这句话里,也透露了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极为重要的见解,值得深入的探究与钻研。

(摘自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坚决反对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小说应为改良人生发挥作用,应具有现实意义。

B.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从各处拼凑而成的,讲述的故事也是自己的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C.鲁迅专门对小说中的“绍剧唱词"进行调查,确保细节真实,他认为真实至关重要,真实才有力量。

D.关于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形象生动地将社会生活比作芝麻,将文艺创作比作芝麻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尽量让文章读得顺口,其目的在于借助小说以唤醒更多的民众。

B.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受到中国古典小说及外国作品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C.果戈里和曹雪芹的作品中都真实地描述了现实生活,可见改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目标。

D.理解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先要准确理解“真实”的含义,因为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

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艺术的真实"的一项是(3分)

A.《背影》中“我”父亲穿越铁轨、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感人行为。

B.《荷花淀》里发生在荷花丛中的伏击战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革命激情。

C.《宇宙的边疆》列举真实可靠的研究来数据激发读者探索宇宙的兴趣。

D.《哦,香雪》里提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带磁铁且能“啪嗒啪嗒"合上。

4.鲁迅在谈小说创作时提到了“中国旧戏”“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请根据材料谈谈鲁迅的创作经验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乡记

江子

五十多年前,我的伯父曾水保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固执的父亲。是他在伯父念书的四年时光里,不断地催促着他回乡。随着伯父临近毕业,这种催促更是一日紧过一日。

那条联系着故乡与远方的无名公路应该依然记得他回村的景象:他挑着书箱,踉踉跄跄地在路上走着。由于走了几十里远的路,他全身都浸在了汗水里,湿漉漉的头发紧贴着前额。他的步履是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沉重,好像此行的目的地不是他的家乡,而是一个举目无亲、前途未卜的异乡。

伯父一回到村里,就加入到村里的集体劳动。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伯父看起来就跟真正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了:他原本白皙的肤色变成了跟乡亲们一样的酱紫色,原本洁净的衣服沾满了泥点与灰尘。他的手上布满茧子。他的裤脚从早到晚都胡乱挽起,腿上总有泥巴。如此形象的伯父,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读书人的样子

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依然对远方怀着最初的信念。他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那是他从学校带回来的教材,以及已经在城里上班的同学给他捎来的新书。他在一盏脏兮兮的煤油灯下阅读。夜色无边,伯父在灯光下阅读的样子,如同茫茫大海中拒绝沉沦的岛屿。

村庄的灌溉平常依靠的是全村勒紧裤带置办的一套电力设备,这设备就安装在离村庄几百米远的赣江边一个叫排灌站的小屋里,由专人掌管。设备运转了好几年,从来也没有出过故障。可这年夏天,设备的发动机停止了转动,直接探进赣江的长长的铁管黑如深渊,抽不出哪怕一滴水。

天气炎热,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蝉叫得人心烦意乱,整个天地间干得仿佛擦根火柴就可以点着。想靠老天下一场暴雨来解渴毫无可能,想靠村里水量不多的几口井也不可能。农业讲究时令,如果不能在立秋之前把田地抄耙开来,把秧苗栽下去,晚稻就会大面积减产,全村人的口粮就会成为问题。立秋一天天逼近。村支书孔明清急得满嘴泡,可村里半桶子水的电工满手污黑却毫无办法,他的嘴里嘟嘟囔囔,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措和焦虑。

有人向孔明清推荐了伯父。伯父穿过孔明清狐疑的目光来到了机器面前。他用耳朵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然后将一把起子十分果断地伸向了机器的某个部位。只几分钟,机器就迅速恢复了正常,原本黑洞洞的排灌管口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哗哗哗地往外冒着水花。

设备的成功修理让伯父在村里名声大振。可这对伯父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在学校学的就是农机专业。

事后,村支书孔明清毫不犹豫地把村里最重要的财产——赣江边排灌站的钥匙交给了伯父,同时交给他的,还有村庄整个电力系统的维护权责。

从此伯父经常一个人待在赣江边的排灌站小屋里。他甚至在小屋里放置了一张小床,夜里也常在那里睡觉。他的理由是,排灌站的设备需要看管,村里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责任如山,他得时不时地守在那里。

而真相不过是伯父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他要读书、思考。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

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历数这些年来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他的堂叔曾文治去了武汉;住在村中心礼堂边的地理先生孔冠德老人的儿子孔三豆,因为考学去了衡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住村北边的刘令香因为当兵提了干,复员在县公安局当了公安;他的另一个堂叔曾学易,当兵去了鄱阳,后来做了一名狱警;与他家毗邻的曾昭明,也是通过当兵去了新疆,成为村里走得最远的人;村中心井边的刘学稷,因读书成了整个吉安地区知名的教书先生,成为学问深厚、人人敬重的儒者……

皓月当空,不远处的下陇洲村阴影重重。伯父背后的赣江在月光下如水银泻地,美丽得惊人。可伯父几乎没有看一眼的心思。他只是反复盯着那条路。他要时时守着这条未来可以渡他远行的路。他担心自己一转身,它就消失不见,从此自己的未来无可凭依。

简陋的排灌站悬浮在赣江边,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伯父高中毕业后回乡的一段人生经历,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B.村里排灌站机器出现问题时,伯父依靠他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

C.作者写进出村庄的那条路时突出它的丑,写赣江时突出它的美,其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

D.作者详细地列举了那些已走出村庄的人们,他们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伯父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关于文中“伯父”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父作为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学生,却在父亲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回到农村,可见伯父的性格中有着老实或者懦弱的一面。

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读书时刻苦读书,认认真真做名好学生,回家务农后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做个真正的农民。

C.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村支书的焦虑、电工的狼狈与伯父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干脆利落,突显了伯父技术的高超。

D.文中多次对伯父的心理进行剖析,直观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伯父"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8.文章结尾画横线的比喻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你认为伯父后来是选择留在村里还是离开了故乡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注]”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初,帝欲用安石,谓之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帝曰:“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与缁黄[注]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注]1.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2.缁黄,缁,原意是黑色;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失事机A别置B台谏官□恐□但如今日错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其所以为尧、舜也"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用法不相同。

B.一,全,都,与《兰亭集序》“若合一契”的“一"意思相同。

C.震,使……震惊,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的“闻"用法相同。

D.方,正在,与《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的“方"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与宋神宗讨论治国之道,他希望宋神宗学习尧、舜,而非效仿刘备和唐太宗。王夫之认为这是言过其实的“大言”。

B.王安石认为宋神宗不必羡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辅佐。在王夫之看来,是因为王安石没有宽广的胸怀和细致的考察态度。

C.王安石认为不相信经术可以用于处理政务的儒家学者大多是庸人,因此深受神宗赞赏。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

D.刘述联合刘琦、钱觊向神宗上书,认为王安石执政期间不顾他人意见,轻易变更法令制度,动摇人心。王夫之对此则未置一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2)我察其情,与缁黄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14.王夫之强调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材料一有哪些事件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钱塘观潮

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

B.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

C.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

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

16.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佛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___,___"。

(2)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3)小雅第一次坐轮船出海,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不需要额外的装备,不占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