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甘肃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此处的“立象”指设立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具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超象表达意义。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齐白石运用墨的黑和纸张的白两种视觉元素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意境是审美主体在心中所生成的,尤其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

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是意象的境界。如果说意象尚可分为意与象进行研究的话,意境却断然不可简单分为意与境。将意境简单地分成意与境,或将意境简单理解成意与境的关系,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意境不是意象及其背景本身,而是由意象及其背景所呈现的效果。意境是意象的结晶,是意象之境,而非抽象的意之境。

主体在感悟意象时,由象生境,意在境中。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通过蓝田辋川的辛夷坞景色,表达作者孤寂的情怀,以幽静的景致与落寞的心境相映照,通过读者的欣赏成就意境。

意境基于意象而不滞于意象,由独立意象及其背景或由主导意象和诸多意象元素构成的意象群,呈现出一个作为整体的意境。这就是意境的整体性特征。无论是单个意象,还是意象群,都可以与背景构成整体,在效果上呈现出意境。

(摘编自朱志荣《论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材料三: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种创造,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使得意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和“象”原是哲学领域中两个独立的概念,《文心雕龙》首次将其引入文学理论中。

B.“象"在《周易·系辞》中指八种卦象,而作为文艺理论的“意象”之“象"则是指具体的形象。

C.创作者通过营构“意象”使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获得审美感受。

D.在词语结构上,“意象”与“意境"是相同的,但“意境”却不能和“意象"一样拆分来理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解读意象有赖于欣赏者的还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这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意象的理解有所偏差。

B.在文艺创作中,创作者把“意”赋予“象”,其中“意”与“象"的联系是随机多变的,并没有规律可循。

C.意象及其背景的整合是否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取决于创作者能否将诸多意象有机组合起来。

D.意境的生成并不随着文艺作品的产生而完成,必须在审美主体对作品意象进行欣赏理解时实现。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从文艺创作和欣赏两个角度阐述意象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论证全面。

B.材料二以王维《辛夷坞》为例,说明了审美主体通过意象感知意境的过程,论证有理有据。

C.材料三分点论述意境给人以强烈艺术美感的原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D.材料三第四段就“为什么意境具有含蓄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到含蓄"两个问题作了阐述。

4.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材料三画线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选用了“楼船"铁马”等战争意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B.“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作者运用语言技巧,通过“闹”字表现春日生机盎然和自己的愉悦心情。

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

D.《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将走之时全身上下的装束,含蓄地表现出她被逐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声的抗议。

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谈谈柳永《望海潮》的艺术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油坊

沈从文

油坊在一个坡上,坡是泥土坡,像馒头,名字叫圆坳。同圆坳对立成为本村东西两险隘的是大坳。大坳也不过一土坡而已。大坳上有座古时碉楼,用四方石头筑成,碉楼上生草生树,表明这世界用不着军事烽火已多年了。这时正三月,是油坊打油当忙的时候。山桃花已红满了村落,打桃花油时候已到,工人换班打油,还是忙,油坊日夜不停工,热闹极了。

初到油坊才会觉得这是一个怪地方!单是那圆顶的屋,从屋顶透进的光,就使陌生人见了惊讶。这团光帮我们认识了油坊的内部一切,增加了它的神奇。

先从四围看,可以看到成千成万的油枯。油枯这东西,像饼子,像大钱,架空堆码高到油坊顶,绕屋全都是。其次是那屋正中一件东西:一个用石头在地面砌成的圆碳池,直径至少是三丈,占了全屋四分之一空间,三条黄牛绕大圈子打转,拖着那个薄薄的青石碾盘。碾盘是两个,一大一小,碾池里面是晒干了的桐子,桐子在碾池里,经碾盘来回的碾,便在一种轧轧声音下碎裂了。

但是,若我们一离远,就不能看到那如山堆的桐子仁,也看不到那形势奇怪的房子了,也不知那里是空洞死静的还是一切全有生气的。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听那打油人唱歌,听那跟随歌声起落仿佛为歌声作拍的洪壮的声音。

这些打油人,成天守着那一段悬空的长木,执行着类乎刽子手的职务,手干摇动着,脚步转换着,腰儿勾着扶了那油槌走来走去。他们可不知那一天所作的事,出了油出了汗以外还出了什么。每天到了换班时节,就回家。人一离开了打油槌,歌也便离开口边了。一天的疲劳,使他觉得非喝一杯极浓的高粱酒不可,他于是乎就走快一点。到了家,把脚一洗,把酒一喝,或者在灶边编编草鞋,或者到别家打一点小牌。有家庭的就同妻女坐到院坝小木板凳上谈谈天,到了八点听到岩上起了更就睡。睡,是一直到第二天五更才作兴醒的。醒来了,天还不大亮,就又到上工时候了。

一个打油匠生活,不过如此如此罢了。

天黑了,在高空中打团的鹰之类也渐渐的归林了,各处人家的炊烟已由白色变成紫色了,什么地方有妇人尖锐声音拖着悠长的调子喊着阿牛阿狗的孩子小名回家吃饭了,这时圆坳的油坊停工了,从油坊中走出了一个人。这个人,行步匆匆像逃难,原来后面还有一个小子在追赶。这被追赶的人踉踉跄跄地滑着跑着,在极其熟习的下坡路上走着,那追赶他的小子赶不上,就在后面喊他。

“四伯,四伯,慢走一点,你不同我爹喝一杯,他老人家要生气了。”

他回转头望那追赶他的人黑的轮廓,随走随大声的说:“不,道谢了。明天来。五明,告诉你爹,我明天来。"

“那不成,今天炖的有狗肉!”

“你多吃一块好了。五明小子你可以多吃一块,再不然帮我留一点明早我来吃。"

“那他要生气!”

“不会的。告你爹,我有点小事,要到西村张裁缝家去。"

说着这样话的这个四伯,人已走下圆坳了,再回头望声音所来处的五明,所望到的是轮廓模糊的一团,天是真黑了。

他不管五明同五明爹,放弃了狗肉同高粱酒,一定要急于回家,是因为念着家中的女儿。这中年汉子,惟一的女儿阿黑,正有病发烧,躺在床不能起来,等他回家安慰的。他的家,去油坊上半里路,已属于另外一个村庄了,所以走到家时已经是五筒丝烟的时候了。快到了家,望到家中却不见灯光,这汉子心就有点紧。老老远,他就大声喊女儿的名字。

他心想,或者女儿连起床点灯的气力也没有了。不听到么,这汉子就更加心急。假若是,一进门,所看到的是一个死人,那这汉子也不必活了。他急剧的又忧愁的走到了自己家门前,用手去开那栅栏门关在院中的小猪,见有人来,以为是喂料的阿黑来了,就群集到那边来。

他暂时就不开门,因为听到屋的左边有人走动的声音。

“阿黑,阿黑,是你吗”

“爹,不是我。"

故意说不是她的阿黑,却跑过来到她爹的身边了,手上拿的是一些仿佛竹管子一样的东西。爹见了阿黑是又欢喜又有点埋怨的。

“怎么灯也不点,我喊你又不应”

“饭已早煮好了。灯我忘记了。我没听见你喊我,我到后面园里去了。"

做父亲的用手摸过额角以后,阿黑把门一开,先就跑进屋里去了,不久这小瓦屋中有了灯光。

又不久,在一盏小小的清油灯下,这中年父亲同女儿坐在一张小方桌边吃晚饭了。

吃着饭,望到女儿脸还发红,病显然没好,父亲把饭吃过一碗也不再添。阿黑是十七八岁的人了,知道父亲发痴的理由,就说:“一点儿病已全好了,这时人并不吃亏。”

“我要你规规矩矩睡睡,又不听我说。"

“我睡了半天,因为到夜了天气真好,天上有霞,所以起来看,就便到后园去砍竹子,砍来好让五明做箫。”

“我担心你不好,所以才赶忙回来。不然今天五明留我吃狗肉,我哪里就来。"

“爹你想吃狗肉我们明天自己炖一腿。”

“你哪里会炖狗肉"

“怎么不会我可以问五明去。弄狗肉吃就是脏一点,费事一点。爹你买来拿到油坊去,要烧火人帮烙好刮好,我必定会办到好吃。”

“等你病好了再说吧。"

“我好了,实在好了。”

“发烧要不得!"

“发烧吃一点狗肉,以火攻火,会好得快一点。”

乖巧的阿黑,并不想狗肉吃,但见到父亲对于狗肉的倾心,所以说自己来炖。但不久,不必亲自动手,五明从油坊送了一大碗狗肉来了。被他爹说了一阵,怪他不把四伯留下,五明退思补过,所以赶忙送了一大青花海碗红焖狗肉来。虽说是来送狗肉,其实还是为另外一样东西,比四伯对狗肉似乎还感到可爱。五明为什么送狗肉一定要亲自来,如同做大事一样,不管天晴落雨,不管早夜,这理由只有阿黑心中明白。

五明看到阿黑把碗中狗肉倒到土钵中去,看到阿黑洗碗,看到阿黑……到后是把碗交到五明手上,另外塞了一把干栗子在五明手中,五明这小子才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油坊旁大坳上有很多生草生树的古时碉楼,油坊里的工人换班打油,从早到晚不停歇,这些景象让初到油坊的人感到“怪"。

B.五明受到父亲的指派,邀请四伯去他家吃饭,但四伯担心家里生病的女儿,就以“要到西村张裁缝家去”为借口推脱了。

C.四伯回到家中看到家里没有灯光,大声喊起女儿的名字,女儿听到了喊声,却故意不答应,这让四伯更加紧张了。

D.四伯看到女儿病已经好了,不禁后悔没有答应去五明家吃狗肉,女儿自告奋勇地为父亲炖狗肉,但父亲嫌她做得不好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由外到内的顺序描写油坊,先写油坊周围的景色,再写油坊内部的样子,综合使用了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

B.第四段使用“我们"一词,从“我们”的视角来写景物,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自然引出后文对打油人的叙述。

C.小说叙事有张有弛,“行步匆匆像逃难"踉踉跄跄地滑着跑着”,这些动作描写,使情节顿时紧张起来,但随后的对话,又使之舒缓下来。

D.阿黑与《边城》中的翠翠有相似之处,阿黑的“爹,不是我"与翠翠的“不是翠翠”,这些语言都表达了她们不愉快的情绪。

8.小说在叙述四伯情节之前,用了较长篇幅写油坊和打油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有学者评沈从文的小说将日常生活诗意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碛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位,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材料二: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醒未解,因授笔赋之。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

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节选自乐史《李翰林别集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坐A沉香亭B意有C所感D欲E得白F为乐G章H召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指交好,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

B.奇,指认为奇特,“齐彭殇为妄作”中“齐"表示看作相等,两者用法相同。

C.会,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会"意思相同。

D.顾,指对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去不复顾”的“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到长安后,受到贺知章的夸赞,贺知章向唐玄宗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与他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了一篇颂。

B.李白担任永王李璘僚佐,帮助李璘起兵,后来李璘兵败,李白按照罪行应被判处斩,由于郭子仪的解救,被判流放夜郎,不久又被赦免。

C.唐玄宗和杨贵妃夜赏牡丹,让李龟年请李白创作歌词,李白在前一夜醉酒还没有醒的情况下,创作了三首《清平调词》。

D.高力士曾为李白脱靴,并深以为耻,他听到杨贵妃吟诵李白的诗作,就向杨贵妃进谗言,指出李白用赵飞燕来指称杨贵妃是在讽刺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2)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14.李白曾被皇帝重视,但最终被赐金放归,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在江湘之间漂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诗人流落湖南的境况,燕子两度筑巢,表明诗人在此漂泊时间之长。

B.颔联通过对比旧时和今日燕子对诗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诗人今昔遭遇的不同。

C.“可怜”句写了燕子四处筑巢,居无定所,直接抒发了对燕子的飘零生活的感慨。

D.“语"字将燕子人格化,燕子在船樯之上,与诗人谈话,流露了二者惜别之情。

16.卢世潍评论此诗,“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第三段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佩带”来比喻诗人高洁的品格。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两句从为皇帝尽忠和为祖母尽孝的时间长短的角度解释了暂不应命的原因。

(3)黄庭坚《登快阁》中,“”一句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杨济“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之语;“”一句化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多有翻新出奇之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A。

①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②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B。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C,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篼、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疵、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B.这个小伙子,看上去该有十八九岁了。

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来说,候鸟是根据季节变化而进行周期性迁徙的鸟类,而留鸟则是①。但这两者之间的界定其实并没有很严格,因为如果留鸟所在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者食物减少,②。候鸟需要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节的变化会促使它们主动去往温暖的气候中,寻找可以满足这两种“必需品"的地方。

通常来说,许多鸟类每年会进行两次迁徙。在北半球,春季来临时,它们向北飞行,夏季在温带或寒带进行繁殖,秋冬季节再返回南方较暖的地方越冬。而在南半球,③。而这就是鸟类迁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遵循纬度进行迁徙,或者说沿南北方向迁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飞。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见的迁徙模式。在欧亚大陆上,部分雀形目的鸟类不再向南迁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飞向法国南部过冬,这种自东向西的迁徙模式不属于传统的南北方向“鸟类迁飞路线”,而是沿着“经度"进行迁徙。在20世纪末,西欧和南欧的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区比以前更适合鸟类过冬,它们无需飞行更远的距离就能安定下来,对鸟类来说是一种风险更低的迁徙方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阿Q正传》中阿Q以其“精神胜利法”受到广大读者的嘲笑,这种思想的实质是人们面对事实上的失败时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人极力批判,认为其一无是处,有人则认为其也有可取之处。

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A2.A

3.C4.B

5.①柳永《望海潮》中有丰富的意象,上片用“烟柳画桥"等都市意象描绘杭州的繁华富丽,下片用“桂子”“荷花"等景物描绘西湖美景,全词将这些丰富的意象有机结合,描绘了杭州之美。②柳永《望海潮》描写的杭州繁华美丽的景物之中充溢着作者饱满的情感,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③柳永《望海潮》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形成了优美的意境。本词以大开大合的笔法铺叙了杭州的繁华壮丽,用点染的手法细致描写景色,在描写中适度夸张,并运用互文等修辞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B7.D

8.①提供背景,渲染氛围:通过对油坊和打油人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社会氛围和劳动场景,这种氛围为后续四伯的故事铺垫了一种基调。

②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打油人的描写,间接塑造了四伯的形象,四伯作为油坊中的一员,他的性格和行为受油坊文化的影响。

③情节节奏:先铺垫油坊和打油人的生活,可以调节叙述节奏,使故事的展开更加平稳,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

④突出主题:打油人的辛勤劳作和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反映了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和坚守精神。

9.①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油坊工人的劳作与四季变换、天气阴晴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这种与自然的交融,体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