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岛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叙事性抒情长诗《离骚》的下半部分,屈原以大段篇幅,写到了诗篇主人公因在楚国处处碰壁,很不得志,而不得已离开人世远游天国的情节。他在向重华陈辞后,踏上了“往观乎四荒"的征程,《离骚》后半部分的大部分篇幅里,诗篇的主人公都在幻想的广阔天国遨游,上下求索,“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只是因为仍然心系楚国,不忍心去而不返,才中止了天国之行,最终回到了现实人间。
毫无疑问,《离骚》中这部分远游天国的情节,乃是诗人屈原展开想象翅膀,让诗篇主人公神游天国世界的生动表现,是诗人想象力丰富的充分体现。不过,在屈原那个时代,人的想象力是否已达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居然可以离开人世,去往宇宙天际?为何之前的《诗经》,以及同时期北方地区的诗歌或歌谣中,却罕见类似艺术性的夸张描绘或表述?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楚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想到了楚国的历史史料,其中尤以楚国本土出土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它们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最能说明屈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楚人的民风、民俗。
我们先从楚国出土的工艺品说起。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凤虎纹禅衣的图案与纹饰、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漆器圆盒的造型和绘画图式,都表现了鸟兽与云霞在天际空间的翱翔飘飞形态,给人们以强烈的漂浮动感,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让人们了解到,楚人在当时已具有了朦胧的宇宙空间意识。
再看楚墓出土的帛画,这是能直接体现楚人企求灵魂升腾上天意识的文物。长沙烈士公园发掘的三号墓的内棺外表丝织物上,其图案为龙凤;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内棺上画有鸟身执戈奋翅的羽人,羽人上方有风,这些帛画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借龙凤而登天飞仙,离开人世到宇宙天国去。从帛画在当时的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死者祭魂、招魂、安魂、护魂,代表生者对死者的祭奠与祝愿,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理想归宿,乃是死者灵魂的升入天国,到天国世界去寻找欢乐。
由此,我们再来看屈原《离骚》中的神游,也就更可明白问题的实质了。作为生于楚地、长于楚国的屈原,深染楚风,是不容置疑的,加上他博闻强记,熟谙文史,对天文星象之类,一定深怀好奇之心,并有所专研,正因此,一旦他的思想受到强烈冲击,情绪难以自己,抒发天国神游、寻找理想境界和归宿之情,便是自然而然的了。鉴于此,我们可以断言,屈原《离骚》中的神游描写,与出土的楚国文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出土的楚国文物,为我们寻求屈原神游思想及其创作表现,提供了最好的来源和富有说服力的实据。
(摘编自徐志啸《从楚国出土文物看〈离骚〉的神游》)
材料二:
所谓的神游,就是超越时空,出入古今,在时间隧道中穿行,在虚实相兼的空间中漫游。对于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的精神寄托,古今楚辞学者所作的论述可谓多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一个重要的指向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在时间隧道中的逆向穿行,追本溯源,最终把楚族祖先圣地作为精神家园。由对时间隧道的逆向穿行而导致精神依托空间挪移,表现出深沉的恋祖情结。
《离骚》正文最末一段提到的旧乡,指的不是楚国疆域,而是指此次神游的目的地——西海。西海是楚族的发祥地,传说颛顼就在那里出生。西海是孕育楚族的摇篮,屈原把那里称为旧乡,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抒情主人公神游太空,来到西海的上方,当他俯视到自己祖先出生之地,就悲伤怀恋而不离去。言外之意,抒情主人公要在这里驻留,守护楚族发祥的圣地。正因为如此,乱辞称“又何怀乎故都”,他认为自己决定在楚族发祥地驻守,就没有必要再怀念当下楚国的首都。由此可以断言,《离骚》正文结尾及乱辞,所表现的不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而是他的恋祖情结,即对楚族发祥地西海的眷恋,也是对祖先的崇敬和守护。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之后所作的选择,以此作为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
把屈原定性为忠君爱国诗人,这个历程从贾谊、司马迁就已经开始。到王逸为楚辞作注时,这种看法被渗透在楚辞注解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到古今注家的普遍认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屈原的爱国情怀又被进一步放大,把他说成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的恋祖情结则被淡化,乃至被忽略。对屈原所作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定性成为主流话语,导致诗人的恋祖情结被遮蔽埋没,很少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屈原的确没有离开楚国,这是历史事实。可是,先秦楚辞作为浪漫之作,抒情主人公的神游却是上天入地,远离楚国,并且把自己的最终归宿锁定在祖先圣地,以恋祖情结取代先前的忠君爱国情怀。
文如其人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理念,人们往往根据作家的立身行事去解读他的作品,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这种理念出发,既然屈原是爱国诗人,最终没有离开祖国,那么,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对自己归属的设定,就只能是楚国故都,而不应该是其他的地方。根据这种逻辑推理,本来是祖先圣地的旧乡,却被说成是当时的楚国,把诗人在现实中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叙事抒情混为一谈。
(摘编自李炳海《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诗经》和《离骚》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民风、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B.材料一认为,屈原《离骚》中神游情节主要源于屈原的博闻强记、熟谙文史及对天文星象的钻研。
C.材料二认为,古今楚辞学者对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的精神寄托的论述不乏有价值的观点,但不能否认他们对某一重要指向的忽略。
D.材料二认为,王逸等古今注家深受文如其人这一理念的影响,往往从忠君爱国的角度出发解读楚辞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及同期北方诗歌极少有神游这样艺术性的夸张描绘或表述,说明当时北方地区人们的思想中不存在灵魂飞升意识。
B.材料一以出土的工艺品和帛画等多种文物为例,从宇宙空间意识和灵魂升天意识两方面证明了楚人想象力的丰富。
C.材料二认为,《离骚》正文结尾及乱辞表现了诗人屈原的恋祖情结,这是屈原没有忠君爱国情怀的有力证明。
D.材料二认为,如果根据作家的立身行事去解读他们的作品,必然导致对其作品的片面解读甚至错误理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玉覆面是入殓时覆盖在逝者面部的楚玉,造型独特,内涵丰富,反映出楚人对自然生命的孜孜探索和浪漫情怀。
B.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陶兽形壶采用夹砂红陶制作,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造型生动,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
C.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反映楚地文化的帛画《人物御龙图》,画面上是人物与飞龙,呈现出人物驾驭飞龙试图上天的情景。
D.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的漆奁,其外壁一周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描绘了战国时期人物车马出行的场景,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胳。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神游”进行阐释,但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缝隙
朱以撒
①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②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③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散佚到世界各地,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它们都是真迹,比挂在王羲之名下的那些作品可靠多了。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有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
④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但最终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才是君子自守的人物。
⑤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美味。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想到唐伯虎和桃花庵,李香君和桃花扇,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⑥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⑦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
⑧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选自2022年9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藏经洞中的经卷比碑刻及挂在王羲之名下的作品更真切可靠,所以才能够走出密室,重见天日。
B.“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中“那时”一词暗示作者现在并不赞成这种“缝隙”,因为它给劳作者带来了痛苦。
C.文末写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两次落座“摇晃”藤椅的细微动作,体现了大师“自然为之"的悲悯之心。
D.文章中作者写跟“缝隙”有关的亲身经历、体验与感受,认识不断变化,观点各不相同,思考渐趋深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老街洞开的大门以及旧门板上的裂缝写起,以生活现象入题,易于让读者接受,且自然引出下文。
B.作者写自己在乡下见到桃胶的具体情景是对往事的回忆,属于插叙,如此行文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曲折有致,跌宕生姿。
C.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和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大尺幅的对比等,使道理更加明确,艺术效果更强。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中有情,情中有理,杂糅各法,尽得其妙。
8.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缝隙"的妙处。
9.有人评价朱以撒的散文是“从历史的幽深处或现实场景中萌发出来的文化生活沉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景,字仲通,乐浪讲邯人也。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陈其利害,应对敏捷,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遇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
(节选自《后汉书·王景传》)
材料二:
庆历中,河决北都商胡,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往董作。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注]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是时屡塞不合。时合龙门埽长六十步,有水工高超者献议,以谓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埽不至水底河流不断而绳缆多绝。今当以六十步为三节,每节埽长二十步,中间以索连属之。先下第一节,待其至底,方压第二、第三。旧工争之,以为不可,云二十步埽不能断漏,徒用三节,所费当倍,而决不塞。超谓之曰:“第一埽,水信未断,然势必杀半;压第二埽,止用半力,水纵未断,不过小漏耳;第三节,乃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处置三节既定,即上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人功。”申锡主前议,不听超说。是时贾魏公为安抚使,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既定而埽果流,而河决愈甚,申锡坐谪。卒用超计,商胡方定。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埽:旧时用以防护堤岸或塞决口的治河材料。用草、禾秸、树枝或竹枝等夹杂泥沙碎石捆扎而成,而合龙的埽可以做得非常庞大。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人力不能压A埽B不至C水底D河流E不断F而绳G缆多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词义不同。
B.度,计算、衡量,与《扬州慢》小序中“因自度此曲"的“度”词义不同。
C.迁,升官,与《琵琶行(并序)》中“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迁”词义不同。
D.属,连接,与《鸿门宴》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汴渠泛滥,兖州、豫州百姓深受其苦,朝廷因王景自小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特命他与王吴主持修治汴渠之事。
B.汴渠修成之后,消除了堤岸决口、渗漏的祸患,王景由此声名鹊起,与王吴等参与修渠的官员都得到了朝廷的奖赏。
C.庆历年间,黄河决口,高超主张采用新法“合龙门”,但旧水工认为新法不但不能截断水流堵住决口,反而会大量增加开支。
D.从贾魏公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认可高超的建议;而郭申锡没有听取高超的建议,导致黄河的决口更加严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陈其利害,应对敏捷,帝善之。
(2)是时贾魏公为安抚使,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
14.修渠与堵决口,是治水的两个重要环节。王景、高超是如何修渠和堵决口的?请结合材料分别加以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②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曾建“怀嵩楼”,并写《怀嵩楼记》表达怀念嵩洛之情。嵩,兼指嵩山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李德裕曾分司东都洛阳。②本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③画角,外加彩绘的号角,声音清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看到云烟环绕城郭的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象到当年李德裕在怀嵩楼上追怀洛阳的情景。
B.第三句写诗人面对眼前霜打落木、群山萧疏的萧瑟之景,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意,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
C.第四句写诗人情绪振奋,在野菊花凌霜盛开的季节里,与同僚对菊举杯,畅饮醇酒,逸兴正浓。
D.尾联写诗人设想冬日一定要携带宾客,乘兴踏雪,欣赏那冰清玉洁的世界,昂扬之气跃然纸上。
16.本诗“解带西风飘画角"与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诗句都选用了“角"这一意象,简要分析二者在抒情达意上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写了叔父辈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状况。
(2)唐宋有些诗人仰慕三国名相诸葛亮,常在诗中赞颂他的丰功伟绩,如“______,______"两句。
(3)柳永《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也反映了繁华都市的穷奢极欲。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A:在风大浪急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前所未有。“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因为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连接着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的港珠澳大桥两端的状似蚝贝的小岛为“贝壳岛”。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①)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②),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③)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变形及受力的机理,创新提出了“半刚性"沉管的新结构。这一方案B,缩短了工期。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的机理,提出了“半刚性”沉管的新结构。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变形及受力的机理,提出了“半刚性"沉管的新结构。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变形及受力的机理,创新提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的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的方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
22.阅读下面的图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新课改以来,实践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为做好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海南大学对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1学生对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结果
选项比例
到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77.57%
开展学生创业大赛20.84%
开展学生演讲比赛16.03%
学校组织到优秀的企业或者村、镇开展乡村振兴实地调研56.55%
表2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71.94%2373%3.92%0.28%0.14%
根据材料内容,概述两个表格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表达准确流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在于明白取舍。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B2.B
3.C4.①开篇提出观点:先秦楚辞神游叙事表现出深沉的恋祖情结。②接着从神游的目的地“旧乡”是楚族的发祥地说明《离骚》是表现屈原对祖先的崇敬和守护;然后指出导致诗人的恋祖情结被遮蔽埋没的原因是对屈原所作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定性成为主流话语;把诗人在现实中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叙事抒情混为一谈。
5.①材料一关注的是神游天国;材料二关注的是神游“旧乡";②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神游情节与楚国文化的关联,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屈原神游诗歌中恋祖情结被遮蔽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C7.B
8.①“缝隙”作为线索贯穿了全文内容。文章围绕“缝隙"先后写了旧日门板上的缝隙、敦煌藏经洞的缝隙、桃花源的洞口缝隙、桃树的缝隙、学生语言的缝隙、天地的夹缝等。
②以“缝隙”为题,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文中主要写了作者由各类“缝隙"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对于人生的种种感悟。
9.在本文中,作者是从“历史”与“现实场景"这两个方面组织材料,在对材料的叙写中,萌发产生了对文化生活的沉思:
从历史的幽深处萌发出来文化生活的沉思:
①敦煌的缝隙让封存的过往再现,作者思考到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②透过语言的缝隙,让作者察觉文思无定,写文章要注重表现自我。
③书法作品上记载的“情思”这一缝隙,作者体悟到了古人的“真性情"。
从现实场景中萌发出来的文化生活沉思:
①由桃胶联想到劳动者开裂的手脚,作者赞美劳动成就美好生活;感悟到一物兼具多重功用哲理。
②由弘一善待藤椅缝隙中的虫蚁,作者体悟到了丰富的悲悯情怀和生命关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ADF
11.C12.A
13.(1)于是(光武帝)接见王景,向他询问治理水道的形势和便利之处,论述利弊,王景应对很快,光武帝觉得他很好。
(2)这时贾魏公担任安抚使,独独认为高超的话是对的,暗中派遣几千人到下游收集飘流的埽。
14.①王景修渠:根据地形,凿山开山,破除障碍,直接截断沟涧,在要害之处设防,清除堵塞堆积的流水,每隔十里设置一个水门,使流水互相回旋注灌,从而没有堤岸决口、渗漏的祸患。
②高超堵决口:将原来六十步长的埽分成三节,每节长二十步,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下第一节,等到它到达水底,才压第二、第三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B16.①“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中“清角”表达了诗人心灵的惨淡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东犬西吠②.客逾庖而宴③.鸡栖于厅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⑥.市列珠玑⑦.户盈罗绮⑧.竞豪奢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18~21题答案】
【答案】18.A最具挑战性的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废旧材料建筑改造方案
- 车贷业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合同
- 餐饮品牌加盟与运营管理合同
- 岩石开挖施工方案
- 别墅庄园管理方案
- 特斯拉裁员面试题及答案
- 腹腔镜胆结石术后护理
- 育苗大棚装修方案(3篇)
- 秘密法考试题及答案
- 2026版《全品高考》选考复习方案生物0525 非选择题强化练(二)含答案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主题课件
- 管理咨询项目规划书
-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课件 第一章 5G网络概述
- 2024年公路交通运输技能考试-车辆通行费收费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熠搜家庭户用光伏电站推介方案课件
- 会议桌椅采购招标技术参数
- 2024年-2024五届华杯赛小高年级组试题及答案
-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融入世界眼光
- 机关公文写作课件
- 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方案
- 广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