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6讲-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教师版)_第1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6讲-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教师版)_第2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6讲-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教师版)_第3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6讲-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教师版)_第4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6讲-记叙文阅读之语言特色(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辅导讲义[教师版]课前小测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济南的秋天(节选)老舍①______.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儿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1)第①自然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2)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第③自然段中写秋山的颜色,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和________。连用了六个“忽然”,有什么作用?(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C(2)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好。(3)山腰;山脚;山顶;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4)文章通过对济南秋山秋水的描绘,赞美了古朴、静美,具有诗意的济南的秋天,表达了对济南秋天的喜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第二段中的“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和最后一段中的“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可知济南秋天的特点是诗意诗境。(2)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阅读画线句子,作者以三个“赐”,将自然拟人化,其意思是说瑞士的夏天美,西湖的春天美,但是济南的秋天与冬天都美,将三个不同的地点进行比较,突出了济南秋冬的美。(3)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及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按日常的生活习惯来看,人们观察高山,先一眼看到的是其主体部分,再看其特殊,所以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与人们日常观察的习惯相符。根据六个“忽然”句的内容,“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忽然”表现的时间非常短暂,由此可见山上的颜色是多变的,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在人们眼前变换着,给读者以动感。(4)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感情。本文前两段引出抒情的对象,点明“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接着以“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来引出对济南秋天山和水的具体描写,可见贯穿全文的明线就是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表达出对济南秋天的赞美之情。课程目标熟悉赏析题型的答题思路;学会通过词性和词语形式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能够通过修辞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知识图谱课堂引入记叙文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呢?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语言特点不同。语言分别是什么样的?语言特色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记叙文语言特点总体来讲,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可以概括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可以分类如下:1.叙述性语言:体现客观化,简洁凝练,准确严密。2.对话性语言:体现个性化,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3.抒情性语言:体现情感化,自然真实,运用修辞手法。4.描写性语言:体现细节化,运用描绘性的词语、新颖的词语搭配。5.议论性语言:体现深刻化,精辟且富有哲理。(二)语言鉴赏类考点1.推敲用字、用词(1)动词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恰当运用动词能突出展现形象的动态、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例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中,“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答:在前面三句景物描写中,作者使用了“骚动”、“颤抖”、“刮”、“摇晃”等动词。形象深入地描绘出了大自然向小海伦黑暗的世界展示的残暴的一面,渲染出紧张、不安的氛围,衬托接下来小海伦的心情。在大雨即将来临、大雨之时、老师来之前,作者写小海伦的动作——“跳”、“动弹不得”、“留在”、“感到”、“坐”、“倒下”,这一系列的动词充分描写出了小海伦因受到极度的惊吓而感到陌生、无助、恐惧和孤独的心理。老师来之后,“搂住”这个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小海伦重新获得安全感的激动心情,“踏”这个动词抒发了小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特征。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作定语,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例如:鲁迅的《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答:“苍黄”形容天气不好,隐晦。“萧索”是萧条冷落的样子。“荒”是荒凉的意思。天色“苍黄”,村落“萧索”“荒凉”,一下子勾勒出一副现实故乡凄凉萧条的景象,也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看着这样的景象不由得人不“悲凉”。(3)叠词形容词有叠用现象,表达效果为程度加强、增强文章节奏感。①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答: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之意。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②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在表达人物及作者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答: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4)副词一般做状语,用以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程度或范围的词。副词的运用对于准确地表情达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注副词能让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把握更确切。例1: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答:“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明没有什么特别的。这里表达出作者来到东京后非常失望的感情。例2: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实在标致极了。”答:“实在”起到强调作用。仿佛极言清国留学生的“标致”,更加强讽刺语气。(5)多义词关注一词多义,体会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体悟其表达效果。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需要联系上下文思考其内涵。例如:郭沫若的《白鹭》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答:“精巧”是精致灵巧的意思。“精巧”用以形容白鹭。表明白鹭的大小适宜,姿态灵巧精致。(6)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分褒贬和中性,我们需要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比较色彩变化后词的表达作用。要理解词语中所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分析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表达效果。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国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答:这句中,‘狡猾’一词,本含贬义,但在课文中,在特定的语境中,用“狡猾”一词,进一步突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调皮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善于观察,对老师心无惧意,反映了师生之间的融洽。2.品味句义、句式(1)赏析含义深刻的句子初中常考的重点句包括:修辞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以及通过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鉴赏记叙文语言。例如:《我的妈妈冰心》中,“文章语言平实质朴,一如母亲朴素的情感。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陈钢说现在这个时候是捉蛐蛐的时候,到墙边的石头底下一翻就能捉到蛐蛐。然后放进一个有沙子的罐子里,找三今草,拔掉上面带絮絮的,下面就有三根很细的毛毛,用那个絮絮就能逗蛐蛐。妈妈一听,就说:“你现在就去捉蛐蛐,回来把你怎么捉蛐蛐的写下来。”他很高兴地亲了姥姥一口,说了一声“太谢谢姥姥了,”拿了他的小罐就跑下楼了。答:运用了动作或语言描写,用“翻”“放”“找”“拔”“亲”“拿”“跑”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写出了陈刚捉蛐蛐的具体过程。表现冰心教育外孙写作文时循循善诱、引导有方,让孩子懂得写作之法。(2)赏析不同句式1.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2.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3.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4.否定句能明确表示句中主语的情感和态度;5.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6.感叹句能增强抒情;7.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制造悬念;例如:《伯牙绝琴》中,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答:从语气上看,钟子期评价都用感叹句,如“善哉!峨峨兮者泰山!”就使对琴技髙超的赞美表达的强烈真诚。从结构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的赞美,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具体描写琴技高超。二、方法点拨(一)常见提问形式1.摘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2.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加点词),说说好在哪里。3.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换成xxx好不好?)请说明理由。4.结合语境,任选一句,品味语言。5.选取文中的句子做批注(点评)。6.谈谈你对这个句子(含蓄,富有哲理的)是如何理解的。(二)答题技巧1.揣摩词语类试题常见答题形式:(1)“xxx”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xxx”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例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把“偷偷地”一词删去,好吗?为什么?答:不好。原句中的“偷偷地”带有拟人色彩,形象写出了春草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删去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2.赏析语句类试题常见答题形式:这个句子运用__________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常见的有感叹句、倒装句等),写出了+对象的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以“情感”为主,包括性格、品质和主旨等)。例如:赏析句子“祖母伺候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母精心伺弄土地的情景;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表达了“我”对祖母的赞美之情。三点剖析考点:文章字、词、句的赏析重难点:副词、形容词等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性语句,以及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不同句式、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赏析易错点:答题要点不全面,分析表达效果不准确,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词语类语言鉴赏例题1、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问题。无声的尊重冯雪珺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⑦“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赏析第③段中划线词语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动作描写(运用动词),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语境及词语本身的效果对词语进行分析。此处运用三个动词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瞥”字体现出动作之轻;“掐”灭烟头体现出动作的平稳和流畅,说明女孩怕烟味影响到导盲犬的嗅觉,体现了女孩的善心;一个“跟”字又极为从容,表现出女孩也加入到为盲人让路的大队伍中去。这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随练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三袋米的故事王明哲①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十五六年前。②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给娘儿俩。当苍白冷清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③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④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⑤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⑥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⑦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⑧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驮着一袋米,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⑨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⑩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⑪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⑫母亲走了,一瘸一拐。⑬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然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放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米的三个米袋,这讨来的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⑭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⑮儿子现在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母亲前些年作古了,不过,她是在北京去世的。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故事还在传说。(选自2005年11期《健康问答》,有改动)(1)将文中“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然飞进了清华大学。”改成“三年后,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好,“化蛹成蝶”的比喻能突出儿子学习刻苦,“翩翩飞进”既与“化蛹成蝶”的比喻相照应,又暗含了母子理想实现的喜悦,显得富有深意。改后的语句难以表达这样的深意。【解析】此题考查理词语的赏析,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关键词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本题用“化蛹成蝶”“翩然飞进”写出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的事情,前后有照应。“化蛹成蝶”这个成语的喻义指重获新生,走出困境,在某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脱胎换骨,这正符合文中“儿子”的情况,如果只是简单地叙述“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达不到母子俩实现理想的喜悦之情。句子类语言鉴赏例题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油菜花张承志我从来不会留意,在哪儿开什么花。虽然,遇上好看的花,也会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涌起一股爱怜,但那会很快过去,随时光遗忘干净,而不会总惦记着它。花简直也是一种流水,喧闹地斑斓一时,又突兀地枯败殆尽;让我这样的人,不仅没养成对花的癖好,甚至全无花的常识。然而莫名地,我这花盲,却与一种花暗中有了什么关系。不分冬夏无论南北,我与它到处相遇,它就是油菜花。那年从川北的剑阁栈道东行,在苍溪的白龙江上,我遇上了被油菜田斑驳点缀的红军渡。比起大西北,这里的油菜田零散而且破碎,难得看见绵延起伏的大片黄花。直陡陡的断崖坎,巴掌大的三角地,都被四川农户见缝插针地种上了油菜。它们明灭闪烁,从向阳处到背阴坡,从低矮的山脚到高高的山顶,依着几天的节气跌差,次第分批,有条不紊地开放。也许因为突兀地走到了苍溪渡口,我总把这倔犟的花,与悲剧的红四方面军联想一起。他们突然就抛弃了依托,离开了根据地。他们几步就迈进了松潘草地,接着走进了一部长长的悲剧。确切地说,在四川,我为断崖坎上2月的油菜花开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远在青海的祁连,花的满开,要等到7月上旬——流落祁连的红军,一定也曾对7月的油菜花季惊奇过,我深信不疑。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青海门源。那里有一望几十万亩的大面积油菜花,在贫瘠、不公、阴暗的季节,突然跳出来,给大地涂满泼辣辣的亮色,让人眼前一亮,它宛似热烈的希望,沿着一字并肩的祁连雪山排开。门源创建了“油菜花节”,日子定在了7月10号。这日子与四川的2月实在差得太远了!我意识到: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花期的剧烈跌宕,如世间的峻险无常。从剑阁到松潘,在岩石缝隙,在高高山顶,那一块块鲜黄确实不合时宜。它开在贫瘠的土壤上,它宣布着异端的思想。我忽然想,若是没有油菜花,不仅那些牺牲的红军,包括我们都会觉得太寂寞了。这不起眼的小花,它藏着奇异的隐喻,挑逗人莫名的激动。谁知是在四川还是在青海?反正,我与这种花结成了某种关系。一次到汉中,当又一次看见山上块块涂黄的时候,我心里主要是地理的兴趣:这儿可是南方北方的分界;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来汉中的目的,是想到城固县去,打听上世纪60年代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橄榄树的下落。但是没料到,在陕西城固,无论市民农民,提起橄榄树,人人一问三不知。我只看见一个植物园里有橄榄树的广告。我留了一线念想:受到冷落的橄榄树,一定还悄悄躲在某个苗圃,怅然望着满山的油菜花。我说不清对油菜花究竟是不满还是理解——正是油菜花,挤走了橄榄树的种植。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等不及橄榄油普及锅台的未来。但是从四川到汉中,在陡峭破碎的坡地上染黄的油菜花,意味着菜子油依然是中国农民的经典食品。橄榄树以及它的神圣背景和传奇的油,进入每年都被油菜花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还需要一些时间和机会。与其说我和一种植物结了缘分,不如说不自觉地了解一些植物的知识。这是一次小小的学习,但也横跨着宽广的地理。我喜欢油菜花,不单因为它是最适合中国农民的油料;也因为它点缀了我的长旅,装饰了一路旱渴的风景。即便如此,当我发现它真的沿着纬度,次第接续,一分分攀升一般地开花,成了中国大陆上花期拖延最长、南北种植跨度最宽的一种花——心里真是又惊又喜。油菜花——它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它从南向北,逐省逐县,点缀贫瘠的大地,添补百姓的生活。它虽不鲜艳,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有删改)(1)赏析文中划线句。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我留了一线念想:受到冷落的橄榄树,一定还悄悄躲在某个苗圃,怅然望着满山的油菜花。”一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句式的角度谈谈你对“它虽不鲜艳,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一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拟人修辞的运用让句子生动而形象,表现了看似高贵的橄榄树被城固人抛弃的无奈,体现了中国农民对贴近百姓生活的油菜花的由衷喜爱。②这个否定句表达了作者对油菜花的朴素与高贵的赞美。【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①句从“悄悄躲在……”“怅然望着……”看出将橄榄树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态,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悄悄”和“怅然”从橄榄树的角度写出了人们对其的无视,侧面写出对油菜花的喜爱。②句从“……不鲜艳,也不名贵……”看出此句是否定句,否定句能明确表示句中主语的情感和态度。本句用“……不鲜艳,也不名贵……”重在表达油菜花的不素和气质高贵,作者由此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随练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评语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④“害群之马?”我说。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1)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心理。(2)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排比、急切、疑惑(2)划线句子是神态描写,用“挑”字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形态,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解析】(1)此题考查句义和句式赏析。“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这是排比的句式,本题用排比写自己猜测老师评语的心情,一连猜出三种评语的排比的句式写出了作者当时急切的心情,紧张中又带有疑问。(2)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本题间接考察了描写方法,考试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鉴赏。可以将本题转化为“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来思考。兴趣延伸以“风”为题目,用三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各写一个段落。假如风有颜色,春天时的风应是绿色。春天花朵盛开,绿色的风吹在盛开的花朵的脸上,就像红花配绿叶,美极了。夏天的风应是浅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很炎热,浅蓝的颜色看起来很凉爽,要是有一阵浅蓝色的风吹来,就像是在游泳池里,那多凉爽呀。秋天的风最好是金黄色的,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黄色就像一块块黄金,闪闪发光,使人有丰收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喜爱这个季节。冬天,风若是鹅黄色的,有了一阵轻飘飘的鹅黄色的风吹来,不是觉得暖了许多吗?风是从那里来的?风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两地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差,气压梯度力就会把两地间的空气从气压高的一边推向气压低的一边,于是空气流动起来,风就产生了。温度差也可以产生风。简单地说,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空气的力除重力之外,尚有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由于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力,由于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些力在水平分量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萧瑟的秋风也捎来了沉甸甸的果实和飘零的落叶。忙碌的农民无时无刻在沉醉于收获的喜悦。萧瑟的秋风,人生的收获。我曾常常担心,刺骨的冬风会不会扼杀太多的绿,会不会吓跑太多的小动物。但是,如果没有冬风的酝酿又怎么回有温柔的春风呢?寒冷的冬天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让大家学会坚强。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于是他也成功了。《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关于风的故事太多。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课堂小结本次课需要特别注意:1.阅读知识点学习要和课内文章结合理解;2.句式不同表达效果有何区别?3.分析语言也不能脱离人物形象和文章中心。拓展1、乡愁编织的“鸡箍篓”李百合鸡箍篓,是过去东北农村家家都有的一种供母鸡产蛋的用具,中间肚儿大,两头口儿小,用谷草拧制而成,可为生蛋的小鸡遮风挡雨。挂在农家窗子旁边的土墙垛上,约一米多高,其高能防猪狗等破坏,又能便于屋子里的人看护里面的鸡蛋是否被盗。儿时的记忆中,每逢夏季母鸡“开张”(开始产蛋),便为童时的我们增添了无限希冀,一方面鸡蛋可给我们这些一年吃不上几顿肉的孩子们打打牙祭,另一方面家里的一些生活用品可用鸡蛋来换,小至冰棍雪糕、学习用本,大至油盐酱醋、大米白面等。那时的鸡蛋简直成了各家各户的一种“货币”,无所不能交换。大多数人家的鸡箍篓都是用谷草拧制而成,有的人家的鸡箍篓是用柳条编制的。但用柳条编制的,缝隙很大,对于遮风挡雨起的作用不大。我们家里的鸡箍篓是母亲编制的,先是打好箍篓口,然后一圈一圈用谷草续编,和家家编筐编篓的程序如出一辙,又结实又细密,风吹不进来,雨淋不到,是母鸡理想的“产房”。记得每次小鸡生蛋时,我们都要悄无声息地蹲在鸡箍篓的后面看着小鸡生蛋。看到小鸡生蛋的全过程,心情既紧张又兴奋。有时小鸡多了,鸡们就要两三只地挤在一个箍篓里,“咯嗒、咯嗒”之声不绝于耳,像合唱着一首动听的歌,伴着屋内土炕上方串在房梁上的“悠车子”(摇篮)晃动时发出的“咯吱”声,整个农家院的安静与和谐和着远方麦田上空的“蜃气”,陪衬着_种恬静温馨,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那一年,我家破例养了二十多只母鸡,每天生的蛋都用水瓢捡,鸡箍篓的数量已远远不够鸡生蛋用了,母亲就在鸡架里凌空穿上两根两米长的木棍,把十几个鸡箍篓放在上面。一时间,鸡生蛋时上屋窗台上的鸡叫声,和着鸡架里的鸡叫声,像鸡族们开对歌节,此起彼伏,鸡歌互答。全家人听在耳里,乐在心上。岂知好事不长,生产队长带领一群民兵来到了我家,说我们家这是在搞资本主义,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还没等母亲反驳,几个民兵就冲了上去生硬地把鸡箍篓拉扯到地上,一阵践踏,鸡箍篓、鸡蛋狼藉满地。小鸡们吓得咯咯直叫,到处乱飞。我家的黑四眼狗冲着几人狂啸,被一个民兵一枪托予砸到身上,吠叫着逃之夭夭。母亲看到一地狼藉,哭了,转身回到屋子里,一口气连着宰了五只鸡,就再也下不去手了。母亲流的泪,比鸡流出的血还多。几个民兵看见母亲的样子,兴许是良心发现,都没有再说什么,悻悻而去。那时候一家养几只可以,但要养上二三十只,就成了规模养殖,就是搞资本主义了,拒不悔改,那是要挨批斗的。鸡鸣声渐闻渐少,一家十几口的生活还得过。尽管母亲省吃俭用,但我们还是时常挨饿。那一年,全家每一顿饭都是稀稀的米粥。看到我们面黄肌瘦的样子,母亲的心情十分难受。有一天她发现窗前的鸡箍篓里的鸡蛋每天都在减少,她怀疑是野外的“山狸子”偷吃了。于是每天都会守在窗户下面看守,直至鸡们“下班”回架。第二天,邻居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