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试卷类型:A202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在考生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买。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偷偷奔向上海。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么,报纸是什么呢?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物品。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报刊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研究独家的问题,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其中一些研究者在关于媒介的构成、历史及影响研究方面,路径固然不一,但在关注媒介内容、角色和传播的知识及其构成,而轻视乃至忽视媒介本身上,则是大同小异。如果我们转变研究视野,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新的传播方式,①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我们的研究——比如关于上面提到的吴江贾家兄弟故事的研究——还会只是围着其内容打转吗?报刊是一种媒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如何理解媒介,总是与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关。当把媒介看成负载内容的一块白板,②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除了紧盯“媒介内容”这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就不可能还会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由此及彼,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从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直白地说,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无须厘定的,因为它已经是明摆在那里的一个个实物——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个社会机构,虽然二者都有处于中间位置之义。就每个具体研究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若稍作追究,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报纸、广播、电视差别很大,其制作、传递、呈现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一概称之为媒介,其依据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媒介,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被认定为媒介研究?当我们一提媒介,本能的反应就是手中摊开的报纸,与家人一起围坐观看的电视机,飘扬出悦耳声音的收音机,黑暗中人影晃动的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就已经失落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亦即在学术上理解媒介本该具有的“恰当的方式”。所以,记住下面这句话就显得十分关键:理解媒介,不仅指理解单个的媒介形式——电、打字机、纸张、网络——而是要从媒介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一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点。这一“角度”或者视角,就是媒介的“居中”或“中间”位置。报纸、广播、电视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们共同的“媒介性”——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更为切近的表达即“交转性”。(摘编自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吴江贾家三兄弟来说,报纸不仅是增加新知识、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为购买洋货的诱因。B.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是指研究者没有关注报纸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报纸内容及其作用。C.研究者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对法国大革命有新发现,其实忽视了媒介本身,是“媒介盲”的表现。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现有研究思路“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说研究者们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B.如果从新的视角考察媒介,我们对媒介的理解与传统就会有所区别,可以深入认识媒介是什么,也可能扩大媒介研究的视野和范围。C.我们本能地把手中摊开的报纸当作媒介,是因为我们认为报纸和广播、电视一样都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它的媒介性质毋庸置疑。D.虽然人们有时候把媒介界定为一种自然媒介物或一个社会机构,但是二者的“居中”或“中间”位置并未因这种不恰当的理解而改变。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媒介“中间”含义的一项是()A.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视觉性”为脉络,把艺术、图像、广告、肥皂剧等全都纳入研究的范围。B.电视剧《人世间》在讲述故事与塑造人物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C.通过研究《新青年》杂志作为公共交谈平台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容的形成,透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轨迹。D.手机既能接收音频、视频,又能接收图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4.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为什么把媒介称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5.为了让读者理解“媒介的‘中间’之义”,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D2.A3.C4.①两个句子分别把媒介比作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媒介内容自然就是瓶子或玻璃缸里盛放的东西。②以瓶子的“空”和玻璃缸的“透明”形象说明人们注重媒介内容,忽视了媒介本身的现象,使“媒介盲”“工具论”等术语更为通俗易懂。5.①通过引述前人记载的故事、历史学家的观点,引导读者思考报纸是什么。②批评当前媒介研究中存在的“媒介盲”和“工具论”的媒介观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考察媒介的新视角。③列举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个媒介,启发读者思考媒介的“中间”之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说法错误。根据文意,作者并未否认报纸、广播、电视机等是媒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说研究者们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错误。结合“文明小史”这一书名分析可知,“故事的真正命意”重点在关于报纸的思考,而故事的社会意义在于故事本身即人物行为的启示意义。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媒介的“中间”含义是媒介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作用。A.强调研究媒介的范围。B.强调电视剧作品的价值。C.以《新青年》杂志为对象,研究其内容来源和传递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轨迹,体现媒介“中间”含义。D.强调手机的功能,均未涉及媒介的“中间”含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前后文“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新的传播方式,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当把媒介看成负载内容的一块白板,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可知,将媒介当作“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媒介内容自然就是瓶子或玻璃缸里盛放的东西。“社科还是人文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两处文字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论述“媒介盲”“工具论”的媒介观存在的不足,人们只注重媒介内容,说明不能忽视了媒介本身。使“媒介盲”“工具论”等术语表达得更为通俗易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首先,通过引述前人记载的贾家兄弟的故事、历史学家达恩顿的观点,引导读者思考报纸是什么。“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从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然后,批评当前媒介研究中存在的“媒介盲”和“工具论”的媒介观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考察媒介的新视角。“‘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一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点。这一‘角度’或者视角,就是媒介的‘居中’或‘中间’位置。报纸、广播、电视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们共同的‘媒介性’——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最后,列举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个媒介,启发读者思考媒介的“中间”之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史更新“死而复生”刘流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啊!”这一家伙,把个老头子给吓得倒退了三步。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檩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高颧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鬓胡髭。他满脸都是灰尘,就像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①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像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怒目横眉,咬牙切齿,全身都带着杀气。他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像个铁打的金刚。这个人说话了:“老大伯,别害怕。我没有死,我还活着。我受了伤,渴得要命。”赵连荣一听他说话,这才把疑心定下来。那人往前挪动了挪动:“老大伯,我真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你看看:还认得我不?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我帮你铡草,还替你磨过铡刀吗?大伯。咱别在这儿多说话了,恐怕敌人还要来,你快点把我领到别处去,我歇一会儿,你给我烧点水喝,我好去追赶队伍。赵连荣一听史更新还要追队伍去,不由得就吸了一口气:“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要追队伍?”“老大伯,只要我死不了,我就要追队伍。”赵连荣听着可还是摇头:“现在到处都有敌人,你一个人又没有武器了,我看……”史更新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大伯,我不会被敌人打死,别的不用说了。”赵连荣一看,史更新这么坚决,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好吧,既然这样,那就快走,到我家去,烧水做饭还方便,吃了喝了,把你这伤好好地包扎包扎,你就赶快去追队伍。可是我背不动你,我扶着你走吧。”史更新说:“用不着扶,我能走。”说着两人就往家里走。史更新心里着急,恨不能一步走进家去,他的路又熟,不知不觉就走到赵连荣的前头。赵连荣一看他这股子劲头儿,心里话:真是好样的!受了这么重的伤,走起路来还这么有劲儿,气势还这样的勇猛。他在后边跟着,止不住的点头称赞:②好小伙子,真行!这样的战士,鬼子兵八个绑到一块儿也比不了他。说话之间,两人进了家门。到了院里一看:可不好了!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了架,火头虽然熄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③院子里还有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烧,弄得破烂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史更新一看这个情景,不由得又是一阵难过。他发着狠地咬了一咬牙。这一咬牙可不要紧,就感着伤口火辣辣的酸疼,疼得钻心,眼睛流泪,豆大的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④这时候的赵连荣怎么样了呢?他没有注意史更新。因为他一进家门,心里就又气又恨。他的脸色变成了铁青,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心如刀搅,呆若木鸡!呆了好久,他把大腿一拍,“咳!”使劲地咳了一声,这才吐出一口怒气。只见他捶着胸膛,跺着双脚,大声喊着:“保中啊,这个仇你可要报啊!”这工夫史更新在地下躺着哼了一声。老头子这才回过头来,一看,知道他是因受伤过重,再加上又饥又渴,才跌倒在地。他慌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房子全烧光了,只剩下厕所和牛棚没有烧,这可让他到哪儿去休息呢?只好把史更新扶进了牛棚,让他躺在草上休息。赵连荣回身出来,想要给史更新弄吃弄喝。做饭是没有办法了,想法给他烧点儿水吧,可是铁锅已经炸碎了;水瓮也炸得光剩了个底儿,里边只有一壶水,还掉进去了许多灰土。咳!没有别的办法,他在地下拾起一块破锅片子来、放在火上,把水瓮底子上那点泥汤子倒进去,就这样烧起来了。诸位,这时候老头子已经顾不得别的,他在旁边一蹲,直瞪着眼看着,恨不能一时把水烧开,赶快给灾更新喝了,好让他去追赶队伍,替他杀敌雪恨。好不容易才把水烧开了。他用衣裳袖子捂着,把水端进了牛棚,又想起自己腰里还带着两个剩窝头,急忙掏出来,掰碎了,在水里一泡,放在史更新的面前:“史排长。对不起你啊!你将就着吃了吧。”史更新知道赵连荣的脾气,他叫你吃你就得吃,所以一句客气话也没说,他就连吃带喝吃起来了。说话之间,史更新就把这点东西吃完了。可是他倒觉着浑身无力,伤口疼痛,脑袋发沉,眼睛也懒得睁,连话也不愿多说了。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外边不远的地方“兵勾儿”响了一枪。史更新一听是“三八式”步枪响,知道是敌人又来了。就觉着浑身一紧,腾的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他又一想:这时候往外走不行啊!可是又怕敌人来搜查,连累了赵连荣。于是就说:“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去。”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正是:热血写成字壮志坚定永恒心(节选自刘流《烈火金钢·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赵连荣舍身成仁》)文本二《烈火金钢》的创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评书”形式,既可以做为文学作品读,也可以做为评书演员演出的脚本,但它的初稿却并非如此,而是新体小说。怎么有了这种变化呢?一方面是父亲喜爱和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评书”做为传统的民族形式,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既可雅俗共赏,又可以使许多没有文化的人通过演员的演讲受到教育,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他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当时就有人表示看不起这种形式,还有好心的同志对他讲这种形式的作品上不了文学史。但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到成名成家,也没有想到要在文学史上留什么名,他就是想用文字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党所领导的艰苦卓绝、残酷壮丽的抗日战争画卷,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节选自刘丽华《关于我的父亲刘流和他的<烈火金刚>》)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更新进赵连荣家后“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的行为与他近乎“超人”的形象,看似矛盾,但合乎文本语境。B.家园已成废墟,赵连荣还是想法方设法给史更新烧水做饭,这体现了群众的淳朴善良和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C.赵保中在文中没有正面出现,但赵连荣、史更新的言行,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有助于英雄形象的塑造。D.文中大量使用“一”字,如“一口怒气”“水里一泡”“浑身一紧”等,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史更新的出场用了工笔描写,使魁伟高大、勇猛刚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句子②独立成段,一方面突出史更新的英雄形象,强化了赞美之情,同时也避免了讲述的平铺直叙。C.句子③描写了被敌人炸得面目全非的家园环境,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D.句子④是作者讲述策略中对“听书人”的提问与提醒,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出评书的特点。8.文本一结尾用诗词做结,既契合评书特点,又点明思想主题。你会选用什么词填入横线,请说明理由。9.《烈火金钢》是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兼具真实性与传奇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示例:选择“无畏”一词。①从文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②从文本内容看,“无畏”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主题。9.①生活真实:素材取自真实的历史,抗战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艺术真实:小说中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②传奇性:故事传奇,充满悬念、巧合;人物形象传奇,“死而复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错误,“一口怒气”的“一口”是量词,并未营造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另外,也可从形式上直接推断,“一口怒气”的结构明显异于另外两者,其效果也大概率异于另外两者,选项错在了“均”这一表述上。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错误,无中生有。这段描写能体现敌人的残暴,对二人逃离险境起不到作用。并且“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也不准确,原文中的相关表述为“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去”“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由此可见,只有史更新一人追赶队伍。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概括主题的能力。所选词语要求能概括人物精神品质,彰显主题;还需要与“壮志坚定永恒心”中的“永恒”对应,应填写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文章描写了赵连荣救助史更新的过程。先看史更新,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即使这样也还是要追赶部队;伤重倒地,“脑袋发沉,眼睛也懒得睁,连话也不愿多说”,可一听到敌人的枪响“就觉着浑身一紧,腾的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这些都体现出英雄的“无畏”。再看赵连荣,也体现出无畏,他救了受伤的史更新,烧水给他喝,把仅有的窝头也给了他,看到敌人炸毁了家园,赵大爷恨得咬牙切齿,这些都体现出全民抗战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可选择“无畏”这个词。既能概括内容和主题,而且“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风格特色的能力。①生活真实:小说取材于抗日战争的背景,这是真实的历史,当时我国是全民抗战,文本中既有抗日英雄史更新,也有农民赵连荣,他们互相扶持,共同抗日,体现出取材的真实性;艺术真实:小说描写了真实的战后场景,如开头写赵连荣找儿子,“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写史更新受伤“满脸都是灰尘,就像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写村庄被炸毁“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了架,火头虽然熄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院子里还有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烧,弄得破烂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人物对敌人的仇恨真实,史更新即使重伤也要去追赶部队,听到枪响就要去战斗;赵连荣看到家园被炸毁,十分愤怒,“他的脸色变成了铁青,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心如刀搅,呆若木鸡!”。这些描写能够给读者带来共鸣。总之,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②传奇性:赵连荣在死人堆里找儿子,“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而且这个人还正好是赵连荣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排长,认识赵连荣,“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我帮你铡草,还替你磨过铡刀吗?”故事充满悬念、巧合;开头描写战后场景,都是死人,都是尸体,正当赵连荣找不到儿子时,“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这就是史更新,他“死而复生”了,人物形象传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厉公将伐郑,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晋伐郑,荆救之。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①自公族趋过之,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七年夏,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选自《国语·晋语》)【注】①范匄(gài):范文子的儿子,也称范宣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人者A刑B其民C成D而后E振武F于外G是以内和H而外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睦,使……和睦,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用法不同。B.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意思相同。C.存亡,存在或灭亡,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中“出入”用法相同。D.泰,放纵、傲慢,与《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中“泰”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子认为得到郑国后会增加更多的忧患,所以不赞同晋厉公讨伐郑国。B.范文子认为如果不是圣人,必然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而且内忧危害更重。C.范文子痛斥范匄未经同意就提出“夷灶堙井”的谋略,并对他施以刑罚。D.范文子让宗人、祝史为他祈死,以免遭到祸难,结果也正如范文子所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2)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14.范文子认为国君应怎样做才能治理好国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DG11.C12.C13.(1)称王天下的人建立自己的功德,远方的人就会把他们地方的财物赠送(进贡)给他,所以没有忧患。(2)我哪里知道上天不是授福给晋国而是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大臣一定要警惕啊!14.①使内部和睦团结;②修养自身的德行;③要谦逊公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且国外畏惧。“其民”是“刑”的宾语,其后断开,选C。“成”前省略了“刑其民”这件事,作为一个独立的谓语句其后要断开,选D。“于外”是“振武”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外振武”,其后断开;“是以”为连词,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为“以是”,意思是“因此”,引出结果句,其前断开,选G。故选C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睦,使……和睦,使动用法/悦,以……为愉悦,意动用法。句意:能够使内部和睦然后才能图谋国外。/以亲戚朋友谈心为愉悦。B.正确。句意:何不姑且想办法谋求国内的团结呢!/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去呢?C.“用法相同”错误。存亡,存在或灭亡/“出入”为偏义复词,强调“进入”。句意:国家的生存或灭亡。/防备盗贼的进入。D.正确。放纵、傲慢/好运气。句意: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上一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他施以刑罚”错误。由“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可知,虽然范文子提出对范匄施以刑罚,但最终是否落实,文中并未提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贿”,财物;“归”,同“馈”,赠送。(2)“庸”,难道,哪里;“劝”,勉励;“其”,语气副词,一定,千万;“戒”,警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可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务必使内部和睦团结;②由“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可知,要修养自身德行;③由“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可知,君主要做到谦逊公正。参考译文:晋厉公准备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说:“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卻至说:“既然这样,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却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在鄢陵之战中,晋国想争取郑国的归附。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做人臣的,能够使内部和睦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团结而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大夫们都想作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且国外畏惧。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罚的,又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百姓,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却想打胜仗,只是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部的忧患。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放下楚国和郑国,把他们作为外患呢?”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将士都很担忧,打算谋划如何应战。范匄以公族大夫的身份赶紧走上前说:“楚军现在把营地上的炉灶摧毁,把水井填平,不撤退又能怎样呢?”范文子拿起戈来就追打范匄,说:“国家的存亡是出于天意,你小孩子懂得什么?而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言,这是奸行,一定要执行刑戮。”在鄢陵打败楚军之后,晋军将要吃楚军囤积的军粮,这时范文子站在大队兵马前面说:“我们的国君年幼,各位大臣又都没才干,我们凭什么福分能得到这一战果呢?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从鄢陵回国以后,范文子对自己族里主持祭祀的宗人、祝史说:“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那些以德行获取胜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况傲慢奢侈的人呢?国君宠幸的人太多,现在获胜归来,这种情况肯定会显得更严重。这样的话,祸难必然要发生,我恐怕要轮到我头上。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赶快让我死,以免遭到祸难。”晋厉公七年的夏天,范文子死。冬天,晋国发生了祸难,起先是厉公杀三郤,最后厉公也被杀害。(选自《国语·晋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李纲②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螯。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遨。【注】①诸季:群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láo):浊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欣赏佳节美景。16.这首词中词人的心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开篇通过重九登高所见壮阔之景,表现豪迈之情。②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③下片回到眼前,写与众弟饮酒品螯,劝自己要忘却闲愁,继而表达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错误,由“会”可知,“随节物,且游遨”是虚写,是词人对收复失地后四处游历的想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词人的心情是“起伏变化”的,所以答案中要体现这种起伏。上片,开篇词人在贬谪途中,恰逢重阳节,旅居他乡的词人和群弟一起登高。“逼烟霄”四句,描写了重九登高词人所见壮阔之景,抒发了登高远望的豪迈之情;“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三句,写词人回首中原,想到中原壮丽河山不复存在,而感慨万千,又无从言说,于是寓情于景,天似幕布,周遭凝碧,深沉蕴藉,情感由此下沉。下片,“茱萸蕊绽菊方苞”,描写眼前茱萸绽放和菊花正含苞之景。“左倾醪。右持螯”,写词人左手端着酒杯,右手拿着螃蟹,与众弟饮酒品蟹。“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两句,词人直抒胸臆,劝自己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欣赏佳节美景,要忘却闲愁;“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则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2)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3)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唐宋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照、感慨世事人生的诗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能顺木之天②.以致其性焉尔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致、焉、鉴、琼、顷、衰鬓、已、频、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在湿热天气中,脑子开始发木……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黄”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嗒。嗒嗒。嗒——嗒——嗒。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18.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处都有“哟”,如果删去“哟”,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9.文中画横线的三句独立成段,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说明其理由。【答案】18.①“哟”字增强了戏谑、否定语气,②有利于情感抒发,③表达了对阵雨时间短、雨量小的不满和对大雨的渴望。19.①更有节奏感,写出了雨点渐次变化过程;②富有形式美,符合雨点由稀到密的状态;③对下雨从疑惑到确认,与后文一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词语表达效果能力。首先要明确词语的特点。“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表示轻微的惊异,有时带玩笑的语气,并且可以强化感叹语气。然后结合句意分析效果。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哟”紧跟在“洒脱”之后,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使感情更充沛。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哟”紧跟在“好不负责任”之后,增强了戏谑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较强烈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并且很有代入感,引人共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每组拟声词独立成段,更具形象性,更能凸显声音节奏的不同,阅读时节奏就会更舒缓,从而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并启人想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独立成段,富有形式美,更能感受到语言的意蕴,而且字数由少到多,符合雨点由稀到密的状态,切合实际。独立成段,既能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仿佛雨声逐渐增大,又和后文“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对下雨从疑惑到确认的过程保持一致,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是说冷了就加衣吗?那为什么有时多穿几件衣服反而不如少穿来得暖和?由于人体和外部环境存在温差,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A,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因此保暖的本质,B。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甲】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乙】我们穿的衣服,除了衣服材料本身的纤维间可以存储空气,层与层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储存空气。那是不是层数越多,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整体的保暖性也就越强了呢?事实上,空气层太厚会使空气层内外产生明显的温差,这就会导致空气流动,产生热对流。①而一旦产生了热对流,热量就会加速流失。此外,层数太多还会把空气层挤薄。当层数超过某个值,②衣服层与层之间的空气存量会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而散失,③想要保暖的愿望会背道而驰。所以,想保暖别穿太多层,也别穿太紧,尤其是外套要稍微宽松一些。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B.①处中“一旦”一词,引出“热量就会加速流失”这一结果的条件——产生热对流,增强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C.②处中应将“散失”改为“减少”。D.③处中的成语“背道而驰”使用错误,应替换为“适得其反”。22.热导率(导热系数)是衡量材料传递热量速度的指标。请根据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参照下面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得出一条概括性结论,不超过35个字。不同材料的热导率材料类型热导率/(W·(m·K)-1)铁80.2水0.599棉0.071羊毛0.055羽绒0.048静止空气0.026【答案】20.A处:如果散热太快B处: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21.A22.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面说“我们的身体时刻在产热也在散热”,后面说“产热速度跟不上,我们就会感到很冷”,故此处应以“如果”开头,与后面的“就”构成假设关系,主要从“散热”的角度来说,故此处可填“如果散热太快”。B处,前面说“因此保暖的本质”,显然后面应说保暖的本质是什么,从后面“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这些语句来看,应从“减少散热”的角度来说,故此处可填“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A.“放在【乙】处比放在【甲】处更合适”错。从上下文来看,前面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羽绒、羊毛、棉等都是常用在保暖衣服中的材料”,后面说“对于一件衣服而言,除了本身的热导率要够低,它还需要能在面料表面制造适当厚度且稳定的空气层,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温效果”,可见,“热导率”这个概念是在【甲】处提出的,且“世界上热导率最低的物质,是静止的空气”这句话放在【甲】处比放在【乙】处更合适,既照应上文,又引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正确。C.正确。“随着衣服层数的增加”,“空气存量”应是“减少”,不是“散失”。D.正确。语境指做法和愿望相反。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不合语境,可改为“适得其反”。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图文转换的能力。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保暖的本质是减少散热,最好的方法是往身上包裹一些热导率比较低的材料,如羽绒、羊毛、棉等;从表格中所给的材料来看,热导率越低,散热越慢。综合这些内容,可概括为“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传递热量的速度就越慢,保温效果就越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引用这句古语,一次是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学子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另一次是在谈及中美关系时,指出两国合则两利,顾全大局,方有可能解决局部的分歧。这句古语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思维中从大处着眼的价值观念,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小”问题,有着丰富的启示作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心怀大格局,成就自我价值“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其原意是指做学问要从大的根本处着眼,学好了根本的大道理,才可兼及旁枝末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意在鼓励青年人要把个人的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投身于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中国梦,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由此看出,小和大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小能成其大,大能兼其小。“得其大”,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确立高远目标、着眼广大范围。如果能看到大势、大局和大道,以大胸襟、大眼界包容小问题、小矛盾,小“我”,所谓“小”也自然能处理好了。我们需存有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意识,要把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提倡人生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或有大格局;“小”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人生要有大的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注重积累,从小事做起。只有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当成最高理想,才能将一生所有的小理想贯穿起来,最终汇聚成精彩的人生。对于青年人而言,志存高远是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是成就远大前程的决定性行为。文天祥从小便立志向欧阳修、胡铨等乡贤学习,最终,他杀身成仁,用壮烈的生命印证了最初的誓言;鉴真法师自幼年起许身佛法,一生弘扬正教,冒死东渡,终成一代高僧大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将千百个小理想汇聚起来,凝心铸力,为的就是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大理想。大处的成竹在胸与小者的精心雕镂,缺一不可。反观当今,某些国家为了微小的商业利益而丢失国家信誉、形象,最后不仅会让远大的利益流失,也同样守不住毫末。在面对大是大非之时,取舍尤显不易。放弃短暂的运行收益,保住广大人民生命健康,是对中国防疫的恰切注解。只有这样,小的利益才能真正回归大者——人民手中,中国这艘华夏巨轮才能行稳致远。所以,如今青年要深谙:“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把大者攥在手中,让小者融回己身,成就大小兼得的人生图骥。得大兼小,纲举目张,为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为了事业上的辉煌胜利,我们都应该牢牢记住“得其大”“兼其小”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成就自我价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引用古语“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学子心怀“国之大者”,将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提到胸怀大格局,有利于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材料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思维中从大处着眼的价值观念。其中关键词“大”,其内涵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面对这样的“国之大者”,我们应该具有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将“小我”与“大国”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有何担当。同时,要联系到当下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应秉持大局观,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文思路上,我们可从选择为国贡献的志向和如何报效国家的行动上来思考。首先,由材料引出观点,以大局观引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一方面,将“小我”与“大国”结合起来,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时,要能够跳出自我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问题。只有当我们心怀大局,才能更加理性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思考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有何担当。应该将“小我”置于“大我”中,在和平年代,即使平凡也不忘赤子之心,奋勇拼搏、克服困难,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论述我们在具体的人生方向选择上和日常行为上,该做出怎样的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