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思考与练习答案思考与练习答案·PAGE·PAGEII··PAGE·PAGE15·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应用性、实践性2.生活性、道德性、人文性3.年龄阶段目标4.学前儿童的发展、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5.强化评价法、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法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及社会教育7.时间取样观察法、行为核查观察法二、简答题1.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通过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以及家、园、社区合作3个方面来进行。这3个方面各有特色却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为儿童的社会性良好发展提供支持。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很多社会教育的因素,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社会教育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各种情况下的随机教育,使儿童的日常生活都成为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点滴进行社会教育,利用节日活动进行社会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外部因素。因此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2.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儿童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并且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是儿童认识并且能够理解的。②要给儿童自主选择扮演角色的权力,而不能由老师硬性安排。③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若需要反面角色,则应避免让某一儿童经常性扮演;不能用扮演反面角色的方式来惩罚儿童;在反面角色选派时,要注意观察,以免让儿童困窘或不安。④教师要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者因害羞而不愿意扮演的儿童进行鼓励和启发。3.答:正强化是指当被强化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性行为后,立刻给予其所需要的强化物,则被强化人再次出现同样操作性行为的可能性和次数会增加。正强化时教师应当明确学前儿童要强化的行为是什么,尽可能使其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如果强化行为过于宽泛,则强化的针对性不强,也无法考察强化的效果。正强化运用必须及时,才能使儿童良好的行为得到保持,不利行为得到消退,否则时间过长,强化的效果就会减弱。同时避免强化法的误用,避免对不当行为进行正强化,避免期望行为还未出现就撤销厌恶刺激。4.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原则是人们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指导、制约和规范评价行为的准则,以使评价活动顺利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包括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三、论述题1.答: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在区域活动中,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并且可以与同伴协商、配合,既可以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可以加强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在设计区域活动类型时,教师应考虑儿童的需要,满足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等多方面的需求;创设区域活动也应当选择合适的材料;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儿童的引导;活动时要设置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规则要顾及实用与实效,但不能对儿童活动进行控制。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游戏能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使儿童更好地认识社会,培养其与人交往的技能,以及互助、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能很好地解决儿童对社会认知不足和缺乏社会实践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社会现实的需要,安排儿童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意识,体会角色的社会职责,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2.略四、案例分析题答:通过角色扮演,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体验他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内心情感,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本案例中几个女孩学到了沟通与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创设的情境应是儿童熟悉并且喜欢的,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是儿童认识并且能够理解的。本案例中,女孩扮演的角色是她们熟悉且喜欢的妈妈,能够据此产生共鸣。②要给儿童自主选择扮演角色的权力,而不能由老师硬性安排。在角色扮演中老师应引导儿童对同一角色采取不同的表演与表现方式,以此,同样的情境就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有利于学前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③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若需要反面角色,则应避免让某一儿童经常性扮演;不能用扮演反面角色的方式来惩罚儿童;在反面角色选派时,要注意观察,以免让儿童困窘或不安。④教师要对儿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或者因害羞而不愿意扮演的儿童进行鼓励和启发。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填空题1.情感、社会认知2.本我、自我、超我3.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4.道德认识、他律5.微观系统、外层系统、长期系统6.家庭环境、教育环境7.父亲8.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二、简答题1.答: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两大方面。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环境。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区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环境。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学前儿童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气质、认知水平、参与的积极性等都会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2.答:电视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电视有可能使学前儿童在认知上与现实产生差距。幼儿的认知简单、思想单纯,很容易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信以为真,长时间下去,会分不清现实与电视的分别。其次,电视可能会使幼儿变得孤独、冷漠。电视甚至成了现代城市中的幼儿唯一的伙伴。他们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前,不串门、不交往,也不去参加活动,只从电视中获得依赖和满足,这都极大地妨碍了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最后,看电视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加。学前儿童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强,他们无法判断电视上的行为是否正确,容易进行模仿。一些凶杀、枪战等成人节目不断地影响幼儿,甚至一些儿童电视节目也在不合时宜地宣扬暴力、战争和称霸宇宙等,内容经常涉及打打杀杀,甚至和外星球的人也要打仗。这些都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社会性的形成。3.答:各种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影响每个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任何环境因素要被个人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发挥其影响作用,从而产生效果。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学前儿童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气质、认知水平、参与的积极性等都会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1)气质入幼儿园后,由于幼儿的气质特征更加明显,由此所决定的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力的稳定性以及情绪和情感的表现等都不同,因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差异。不同气质的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2)认知水平一切外界影响,只有在幼儿注意并认识了其意义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于其了解社会知识、社会现象、遵守社会规则以及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3)环境环境对于学前儿童的影响,必须是在学前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发挥出来。幼儿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接受来自环境的影响。如果不参与或参与较少,对环境很少回应或没有回应,旁观行为较多,态度比较被动,则可能会使得环境的影响难以进入幼儿的主观世界,难以发挥影响作用。4.答: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的基本需求。包括情感需求和社会认知的需求。即幼儿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社会性的需求,如安全的需求、归属的需求和爱的需求等。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如果学前儿童社会性某一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首先,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会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三、论述题1.略2.略四、案例分析题提示:原因分析既要阐述相关理论依据,又能结合具体情境;指导计划要符合儿童心理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规律,并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一、填空题1.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周围事物2.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性别概念、性别差异4.个性心理特征5.他律二、简答题1.答: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观事物满足了个体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学前儿童的生理需要体验向心理需要体验深化,学前儿童在自我体验时,成人的暗示非常重要。2.答: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个性心理特征及外部行为表现的判断与评估。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大概在2~3岁开始,与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1)从依靠成人的评价到比较独立的自我评价;(2)从主观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3)从笼统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具体的自我评价;(4)从局部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价。三、论述题1.答:个体出生时,男女性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理结构上,在心理上并无大的差异。随着个体在社会中的逐渐发展,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才越来越大。(1)性别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定性3个方面。性别认同是学前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2岁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水平还很低,对性别概念不理解,不能区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到2岁半时,儿童开始理解性别的概念,能够说出自己的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识别性别的能力进一步增强,4岁是学前儿童正确识别他人性别的关键时期。性别稳定性是指学前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的变化而改变,一般出现在3~4岁。学前儿童对性别稳定性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性别恒定性是指学前儿童认识到人的性别不因为外表的改变和活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性别恒定性出现时间较晚,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加显著发展,在学前儿童6~7岁时已经基本获得性别恒定性,并且达到稳定的水平。(2)性别化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性别化行为主要表现在与自己性别特征相符合的行为上,其中最明显的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对于玩具和同伴的偏好。(3)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幼儿时期,女孩的智商略高于男孩,但是差异很小。2.答: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方面,是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把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监控和指导的情况下,适时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能力。(1)自我调控发展的年龄差异(2)自我调控发展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所有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超过男孩。3.答:自我意识是人思想的监督机制,能够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起调节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1)正面教育,给予学前儿童正确的指引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创设积极的环境;树立榜样;以鼓励、表扬为主。(2)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2)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对话:交流与对话是学前儿童充分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前儿童教育更有意义。四、案例分析题提示:可以先肯定他是是一个乖巧、聪明的小朋友。树立起林林的自信,相信老师是关心他的。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在安全的情况下可先让他发。老师在旁观察情绪状态。等他发完了,再过去擦擦眼泪、抱抱他、亲亲他。然后想他了解原因在和其分析事情。教他不开心的时候可以跟身边的人聊聊这样你的痛苦就会减少,开心的时候和别人分享你回更开心的道理。让他学会分享,同时也锻炼他尊重别人。第四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教育一、填空题1.态度体验2.3.焦虑―回避型、安全型4.认生现象5.社会道德标准6.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二、简答题1.答:(1)对行为动机的作用:情绪是幼儿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2)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又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者抑制、延缓作用。(3)对个性形成的作用:学前期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对其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对社会交往的作用: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在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2.答:总体说来,学前儿童道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按照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和行动,发展到按照内在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和行动。(1)0~3岁儿童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是学前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的时期。1岁幼儿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感,到了两三岁,幼儿才出现道德感的萌芽。(2)3~6岁儿童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3岁后的幼儿在集体中生活,随着各种行为规范的掌握和成人的道德评价的影响,幼儿的道德感逐步发展起来。3.答:(1)美感的直觉性:美感的直觉性是指美的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和形象性。(2)美感的功利性:美感的功利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对美的认识,满足了精神生活的某种需要,精神得到愉悦。与此同时,个体的审美感受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代的、民族的或阶级的主旨,从而显示出社会功利性。(3)美感的个人差异性:美感的个人差异性即审美主体的审美差异性。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每个人都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世界,具有符合特征的刺激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和体验。三、论述题1.答:(1)社会化:情绪情感中社会交往成分增加;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的社会性动因增加;情绪表达社会化,包括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和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2)丰富和深刻化:情绪日益丰富,即情绪表现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更加深刻化,即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以及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更加深刻化。(3)自我调节化:情绪冲动性减少、情绪稳定性增加。2.答:(1)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0~3个月的婴儿对人反应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都以抓握、微笑等十分相似的方式对大多数人作出类似的反应。(2)对人有选择反应阶段:大约在3个月左右,婴儿的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反过去对任何人都友好的态度,其微笑的对象仅限于几个熟悉的人,对悉心照料他的母亲产生了最大程度的依恋行为。(3)对特定个体的依恋反应阶段:这一阶段在婴幼儿6个月至2岁期间发生。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表现出特别的关切。到7~8个月,这种关注行为更加强烈。当陌生人靠近时,他会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存在。7~8个月的婴儿也会对父亲形成依恋。(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的幼儿已能理解父母的要求、愿望和情感,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3.答:(1)对幼儿表现的情绪要作出适宜、积极和有效的回应。孩子的情绪是不加掩饰的,成人对幼儿情绪的表现要保持敏感。无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应得到接纳,这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具有榜样作用。当我们对孩子的不同情绪表现作出回应时,实际上就是在为孩子提供观察和学习他人情绪表达的机会。(2)成人要善于与幼儿分享自己的情绪。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善于向幼儿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教师和家长能够为幼儿表达情绪提供很好的学习榜样。当我们在孩子们面前流露出“生气”“难过”的情绪时,同时也在告诉孩子消极的情绪该怎样适度地表达。(3)要重视培养幼儿情绪的言语表达能力。无论是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还是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都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四、案例分析题1.略2.略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

社会适应教育一、填空题1.以自我为中心2.自我中心、认识社会关系方式3.道德规范、谨慎规范4.环境适应性、人际适应性二、简答题1.答:(1)逐步区分社会性客体: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就是幼儿区分认识人类客体和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以及自我与非我的过程。(2)观点采择能力逐渐产生与发展:学前儿童对不同观点的理解、认同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其摆脱自我中心思维方式以及认识社会关系方式的重新建构。(3)社会认知各方面发展不同步:学前儿童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4)社会认知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学前儿童认知的对象既是社会性客体(人与社会关系),也是其生活的社会环境。2.答:(1)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主要包括对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家乡、自己的民族、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认知。①对家庭的认知:学前儿童对家庭的认知是逐渐发展的,对父母的认知是幼儿对家庭认知的第一步,随后逐渐发展到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认知,再到对家用物品的认知。②对幼儿园的认知:学前儿童对幼儿园的认知应包括知道自己幼儿园的名称、班级的名称以及所在班级教室的名称;知道园内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姓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的关系等;知道幼儿园院内外的主要环境、主要设施和相关的行为规范等。③对社会机构的认知:④对家乡、国家和民族的认知:⑤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这主要包括了解社区、家乡和国家以及世界近期的一些重大活动。⑥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学前儿童多元文化的认知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2)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社会规范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范畴:道德规范、习俗规范和谨慎规范。3.答:(1)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的孩子必然会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其往往表现为:合群,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共同做事。在集体中能够愉快的生活,在成人的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2)能够自主寻求支持:在集体的生活中,学前儿童会面临各种困难,适应性良好的孩子能够自主地寻求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利用周围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3)亲社会行为明显:学前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经常出现帮助、安慰、分享、合作、爱护等亲社会行为。有同情心,攻击行为少,不嫉妒同伴。(4)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很快找到在集体环境中的情感依托,即具有良好的情绪适应性。4.答:多元文化主要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世界文化。此时,应以本国文化为主、外国文化为辅,培养学前儿童公平、公正的意识,使学前儿童在逐渐把握本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的同时,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布置和营造幼儿园环境时,应该注意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使幼儿能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也包含着很多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机会;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幼儿园要适时地加以利用。三、论述题答: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社会适应的教育包含在社会教育的每一个方面。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加强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1)创设温暖的教育环境,做好入园适应(2)开展各项活动,做好幼小衔接(3)帮助学前儿童提高社会交往技巧(4)注重学前儿童生存教育(5)家园合作,共同帮助学前儿童适应社会四、案例分析题提示:和蔼的态度,宽松的环境;注重同伴的快乐感染力;发现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五、应用题略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一、填空题1.行为不足、不适当行为2.两人间的合作发展、三四个人之间的合作3.使他人的消极情绪得到改善4.非攻击性、伤害5.道德违规6.剥夺、隔离7.象征意义8.视频模仿、参与模仿二、简答题1.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2.答: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概括地说,学前期的合作行为发展是分阶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经验的增多,幼儿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个人之间的合作,合作行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答:学前儿童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1)无意说谎及其原因首先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判断性失误导致无意识说谎。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从而“说谎”。其次是由于学前儿童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学前儿童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撒谎。最后是由于学前儿童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2)有意说谎及其原因造成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自身因素: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开脱责任,逃避惩罚。其二是为了取悦大人、得到奖励和更多关爱。②成人的影响:4.答:(1)强烈的占有欲。有些幼儿对某一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但是通过正常的手段满足不了他的强烈的心理需要。(2)缺乏关注。有的幼儿由于平时缺乏别人的关注,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便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向其他人吹嘘、炫耀,或者送给别人,以获得别人的关注或好感。(3)自制力差。(4)成人教育不当。5.答: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平等分享;(2)共同分享;(3)轮流分享;(4)先宾后主的分享。6.答:运用隔离的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隔离的时间:隔离的时间一般以一岁一分钟较适合。(2)隔离的地点:如果有条件的话,家庭中应该有一个隔离室,没有条件时可以用厨房、厕所或者卧室做隔离室,也可以把门后边、墙角做隔离的地点。(3)保持隔离的隔离性:孩子在隔离时,其他人,包括大人、小孩都不能“注意”他,不能和他交流说话,否则没有效果。(4)使用计时器:为了使隔离的时间准确,应该使用计时器或能响的钟表。(5)隔离的适用行为:有些行为非常适合隔离,但是,也有一些行为或孩子不适合隔离,要注意区分。三、论述题1.答:(1)生理因素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为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首先,攻击性与大脑的协同功能有关。其次,攻击性行为与情绪唤起水平有关。最后,攻击性行为与性激素有关。(2)环境因素①家庭环境家庭在学前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学前儿童行为的塑造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父母在遗传方面影响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早期的依恋模式与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庭抚养方式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②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在学前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以及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③同伴关系同伴群体也是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④大众媒体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攻击性。(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首先,攻击性行为与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其次,攻击性行为与学前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再次,攻击性行为与学前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最后,攻击性行为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2.答:(1)焦虑的分类:①素质性焦虑;②分离性焦虑;③环境性焦虑;④境遇性焦虑;⑤期待性焦虑。(2)焦虑的原因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现在有很多家庭溺爱孩子,对孩子一味迁就、满足甚至百依百顺,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②幼儿园环境幼儿教师的焦虑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教师焦虑水平过高,他们对幼儿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攻击性强,如讽刺、谩骂幼儿或缺乏宽容等。而同伴关系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③幼儿自身问题在环境变化时,幼儿自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3.答:(1)要惩罚的行为必须具体、明确;(2)惩罚要及时;(3)惩罚物和惩罚的力度要恰当;(4)把惩罚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4.答:(1)确定目标行为首先,确定学前儿童要达到的目标行为状态;其次,确定幼儿距离目标的差距有多大,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小目标。(2)确定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直接代表刺激物。学前儿童要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并且代币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使用起来要方便、及时,并且不容易被学前儿童复制。(3)确定支持强化物(4)确定代币交换系统代币交换行为应当指出特定的行为可以获得几个代币,多少代币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强化物,并规定交换代币的时间和地点。应注意的是,代币应当在行为发生后及时支付。四、案例分析题略第七章学前儿童个性教育一、填空题1.个性主要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自然性和社会性2.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3.趋避性、适应性、难养型气质4.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5.态度特征、情绪特征二、简答题1.答:个性心理是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划分为两个系统,即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与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这两个系统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2.答:(1)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2)幼儿的兴趣表现出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3)幼儿的兴趣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4)幼儿的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5)幼儿的兴趣也可能表现出不良的指向性。虽然幼儿的兴趣发展迅速,但总体来说,兴趣的范围、指向性和稳定性等还处于较低水平,兴趣的发展要到青少年期才能逐渐完善。3.答: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2)喜欢交往学前儿童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3)好奇好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4)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对成人模仿更多的是对教师或父母行为的模仿,这是由于这些人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5)好冲动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4.答:(1)因材施教,注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2)积极引导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发展。(3)多种活动教学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发展。主要包括:①教育活动;②自由活动;③艺术创作活动;④游戏活动。三、应用题略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一、填空题1.交往能力2.认知能力3.认知水平、行为特征4.父子5.班级人数6.客体中心阶段7.配对比较法8.受欢迎型、被忽视型二、简答题1.答:(1)社会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必经途径;(2)社会交往促进学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3)社会交往有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确立和人格的形成;(4)社会交往有助于学前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2.答:(1)0~3岁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①亲子关系:婴儿的社会交往最初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②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证实,婴儿期同伴交往是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发展的,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客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是简单交往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互补性交往阶段。(2)3~6岁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到了3岁,大多数幼儿会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交往的成人对象除了父母之外,还增加了与教师的交往①学前儿童同教师之间的交往:幼儿开始从尊重、服从父母到尊重、服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②学前儿童同同伴之间的交往:在这一时期,随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以及交往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领域比婴儿时期扩大了很多。游戏是3~6岁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3.答:(1)观察法要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进行科学的观察就要做到:首先,要确定明确的观察目标;其次,要选择观察对象;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最后,在此基础上,制订明确的观察计划和记录表格,准备好观察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收集学前儿童不同社会交往的水平观察记录资料。(2)谈话法谈话法也是常用来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方法。通过与学前儿童的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对幼儿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3)社交测量法社交测量法主要包括提名法、配对比较法和同伴评定法。三、论述题1.答:(1)自身因素①认知水平:首先是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其次,是学前儿童对交往对方的认知;最后是学前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