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信息行业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创新方案TOC\o"1-2"\h\u3019第一章集成电路设计创新策略 2317991.1集成电路设计理念更新 2291011.2先进设计方法研究 2202321.3设计工具与平台创新 32032第二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 330042.1制程技术升级 3206052.2设备与材料创新 4160552.3制造工艺优化 430661第三章集成电路设计验证与测试 5219813.1验证方法与工具研究 588343.2测试流程优化 6163153.3测试数据管理与分析 630408第四章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 674034.1封装技术创新 787854.2测试技术优化 7239674.3封装与测试集成 728772第五章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创新 8134305.1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8214555.2产业技术创新合作 8207435.3产业链人才培养与交流 811718第六章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 9101876.1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983566.2专利申请与维权 9313076.2.1专利申请 9301886.2.2专利维权 9106836.3知识产权交易与运营 1063816.3.1知识产权交易 10285186.3.2知识产权运营 1029694第七章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与法规 10127027.1政策环境分析 10113137.1.1国家战略层面 1084637.1.2财政支持政策 11224987.1.3产业政策引导 11270327.2产业法规制定 11283117.2.1现行法规体系 11233337.2.2法规制定需求 11258677.2.3法规制定重点 11210197.3政策与法规实施 11159587.3.1政策落实 1192967.3.2法规执行 12254897.3.3政策与法规协同 1216045第八章集成电路市场分析与预测 12239168.1市场需求分析 12166148.2市场竞争格局 12101198.3市场预测与战略规划 134076第九章集成电路国际合作与交流 13213959.1国际合作项目策划 13238199.2国际交流平台建设 1488419.3国际合作成果转化 1420175第十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 141137710.1技术发展趋势 14873310.2产业格局变化 151320410.3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15第一章集成电路设计创新策略1.1集成电路设计理念更新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当前环境下,以下几方面成为集成电路设计理念更新的关键:(1)高功能与低功耗的平衡在高功能和低功耗之间寻求平衡,是集成电路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师需在保证电路功能的同时降低功耗,提高能效比。这要求设计者在电路架构、工艺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2)模块化与集成化模块化与集成化设计理念有助于提高集成电路设计的复用性和灵活性。通过将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实现集成度更高的设计方案,有助于降低设计成本,缩短研发周期。(3)智能化与自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智能化与自适应技术融入集成电路设计,使其具备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是未来设计理念的重要发展趋势。1.2先进设计方法研究为了满足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以下几种先进设计方法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基于IP核的设计方法基于IP核的设计方法是将预先设计的功能模块(IP核)集成到目标电路中,以实现快速、高效的设计。这种方法有助于降低设计风险,提高设计质量。(2)硬件描述语言(HDL)设计方法硬件描述语言(HDL)设计方法是一种基于文本描述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通过HDL描述电路行为,可以自动电路结构,提高设计效率。(3)混合信号设计方法混合信号设计方法是将数字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在处理复杂信号处理任务时,具有更高的功能和效率。1.3设计工具与平台创新为了应对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挑战,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工具与平台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高效的设计自动化工具高效的设计自动化工具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未来设计工具的发展应关注智能化、并行化、云端化等方向。(2)开放式设计平台开放式设计平台有助于整合各类设计资源,促进设计生态的发展。通过开放式平台,设计师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设计资源,提高设计效率。(3)虚拟仿真与验证技术虚拟仿真与验证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虚拟仿真和验证,可以提前发觉设计缺陷,降低研发风险。(4)协同设计技术协同设计技术是一种多人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设计质量,缩短研发周期。通过协同设计,设计师可以实时共享设计进度,提高沟通效率。第二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2.1制程技术升级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竞争愈发激烈。制程技术作为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其升级成为行业创新的关键。当前,制程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纳米级制程技术纳米级制程技术是当前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主流,其发展趋势为不断缩小晶体管尺寸,提高集成度。目前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制程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生产,未来有望进一步突破2纳米甚至1纳米制程技术。(2)三维集成电路技术三维集成电路技术是将多个芯片垂直堆叠,实现更高密度的集成。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功耗,提高功能,已成为制程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三维集成电路技术已经在存储器、处理器等领域取得突破。(3)新型存储技术新型存储技术如存储类非易失性存储器(ReRAM)、新型闪存(FeRAM)等,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更低的功耗和更快的读写速度。这些新型存储技术的研发,将推动制程技术的进一步升级。2.2设备与材料创新设备与材料是集成电路制造的基础,其创新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1)光刻机技术光刻机是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设备,其技术进步对于制程技术的发展。当前,极紫外光(EUV)光刻机技术已成为行业热点,其分辨率和产能均远高于传统光刻机。新型光刻技术如电子束光刻、离子束光刻等也在不断研发。(2)新型材料新型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功能,可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新型导电材料、新型封装材料等也在不断研发,以降低功耗、提高功能。(3)先进封装技术先进封装技术如扇出型封装(FOWLP)、嵌入式封装(SiP)等,可以提高集成度、降低功耗、减小体积。这些技术的创新,有助于提高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可靠性。2.3制造工艺优化制造工艺优化是提高集成电路制造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1)晶圆制造工艺优化晶圆制造工艺优化主要包括提高晶圆平整度、降低表面缺陷、提高纯度等。通过优化晶圆制造工艺,可以提高芯片良率,降低生产成本。(2)蚀刻与沉积工艺优化蚀刻与沉积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环节,其优化可以提高晶体管功能、降低功耗。当前,蚀刻与沉积工艺优化主要聚焦于提高精度、降低损伤、提高产能等方面。(3)检测与修复技术优化检测与修复技术是保证集成电路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检测与修复技术,可以及时发觉并修复缺陷,提高芯片良率。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是推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制程技术升级、设备与材料创新到制造工艺优化,各个环节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电子信息行业向前发展。第三章集成电路设计验证与测试3.1验证方法与工具研究集成电路设计的验证环节是保证电路功能、功能正确性的关键步骤。在设计过程中,验证方法与工具的研究是提高验证效率、降低错误率的重要保障。针对验证方法,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功能验证:通过对设计进行模拟,检验其是否满足预定的功能要求。2)功能验证:通过分析电路的时序、功耗等功能指标,评估设计是否满足功能要求。3)可靠性验证:对设计进行故障模拟和故障注入,检验其在异常情况下的可靠性。针对验证工具,本研究分析了以下几种常用工具:1)仿真工具:如ModelSim、Vivado等,用于对设计进行功能仿真和功能仿真。2)形式验证工具:如Cadence、Synopsys等,用于对设计进行形式化验证,保证设计的正确性。3)故障仿真工具:如FaultSim、HSPICE等,用于对设计进行故障模拟和故障注入。3.2测试流程优化测试流程优化是提高集成电路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测试流程进行优化:1)测试计划制定:明确测试目标、测试范围、测试方法等,为测试工作提供指导。2)测试用例设计:根据设计功能和功能要求,设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测试用例。3)测试环境搭建:搭建稳定的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等。4)测试执行与监控:按照测试计划执行测试用例,并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保证测试有效性。5)测试结果分析与反馈: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指导设计改进。3.3测试数据管理与分析测试数据管理与分析是集成电路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测试质量、缩短测试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测试数据管理与分析进行探讨:1)测试数据收集: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收集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如测试用例执行结果、功能指标等。2)测试数据存储:将收集到的测试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3)测试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测试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错误的数据,提高数据质量。4)测试数据分析:对清洗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挖掘测试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5)测试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便于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测试情况。6)测试数据反馈: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设计人员,指导设计改进和测试优化。第四章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4.1封装技术创新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当前,封装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封装材料创新。为满足集成电路小型化、高功能、低成本的要求,封装材料正向着高强度、高热导、低介电常数等方向发展。例如,采用新型封装材料如陶瓷、硅胶等,可提高封装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封装结构创新。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和功能要求,封装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如采用三维封装技术,将多个芯片堆叠在一起,实现高密度集成;还出现了倒装焊、球栅阵列等新型封装结构,提高了封装效率。(3)封装工艺创新。为提高封装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封装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高速、高精度封装;采用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先进焊接技术,提高封装结构的可靠性。4.2测试技术优化集成电路测试技术是保证芯片功能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当前,测试技术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测试方法优化。为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测试方法正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采用自动测试设备(ATE),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测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测试数据的智能分析。(2)测试标准优化。为适应不同类型集成电路的测试需求,测试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如针对高功能集成电路,制定了一系列高精度、高速度的测试标准;针对低成本集成电路,制定了相应的简化测试标准。(3)测试设备优化。为提高测试设备的功能和可靠性,测试设备制造商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如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提高测试精度;采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提高测试速度。4.3封装与测试集成封装与测试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两者的集成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封装与测试集成的主要方向:(1)封装与测试工艺集成。通过优化封装与测试工艺,实现封装与测试的无缝对接。如将封装后的芯片直接送入测试设备,避免中间环节的搬运和存储,降低生产成本。(2)封装与测试设备集成。开发集成封装与测试功能的设备,实现封装与测试的一体化。如将封装设备和测试设备集成在同一平台上,提高生产效率。(3)封装与测试数据处理集成。通过数据交换和共享,实现封装与测试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如将测试数据实时反馈给封装设备,指导封装工艺的优化。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五章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创新5.1产业链整合与优化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产业链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推动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应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布局。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链整合与优化。5.2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交流等方式,共享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另,企业之间可以建立技术联盟,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也应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5.3产业链人才培养与交流产业链人才培养与交流是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基础。应加强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高校、职业院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交流,通过设立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项目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培训、晋升机会,激发员工创新活力。同时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也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业链人才培养与交流。第六章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6.1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知识产权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行业特点,制定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如提高专利申请数量、质量,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2)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企业应构建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在内的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3)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许可、转让等事项,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4)实施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动态,对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6.2专利申请与维权6.2.1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是集成电路企业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前规划。企业在研发阶段就应考虑专利布局,保证创新成果得到及时保护。(2)专利检索。企业应进行专利检索,了解行业内的技术现状,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3)撰写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件。企业应委托专业律师或专利代理人撰写专利申请文件,保证申请文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4)合理运用专利策略。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合理运用专利策略,如专利合作、交叉许可等。6.2.2专利维权企业在面临专利侵权时,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维权:(1)收集证据。企业应收集侵权行为的证据,包括侵权产品、技术资料等。(2)发出警告。企业可向侵权方发出警告,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3)谈判和解。企业可与侵权方进行谈判,寻求和解。(4)提起诉讼。如谈判无果,企业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6.3知识产权交易与运营6.3.1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知识产权交易:(1)购买知识产权。企业可通过购买现有知识产权,快速提升自身技术实力。(2)出售知识产权。企业可将自身知识产权出售给其他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转化。(3)知识产权许可。企业可通过许可方式,将自身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获取收益。6.3.2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运营是指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综合管理、运用和增值的过程。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知识产权运营:(1)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包括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许可、投资等环节。(2)提升知识产权价值。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手段,提升知识产权价值。(3)开展国际合作。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宽知识产权运营渠道。(4)培育知识产权人才。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高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第七章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与法规7.1政策环境分析7.1.1国家战略层面我国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与发展。例如,《“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文件,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7.1.2财政支持政策为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研发补助、产业基金投入等。这些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研发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7.1.3产业政策引导我国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集成电路产业向高端、前沿领域发展。例如,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等。7.2产业法规制定7.2.1现行法规体系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等。这些法规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7.2.2法规制定需求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法规体系尚不足以满足产业需求。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有必要制定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专项法规。7.2.3法规制定重点集成电路产业法规制定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侵权行为;(2)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3)保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法权益,维护产业生态;(4)引导企业研发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7.3政策与法规实施7.3.1政策落实为保证政策效果,各级应加强政策落实,推动政策落地。具体措施包括:(1)完善政策体系,保证政策衔接;(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认知度;(3)建立政策跟踪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方向。7.3.2法规执行法规执行是保障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2)建立健全举报机制,拓宽监督渠道;(3)提高执法效率,降低企业负担。7.3.3政策与法规协同政策与法规的有效协同,有助于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政策与法规的衔接,形成合力;(2)建立政策与法规评估机制,保证政策与法规实施效果;(3)推动政策与法规创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第八章集成电路市场分析与预测8.1市场需求分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基础和核心,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以下是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分析:(1)政策扶持:我国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政策导向为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2)应用领域拓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不断上升,为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技术进步:集成电路技术不断进步,产品功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满足了各类应用场景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4)国内外市场融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相互影响,国内集成电路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国际巨头也在不断拓展中国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8.2市场竞争格局(1)产业链竞争格局: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各环节竞争格局存在一定差异。设计环节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市场份额;制造环节则以晶圆代工企业为主导,封装和测试环节竞争相对缓和。(2)地域竞争格局:北美、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在集成电路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我国企业在近年来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3)企业竞争格局:国内外集成电路企业竞争激烈,国际巨头如英特尔、高通、三星等在市场份额、技术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内企业如海思、紫光展锐等也在不断崛起,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8.3市场预测与战略规划(1)市场预测:根据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2)战略规划:(1)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2)拓展应用领域:企业应关注新兴应用领域,如5G、人工智能等,积极布局市场。(3)产业链整合:企业应加强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4)国际化发展: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拓展国际市场。(5)人才培养: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以上战略规划,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电子信息行业提供有力支撑。第九章集成电路国际合作与交流9.1国际合作项目策划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合作项目策划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策划国际合作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优势,选取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进行合作。(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产业发展趋势,选取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合作。(3)注重技术创新,鼓励我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4)强化人才培养,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9.2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国际交流平台是推动集成电路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以下是一些建议:(1)建立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包括间、企业间、学术界等,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格局。(2)举办国际性的集成电路专业展会、论坛等活动,吸引全球优秀企业、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搭建线上国际交流平台,实现实时、高效的沟通交流。(4)推动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话语权。9.3国际合作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成果的转化是实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2)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3)设立国际合作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企业将国际合作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4)优化政策环境,为国际合作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税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清版)DB3310∕T 14-2013 足浴保健服务规范
- 核心内容游泳救生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模具创新设计的实例解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足球裁判员的选拔标准探讨试题及答案
- 年处理20万吨锆钛新材料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模具设计新技术的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试题及答案
- 农作物种子繁育的阶段试题及答案
- 用电常识培训课件
- 模具设计中的用户体验考虑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篮球裁判员执法的实务试题及答案
- MotionView-MotionSolve应用技巧与实例分析
-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 2023超疏水表面的机械稳定性测试方法
- 创意绘画《“浪漫的化身”薰衣草》课件
- PCB的DFM评审报告模板
- 石群邱关源电路课件(第8至16单元)白底
-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 地坪涂料与自流平地坪(第二版)
- 幼儿园警察职业介绍课件
- 学校直饮水卫生管理制度
- 2022年泰州兴化市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