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的制定_第1页
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的制定_第2页
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的制定_第3页
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的制定_第4页
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的制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的制定TOC\o"1-2"\h\u2679第一章引言 2280771.1研究背景 26235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8016第二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分析 3106602.1国内外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 3206092.1.1国际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 3245912.1.2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 4255802.2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4173912.3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潜力分析 46020第三章回收利用政策法规与标准 5242163.1回收利用政策法规概述 5117343.2回收利用相关标准与规范 5217253.3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623289第四章电子产品回收体系构建 6273284.1回收渠道与模式 6230464.2回收网络布局与优化 7249814.3回收处理企业资质认证与监管 730519第五章电子产品拆解与分类处理 8276695.1电子产品拆解技术与设备 8317775.2电子产品分类处理方法 841535.3电子产品拆解与分类处理流程 85801第六章有害物质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196786.1有害物质识别与检测 9226856.1.1有害物质种类与来源 9188066.1.2有害物质识别方法 974506.1.3有害物质检测技术 9185166.2有害物质处理技术与设备 10189836.2.1物理处理技术 1062346.2.2化学处理技术 10225756.2.3生物处理技术 10268956.2.4设备选择与应用 1056976.3资源化利用途径与策略 10154626.3.1有害物质资源化利用途径 1064536.3.2资源化利用策略 1019391第七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成本与效益分析 10300007.1回收利用成本构成 1086777.1.1回收成本 1071977.1.2拆解成本 11312607.1.3处理成本 11207577.1.4再生利用成本 11134367.2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11245177.2.1直接经济效益 11292167.2.2间接经济效益 11907.3回收利用环境效益分析 11163857.3.1减少废弃物排放 11213707.3.2资源循环利用 12116357.3.3减少环境污染 1232591第八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风险防范与评估 12213928.1回收利用风险类型与特点 12321868.2风险防范措施与策略 13156558.3回收利用风险评估与预警 1327925第九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宣传与培训 13232609.1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3629.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13198779.1.2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13204129.1.3公众参与方式 14250289.2回收利用培训体系构建 1474809.2.1培训体系构建的意义 1499599.2.2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 14255129.3回收利用培训教材与课程开发 14138639.3.1培训教材开发 1486659.3.2培训课程开发 1431976第十章实施方案与建议 153128910.1实施方案制定原则与流程 152354410.1.1制定原则 152306210.1.2制定流程 15930510.2实施方案内容与要求 151117910.2.1实施方案内容 15194110.2.2实施方案要求 162910010.3政策建议与措施 16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导致大量废旧电子产品产生。这些废旧电子产品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不进行合理回收利用和处理,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高度重视电子废物问题,已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工作。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和最终处置等。目前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尚不完善,回收率较低,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废旧电子产品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亟待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现状,探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的关键技术,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梳理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分析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的关键技术,为方案制定提供技术支持。(3)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4)评估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意义如下:(1)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有助于减轻电子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类健康。(3)为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处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分析2.1国内外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2.1.1国际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在国际范围内,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活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国家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多种手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回收体系。以下是一些国家的具体实践:(1)欧洲国家:欧洲国家普遍重视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如德国、法国、英国等。德国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法》和《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法》,建立了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英国则通过设立电子产品回收基金,鼓励消费者参与回收活动。(2)美国:美国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方面采取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通过立法推动回收利用,企业提供回收服务。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实施电子产品回收计划,规定电子产品制造商必须回收一定比例的废旧产品。(3)日本:日本通过实施《家电回收利用法》和《循环型社会推进法》,建立了家电回收利用体系。家电制造商和销售商负责回收利用,消费者需支付一定的回收费用。2.1.2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现状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加大了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认识逐渐提高。以下是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主要现状:(1)政策法规: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2)回收体系:我国逐步建立了电子产品回收体系,包括回收站点、回收企业、处理设施等。(3)社会参与: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逐渐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如家电以旧换新、废弃电子产品捐赠等。2.2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回收率低:我国电子产品回收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回收处理技术落后: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技术相对落后,部分回收企业仍采用手工拆解、焚烧等原始方法,对环境造成污染。(3)回收市场混乱:电子产品回收市场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回收价格偏低、回收渠道不畅等。(4)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2.3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潜力分析(1)市场潜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市场潜力巨大。(2)资源潜力: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塑料等资源,回收利用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3)技术潜力: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有助于提高回收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4)社会潜力: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有望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章回收利用政策法规与标准3.1回收利用政策法规概述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是我国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政策法规旨在规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明确了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主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机电产品回收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地方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北京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上海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规定》等,以落实国家政策法规,推动本地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3.2回收利用相关标准与规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标准与规范,是保障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些标准与规范包括产品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回收处理设施建设规范、回收处理企业资质认证等。产品回收利用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技术规范》等,规定了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技术要求、流程和方法。回收处理设施建设规范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建设规范》等,对回收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设备选型、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回收处理企业资质认证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企业资质认证办法》等,对回收处理企业的资质要求、认证程序等进行了规定。3.3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为保证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政策法规与标准的有效实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了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监管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负责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进行监管,地方相关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进行监管。加强了对回收处理企业的监管。对回收处理企业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定期进行审查,保证企业具备合法的回收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对回收处理过程的监管,保证回收处理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政策法规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进行查处,严厉打击非法回收处理行为。加强了对政策法规与标准执行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参与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积极性。第四章电子产品回收体系构建4.1回收渠道与模式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回收渠道与模式的选择是关键环节。回收渠道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销售商、电子产品维修商、专业回收公司、社区回收点等。回收模式则包括:有偿回收、无偿回收、以旧换新等。电子产品销售商作为回收渠道之一,具备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优势,可以在销售过程中引导消费者参与回收。电子产品维修商则可以针对损坏的电子产品进行维修、拆解,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专业回收公司具有专业的回收处理技术和设备,能够保证电子产品的回收效率和质量。社区回收点则便于居民就近参与回收,提高回收率。在回收模式方面,有偿回收可以激发消费者的积极性,提高回收率;无偿回收则降低了消费者的参与门槛,但可能导致回收成本较高。以旧换新模式则是一种双赢的回收方式,既有利于消费者更新换代,又能实现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4.2回收网络布局与优化回收网络布局的优化是电子产品回收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合理的回收网络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覆盖面广:回收网络应覆盖城市、乡村各个区域,方便消费者参与回收。(2)高效便捷:回收网络应具备较高的处理能力,保证回收效率。(3)成本控制:在保证回收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回收成本。(4)环保安全:回收网络应采用环保、安全的回收处理技术,防止二次污染。为实现回收网络布局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回收点建设: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设立回收点,提高回收率。(2)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的方式,提高回收效率。(3)与物流企业合作:借助物流企业的运输网络,实现电子产品的快速回收。(4)政策引导: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回收企业合理布局回收网络。4.3回收处理企业资质认证与监管为保证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质量和环保要求,有必要对回收处理企业进行资质认证与监管。(1)资质认证:对回收处理企业进行资质认证,要求具备一定的规模、技术和环保标准,保证回收处理能力。(2)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回收处理企业的监管机制,包括定期检查、质量监测、环保评估等,保证回收处理过程中的环保和安全。(3)惩罚措施:对违反资质要求、环保规定的企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4)政策支持:对符合资质要求的回收处理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补贴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完善的电子产品回收体系,有助于提高回收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章电子产品拆解与分类处理5.1电子产品拆解技术与设备电子产品拆解是回收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电子产品中的有用物质与无用物质分离,为后续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目前电子产品拆解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拆解、机械拆解和化学拆解等。手工拆解是指采用人工方式对电子产品进行拆解,适用于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的电子产品。手工拆解设备主要包括螺丝刀、钳子、扳手等常用工具。机械拆解是指利用专用设备对电子产品进行拆解,适用于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电子产品。机械拆解设备主要包括破碎机、剪切机、压块机等。这些设备能够提高拆解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化学拆解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对电子产品进行拆解,适用于含有有害物质的电子产品。化学拆解设备主要包括反应釜、分离器等。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分离出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5.2电子产品分类处理方法电子产品分类处理是将拆解后的有用物质进行分离、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过程。目前电子产品分类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重力分选:根据物料密度不同,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分离。适用于体积较大、密度差异明显的物料。(2)磁选:利用磁性材料对物料进行分离。适用于含有磁性物质的物料。(3)电选:利用物料在电场中的运动特性进行分离。适用于含有导电物质的物料。(4)浮选:利用物料在液体中的浮沉特性进行分离。适用于含有疏水性物质的物料。(5)破碎分选:将物料破碎后,根据粒度大小进行分离。适用于体积较小、结构复杂的物料。5.3电子产品拆解与分类处理流程电子产品拆解与分类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预处理:对回收的电子产品进行清洗、干燥等预处理,以去除表面污垢和水分。(2)拆解:采用手工拆解、机械拆解或化学拆解方法,将电子产品中的有用物质与无用物质分离。(3)分类处理:根据物料特性,采用重力分选、磁选、电选、浮选、破碎分选等方法对拆解后的有用物质进行分离、分类。(4)资源化利用:将分类后的有用物质进行资源化利用,如金属回收、塑料回收、电路板回收等。(5)无害化处理:对含有有害物质的物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填埋等。(6)环境监测与治理:对拆解与分类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进行监测与治理,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六章有害物质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1有害物质识别与检测6.1.1有害物质种类与来源在电子产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铅、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元素,以及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电子产品的电路板、电池、显示器等部件。6.1.2有害物质识别方法为了保证有害物质的识别准确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物理分析方法: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有害物质进行识别。(3)生物检测方法:采用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方法等对有害物质进行检测。6.1.3有害物质检测技术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包括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便携式仪器检测、快速检测卡片等。实验室检测技术则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原子荧光光谱等。6.2有害物质处理技术与设备6.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筛选、磁分离、离心、浮选等,用于分离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6.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包括中和、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等,用于去除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6.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等,利用微生物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或吸附。6.2.4设备选择与应用根据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设备。如破碎设备、分离设备、处理设备等。同时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以实现有害物质的有效处理。6.3资源化利用途径与策略6.3.1有害物质资源化利用途径(1)回收利用:对有害物质进行回收,如废电池、废电路板等。(2)再生利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如废塑料、废金属等。(3)替代利用:开发绿色替代品,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6.3.2资源化利用策略(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有害物质资源化利用。(2)技术创新:研发高效、低成本的资源化利用技术。(3)市场驱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有害物质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4)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有害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认识,提高社会参与度。第七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成本与效益分析7.1回收利用成本构成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7.1.1回收成本回收成本主要包括回收过程中的运输费用、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费用等。这些费用与回收规模、回收渠道、回收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回收成本是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过程中的基础成本,对整体成本具有较大影响。7.1.2拆解成本拆解成本包括拆解过程中的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安全防护费用等。拆解过程中,需要对电子产品进行分类、拆解、拆分,以便于后续的回收利用。拆解成本与拆解技术、拆解效率等因素有关。7.1.3处理成本处理成本主要包括对回收的电子产品进行物理、化学处理所需的费用,如破碎、筛选、提炼、无害化处理等。处理成本与处理技术、处理设备、处理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7.1.4再生利用成本再生利用成本是指将回收的电子产品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再生利用所需的费用,包括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设备折旧费用等。再生利用成本与再生利用技术、原材料价格、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关。7.2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分析7.2.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销售收入、降低的废弃物处理费用等方面。通过对回收的电子产品进行再生利用,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7.2.2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社会成本。(2)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社会就业率。(3)提高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7.3回收利用环境效益分析7.3.1减少废弃物排放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废弃电子产品进行拆解、处理、再生利用,可以减少大量有害物质排放,提高环境质量。7.3.2资源循环利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通过回收利用,可以将废弃电子产品中的有用物质重新投入生产,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减轻资源压力。7.3.3减少环境污染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有害物质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第八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风险防范与评估8.1回收利用风险类型与特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类型:(1)技术风险: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回收利用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型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回收处理设备、工艺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2)经济风险:回收利用成本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可能导致回收利用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环境风险: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不当处理,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4)政策风险: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方向、扶持政策等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经营策略。(5)市场风险: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回收利用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特点如下:(1)复杂性:回收利用过程中,风险因素众多,涉及技术、经济、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2)动态性: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进步、政策调整等,回收利用风险不断发生变化。(3)相互关联性:各种风险因素相互影响,一种风险的防范与处理可能引发其他风险。8.2风险防范措施与策略(1)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回收处理设备、工艺水平,培养专业人才。(2)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回收利用政策体系,包括税收优惠、补贴、行业标准等,引导企业合规经营。(3)强化监管:加强对回收利用企业的监管,保证企业依法依规经营,防止环境污染。(4)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回收利用市场,提高市场集中度,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市场风险。(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认识,引导消费者参与回收利用,扩大市场需求。8.3回收利用风险评估与预警(1)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回收利用行业特点,建立包括技术、经济、环境、政策等在内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开展风险评估:定期对回收利用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因素,预测风险发展趋势。(3)制定预警机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如提高技术门槛、调整政策、加强监管等。(4)实施动态监控:对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觉风险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范。第九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宣传与培训9.1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9.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的推进,宣传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宣传教育有助于普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知识,使公众了解回收利用的意义、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回收利用率。9.1.2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环保意识、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技术和方法、回收利用的好处等。还可以通过宣传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典型案例,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9.1.3公众参与方式1)举办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主题宣传活动,如讲座、展览、论坛等;2)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3)开展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的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宣传活动;4)鼓励公众参与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志愿服务活动。9.2回收利用培训体系构建9.2.1培训体系构建的意义构建回收利用培训体系,有助于提高从事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回收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培训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9.2.2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1)培训课程设置:包括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培训对象: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企业、部门、社区、学校等从事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工作的人员;3)培训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采用讲座、实操、考察等多种形式。9.3回收利用培训教材与课程开发9.3.1培训教材开发根据培训体系的要求,开发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教材,包括基本知识、政策法规、技术方法、管理等内容。培训教材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9.3.2培训课程开发1)基础课程:包括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等;2)专业技能课程:包括电子产品拆解、分类、处理等技术方法;3)管理课程:包括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项目管理、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