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崇专访李辛(一)我们这代人很幸运,有很多条件可以思考人怎么活得再简单一点□上海晨报星期日周刊记者王崇
错过了李辛的一个讲座,非常沮丧。于是写信给他,希望拜访他。
“你可以来常熟吗?到我家。”
收到他简短的回信,在约定好的日子踏上了去常熟的长途车。
李辛是一名医生,这是他以前的身份。现在,他不给人看病了,只是偶尔讲讲课,编编书。
十年前找他看病就需要提前很长时间预约了,可是他看着看着,就给病人上起课来。“我希望他们来看病一次,明白生病的道理,就不要再来找我了。”这样的想法很少见,然而即使这样时间也不长,后来他就彻底停诊了。
“怎么说停就停下来了。”“我想收一收。把精神收回来一些,多照顾一下自己和家人。”对李辛有很多好奇,除了很想知道,从一个中医的眼中怎么看儿童,看这个社会。也很想了解,这位转而做教育的医生,究竟在想什么?他是如何说的?他自己又是如何做的?
采访更多像是在聊天,聊儿童,聊自己,聊生活,聊烧菜,当然也聊癌症、糖尿病……什么都聊。但不管聊什么,采访始终有个主题: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与社会。
下了长途车,我决定先吃饭,再问问他们夫妻在家里吵不吵架。
菜还未烧好,只好先问吵架的事了。
哪有这样的采访?
好在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这点很重要。
■xinshijie1010@126.com
■短信/p>
总第95期
吵架实际是一种不得已的澄
清,看你最后把它带到哪里去
星期日周刊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你们夫妻俩吵架吗?
李辛太太:肯定会吵。
李辛:吵架是正常的,你学过心理学的,吵架也是一种交流。
星期日: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交流的?
李辛:吵架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澄清”,看你最后把它带到哪里去?你把它停留在过去,那在停留在过去;把它封闭成一个壳子,那就是一个壳子。但你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交流,而且是两个人突破了一个常规模式的交流,那么吵架最终诉诸的目的在哪里就很有意思了。
星期日:你说“不得已的澄清”是指?
李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结”,它的外周裹着一层层的保护,里面极为敏感,亲密关系中的吵架,其实是在用某种交流方式突破这些“结”,但这种交流方式不一定恰当,看当事人的心态。
星期日:人们有可能少一点这样的交流方式吗?
李辛:如果大家吵架时能够有一点觉知那又可以少吵一点。然后也可以早一点从吵架里面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吵架起点本来要到的那个地方。
星期日:这个不容易。你们现在的吵架,经常能从起点到终点吗?
李辛:吵架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澄清的过程。
李辛太太:这与人和人的关系有关,也有夫妻从来不吵架。
星期日:我还是觉得一对夫妻吵比一直不吵健康些。
李辛太太:修养好的,可能会避免这些,至少程度比较轻,频率上比较少,互相更为理性。
星期日:很少看到这样的夫妻。有时候,你看一个人修养功夫很好,你让他回到原生家庭跟父母住一段时间,或者跟爱人相处一段时间,就可以检验了。那是很不容易的。李老师你一直在点头,是表示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李辛:你说得对啊。
星期日:那你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婚姻关系的检验里,你成绩怎么样?
李辛:我没有要求自己不要吵架,或者说我没有给自己定位成始终做一个有涵养的人,仅仅做有涵养的人可能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
厨房里飘着香气,是八角的香。不知道烧的什么,只感觉是在锅里炖着。陪了一会儿,李辛太太回厨房忙去了。
借着香味,我们继续聊。
星期日:你认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李辛:你开博客的目的是什么?
星期日:怎么问题回来了。嗯……这个……打发无聊时间。(大笑)
李辛:这个也很重要,如何打发嘛。你会发现,无论是为什么,过程很重要。你若对这一点相对清楚,可能会好一点。如果你过于重视涵养,有些东西你可能会回避。
星期日:回避了什么?
李辛:假设你是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很不巧你年纪又很大,再不巧如果你又德高望重……
星期日:被人称为“大师”。
李辛:这就是心理学的镜像效应。大家会以你是一个有德高尚、有涵养的人来对待你,那很多话在你面前,到了嘴里就欲言又止,你可能不一定能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这是一种可悲的事情。
星期日:“大师”好可怜。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可悲的事情的?
李辛:这个事情正反都有。假设一个人没有涵养,很凶,大家会用很凶的方式对待他。如果一个人很脆弱,很容易崩溃,那可能大家就以这个方式对待他。所以当一个人是一个什么相的时候,他只能接受这个角度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模式,你的角度可以是100度,180度……也就是传统文化里所谓是“圣人”、“贤人”,可能他的角度会更开放一点。这样看来,人也会舒服一点。
星期日:这很有意思,我回去想一想,我被别人怎样对待的,然后我自己也以为我就是那样的了。
李辛:其实人和人是通过心灵感应沟通的,而不是经过大脑。涵养是经过大脑的。这个在传统文化叫感应,你是怎样,别人就会怎样。你每天模仿的都是你的自行显现。
星期日:我对今天非常感谢和期待。昨天凌晨12点多,先生的母亲突然去世了,我们晚上陪夜并最终送走婆婆。因为之前就与你约好,所以还是如期踏上来常熟的长途车。我们下车,然后可以到家里吃午餐,聊天,采访。这其实是一次很难得的精神享受,这样的待遇在城市生活中是很不容易的。我因为之前错过了你在上海的一个讲座,经历了异常的沮丧,给你写了一封信,没想到今天回到了原点。
李辛:你很坦诚。说实话,我们不轻易请人到家里来的,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
星期日:你多说说?
李辛:还是回到刚才我们谈的。你的信非常坦诚,文字背后是有一种东西的,能让人感觉到的,就跟音乐一样,同一首曲子每个人听到的感受都不一样。一个人投入多少?是复杂还是简单的人?做的时候是专注的还是有其他想法?我们其实都很清楚。传统文化在这个部分讲的很多,就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所以,我想我们也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今天见面也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大家交流就行了,有时候没有主题,可能会有更多的可能。
采访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精神活动。我问李辛这个问题,看似在谈论我的坦诚,实则是希望透过这个问题,看看李辛是如何看问题,看他人和看世界的。一问,果然有很多的细节和线索,更多是谈论则是他自己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路长途车,我的确也不太清楚我为什么会去常熟,去了之后问些什么,得到什么。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想见到李辛。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冒险:怎么可以不知道问什么,要什么就上路了?可是,这样的采访状态对我而言已经有好几年了。好像人越是放松,就越有很多可能性。我要与我的不熟悉、不确定相处,与我的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相处,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真的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这代人有选择,很幸运
李辛:下午我陪你们到湖边坐一坐,到四、五点钟我们就一起回来,晚上你们可以自己在宾馆用餐。宾馆一楼有一个日本餐厅,他们的套餐有素食,很好吃。明天如果天气好的话,我带你们到山上走一走。
星期日:常熟有山?
李辛:这里的山在江苏来说还不算小,十几公里,我们因为这三年都在这边,所以走了很多不同的山路。
星期日:你原来就住在常熟的吗?
李辛:我出生在常熟,一个月之后,跟着支边的父母到了贵州,他们是军工厂的工程师。我高中在常熟读过两年书,大学在北京,毕业以后在常熟做过两年中医老师,然后又辞职,去了北京,在中医领域干了很多不同的工作,一直到做回医生。2005年到上海。我父母跟我一起住过北京、上海,常熟是我妈妈的老家。2011年的时候,我觉得需要重新调整一下,所以搬回常熟。
星期日:你也很坦诚。
李辛:我发现我的节奏是这样,每隔几年都会有一段完全不工作的状态。2011年我开始游学。
星期日:到哪里?
李辛:当时跟张至顺老道长去终南山和海南,了解隐修人的生活。在英国也待了一个月,在福建又待了一个月……那一年在上海就住了两个月,房子没住,贷款还是照样要交,一个月七千块。当时就想做一个调整,我们商量了一下,很快做了决定,把房子卖掉了,把公司的股份也卖掉了,不需要的东西都卖了。2012年1月份搬回常熟。
星期日:为什么搬到这里?
李辛:我爸爸妈妈就住在楼上,互相照顾方便一些,大概就是这样。这三年我就闲下来了。
星期日:闲下来是指什么呢?
李辛:闲下来就是说不每天上班工作,也不特别规划什么事情,有什么值得了解和学习的就去走走看看。我这几年的收入大概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因为不用交房贷,住在小城市,物价便宜,生活压力反而比以前小。
星期日:你在想什么?
李辛:我是个中医,要出来做事随时都可以出来。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受这些物质上的影响太大了,我也想了解自己是否可以放低对物质的需求,这样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星期日:你怎么看你的选择?
李辛: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有条件可以思考人怎么活得再简单一点,清楚一点,或者再少一点浪费在不必要的、罗嗦的东西上,可以更直接了当一点。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幸运的。
星期日:你指的我们这一代是指哪一代呢?相对于父母上一代吧?
李辛:相对于父母上一代,也相对于现在二十几岁这一代。
星期日:怎么讲呢?
李辛:我觉得父母这一代被格式化比较厉害,程序都装好了,自动升级和不相关程序都拆掉了,对口的端口也没有上网功能。
星期日:你说得好形象。年轻一代呢?
李辛:年轻的一代,可能一开始自己的CPU(中央控制系统。比喻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形成,装了很多插件,APP下载很快。
星期日:你指的幸运的一代,是他们形成了CPU吗?
李辛:还是有不少人形成了CPU。我们现在在讨论的专题,你的博客也在讨论这些问题。关注你博客的这些人,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星期日: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最开始的起点缘于痛苦。
李辛:痛苦很重要,你心脏不痛你是不知道你有颗心的。
星期日:人们需要从痛苦中体会和学习。这也是你的路径吗?你刚刚说,这三年开始不做事了,你是想体会无用,还是……?
李辛:要收一收。
星期日:收什么?
李辛:把精神收回来一些,多照顾一下自己和家人。
星期日:那这些年做了什么?
李辛:2011年到2012年就编了张道长(张至顺道长)的《炁体源流》。2013年把张至顺道长的《米晶子济世良方》编出来。另外也校对了一下《八部金刚》,《八部金刚》主要是一刀在做。还有雅克爷爷的《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看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
星期日:你现在一天24小时是怎么过的?
李辛:早上起来打坐,打完坐或者看会儿书或者收一下邮件,然后吃饭。吃完饭散步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或者爬山,三到五个小时。回来睡一会儿,一般爬山回来就是下午2点左右了,就可以睡一会儿。睡醒了看书,或者回一些邮件。吃晚饭,然后或者散步,如果爬了山就不一定散步了。然后到楼上去,跟父母坐一个小时。
星期日:跟父母坐一个小时会做什么?
李辛:有话就说,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星期日:就往那儿一坐?
李辛:对啊,可以聊天,可以看他们的报纸,干什么都可以。心在那里就行了,这方面现代人很缺乏。
星期日:你是指?
李辛:你们最后有时间能陪婆婆很好。
星期日:没有,我们也很惭愧,只是在医院里面的那个时间陪着。
李辛:起码你们是在那里。这对于一个人内心的完整是很重要的。
星期日:你是指对婆婆还是对我们?
李辛:对任何人。内心完整不是靠学心理学能学出来的,也不是靠某一个专家或者某一个学说能够完整的。
星期日:你说的内心完整是什么样的状态?
李辛:很难形容。相对来说内心比较安定,比如没有太多的缺失和缺憾感导致的更多的想法和评价。这一点很重要,你安定的时候就不会思考那么多了。
星期日:的确是这样。
李辛:当你没有找到的时候,你会用概念去界定它,或者用一个概念跟那个东西对起来。就像我第一次如果见到这个茶杯,我就想这可能是个碗,因为我的数据库里只有碗,这是个思考的过程。
星期日:你几次提到思考,你对思考是怎么思考的?
李辛:如果一个人或者整个社会,都只在用头脑思考和概念的话,人们的内心是很难安定下来的。人们很难找到自己。因为人不是靠概念活着的。
星期日:那人们应该怎么做?
李辛:以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活着吧。
星期日:我看到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你自己在20多岁的时候,心有点不定,你是怎么慢慢地找到心慢慢定下来的路的?或者你找到了什么东西?
李辛:我觉得重要的是你不要把他糊弄过去。其实我们很多问题都是糊弄过去或者回避掉的,对不对?你觉得不高兴,如果你不是马上找个电影或者电视,或者打个电话把不高兴糊弄过去,你可能会痛苦一段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刚才说的,真正活在那里。如果你养成了这个习惯,这个按西方的观念就是叫澄清。需要澄清一些东西。
星期日:这个澄清最开始应该也是从思考而来的吧?但过程就不再是思考了。
李辛:可以这么说。
星期日:你认为每个人都有澄清的能力?
李辛:澄清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这有点像中国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你自己去澄清自己的世界。
幸好我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
正说着,李辛的太太从厨房走出来,端着一碗烧好的红烧四喜烤夫上楼了。楼上住着李辛的父母。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给父母提神的小菜。
星期日:你愿意多说说你的澄清过程吗?
李辛:这对别人其实没有太大意义,这只是个案。
星期日:我同意你说自己是个案,但这两年我也在想,似乎越是个性的东西,越是具有共性。比如,当你心不定的时候,你做什么?你是如何逃避的?然后接下来你又是怎样在不定的状态,还努力地坐下来?
李辛:给自己培养一个习惯。
星期日:我挺想知道你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李辛:现在有一个误解,好像想通过打坐达到某个境界,就定了。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一直处在不定的状态,你不可能真正地安定下来的。我们说的这个定也不是说打坐的时候定就可以了。
星期日:我理解你说的,真正的定是渗透在所有生活中。
李辛:他是一个圆。
星期日:在你看来,澄清地生活涉及哪些因素?
李辛:这件事情从先天来说,比如一个人的意志力,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意志力不强的话,容易被摆动;第二就是一个人的清晰度,你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找到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不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职称考评每个月的报告真的那么重要吗?周围的同事关系群众关系那么重要吗?还是说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星期日:是否能想明白这些,与什么有关?
李辛:跟我们的教育有关。但我不了解这一代的教育,上一代人的教育程序化格式化比较厉害,所以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差一些。但是我觉得你要写的东西是给现代人看的。现代人其实是很自由的。他有更多的选择,他有更大宽裕的时间,财力上也相对充沛,还是会回到一个人如何选择的问题。就像你带了一堆钱去了超市,最后能不能买到你想吃又合适的东西。还是说你没有买到,甚至都没有看到,结果买了一堆没有用的东西,很多人一辈子的生活也是这样的。
星期日:我觉得你说得很好,可是我还是有些不满足。比如,我很想知道,你是如何思考、选择和让自己定下来的。关于你个人的部分,我似乎又同意又尊重。但是我也在想榜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比如,我观察你,说话这么缓慢、安静,我就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辛: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的。你觉得这杯水能解你的渴,你就会想要喝它,不会因为有个伟大的人喝过这口水,你才会想喝它。不是榜样的力量。
星期日:我很认同你。但有时,信息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人很痛苦,但他不知道自己痛苦的原因,也就是说,他可能不知道有这杯水。直到他看到你有这杯水,你也很特别,这杯水他也没见过,他才一下子理解了自己的痛苦。所以他可能需要一个信息。所有的传播,都是给那些准备好接受这杯水的人,我想我的工作也是这样。
李辛:这个在古代叫见贤思齐。你看到那个人就像看到一件好衣服,你也想要。但是,这里还是看你自己,因为你可能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你会忘掉你想要的。
星期日:呵呵,我们终于说回来了。我希望,一些准备好的读者,有机会从你这里见贤思齐。
李辛:好在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这点很重要。
星期日:你说说看?
李辛:就像你从小是把老师的表扬放在首位,还是说你去探索放在首位?最好不要把很多简单的东西,一个人日常生活就可以形成的东西,推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认为一定要这样才可以。
星期日:你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只有打坐、修行才是正路?
李辛:对,或者一定要闭关。这些都很好,但是我现在感觉,不管你是修行的人,还是不修行的人,你首先需要一个正常的生活。
星期日:刚刚我们说到“见贤思齐”,你就不愿意做那个“贤”,当那件漂亮的衣服,让人看一看?
李辛:因为我还不具备那个“贤”,人家找你,你需要回应他。我不是能够一直回应的人。我是闲人,不是贤人。
开饭了,三炒菜两酱菜,佩服!
厨房门再一次打开,李辛太太从里面走出来,笑着端出三道菜:四喜烤夫、炒蚕豆、炒生菜。两小碟酱菜。她一边整理餐桌,一边插说道:只能偶尔贤一下。
看着这三道菜,我暗自佩服。有多少人,家有访客,可以允许自己端出这样朴素的三道菜。看惯了中国人满满一桌子菜,仍说“没有什么菜”的待客之道,知道我这一趟,来对了。
见贤思齐,我可以请贤者告诉我些什么,我也可以不勉强他,只是看看贤者做些什么,怎样生活的。
开饭了。
星期日:我看到你现在还在为一些企业当顾问,顾问是什么意思?要干活吗?
李辛:顾问就是他们有顾虑就给我打电话问我一些问题,我就告诉他们一些我认为我知道的。
星期日:是哪方面的问题,是教育还是医疗?
李辛:主要是公司的方向,还有就是中医方面。中国古代人讲立意很重要,不管画画还是写字、写诗,都要有一个立意。同样做商业,也是要考虑你的立意。
星期日:所以是商业领域的问题?李辛:我会给他们一些建议。星期日:是帮助他们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吗?
李辛:不是这个意思。比如,有这样一个人,他原来想的是他要开一个面馆,最好是三年之后,开一百家面馆,然后上市。很多做商业的人都是这么被洗脑的,尤其是他读了MBA,他可能真的会这样想。但是,他也会犹豫,不知道他应该怎样做?那我就跟他交流。
星期日:让我猜一猜。他给你打了电话,你们聊得很好。电话挂了,面馆没有了?
李辛:可能会有更好玩的东西,你不人为控制的话,水总会流到最低处,填补那个凹陷。
星期日:这个是商业领域的事,他为什么愿意听你的,而你为什么又感兴趣。你的兴趣范围比我想象得要大很多?
李辛:不是感兴趣,我在商业领域也待过。商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商业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纽带,过去的纽带靠宗教,靠传统,现在就是靠商业。就像物流一样,无所谓好坏,全在于人的立意。
你要告诉别人你逃课去哪里,为什么?
午餐时间,我们边吃边聊,没有主题。谈到我们都很喜欢读书,李辛很有感触。
李辛:我觉得西方国家的人自由度相对大一点,我原来带过一些西方的学生。我记得2001年有一个叫托马斯(音)的德国人,给我很大的震憾。当时他已经30多岁了,十几年一直在读书,在日本也待过,又到中国来学中医,学完之后准备到南非去开诊所,救穷人,也救动物。当时我就问他,你的经费或者你爸爸妈妈怎么看?他说他向他们借钱,他就是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再比如有一个美国人叫马凯翰,喜欢东方文化,大学就学日文,研究生时在日本学东方哲学,也学武术。然后觉得还要往前走,就到中国来学中医。这就是黄明雨(立品图书的创办人)经常说的一句话,你刚才说你喜欢实在的东西,不喜欢只活在概念里。黄明雨就说要“活出来”,我觉得他这三个字总结得很好。其实这就是你的日子,这就是你的世界,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就是这样而已。
星期日:其实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但是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概念上,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也很羡慕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但是,有孩子比较麻烦,好像做父母了就有一种责任需要承担。
李辛:主要我这么多年学习的经验,我从高中开始就逃课,大学逃了四年,研究生一边读研究生一边还打零工………
李辛太太:我要提醒你,你每次见记者都说你逃课,你一定要告诉别人,你逃课去干什么啊?
星期日:我不问,我只是“见贤思齐”。
李辛:我是自己读书去了。
星期日:你不读书也没关系。
李辛太太:以前就有记者写他逃课,最后那篇文章看起来像是一个不良少年的改过自新之路,我说这个好像不太对头,所以你要告诉别人你逃课去哪里,为什么?
李辛:我的意思是,真正对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都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东西。而且你摸索出来一个点,就有一个立锥之地,然后在这个锥上慢慢扩张自己的世界,其实不用学那么多的。王崇专访李辛(二)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就做好一只老鼠就行了2014年08月03日B06/B07:心世界稿件来源:新闻晨报□星期日周刊记者王崇
在我看来,未来中国最大的变革可能是那些在体系里面的人,他们还想出来吗?他们能做什么?那是真正的创造力。
■xinshijie1010@126.com
■短信/p>
总第96期
“我读大学的时候,那会儿喜欢看哲学书,当时有一个感触,社会的发展是思想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是思想的进化,这个东西是需要几代人的……这个也是古人很重视的部分,如果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明白这些道理,他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进化就会快一点。我想,我所做的,是在这件事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说这话的人叫李辛,是一名中医医生。现在,他不给人看病了,只是偶尔讲讲课,编编书。
彻底停诊,李辛是想把自己的精神收回来,好好地吃饭,好好地睡觉,照顾自己和家人。
我因为采访,体验了一下他们的午餐和餐后小点。真心不错。我们边吃边聊,聊到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孕不育。
李辛说:“不孕症的比例越来越高,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散是有关系的,一发散离卦里面就空了。子宫就是最里面的一部分。散得太厉害了。女人在古代被看作土地,她是承载的。所以要安静,坤德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女人这个土地一直都是振荡的,热的,那种子种不下去。我们看到的几对不孕症的朋友或者同事,他们都是非常疲劳,非常累,都是把自己转得非常快,等他们慢慢停下来的时候,就怀孕了。”
一个中医眼中的社会生活,有意思!
老鼠的痛苦
在于他认为他自己是大象
星期日:我们之前谈到,真正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东西,而不是老师教的那些。我很想知道,你的决定性的点是什么?你后来找到了吗?
李辛:我有很多点。从概念上来讨论“决定性的点”,就是每个人要接受他自己,然后做他自己就好了。就是我的(QQ)空间里写的,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就做好一只老鼠就行了。为什么要顶一个大象的壳子呢?
星期日:但是人最痛苦的是看不到自己是老鼠啊,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大象。
李辛:所以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
星期日:认识自己好难啊。哲学是否提供了认识自己的途径?
李辛:主要是我们的教育和生活,没有提供足够的自由、独立思考的空间。因为它想快速地让你成为第一名、第二名、小队长、大队长、三好学生……你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但实际上我们这些东西——比如你把我们的对话登在报纸上,现代人看一看会觉得不错,“这道菜有点胡椒粉”,过后他还是吃他的菜去了。
星期日:我最开始写两个专栏时(“儿童中心”和“心世界”),也有这种感觉;写到第二年的时候,有一种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感觉,尽管写得也不错。感觉周围的大多数人,还是在用习惯的方式对待孩子,解决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不同场合,都能收到读者的反馈。比如有一次我去办护照,轮到我去窗口办理的时候,突然办理的警官问我,你是不是《新闻晨报》的王崇?我吓了一跳,还有些不好意思。我问她,她是怎么知道并且能认出来的?她说她看我的专栏。可是报纸上的名字和照片和现实中的人还是很不容易对上的。她说她认人很准的,“你不要忘了我是警察”。还有一次,我去社区医院,那个医生看了我的名字后,就问我是不是报纸上的“王崇”。这样的反馈多了,我就开始思考了,这样的反馈不仅仅在于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我的认同,而是大家表现出一种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强烈和深入的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阅读报纸是他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所以,我也一直与我的领导聊,新媒体再怎么发展,人们依然需要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我们媒体工作者的努力就是要办高品质的报纸。我和我的同行只是投递员,读者是否能收获到他们所需,还得看机缘,他们得自己修通这条路。就像今天我与你对话,我们无法保证读者一定明白李辛到底要说什么?或者明白了以后一定会有多少改变?但我能感受到,人们真的是非常渴望这一类的文章。我看到你的文章,特别兴奋,觉得以这样大众化的语言,帮助成人从儿童的疾病中去思考,把治疗和教育说清楚了。
李辛:其实从养育孩子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孩子的原因,父母才愿意改变,愿意学习。
星期日:我自己也是借着孩子的出生,接触新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学习,慢慢就改变了我自己的生活和看世界的眼光。
人是可以喘口气的吧,
为什么不跳下那个传送带?
李辛:再喝点酸梅汤吗?
星期日:好,真好喝。这些菜从买到洗都是你(李辛太太)自己吗?
李辛太太:李辛参与比较多的。
李辛:我是背菜工、洗菜工和洗碗工。
星期日:你们买菜方便吗?
李辛:我们小区对面有一个生态小店,很方便的。
星期日:这些菜都是有机的?
李辛:据说都是有机的。
星期日:刚刚进小区的时候,我在想,这里住着两个这样特别的人,不知道你们的邻居是不是知道?
李辛:我们说我们是编书的,因为他们很好奇我们不上班。我们俩总是形影不离,长得也像编书的。
星期日:你现在不看病了?
李辛:我这三年没有看过病,最多人家写信问我,我用邮件回答。
星期日:那你就只给父母看?
李辛:我父母基本上不需要。我爸爸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学中医,现在也学了20多年了。
星期日:天啊,还可以这样?
李辛:对,所以什么《温病条辨》他都看过,一般的病他开个方子就好了。
星期日:你给他打几分?
李辛:如果他现在去外面出诊的话,一般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辛太太:再来点饭后甜点。
星期日:还有饭后甜点?
李辛:对。
星期日:甜点会触动我,我大概脾不好,脾不好的人特别想吃甜点。
李辛:还有五根台湾的青芒果干。
星期日:不上班不对社会有贡献?
李辛:人是可以喘口气的吧。为什么不可以休息一下呢?为什么不可以跳下那个传送带,自己走一走呢?
我1995年就辞职了,2002年10月份开始做回中医,之后每个礼拜最多上四到五个半天。所以,2001年到现在我没有上过全职班。
星期日:似乎这个工作状态,已经是很放松的节奏了。现在,全部都停下来,你是怎么想的?
李辛太太:我来说一下。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节奏。李辛的节奏挺有规律,差不多是12年一个周期,慢节奏九年或者十年,再快节奏两三年。每个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一直在一个比较快的节奏里转,然后等到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不得不停下来,才会慢下来。李辛是比较自主性地调节自己的节奏。比较慢的节奏多一点,然后慢到最低谷,这个阶段在内部会有一些累积,然后再会有一个高点,在这个阶段,他可能会积极地做一些事情。一段时间后,又是一个比较长的修理自己的阶段。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而且在社会上的功能不一样。
李辛:每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做对了事情,老天会照顾好你
星期日:这个壶真漂亮。
李辛:这些全都是朋友送给我的,不同的朋友。
李辛太太:这一套茶具是五个不同的朋友送给他的。我们家的东西很多都是别人送的。
星期日:是你们开菜单,然后别人说想送礼物,你们就告诉他们?
李辛太太:我们之前住在上海,那里的不少东西是朋友们送的,比如有个朋友要搬回台湾了,就把他们的电热地毯送给我们,有个朋友要回美国,就把他们的茶杯送我们了,前一个业主是日本人,把电视什么的都留下了……好多东西,我们不用买什么。
李辛:我们搬走的时候,我们又送给了别人。
星期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儿童教育和中医的关系?
李辛:我的第二位中医老师是宋祚民先生,他是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的创始人,也是中医儿科领域的元老,他今年90岁,还在看诊。所以我的病人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儿童。用中医的方法帮助儿童退烧是很快的。
星期日:一副药就可以了?
李辛:或者半副药。还有那种输液输了很长时间,又退不下来的。我治过的最小的孩子出生才50多天,医院给她输液输了30多天,高烧退不下来,全家都要疯掉了……这一类儿童病治得比较多。
星期日:在大量的案例中,你发现了什么?
李辛:治多了以后,你能发现小孩子的病比大人要简单,一个是饮食的问题,再就是生活节奏,这两点是最主要的问题,爸爸妈妈精神状态不好,干扰到孩子,或者是忽略到孩子了。
星期日:这个观察很有意思。
李辛:我看诊的时候病人比较多,需要提前预约,所以我当时的心态是希望治好他们的病,也告诉他们一些道理,他们明白了以后,就不需要再来找我了。如果他们不明白道理,等这个病好了,过一段时间那个病又来了,虽然每次来的病名字不一样,反应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体质上的一个基础,而体质上的基础又来自于不恰当的生活,或者是意识上的一些不恰当的选择。这么一来,我发现一个个看病的效率比较慢,2006年我开始讲课,这个方法比较有效率。原先我一个上午最多看12个病人,有些观点我要跟12个人讲12遍,那为什么我不一次讲给100个人听呢?
星期日:效果怎么样?
李辛:那会儿我在上海办学堂,听我讲课的那些学员,在一到两年内基本上都不用来找我看病了。包括他们的家人和小孩都不来找我看病了,因为他学会了自己调理自己。
星期日:你成功了。
李辛: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为什么选择小孩,刚才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也讲过了,小孩能促使家长改变。家长你跟他讲,少吃一点多动一点,或者少想一点,他不一定听;但是一件事对孩子很重要,他就变了。这是一个窍点。
星期日:慷慨的医生,都要被饿死的。
李辛:这个我不担心,你做对了事情,老天会照顾好你。
寻找意义
比扩大内需厉害得多
李辛:我读大学的时候,那会儿喜欢看哲学书,当时有一个感触,社会的发展是思想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是思想的进化,这个东西是需要几代人的。爸爸妈妈是这一代人,那么作为孩子他的起点就在那里,上边也有一个天花板。这一代人再努力一点,他孩子的起点就高一点,天花板少一点,或者更高一点,所以真是要一代一代地去努力。这也是古人很重视的部分。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明白这些道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进化就会快一点。我想,我所做的,就是在这方面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星期日:其实你是在做教育。
李辛:这两年,我以讲课为主,教一些有临床基础的医生,我现在在欧洲就是给一些专业的医生讲课。
星期日:讲什么?
李辛:讲中医,讲怎么看病,怎么提高他们的治疗效果。
星期日:你希望在中国也是给临床医生做专业培训?
李辛:我会慢慢往这方面发展。其实我在准备“这些菜”,也在等这些“吃菜”的人,等他们来。
星期日:医科大学的学生不是你等的人吗?
李辛: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太一样,像我的师妹,博士,毕业八年在北京一个医院挂号费3块5,每天看四五十个,你觉得她有精力和兴趣提高自己的疗效吗?
星期日:还有3块5的?
李辛:我的另外一个好朋友,跟我一起写书的。她原来学西医,后来学中医,在瑞士看一个病人是100瑞士法郎。但如果没有病人,她一分钱都没有,还要分摊诊室租金。我从2002年开始,也是没有基本工资的,什么都没有的,我看十个病人,那我就有50%的挂号费,开药是一分钱提成都没有的,这样才有提高疗效的迫切性。这在某个方面是生存问题。中国的情况确实很不一样。
星期日:我理解了。但医生不是都很想把病人治好吗?
李辛:对,医生都想把病人治好,但迫切性不同。很多事情取决于迫切性。
星期日:所以未来就看医生是不是愿意走出来?
李辛:对,这个可能是未来中国一个最大的变革,就像今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40岁的公务员出来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是未来30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原来在体系里面的人,他们还能出来吗?他们还想出来吗?他们出来能做什么?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还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立足点。不光是公务员,如果各个领域的人们都能不仅仅关注于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保障,更多寻找对自己和大家都有意义的一个状态,这个力量一释放那就不得了,这个国家的力量就很大了,那个比什么扩大内需要厉害得多。那是真正的创造力。这才叫发动群众。中国其实空间是很大的。
星期日:是人重新做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李辛:非常之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一个是教育,一个是相对合理的社会的管理模式。教育很重要。
不孕症、洗衣机脱水桶和外求过度
李辛安静地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说到中国的力量和空间时,眼神里透着坚持和乐观。
确切地说,是喜悦和期待。
这个人,有意思。
星期日:我对你架子上的瓶瓶罐罐很好奇,这是你们在做研究吗?
李辛太太:那是李辛的中药,李辛有时候喜欢在家里搞点药吃。
星期日:呵呵,李医生是在家里炼丹吗?
李辛太太:都是一些常用草药,蒲公英、车前草、桑叶、四君子什么的,还有我们从欧洲带回来的药茶。
星期日:说到药,我想到很多人为了要孩子,吃很多药,进行很多人为的努力,这个现象现在很普遍。中医怎么看要不到孩子?
李辛:很正常,人生八苦之一:求不得。古代讲,要孩子除了生理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有因缘。
李辛太太:当一对夫妻生活、工作的频率过快、过高,就像洗衣机的脱水桶,离心的,最里面是空的。人的子宫是人最最里面的部分,人要是老追求外在的好,里面就越来越空,孩子想要钻到这个最深处的子宫很困难,即使进来了也呆不住。
现代人相比以前,不孕症的比例要高很多,这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散状态是有关系的。发散过头了就是离卦,里面就空了,这不仅与子宫有关,跟整个身心都有关系。
李辛:尤其是女人。女人在古代被看作土地,她是承载的。所以要安静,“坤德”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女人这个土地一直都是振荡的、热的、没有能量的,那种子种下去也是没有用的。
李辛太太:我们的一些受不孕症之苦的朋友或同事,都非常疲劳,非常的累,都是把自己转得太快了,结果等她们慢慢停下来的时候,她们就怀孕了。
李辛:喝完这点茶,我们去湖边。
星期日:我借着工作的机会跟你们一起生活,过个半日闲。你们每天的生活,都是有固定的规律吗?
李辛:我们的节奏,就是饿了吃,困了睡,有精神再做点事。
星期日:怎么到你那儿都很容易,现实生活好辛苦啊,饿了谁烧?吃啥?孩子谁接?……
李辛:我们一般晚上会讨论第二天吃什么?
星期日:每天晚上都讨论吗?
李辛:对,因为我比较贪吃,所以每天的吃都小小规划一下。
李辛太太:两个人的生活很简单,三个人就要考虑很多了。
李辛:早上是吃粥,吃饼,还是吃面,或是外面吃,我们都会商量。
星期日:那挺好的。你们今天早上吃了什么?
李辛:吃的是香蕉饼。
星期日:也是你太太做的?
李辛:饭都是她做的。
星期日:香蕉饼都能自己做?我看你中午还弄了一碗菜送到楼上去(李辛父母住在同一栋楼)?
李辛:我们常常交换好吃的,老爸老妈有好吃的,会拿下来一点点。其实不是给对方吃的,是给对方提提神。
李辛太太:对,他们很高兴。李辛对长辈特别好,我的爸妈已经去世了,现在又有一个机会跟长辈建立这么好的关系,真的非常好。
星期日:她这么夸你(李辛),你什么感觉啊?
李辛太太:他会很受用呗,人都喜欢别人夸的。
李辛:不过我和爸爸妈妈确实很好。
李辛太太:对,很少见得好。公公婆婆对他的教育,也是中国人里比较少见的,属于鼓励型的,他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挺好的,挺相信他的,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我爸爸妈妈给我的环境,现在回过头去想,其实也算比较宽松的,但是相比公公婆婆给李辛的环境,还是管教比较严,制约多一些。
星期日:我也在想,如果一个儿子,有着一手好技艺,住在楼下不上班,父母还不把地板敲穿了。
李辛:刚开始,他们也会觉得奇怪,有钱不挣,事业可以做大却停下来,为什么?我就对他们说,都辛苦十来年了,可以休息几年了。
李辛太太:我公公婆婆都比较放松,看得远,他们可能一开始心里会嘀咕,但是不会唠叨。包括我们现在还不想要孩子这件事,他们也至少理解一多半,另外一小半是因为有点担心我们老了以后谁照顾?所以,他们平均一年提醒一次,每次五秒钟。这样的父母很少。包括他们下来的时候会先敲门。
星期日:他们对界限是敏感的。
李辛太太:互相尊重。他们没有觉得是爸爸妈妈,就直接进来。
星期日:那真的是很难得。那你们担心自己老吗?
李辛:问她(李辛快速地用右手指向坐在右边的太太)。
星期日:你今天右手用得特别多。
担心和心想事成
李辛太太:我比较不担心,我爸爸妈妈中年才结婚,当初我妈妈想要生我的原因,是希望老了以后有人帮她养老送终,当然这个心想事成了。而我呢,一直觉得,我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而且,我希望自己还有多余的精力,可以照顾别人。所以因为需要养老送终才要孩子,这样的想法在我这里可能不会发生。
星期日:你这么确信,你怎么保证自己的未来?昨天晚上,我和我的爱人在医院里照顾婆婆,看到医院抢救病房的景象,实在话,都没办法踏脚进去。我在我的同事圈里说,我发誓要让自己永远没有机会进入这样的环境。真是太恐怖了。
李辛太太:那你就不会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星期日:肯定不会。
李辛太太:在我妈妈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我跟她商量好,即使以后出现什么问题,也不送医院。当时周围的人是不理解的,我也确实有一些压力。但因为我们多少了解一点人在临终时的真实状态和需求,这和现在的医院里给的照顾不太一样。
李辛:她妈妈是西医。
李辛太太:我妈妈后来没有送医院,是在家走的。临终关怀的常识,网上有一篇文章:临终关怀知识——给生命最后的安详。
李辛:了解了就可以有合适的选择。
李辛太太:自己有能力选择更好的。假如我希望自己照顾自己,希望可以不用别人的力量来照顾自己,那就有可能,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能够自理地活到最后。
自理不就是自己给自己做家务嘛,慢悠悠地做家务,其实是很大的享受。等老了,我可以再慢一点,再不慌不忙一点。等时间差不多了,自己最好能知道,先整理干净,然后走人,免得麻烦别人太多。
李辛:做不到的话也会有其它办法。这是社会制度保障的问题。大家恐慌养老的问题,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是因为制度一直都没有稳定。我们和朋友前段时间还在聊,有条件自己开个养老院。
星期日:你啥时候开啊?需求很大。
李辛:这个可能是很大。如果我不想开养老院,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养老院。全世界那么多地方。
阅读练习:这一段采访非常有趣,看上去是一个闲聊,其实李辛和太太谈了很多重要的观念。我们很多人活在恐惧里,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这个担心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也印证了李辛的观点:心不想,事不成。所以,看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和信心,练习新的观念。
练习:想想你想要什么?你是否可以相信你想要的会得到?你是否有勇气全然地信任你的想法,而不是表面相信,内心担心?
如果你是一个老年人,你想要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你是否相信你想要的,就会得到?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舒服地离开此次生命旅程?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采访,也是一个重要的练习。
王崇专访中医李辛(三)每个人做好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2014年08月10日B06/B07:心世界稿件来源:新闻晨报□星期日周刊记者王崇李辛是个中医,他给人看病,但不希望人们一直生病。于是,他给病人讲课,希望他们健康不生病。而他自己在生活中,实践着他的健康生活哲学:平静而不费力地活着。这些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去采访他,去他们家,与他们夫妇共度几日,吃好吃的,聊天。我们聊到年老,聊到疾病……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希望我的采访也可以帮助大家启动这样的思考,然后好好地吃,好好地睡,慢慢地活着。正如李辛说的,每个人,如果能做好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是我采访李辛的真正原因。在我看来,未来中国最大的变革可能是那些在体系里面的人,他们还想出来吗?他们能做什么?那是真正的创造力。■xinshijie1010@126.com■短信第97期什么是有价值的,需要自己去分辨星期日:很多人会认为,不费力地活着很不容易,因为现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考虎。更直接地说,人们认为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和担心,你怎么想?李辛:我觉得很多东西其实是不用考虑的。比如说我到现在都没有医保,也没有劳保,也没有什么三金。我的很多朋友说,因为我是中医,而且是比较好的中医,所以可以这样。但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都是这样的。我在三十几岁之前,都还没有什么人知道我,我都是主动求着给别人看病的:“我给你开个药方吧,好不好?”。什么是有价值的,是需要自己去分辨的。一开始就没有浪费时间,以后就一直不用在这部分浪费时间了,这也是个心理学的问题。把主要精力简单地放在不多的几个目标上,可能收获会大一些,而且不会太费力。星期日:你多次提到心理学,你后来专门去学的心理学?李辛:我研究生读的是心身医学。星期日:心身医学?李辛:心身医学是1980年代末从美国开始的一个新的学科,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因为社会心理压力导致躯体的一些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痛经、甲亢、偏头痛、皮肤瘙痒等一类问题。另外,我当时还自己报了中科院的心理函授,中科院那时是中国比较早开始有心理学培训的,我把那些书都看了一遍。读书期间,也看了一些西方心理学的书。我从2000年研究生毕业开始,做经典心理分析咨询。星期日:是别人给你做?李辛:我给别人做。就是不开药,也不借助那些量表,通过交谈,进行分析。星期日:是精神分析吗?李辛:可以说是经典精神分析。星期日:你怎么又对心理学感兴趣了?本来学的不是中医吗?李辛:我大学的时候就对心理学感兴趣,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还有一些哲学书。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正好全国中医院校开设这样一个心身医学专业,我就读了。那是1997年,当时学的时候还属于很冷偏的科目,我周围的人都说这个太偏了。等2000年我毕业的时候,开始有人说这个好像不错,到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心理学一下子热起来了。星期日:这个就是你一直提到的心身医学?李辛:是的。我的QQ空间上有一篇文章,是我在交大MBA的讲座,叫《现代人的压力与管理》,就是讲心身医学的。星期日:所以你是一个不错的中医,还是一个不错的心理学界的实践者?李辛:不能这么讲。只能说作为中医,我也运用心理学帮助病人。我只是在病人需要做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时候,才进行这样的诊疗。另外我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打坐,也开始接触佛法、道家等传统文化。佛法对人的心念和心理方面的解析很透彻。所以当时是透过中医、心理学,还有静坐,来帮助病人。星期日:我看到你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一段时间,你不先给病人看病了,而是直接教他们打坐?李辛:对,是对心理病人。当一个人非常混乱的时候,你跟他花一个小时讨论问题一点用也没有,既浪费他的钱,也浪费彼此的精神。我没有光是坐在教室里听课星期日:我听着非常羡慕,你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医,然后又是心理学又是佛学又是打坐,怎么好东西这么大密度地一下子都来了。李辛:因为我没有光是坐在教室里听课。我自己去学重要的东西。星期日:我知道很多人也没在教室里听课,但是没有那么幸运。李辛:我大学三年级碰到了我第一个最重要的老师,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太极高手,也修佛法,读过《道藏》,自己有一个中医研究所。星期日:太难得了。李辛:对,当时见到他,我在想,还有这样的人啊?!星期日:真好。现在这位老师还在吗?李辛:他现在在美国。上午给人看病,下午讲佛法,专门看那些在美国医院里治不了的病。他很有意思,20年前,他是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去的,当时是可以留在斯坦福大学的,但他出来了,自己走自己的路。星期日:这个老师挺了不起的。李辛:对,那会儿我20岁他40岁。星期日:他在理念上是现代人,但是他传统的修养又那么好。真是太难得了。李辛:这样的人其实很多。星期日:可能这扇门以前没有向我打开。好像到2010年以后,这样的信息才开始多起来。说句题外话,我实际上很早就拿到你的电子邮箱了。当时我直接打电话到你曾经工作的地方,我问李辛医生什么时候出诊啊?他们说,他去游学了。我说怎么能联系到他,他们就把你的邮箱给我了,我记在一个小纸片上。但是,我好像不知道给你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开始,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再一次找人要来你的邮箱一看,这个地址好熟啊,和我以前抄过的一样。而且邮箱的名字有点像日文。李辛:我问过日本人,没有这个词。星期日:你也认为它有点像日文?李辛:读起来像是“傻乎乎”。星期日:原来是你自己编的一个密码。李辛:对。公私不对立星期日:现在谜底揭晓了,如果我最初拿到你的联系方式,说我很想见你,但不知道问你什么,你肯定不会见我。李辛:你后来写了一封信,你看过我的文章,你了解我,你又把你的文章给我,我们俩互相了解了。星期日:那是因为我有工作上的理由。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这是在假公济私吗?李辛:公私兼顾是最好的。我们做事情,可以看看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顺应内心的,或者说在生活中,自由度有多大?因为我们过去“公私”的概念,蒙蔽了很多东西,一说到公就与私对立了。其实,这里面要留意心的感觉。难道你不是在做你自己的心喜欢做的事吗?星期日:我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老有这种感觉。李辛:你是一个很认真的人,道德感强。星期日:这其实挺让我困扰的,我做事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发心,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工作。李辛:你的心是清明的,思路也是清晰的,情感也是正常的,真挚而且平静。所以你在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澄清的过程。星期日:你这样说,也让我想着昨天晚上的经历,也有类似的困扰,不过一切都还好。昨天晚上婆婆的情况非常危急,护士给她吸痰,一下子她的脸色就变了,没有呼吸和心跳了。然后医生的自然反应就是抢救,当时我们没有经验,就呆看着医生为婆婆抢救,插管子。因为尽管我母亲已经去世了,但她最后是在家里离开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家人,都折腾得很少。李辛: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人虽然走了,精神不痛苦星期日:对于医院医生的抢救,我们没有什么经验,我心里是接纳的。所以当时先生、他的父亲还有我,三个人没有任何人阻止医生这样做。但看到医生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将婆婆抢救回来,婆婆的身上、嘴里都插了管子,特别痛苦。我们就问医生,接下来他的治疗目标或者是治疗方案是什么?医生当时说,婆婆被救过来以后,慢慢地会感觉非常不舒服,但可能这个过程也持续不了多久,然后需要切开喉咙插管。当时我们听到医生这样说,脑子好像一下子清明了起来,先生和他的父亲就当即决定,不要去做这些事了。李辛:对,因为再下一步就是呼吸机。除非你一开始就告诉医生说不要到那一步,然后需要签字。星期日:所以今天凌晨,当我和先生还有他父亲处理好一切后事,在回家的出租车上说,我对先生说,我很佩服他和他父亲,面对那样一个突发事件,果断的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李辛:这个在我来看是对的。星期日:你为什么那么确定?李辛:我大学在医院急诊科实习的第一天,刚到班五分钟,就开始抢救病人,给他做人工呼吸,打肾上腺素,然后是人工心脏起搏,最后病人还是走了。整个过程我就是不停地在那里按。那个时候还没有气管切开,还没有普及呼吸机,全国都没有几台,再后来就多了。我们有时候到重症监护室看一些很重的病人,你知道呼吸机是可以维持很久的。李辛太太:对于已经处于临终状态的人来说,它延长的不只是生命,是痛苦。星期日:用机器帮助或者说代替人呼吸。李辛:当事人会很痛苦。因为人离世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人走的时候,其实他的神志可以是非常清楚的。简单地讲,有的人肉体走了,在某种程度上,精神也就解脱了。有的人肉体走了,精神还困在那里很痛苦。人真要走的时候,感觉是很灵敏的,那个时候让他平静地走比较好,如果再插东西灌东西,痛苦会很大,而且在干扰整个自然的过程。所以,以你现在的状态,可以推断你婆婆的状态挺好的,她是平静的。因为人和人是有感应的,人不在了,那个感应还在,包括空间的气氛也完全不一样的。像她(李辛太太)妈妈去世前,有一年的修行。李辛太太:我爸爸去世和我妈妈去世,我心里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星期日:这两年我的经历很有意思。我母亲去世前几天,我一个在外地的、没有见过我妈妈的朋友——她是我非常好的知已,突然打电话告诉我说,你妈妈要走了。我就到我父母家去,告诉我爸爸,妈妈今天要走了。那时候,尽管母亲病得很严重,但她什么时候离开谁也不清楚。那天我告诉爸爸这个信息后,母亲在当天就走了,我们平静地把她送走了。去年,我先生的叔叔也生了病,有时先生的父母会暗示我们要去看望。有一个礼拜五,先生说他要去看看叔叔,那时候叔叔状态还可以。他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就说,我感觉一下,我如果一起去,是因为人际压力,还是我确实想去。结果那天我没去。我感觉到有一些必须要去的压力。我先生也没去。隔了个双休日,星期一我们俩感觉了一下,没有压力了,就各自背了个双肩包去了。去了以后叔叔见到我们,我们和他说了一些话,他就走了。昨天晚上也很奇怪。因为婆婆是急症住院,而我今天要来这里出差,就把孩子托到亲戚家。晚上八点多了,我本来是要乘地铁回家的。我和先生说好,我回家,先生去医院陪母亲。出了亲戚家,我就在想,我要不要去医院转一转,那时先生还在家里睡觉,因为要值夜班陪护。我的脚就向医院方向走去,到了医院,跟公公聊了聊,然后陪陪婆婆,大概晚上十点左右,我觉得该走了,再不走地铁都没了,这时先生也来医院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就发生了吸痰的意外。这几次的经历让我很诧异,怎么好像我们都知道别人要什么时候走。李辛:你的潜意识知道。星期日:但我不知道,三次的经历我感觉都是糊里糊涂的。李辛:但你的内心还是知道的。星期日:我内心知道我是要去?还是不要去?李辛:你去了,说明你的内心是知道的。需要学习放松和不在乎一些事李辛太太:可能因为你的潜意识非常清晰,收到了讯息,但你的头脑不知道,所以你自己分辨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你做的行动是正确的。星期日:那我如何让我的潜意识更清楚一些呢?李辛:你不要太过投入忙碌地去学习和工作。相对来说,头脑就是要做事、判断,要符合社会标准,按照时间完成……这就是头脑。你过去应该过得比较紧张,比较辛苦的。但你是直心人,潜意识没有被蒙蔽。星期日:一个家庭,每个月要还贷,要吃喝,又有了小孩,一个人如果不太管,另一个人就很辛苦啊。李辛:这个也跟性格有关系,你本身是很认真的人。星期日:我看到你(李辛太太)在笑,你们家也是这样?李辛太太:对。以前我会觉得,怎么好像我一直在做事,他躺着的时间多。后来我发现,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不要那么在意,或者说放掉一些事情,这个对于过度认真的人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调节。我们认识快十年了,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我差不多就开始调整自己,学习放松,学习不在乎一些东西。我们在一起是一个平衡。我大概让他学习了需要留意一些比如家里的环境什么的,这些他平时看不见。几年前,我们搬家到上海的新房子里去,当时东西很多,大部分是我爸妈留下的,一时处理不完,五吨的卡车全部装满了,卸在客厅中间,满满腾腾的一大堆,我看着那一大堆东西正在犯愁,他在一边满心欢喜地说:我们家好干净啊!星期日:这说得太好了。对着一堆东西能说家好干净。李辛太太:他可是由衷的!星期日:你真的是嫁了一个特别的人。李辛:我们新房子的气比较干净。原来我们是租房子,年代偏久。虽然打扫得很干净,那个气有点浊。我们新搬的那个房子建了没几年,原来的业主每个月只来中国一次,一次就只待一个礼拜。那个气很干净。星期日:所以你说的不是她(太太)注意的。李辛太太:我跟他不在一个频道。星期日:他看到的是别的。李辛太太:对,我看到的是一堆五吨卡车里出来的东西,我被它们抓住了。……李辛:我有个提议,现在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如果今天还有必要见面的话,晚上可以到湖边喝喝茶或者再聊聊天。感觉稍微空下来会比较好。星期日:我对湖边很感兴趣,只是有些担心,太打扰你们。李辛:你来我倒是有准备的。星期日:所以还是打扰了。李辛太太:呵呵,准备好被打扰。星期日:准备接待是怎么一个状态?李辛:就是今天不安排别的事情,这个时间就是给你的。星期日:我也希望保持你们的节奏。李辛太太:他一天只做一件事情。我们先休息一个半小时,然后碰头去水街。那里都不用买门票和茶水,坐在亭子边的地板上就能看到很好的风景。星期日:我很好奇,你们墙上挂着2个准备好的包,是可以拿了就走的吗?李辛太太:是的,包里装着垫子什么的。星期日:这个办法很好,是一个固定功能的包裹。也是让头脑退下——不动脑筋——的好办法。一会儿见。来吧,喝茶吧有趣的对话,突然中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追随感觉,回宾馆睡觉。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碰头,见面,跟随李辛夫妇来到免费的湖边。说句心里话,我爱这样的小城市。湖面平静人稀,又赶上下小雨。我们在户外坐下,李辛夫妇各自从包时拿出自己的东西:一整套完整的功夫茶具、茶、大号保温壶、葡萄干、小饼干、碳烤乌梅汁……李辛熟练地洗茶、倒茶,我就在一旁等着,安心地被他照顾着。这是令我非常意外的。外出采访,被受访者细心照料。被好好照顾的感觉真好,头脑的不安此刻慢慢退下,谁不想过好日子呢?“来吧,喝茶吧。”李辛把一切都弄好了。李辛:这些杯子我在上海很多年也没用,那会儿我忙着看病和讲课,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些茶具都是我到了常熟才用的。李辛是我第一个长时间采访的中医,也是开始慢慢交往的朋友。他的专业和细心常常让我意外。坐下来,李辛太太给了我一个小瓶子。是朱砂。让我用来为昨晚婆婆去世压惊。李辛:你(太太)冷不冷?李辛太太:不冷。你可以在睡觉前抹(朱砂)一点点在印堂上。星期日:那样睡觉就可以安神了。李辛:这个在我的博客里都写了。星期日:好,我体验一下。你下个月去德国讲什么?李辛:德国其实是因为朋友在那里,他们有一个文化学会,德国汉堡是中国人比较多的城市,而且,在那里感觉大家心意相通。他们想了解一些中医,我去讲儿童健康方面的内容。我们今年去欧洲的重头项目是徒步,我们和朋友说好,要去法国徒步一个月,计划走730公里,从法国中部走到西班牙边境,每天平均要走25公里。门口挂的那两个包就是到时候要背的。星期日:已经准备好了?李辛:早就准备好了。我们走完以后,再回到里昂,在里昂会有四天时间给那里的欧洲中医讲课,再到瑞士去讲一次课,然后就回来。星期日:这样的行程安排是你们自己参与安排的,还是听凭邀请方安排?李辛:看因缘,然后我自己安排。我们俩前段时间就训练从家里直接走到湖边。然后再走回去。冷吗,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搬到房子里去。有点冷,坐久了不好。李辛太太:还能坐半小时。李辛:没必要。星期日:给家长上的中医儿童课,会教他们怎样在生活里照顾自己吗?李辛:先讲一个基本框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精神和生活的关系,家长跟子女的互动、互感。今年去德国,重点会讲一些具体的病,以及具体对治方法。星期日:具体的病是指?李辛:综合讲一下普遍的问题,比如感冒中医是怎么看的,怎么处理。一些基本的思路。星期日:专门针对儿童的。李辛:对,儿童的睡觉不好、害怕啊……不行,这里太冷了,我们得进去。星期日:听医生的。冷了坐久了不好,没必要看中医如何保护自己,避风冷,保温度,这个对话最能体现:“冷了坐久了不好,没必要。”我们于是又换了位置,进了湖边的室内茶室。小杯子小碗小点心又都收起,然后再铺开。都是熟悉的身手。星期日:我很想了解这样几个部分。一个是,你眼中观察到的儿童是怎样的?你给家长的建议主要的方向是什么?他们听了以后,生活有哪些改变?这些可能涉及到中医“治未病”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关于你的想法和你的生活。以我所经历的为例,早上坐汽车到这儿,然后中午你在家里接待我们,招待我们吃午餐,然后来到这里。我觉得这是你个人实践你所说的很好的证明。一个人说什么是一方面,但他怎么去做的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足够幸运,你还到了他们家,看到他们夫妻是怎么吵架的,甚至于他们吃什么,他自己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然后你发现他说的和做的是吻合的,这其实是最难的。这个部分我正在享受着。李辛:你问,我就讲嘛。只是别变成一个典型,成了某种时尚人物。星期日:你看我的人物专访写得像不像“时尚人物”?李辛:我看到你采访米凯拉(德国医生,教育家;瑞士歌德大殿人智医学部负责人),我觉得还可以。家长能这样做,就是言传身教星期日:谁喜欢时尚人物?米凯拉愿意当“见贤思齐”的人。李辛:她站出来了。我还没有准备好。我愿意发声,愿意把我自己的体会告诉大家。但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只能说把我自己做好就够了。每个人做好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做一个正常人、一个平常人,我们把平常人的部分都注意到、都做好,很多东西就已经很好了。星期日:怎样才算“正常”、“平常”?李辛:先认识自己,愿意花时间跟自己相处,愿意思考一些东西,愿意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学习不要轻易地滑过。然后,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去选择,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对自己真诚一点。喜欢的就去追求,追求不到也没关系。不喜欢的就说出来,能忍受就忍受,不能忍受就避开。每个人先做到这些就可以了。先做到古代人说的“独善其身”,或者说“慎独”,这很重要。如果一个家长能这样做,那就是言传身教。一个家长这样做,她(他)生活当中的“振荡”肯定要少很多,她(他)也不太容易被外界所引动,即使有对比,她(他)也不会被干扰。她(他)心里会很扎实,会有一个立足点。有了这个扎实的立足点,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应对。有点像《长江七号》(电影)里说的:我们是穷,但是我们不偷不骗不抢。这就是心里扎实的状态。这跟你穷不穷、有没有学历没关系。这就是我说的“平常”。王崇专访中医李辛(四)关于一个人的基本问题:你是否拥有一个理性的心灵2014年08月17日B06/B07:心世界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星期日周刊记者王崇
采访中医李辛,不仅因为人们关注中医,关注健康,关注儿童。我们关注一切与生活,与人有关的话题。
在报纸的两端,读者、记者、李辛,有着共同的生活境遇,很多问题激励着我们思考,体验。
然后,会是什么呢?
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
如果我不花钱,不把所有的技术用上去,别人会觉得我们没有尽力
星期日周刊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我们聊到做一个正常人、一个平常人,你想到什么?
李辛:每个人真实地生活,接受自己。如果身体不好或者学历很低,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选择:我们可以锻炼,或者可以继续学习。有的人天生残疾——我的朋友、我的老师好几位都是这样,但是他们接受这个现实。人生有360度,这部分不能发展了,可以去发展别的。我学不好英语,那可以去学体育,或者可以画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达到跟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或者某一个群体一样的标准,这个就不健康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这样生活,他会具备一个理性的心灵。当一个人具备理性的心灵,在面对所有信息和选择时,他会很自由、很独立。
星期日:一个理性人。
李辛:是的。一个理性的人,当他送长辈去医院看病或抢救时,他不会过度关注这个念头:“别人会评价我,我必须尽力花钱。”
上个礼拜我碰到一个朋友,他的烦恼就是:“如果我不花钱,不把所有的技术用上去,别人会觉得我们没有尽力。”但是一个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家人是否有必要接受这样的治疗?这个过程是否会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
星期日:理性的心灵帮助人们选择。
李辛:具备理性的心灵,会在我们遇到问题时更清晰,比如要不要结婚?要不要买房子?送孩子去哪个学校?甚至仅仅是买还是不买这件衣服……这些就是关于一个人的基本问题:有没有一个理性的心灵?有没有自由选择的意志?有没有选择的勇气?有没有行动力?这些实际上是人,不管是现代人、古代人或者野蛮人正常生存的基础。
星期日:如果人们具备这样的生存基础,那我们的社会会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李辛:如果具备这个基础,那么他学不学医、读不读书都不是第一重要的。他做木匠肯定是优秀的木匠,他做任何东西、学任何东西都能做得很好。他(她)会是一个好父亲、好妈妈或者好孩子。
这是关于人的基本的东西。这也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应该在这个点上来努力。这也是医生基本的思考,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不是只是给病人开药、检查,让病人下次再来。这样医学和教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对医生来说,他很大的职责是教育和引导,包括舒缓人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痛苦。
保持这个“知道”
星期日:我刚刚听你说这一段非常精彩。你说一个人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过好了,最基本的做到了,其实就是最好的。我在想你从早年开始学习、思考,到现在四十多岁,开始谈一个生活基本的问题。这个历程本身就说明,“过好日常生活”,“做到基本的部分”是很不容易的。
李辛:嗯。
星期日:我不知道,普通的家长们如何从那种“散乱”、“振荡”的状态里,逐步靠近你说的那种“扎实”、“平常”的状态,人们怎样开始这一步?
李辛:先学习观察自己。首先不要太忙,为生活和工作做减法。我们要观察到自己确实很乱,才有可能改变。只有看到这里有灰,才会去擦。就从这里开始。然后我们会知道,“刚才那句话说过了”,“我又想多了”,“我又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一切随时都在变化,一切也都在调整,只要保持这个“知道”。
对谁都不算是弯路
星期日:你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已经这样想了吗?还是走了很多弯路?
李辛:对谁都不算是弯路。
星期日:当然,每一步都是走到今天的一个准备。
李辛:都是垫脚的石头,不能只要在水面上的石头,会湿脚的石头不要,你不要,就会“噗通”掉下去。
星期日:那我换一个问法:那些让你湿脚的石头是什么?有什么例子吗?比如,你会想,“这个是我走到今天的湿脚的石头?”
李辛:当我二十几岁时,有段时间,我觉得出路有问题。
星期日:什么问题?
李辛:大部分人在二十几岁都会遇到出路的问题。我有一段时间爱上了玩游戏,把自己放逸了一段时间,然后有一天知道: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再把自己拉回来。
星期日: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李辛:发现哪些事情跟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就去思考它,然后就能找到解决方案,这样我们每年都会有进步。比如我们跟家人不愉快,这个问题会压在心里。如果能看到这个问题,愿意面对它,就会找到合适的办法。比如我们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婚姻里的关系……这些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愿不愿意把这类事放在重要的位置?它比读书、升学、买房子、挣钱、维护人际关系要重要得多。这也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二十多岁一步到位
星期日:我想问中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不要买房子啊?
李辛:有能力有需要就买。
星期日:现实生活是有很多具体的困难的。
李辛:这其实是一个平衡的问题。我们愿意把多少精力放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上?多少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举一个例子,我23岁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没有读大学,很早工作了,那会儿他算很有钱了,还买了房子,装修得很好。他说,啊!真好,一步到位了。我听了吓了一跳。因为当时周围的人都爱说这句话:好不容易啊,三室一厅,装修了三个月,这回一步到位了。我想,天啊!才20多岁人生就结束了?难道一辈子就只为了这一套房子?
星期日:所以,怎么建立我们的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