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手册_第1页
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手册_第2页
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手册_第3页
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手册_第4页
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手册TOC\o"1-2"\h\u30319第1章绪论 3116071.1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138421.2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概述 314774第2章节水灌溉基础知识 488922.1灌溉水源与水质 4254762.2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4262562.3灌溉技术及其分类 58819第3章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582333.1地面灌溉的类型与优缺点 5208863.1.1沟灌 5167843.1.2漫灌 564213.1.3畦灌 5162873.2改进地面灌溉技术 667563.2.1优化灌溉制度 6240273.2.2改进灌溉方法 669933.2.3应用保水剂和土壤改良剂 64643.2.4覆盖灌溉 636843.3地面灌溉规划设计 647053.3.1灌溉系统设计 629233.3.2灌溉设施建设 6191353.3.3灌溉管理 68479第4章喷灌节水技术 7260734.1喷灌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7290044.1.1中心支轴喷灌系统 7282904.1.2移动喷灌系统 7212184.1.3固定喷灌系统 786164.1.4间歇喷灌系统 7209494.2喷灌设备选择与布置 7315584.2.1喷头选择 7252714.2.2输水设备选择 730764.2.3控制设备选择 742114.2.4喷灌设备布置 7257494.3喷灌规划设计 8236994.3.1灌溉制度设计 834174.3.2喷灌参数设计 838274.3.3水源规划 8296524.3.4输水管道设计 8224814.3.5控制系统设计 817643第5章微灌节水技术 8326645.1微灌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887205.2微灌设备与材料 8311995.3微灌规划设计 920670第6章渠道防渗技术 975316.1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 9161226.1.1防渗材料 944086.1.2防渗结构 10196356.2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10160836.2.1土工布施工技术 1023516.2.2土工膜施工技术 10236986.2.3混凝土防渗施工技术 10196996.2.4沥青混凝土防渗施工技术 10303096.3渠道防渗效果评价 1071016.3.1评价指标 10210806.3.2评价方法 10224166.3.3评价结果 1013821第7章田间水分管理技术 10217317.1田间土壤水分监测 10318347.1.1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 1185547.1.2频域反射仪监测 11102547.1.3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 1166817.2田间水分调控措施 11153007.2.1调整灌溉制度 1146887.2.2地面覆盖技术 11131107.2.3改良土壤结构 1175047.3降水利用与集雨技术 1123807.3.1降水收集技术 11216087.3.2保水剂应用 11235747.3.3降水调控技术 121915第8章节水灌溉自动控制技术 1214568.1自动灌溉系统概述 12293938.2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组成 12310728.3自动灌溉系统设计与应用 1211342第9章节水灌溉制度优化 13282569.1灌溉制度优化方法 13193349.1.1优化灌溉制度设计原则 13282099.1.2优化灌溉制度方法 13110789.2作物系数的确定 13190639.2.1作物系数的定义与作用 14226629.2.2作物系数的确定方法 14242269.3灌溉制度优化实例 1486819.3.1基本情况 14255849.3.2优化过程 1451709.3.3优化结果 144762第10章节水灌溉管理与维护 142132710.1灌溉管理组织与制度 142485510.1.1灌溉管理组织构建 143199010.1.2灌溉管理制度制定 153146210.1.3灌溉管理信息化建设 152684910.2节水灌溉设施维护与保养 15466910.2.1设施检查与维修 153178710.2.2设施保养措施 15321110.2.3节水灌溉设施更新改造 151238510.3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评价与改进措施 151835210.3.1项目效益评价 151337210.3.2评价指标与方法 152620210.3.3改进措施 153153110.3.4持续改进与优化 15第1章绪论1.1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农业生产中表现明显。节水灌溉作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节水灌溉不仅可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用水成本,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还有助于减少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1.2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概述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是指通过改进灌溉技术、优化灌溉制度和管理方法,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农田水分蒸发和土壤盐渍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改进灌溉技术:包括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些技术具有灌溉均匀、节水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2)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实现按需灌溉,避免水分浪费。(3)改善灌溉水质:通过水源保护、水质处理等技术手段,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减少因水质问题导致的灌溉损失。(4)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采用保水剂、有机肥、生物肥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5)灌溉自动化与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灌溉管理水平。(6)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合理布局灌溉与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降低土壤盐渍化风险。(7)作物水分高效利用:选用耐旱节水作物品种,改进耕作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三农田灌溉节水技术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节水灌溉基础知识2.1灌溉水源与水质灌溉水源是农田灌溉的基础,合理利用水源对于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具有重要意义。灌溉水源主要包括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两大类。地面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源则是指地下水。在选用水源时,需充分考虑水源的稳定性、供水能力和水质等因素。水质对作物生长和灌溉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灌溉水质指标主要包括pH值、电导率、盐分、有机物含量等。不同作物对水质的要求各异,需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当地水质条件,合理选择灌溉水源,防止因水质问题导致作物生长受阻或土壤盐渍化。2.2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保持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量。作物需水量受气候条件、土壤性质、作物种类、生育期等因素影响。确定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制度的基础。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和水源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水量的方法。合理的灌溉制度有利于提高灌溉效率,实现节水目标。灌溉制度包括以下几种:(1)灌溉时期:根据作物生育期的水分需求,确定适宜的灌溉时期。(2)灌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和水源条件,计算每次灌溉的水量。(3)灌溉次数:根据作物生育期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灌溉次数。(4)灌溉方法: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灌溉设备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法。2.3灌溉技术及其分类灌溉技术是根据灌溉设备、方法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特点,对农田灌溉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灌溉技术分类如下:(1)地面灌溉:利用重力作用,将水引入农田,包括畦灌、沟灌、淹灌等。(2)喷灌:利用喷灌设备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包括固定式喷灌、移动式喷灌和间歇式喷灌等。(3)微灌:通过微灌设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等。(4)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如自动控制灌溉、智能化灌溉、精确灌溉等。合理选择灌溉技术,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节水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性质、水源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综合考量,选用适宜的灌溉技术。第3章地面灌溉节水技术3.1地面灌溉的类型与优缺点地面灌溉是指将水直接引入农田,依靠重力作用使水在土壤表面流动,以达到灌溉目的的一种灌溉方式。地面灌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3.1.1沟灌优点: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少,适应性强,可应用于多种地形和土壤条件。缺点:水利用率较低,蒸发损失较大,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3.1.2漫灌优点:灌水均匀,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缺点:水利用率较低,容易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分深层渗漏。3.1.3畦灌优点:灌水均匀,节水效果较好,可减少土壤盐渍化。缺点:对地形和土壤要求较高,施工较复杂。3.2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为提高地面灌溉的节水效果,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3.2.1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避免过量或不足灌溉。3.2.2改进灌溉方法(1)沟畦改造:合理设计沟畦尺寸和形状,提高灌水均匀度。(2)分阶段灌溉:根据作物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如苗期采用沟灌,成熟期采用畦灌。(3)控制灌溉:利用灌溉设备,实现对灌溉水的定量、定时控制。3.2.3应用保水剂和土壤改良剂使用保水剂和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保水功能,减少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3.2.4覆盖灌溉利用地膜、作物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表面,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3.3地面灌溉规划设计3.3.1灌溉系统设计(1)确定灌溉面积、作物种类和灌溉水源。(2)分析土壤、地形、气候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面灌溉类型。(3)设计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周期、灌水量等。(4)设计灌溉渠道、排水沟、节制闸等设施。3.3.2灌溉设施建设(1)根据设计图纸,施工建设灌溉渠道、排水沟等设施。(2)保证施工质量,满足灌溉需求。3.3.3灌溉管理(1)制定灌溉管理制度,明确灌溉责任。(2)定期检查灌溉设施,保证正常运行。(3)培训农民掌握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益。第4章喷灌节水技术4.1喷灌系统的组成与分类喷灌系统主要由水源、输水设备、喷头和控制设备四部分组成。根据其工作原理和设备配置,喷灌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4.1.1中心支轴喷灌系统中心支轴喷灌系统以中心支轴为旋转中心,喷头绕中心支轴旋转进行灌溉。该系统适用于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农田。4.1.2移动喷灌系统移动喷灌系统通过移动喷灌设备,改变喷头位置进行灌溉。根据移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拖拽式和自行式两种。4.1.3固定喷灌系统固定喷灌系统喷头位置固定,灌溉面积相对固定。适用于地形复杂或灌溉面积较小的农田。4.1.4间歇喷灌系统间歇喷灌系统通过控制喷头的开关,实现间歇性灌溉。该系统可节省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4.2喷灌设备选择与布置4.2.1喷头选择喷头选择应根据农田地形、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及灌溉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类型有旋转喷头、固定喷头和间歇喷头。4.2.2输水设备选择输水设备包括水泵、管道、阀门等。应根据灌溉面积、水源距离、水源水位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泵和管道。4.2.3控制设备选择控制设备主要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应根据灌溉需求、农田面积和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控制设备。4.2.4喷灌设备布置喷灌设备的布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喷头间距:根据喷头射程和农田地形确定,保证喷洒均匀。(2)喷头高度:喷头高度应适中,避免因高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喷灌不均匀。(3)管道布局:管道应尽量短,减少水头损失,降低能耗。4.3喷灌规划设计4.3.1灌溉制度设计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土壤类型等因素制定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次数、时间和水量。4.3.2喷灌参数设计喷灌参数包括喷头工作压力、喷头射程、喷头转速等。应根据农田实际情况和灌溉需求进行调整。4.3.3水源规划合理利用水源,保证灌溉需求。对于地表水源,应考虑水库、河流等的水量、水位变化;对于地下水源,应掌握地下水动态,避免过度开采。4.3.4输水管道设计根据灌溉面积、地形等因素,合理设计输水管道的直径、长度和布局,降低水头损失,提高输水效率。4.3.5控制系统设计根据农田特点和灌溉需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喷灌。同时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第5章微灌节水技术5.1微灌系统及其工作原理微灌是一种高效的农田灌溉技术,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以微小水量缓慢供给作物,从而实现节水、节能、高效的目的。微灌系统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道、微灌设备四部分组成。工作原理:微灌系统利用负压或压力作用,将水通过输配水管道输送到微灌设备,再通过微灌设备均匀地分配到作物根部附近。微灌设备通常包括滴头、微喷头、涌泉头等,它们将水以微小流量、低压力、低速度供给作物,使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5.2微灌设备与材料(1)滴头:滴头是微灌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负责将水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滴头有压力补偿式和非压力补偿式两种类型。(2)微喷头:微喷头主要用于园林、花卉等灌溉,其喷洒范围较小,喷水量可控。(3)涌泉头:涌泉头适用于果园、茶园等灌溉,能够模拟自然涌泉,使水分均匀分布在作物根部。(4)输配水管道:输配水管道包括主管、支管和毛管,一般采用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材料,具有耐腐蚀、抗老化、抗紫外线等特点。(5)阀门:阀门用于控制微灌系统的流量和压力,保证系统正常运行。5.3微灌规划设计(1)确定灌溉需求:根据作物类型、生育期、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因素,计算作物需水量。(2)选择微灌设备:根据作物需水量、灌溉面积、水源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微灌设备。(3)设计输配水管道:根据灌溉区域的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设计合理的输配水管道布局。(4)计算系统流量和压力:根据灌溉面积、灌溉制度、设备功能等,计算系统所需的流量和压力。(5)布置微灌设备:根据作物种植模式和根系分布,合理布置滴头、微喷头等微灌设备。(6)制定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实现节水、高效的目的。(7)施工与验收: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微灌系统的施工、调试和验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第6章渠道防渗技术6.1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6.1.1防渗材料渠道防渗工程中,常用的防渗材料包括土工布、土工膜、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水泥土等。各类材料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及水资源特性进行合理选择。6.1.2防渗结构渠道防渗结构主要包括单一防渗层、复合防渗层和防渗墙。单一防渗层适用于中小型渠道,复合防渗层适用于大型渠道,防渗墙适用于渠道边坡及底部防渗。6.2渠道防渗施工技术6.2.1土工布施工技术土工布施工前,应清除渠床表面的杂物、石块等,保证渠床表面平整。铺设土工布时,应保证布面平整、紧贴渠床,搭接宽度符合设计要求。6.2.2土工膜施工技术土工膜施工前,应进行渠床找平处理。铺设土工膜时,应保证膜材平整、无折皱,焊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膜材受损。6.2.3混凝土防渗施工技术混凝土防渗施工包括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等环节。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浇筑厚度和养护时间。6.2.4沥青混凝土防渗施工技术沥青混凝土防渗施工前,应进行渠床处理和模板安装。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摊铺、碾压等环节应符合规范要求。6.3渠道防渗效果评价6.3.1评价指标渠道防渗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渗透系数、防渗层破坏强度、防渗层耐久性等。6.3.2评价方法渠道防渗效果评价可采用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防渗前后的渗透系数、防渗层破坏强度等指标,评价渠道防渗效果。6.3.3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渠道防渗工程进行优化调整,保证防渗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第7章田间水分管理技术7.1田间土壤水分监测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准确监测田间土壤水分对合理调配灌溉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田间土壤水分监测技术。7.1.1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土壤容积含水量的一种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在灌溉过程中,可通过布置一定数量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变化,为灌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7.1.2频域反射仪监测频域反射仪(FDR)技术基于介电常数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通过测量土壤介电常数来计算土壤水分含量。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长期监测田间土壤水分。7.1.3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张力计通过测量土壤水吸力,反映土壤水分状况。该技术适用于不同土壤质地和作物类型,有助于了解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7.2田间水分调控措施合理调控田间水分,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用的田间水分调控措施。7.2.1调整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时间、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等,实现节水高效灌溉。7.2.2地面覆盖技术采用地面覆盖材料,如秸秆、地膜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7.2.3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深翻、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灌溉需求。7.3降水利用与集雨技术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降水利用率,对缓解农田灌溉压力具有重要意义。7.3.1降水收集技术采用集雨设施,如集雨沟、集雨窖等,收集降水,用于农田灌溉。7.3.2保水剂应用在土壤中添加保水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降水径流损失。7.3.3降水调控技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善地表覆盖状况等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减少灌溉需求。第8章节水灌溉自动控制技术8.1自动灌溉系统概述自动灌溉系统是根据作物生长需水量、土壤湿度、气象因素等条件,通过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组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农田灌溉的智能化管理。该系统具有节水、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农业水资源消耗。8.2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组成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等参数,为灌溉决策提供依据。(2)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结合预设的灌溉策略,自动调节灌溉设备的工作状态。(3)执行机构:包括灌溉设备(如喷灌、滴灌、微灌等)和阀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进行灌溉操作。(4)通信系统: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指令的传递。(5)电源系统:为整个自动灌溉控制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8.3自动灌溉系统设计与应用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策略制定: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期、土壤类型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2)系统硬件设计: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硬件设备,保证系统稳定可靠。(3)系统软件设计:开发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控制等功能。(4)系统安装与调试:在农田现场安装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并进行调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自动灌溉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灌溉:根据作物实际需水量,实现精确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2)智能调控: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灌溉设备自动启停、灌溉周期自动调整等功能。(3)远程监控:利用通信技术,实现对农田灌溉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灌溉管理效率。(4)数据分析:收集农田灌溉数据,分析土壤湿度、气象因素等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5)灾害预警:通过监测气象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农业风险。第9章节水灌溉制度优化9.1灌溉制度优化方法灌溉制度优化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灌溉制度优化方法:9.1.1优化灌溉制度设计原则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制定灌溉计划;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考虑作物系数、土壤水分特征和灌溉技术等因素,确定灌溉制度。9.1.2优化灌溉制度方法灌溉制度动态优化: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水分平衡法:通过计算土壤水分收支,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水量;灌溉制度模拟优化: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不同灌溉制度下的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情况,优化灌溉方案。9.2作物系数的确定作物系数是反映作物蒸散发与参照作物蒸散发(如彭曼蒸散发)之间关系的参数,是灌溉制度优化的重要依据。本节介绍作物系数的确定方法:9.2.1作物系数的定义与作用作物系数是衡量作物蒸散发能力的指标,用于计算作物需水量;作物系数受作物种类、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9.2.2作物系数的确定方法经验法: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作物类型,查询相关资料获取作物系数;实测法:通过蒸渗仪等设备,测定不同生长阶段作物的蒸散发量,计算作物系数;模型法:利用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不同条件下作物的蒸散发过程,确定作物系数。9.3灌溉制度优化实例以下以某地区小麦灌溉为例,介绍灌溉制度优化的具体应用。9.3.1基本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