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

创新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01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020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唐代状元游街图壹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一)九品中正制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背景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门第

阅读教材,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方式、标准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九品中正制示意图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一)九品中正制基础梳理史料探究后期:(4)无考核标准,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

——喻大华《帝制往事》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初期:(1)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2)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3)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4、影响(二)科举制重点探讨相关史料1、背景(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2、发展过程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3、创新之处(1)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3)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重点探讨(二)科举制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史料探究

根据材料,结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思考科举制创新之处。思考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学思之窗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消极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②将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④科举制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合作探究贰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汉武帝魏晋南北朝隋文帝唐太宗设中朝,尚书令地位提高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相权三分职掌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1、形成与发展过程(一)三省六部制东汉设尚书台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类语》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阅读教材,根据图示说明三省六部的职责,及其办事流程(一)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议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自主学习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其实则皇帝的诏敕,根本由中书拟撰。——钱穆《国史新论》结合材料和所学,对三省六部制进行简要评价。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分层决策、节制君权防止重大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体制的成熟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问题探究叁赋税之变——从人丁到土地财产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魏晋:租调制——(北魏孝文帝:均田令)——唐初:租庸调制三、赋税之变——从人丁到土地财产根据课本并结合材料,概括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内容。户籍损坏,人口不实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壕土地兼并42材料:

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刘昫等撰《旧唐书》请大家阅读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内容。①量出制入②按人丁和财产收税③行商也要纳税④分夏秋两次纳税⑤取消租庸调、杂徭⑥按田亩缴纳地税三、赋税之变——从人丁到土地财产(二)两税法·内容扩大税源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以丁为主的赋役制农民人身控制放松简化、确定征税名目减轻农民负担阅读教材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税法积极性:材料1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材料2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白居易《重赋》材料3今自谋叛以来,农劳而兵逸,其租税所出之名不一,猾吏挠之,后期而输者则鞭体出血。……故豪农得以蠹,奸贾倍之,而美地农产尽归奸豪。益其地、资其利而赋岁以薄矣;失其产者,吏督以不奉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弃坟井,亡之他乡而不顾。亡者之赋又均焉,故农夫蚕妇蓬徙尘走于天下而道死者多矣!——董诰等《全唐文》税额不统一官吏盘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三、赋税之变——从人丁到土地财产阅读教材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税法消极性:合作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加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