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知·课标明·要点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注意“两个特征”:宋元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把握“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3.理解“四个重要制度”:二府三司制、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主干知识•精要排查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维度阐释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2)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政治上:中央派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2)财政上:设___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五代十国文官诸路转运司维度阐释措施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中央(1)由________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1)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2)州一级增设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崇文抑武崇文大力提倡______,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影响积极性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__________,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枢密院通判文治行政效率教材·再开发结合教材“史料阅读”——苏洵《嘉祐集》、范祖禹《范太史集》,思考:宋初采取哪些措施稳定统治?提示:建立各级机构逐层统辖,集权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官政治。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①宋辽关系a.战争:北宋发起夺回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败。b.协议:北宋给辽“______”,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②宋夏关系a.战争: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b.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2)财政危机:“岁币”“岁赐”带来沉重负担,军队数量庞大,官僚队伍膨胀,财政状况恶化。岁币岁赐3.王安石变法维度阐释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__________失败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目的_________内容(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__、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________,取代募兵制庆历新政富国强兵农业贷款征兵制维度阐释影响(1)积极性: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2)消极性:①强兵的效果不明显;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名师·微点拨王安石变法的本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4.南宋的偏安二、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西夏、金的统治政权辽西夏金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首领_____脱离宋朝称帝,国号大夏1115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建立金朝制度___________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即_________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南、北面官猛安谋克2.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1)元朝的统一与治理维度阐释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社会治理交通①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②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行省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_______,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边疆①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进行管理②对西域:设______________、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③经略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中书省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巡检司易混·曝光台正确认识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1)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2)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元朝的民族政策维度阐释回族的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民族政策“__________”,即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民族交融民族矛盾逐渐减弱,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四等人制史识·巧图解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主题探究•精准突破主题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及王安石变法【勾·线索】【探·史料】1.史料证史——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思考】根据史料,回答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提示: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转运司,三者分别管理地方行政、监察和财政。2.问题探史——北宋地方权力的分割史料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据[元]脱脱等《宋史》【思考】史料反映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提示: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3.史家说史——王安石变法史料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时,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王荆公》【思考】根据史料,任选一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提示:示例一:罗大经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王安石是千古罪人,其变法导致北宋亡国。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加重了百姓负担,“与民争利”造成经济萧条;存在用人不当等缺陷;与守旧派冲突激烈,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导致政局动荡。示例二:钱穆将王安石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环境下,认为变法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人不当、急功近利、边疆用武、聚敛财富等,失败有其必然性,看法较全面。示例三: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富国强兵之策,极力推崇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梁启超要求改变现状;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阐·史论】历史解释——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维度阐释原因(1)吸取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教训(2)北宋君主通过兵变夺权,因此特别注意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维度阐释特点(1)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用“杯酒释兵权”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3)分化事权,相互牵制。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4)崇文抑武,加强监督。建立文官体制,派文臣做各州长官;削弱武将权力,以免武将拥兵自重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北宋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点拨

宋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维度阐释背景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特点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内容主要是对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结果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改革精神王安石在北宋统治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的情况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点拨北宋初期的统治措施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主题二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勾·线索】【探·史料】1.史家说史——制度创设史料一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决定。因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据[元]脱脱等《辽史》整理【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提示:实行巡狩制,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决定;实行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管理不同区域;官职沿袭唐制,参照五代和宋朝官制。史料二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繁。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官以给之,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取租而已。——改编自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思考2】据史料二,指出金朝基本的社会制度,并分析其特点。提示:制度:猛安谋克制。特点:世袭产生;不事耕种,奴役汉人耕种,收取地租。史料三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提示: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元代社会和后世影响深远。2.问题探史——华夏认同史料内容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史·魏本纪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提示: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阐·史论】1.历史解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2)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促进了北方地区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4)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2.家国情怀——元朝统一的历史贡献(1)初步奠定中国疆域的规模。(2)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迎来了国内相对和平与安定。(3)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4)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1.家国情怀——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维度阐释民族政权的地位和民族关系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平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对民族之间战争的评价无侵略和反侵略之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1)对汉族政权来说,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议和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维度阐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1)少数民族政权在征服中原地区的过程中,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2)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3)有利于民族交融【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与和议(1)从战争的性质来看:辽、西夏、金对宋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财富,所以战争是非正义的。(2)对辽、西夏、金来说:和议使自己得到了钱物(岁币或岁贡)。(3)对宋朝来说:和议暴露了政府的腐朽和无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经济负担。(4)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和议使战争双方结束了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使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繁荣了经济。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2.历史解释——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高考聚焦•命题动向考题视角考情播报(1)2022·辽宁等级考·T4·君主专制(2)2022·全国乙卷·T26·通判的设置(3)2021·湖北选择考·T17·两宋的财税体制(4)2021·山东等级考·T16·开封为都城的利与弊(5)2021·海南等级考·T5·宋代科举制(6)2020·山东等级考·T4·王安石变法(7)2020·天津等级考·T16·唐宋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考点分布:(1)集中考查宋元时期加强专制集权与政治制度(2)主干知识: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行省制2.题型及命题形式:(1)题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均经常出现(2)命题形式:·以政治现象、经济现象为载体,考查重要阶段特征及政治发展状况,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考查史料实证3.备考策略:(1)复习时,要注意从阶段特征入手,以思维导图方式归纳宋元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王安石变法(2)关注文献记载及相关重大史学研究成果,深入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典题悟法】(2022·辽宁等级考·T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以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为情境,考查金朝的君主专制核心价值提升证据意识,感受民族文化认同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辨析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形成结论必备知识金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思维【真题集训】类型一常规点·新视角1.(2021·海南等级考·T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B【解析】元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元朝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一方面是承认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和对元政权的支持,B正确。2.(2020·山东等级考·T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解析】材料中提到的王安石变法措施,类似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即“间接救济”,是为了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C正确;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加固训练】

(2019·全国Ⅱ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类型二小切口·深挖掘3.(2022·全国乙卷·T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A【解析】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宋朝设置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来分散地方州府权力,以达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为正确答案。B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并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C不符合史实,通判和知州(府)一般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D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机构,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是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削弱州府权力,故D错误。【新题预测】·对接高考评价体系→新情境1.北宋太宗时期,在枢密院历任长贰之职(正副职位)的19人之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居三分之一;不过,若从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来看,却共有5人之多。由此可知,宋太宗时期枢密院长官的任用(

)A.具有浓厚的家国一体色彩B.体现了用人途径的多元化C.意在限制相权以加强皇权D.延续了宋朝崇文抑武传统B【解析】材料显示,北宋太宗时期,枢密院长官19人中,有6人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有5人是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其他8人应该来自其他途径,B正确;材料与家国一体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用人途径的多元化,而非强化皇权及崇文抑武,排除C、D。·紧跟社会热点→新素材2.如图为画家李唐绘于南宋初期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C【解析】根据材料中“复国”可知,画家借晋文公历经坎坷,终回国即位并带领晋国称霸的历史,寄托宋人希望收复失地、实现国家强大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C正确;该画作并非再现宋人生活状况,排除A;该作品为人物画,排除B;材料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与宫廷斗争无关,排除D。·深入考情研究→新角度3.王安石在均输法中规定:总管六路财物调运的转运使,要根据各路产品情况和京师的实际需求情况,征收各地的产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统一运输调剂有无。此举(

)A.体现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B.保障边疆物资供给C.增加了人民运输劳役之负担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A【解析】均输法实际上就是王安石提出关于改革物资运输、调剂市场供求的措施。其中心思想是根据各地生产特点和京师物资的需求,对上交国家的税物和物资采购,采取因地制宜的转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