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上海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上海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上海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上海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与运用(10分)

1.默写。

(1)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2)王于兴师,______,与子偕作。(《无衣》)

(3)《六国论》中苏洵惋惜六国为秦国积威所挟制,由此警告治理国家要吸取“______"的教训。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上承首句“登临送目”,化用谢朓“澄江静如练"描绘澄江蜿蜒、山峰连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1)盖有非常之功(《汉武帝下诏求贤》)()

(2)向者之室也(《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3)所以淹君柩者(《叶生》)()

(4)肃遂代瑜典兵(《东吴四英杰》)()

(5)谨愿敦厚(《物各有所长》)()

二、阅读(5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

徐默凡

①“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初见不可理解,却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无论是告白示爱,还是征求意见,只要对方沉默不语,都可以配上这一句。其实,这本是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现在歌曲已经逐渐淡出,这一句看似矛盾的歌词却悄然流行。

②从语言学角度看,“你的沉默震耳欲聋”是一种名为“对顶"的修辞格,即把语义相反的成分组合使用以产生发人警醒的修辞效果。对顶的成分可以是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如“落伍的时髦”“真实的谎言”,也可以构成并列关系,如“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最美丽又最丑陋的地方"。对顶的成分可以直接就是反义词,也可以仅仅包含语义冲突,比如“沉默”的反义词并不是“震耳欲聋”,但“沉默”的语义就是没有声音,而“震耳欲聋"却是形容声音巨大,两者的语义不兼容。

③对顶修辞格在字面意义上是矛盾的,解读的关键就在于化解表面矛盾而获得合理解释,从而产生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的韵味。“你的沉默”是无声的,因此“震耳欲聋"不可能直接描写巨大音量,只能进行隐喻理解,也即“沉默”虽然没有声音却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此时无声胜有声,爆发了巨大的震撼力。

④什么样的沉默会具有这种“震耳欲聋"的力量呢?最初联想到的可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高人,或者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谦谦君子。中国人从来就是崇尚实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埋头苦干才是人生信条。然而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是刻苦修行的产物,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如果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它也不可能成为流行语。

⑤相较于古人推崇的有话不必多说,其实现代人面对的更多是有话不□说,有话不□说,有话不□说……在家庭、学校、职场等场合,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些需要沉默但又不甘心沉默的时候,于是就用“沉默”来表达不合作的态度,“你的沉默"也被更具有代入感的“我的沉默”所取代。当三姑六婆操心婚嫁问题时,我不愿回答,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当领导询问周末加班的态度时,我不能反对,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当好心好意被误解时,我无力澄清,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说出“我的沉默震耳欲聋”的人们其实并不沉默,他们通过言说自己的“沉默"而打破了沉默,并且赋予了沉默别样的力量。

⑥值得再多说几句的是,这种沉默的力量也体现于网络流行语本身。曾几何时,“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低俗不规范的代称,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口头禅和生搬硬套的谐音梗,以至于人们发出了要拯救汉语的强烈呼吁。豆瓣上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已经有38万成员聚集,积极寻找贫乏语言的疗救方法。然而,似乎也不必过分担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语言本身自有其净化之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不见“奥利给”“闹太套"早已销声匿迹,awsl、yyds也只是昙花一现,而“断舍离”等因其形式凝练或含义丰满,大浪淘沙后无疑将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面对苛责,网络流行语自身也在沉默中积蓄力量,总有一些优秀成员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⑦“震耳欲聋的沉默”让人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个网络流行词“无语”,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意义和形式的双重进化。面对无聊、无奈、无耻的人和事,我们曾经都“无语”过,但今天“沉默的大多数"终于心有不甘,即使沉默也要彰显“震耳欲聋”的态度。与此同时,口语化的“无语"也变成了耐人寻味的“对顶”修辞,创造性的语言智慧为流行语的天空点亮了一颗小星星。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来源:《文汇报》)

材料二:

“对顶"修辞格,就是一种把意义相反的语言单位组合使用来使语言诙谐讽刺、耐人寻味的修辞手法。这种用法之前也有不少,如“活死人”“老小孩"无声的音乐”“熟悉的陌生人"等等,但在网络语言中如井喷般地涌现,原因无非有两条:一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看似矛盾的现象,这些现象平时关注度不够,但在资讯发达的时代,这些新奇的情绪、人物、事件被广泛传播,迫切需要适当的语言手段加以表述;二是原来的对顶辞格主要用于文学语言中,用于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文学体验,但是现在大家乐于在网络语言中通过语言游戏的方式来使用对顶辞格,以此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流量的目的。

近年来,批评网络语言粗糙乃至低俗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语言也大大激活了民众的语言智慧,那些机智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新词新语,那些形式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修辞用法,也在不断涌现。大众的参与热情、便捷的传播渠道使语言的创新活力被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出来。就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而言,表达的需求和形式的创新一拍即合,共同激发了这场对顶修辞的流行浪潮。

(节选自《咬文嚼字》2024年第6期《社交新风》栏目,有删改。)

3.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对顶”修辞格的网络流行语是()

A.小孩哥B.脆皮大学生C.特种兵式旅游D.985废物

4.根据上下文,第⑤段方框处可填入的词语依次是不_________、不_________、不_________。

5.以下表达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是()

A.传统意义上“你的沉默震耳欲聋"指的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B.“震耳欲聋的沉默”是“无语"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双重进化。

C.网络语言使用“对顶”修辞是为了制造陌生化的文学体验。

D.“对顶"修辞流行,是因为表达需求和形式的创新合拍。

6.网络上流行用“精致穷”形容一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请根据本文的解读方法,分析“精致"如何修饰了“穷”。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寒□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②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③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④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⑤“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⑥“是的。"

⑦“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⑧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⑨“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⑩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已经云散,□□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7.根据字音,书写正确的字形。

寒xuān______

8.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段画线句中,使句意通顺。()

A.既然;那么;只是B.虽然;然而;即使

C.因为;然而;所以D.除非;否则;不然

9.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庆典,体现了鲁镇的封闭、保守,仍然依循着旧思想、旧习俗。

B.四叔书房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与他对祥林嫂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对其的讽刺。

C.“我"虽然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但在面对祥林嫂的询问时却又犹豫踌躇,主要是因为“我”也不清楚世上是否有魂灵。

D.“间或一轮"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祥林嫂神情的呆滞,体现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为她之后的死埋下伏笔。

10.结合第段“我”在面对祥林嫂灵魂之问时的表现,分析“我"的形象特征。

11.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妙处。

(三)(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思远人

[北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2.以下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A.《古诗源》B.《小令选集》C.《中调集萃》D.《词余菁华》

13.对于本作品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景起兴,借红叶、黄花等意象营造秋意萧瑟的氛围,将全词笼罩在哀婉悲凉的情致之中。

B.词人从对面落笔,想象千里行客亦临窗垂泪,并以泪研墨作书,将两人缠绵凄苦的相思之情写到极处。

C.结尾句不直言泪流,而用“红笺为无色"表述伤心之泪如泉涌难止,红笺之色因泪而淡、因情深而无。

D.“思远人”虽为词牌,但与“千里念行客"的思远怀人之意相合。全词用笔甚曲,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14.结合全词,分析画线句在表情达意上艺术效果。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骨须,直直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②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激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③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己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5.解释加点字。

(1)而高其直()(2)抚军亦厚赉成()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出己虫因合纳斗盆

B.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径进以啄

C.逐逼之益奇之

D.而奉行者即为定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18.有人认为《促织》的大团圆结局较为浅薄庸俗,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五)(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苞禁酒之议

①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

②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③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①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

【注】①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19.第①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

A.耶B.矣C.也D.焉

20.本文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

(1)_________;

(2)_________。

因此,他对此的观点是:“______。”(用原文回答)

2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一项是()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节约粮食

C.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D.“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不能先禁民饮。

22.以下是方苞在《论禁烧酒事宜札子》中对本文质疑的回应,分析他的驳论是否有力。

一谓禁烧酒则造黄酒者必多,转致费耗糯黍精凿之谷。殊不知黄酒不可久搁,尤不可致远,车载则色恶而味变。又深春、炎夏、初秋皆不可造,且价高而难以充量。饮烧酒数两者,非黄酒三二斤不得一醉。即有中人之产,亦岂能用十倍之资以纵饮?穷民则不禁而自不能沽。……一谓骤禁烧锅,恐胥吏乘此以扰民。不知前此惟阳奉阴违,或开或禁,故有司胥吏得缘为奸利。官能守法,民自知畏,更何缘以扰民?

三、作文(4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基础与运用(10分)

【1题答案】

【答案】①.谨庠序之教②.修我矛戟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④.千里澄江似练⑤.翠峰如簇

【2题答案】

【答案】①.非常:不同一般。②.向:从前,刚才。③.淹:长久停留。④.典:掌管。⑤.愿:谨慎。

二、阅读(50分)

(一)(10分)

【3~6题答案】

【答案】3.B4.①.愿②.能③.屑

5.C6.示例:“精致穷"是一种社会现象,用来描述一些人尽管经济条件有限,但仍然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行为。这些人可能会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高档商品、享受美食或参与时尚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生活品质较高的假象。这个词组反映了现代消费观念中的一种矛盾,即在经济压力下,人们依然选择对生活细节保持讲究,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财务压力。

(二)(12分)

【7~11题答案】

【答案】7.暄8.B

9.C10.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力求推托、怕担责任的矛盾痛苦。

11.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②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②暗示了主题。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它的维持着却能继续享受“无限的幸福”,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了强烈对比。

(三)(6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B13.B

14.“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以泪写书,夸张化的写法充分展现了主人公思念远方行客,孤苦愁闷的心情。

(四)(12分)

【15~18题答案】

【答案】15.①.价格②.赏赐

16.B17.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18.示例:不赞同。①喜剧化结局并不能削减情节中的悲剧色彩。故事中成名因找不到蟋蟀被打、儿子投井后成名夫妻承受的痛苦,这些都不会因喜剧结局而得到淡化;②美好结局并不能削弱批判色彩。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五)(10分)

【19~22题答案】

【答案】19.C20.①.穷人甘犯禁网,促使富人私造烧酒、官吏作奸犯科②.造成更大粮食浪费③.因任自然,去其太甚

21.C22.有力。有针对性地逐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反问增强反驳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