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青神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青神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青神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青神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神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青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严禁在密封线外标记、书写体现个人身份的信息。

2.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鹤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文本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见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反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

“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涙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B.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B.《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C.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D.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D.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4分)

5.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2分)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

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秘书处启十月九号

我很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

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

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

“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

为自己。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交代了小说写作目的,与尾段相呼应,结构紧凑。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的赞誉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C.涓生拐弯抹角称扬娜拉的果决,是为了暗示子君应该“果决"地与他分离,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

D.“虚空”在文中多次出现,表明处处充斥着严威和冷眼的社会缺少温情与包容,是进步思想的坟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插叙,叙写主人公生活会馆的陈设及周边环境,有物是人非之感,回顾了对子君的情感。

B.小说采用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涓生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心理描写真实,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C.伯父的同窗称子君为“我"的朋友,可见子君虽为涓生的妻子,但是他们的婚姻并未被社会认同。

D.以“涓生”第一人称视角,子君形象在“我"的“凝视”下呈现,体现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模式。

8.鲁迅善于“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简要分析文中子君身上体现出的“有价值的东西"。(4分)

9.《伤逝》和《玩偶之家》(节选)都关注了女性解放问题,请就“女性解放”分析两篇文章中人物结局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氏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

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伶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

材料二: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选自《蜀道难》)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于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

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

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

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

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

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

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2)飞湍瀑流争喧,冰崖转石万壑雷

14.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词后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5.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16.本词和柳永《望海潮·(东南形盛)》中的“十里荷花”、“三秋桂子"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是关于“五丁开山"修建蜀道的神话故事,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语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①,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②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③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语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

英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长此以往,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棘手的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能帮助孩子们赶超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共识。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理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2.“劳动"历来受到中华民族的重视,下列内容都与“劳动”有关,其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位劳动能手,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但还是被婆婆刁难,最终被遣归。

B.《诗经·卫风·氓》中“夙兴夜寐”一词形容劳动之辛苦,《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

C.《芣莒》是《诗经》中的一首表现劳动生活的诗歌,诗中“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D.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只描写了他亲近自然、躬耕陇亩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他回归田园之初的激动欣喜之情。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类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由名言构成。“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意指“慢言”,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说话总是经过反复考虑,不轻易论断。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而“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意指“少言"不言”,因多言易错,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考量(代价)。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两句名言,一是强调人“言”不仅是几个词语或句子而已,“言"承载的还有发声者为人处世的考量和权衡。二是从表述的倾向看,将人们导向要“慢言”“少言"。从中华传统为人处世方面普世价值的承袭来看,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将此奉为金律。我们应当思考:对人们一直认同、奉行的“沉默是金”的传统观念在当下仍否是普遍适用的人生智慧?如果“慢言"少言”甚至“不言"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的核心关键词是“嘴替”,由名词诠释和举例印证两部分组成。根据“‘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这一诠释,把“嘴替”理解为“代他人、社会、时代言"的“要说”“敢说"能说”的责任和担当,是准确的。而材料二中所举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当权者,为厌战者和天下贫苦者发声,

是替别人说,是为民请命,他们的“敢说"能说”,是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是为时代发声,他们的“替言"彰显了责任和担当。由此可知“嘴替”应为正面之意,需要肯定和提倡。

两则材料借助“语句"和“词语”的不同“言语"形式,表象是探讨“言语”中“慢言"少言”“慎言"替言”的问题,实则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言语"背后个体关于为人处世中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担当权衡的问题,希望考生拥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普世情怀,敢于站上“群众先锋”的位置,敢于承担“为民代言"的风险,这是此则作文整体立意的出发点。

关联两则材料,可得出写作的整体立意:材料一“慢言”“少言"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材料二“嘴替”是敢说,为别人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是在明晰“言"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

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对此,在比较中表现出认可并阐述“嘴替”或“敢言"的正向价值(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分析造成“慢言”“少言"与“敢言”“勇言"背后的原因是利益的考量和责任担当的权衡(关键要素1),以及阐述社会层面“慢言”“少言"可能产生的不当后果(关键要素2)。总的来说,考生应在作文中阐述“要言”

“敢言"勇言”“能言”,体现作为当代青年为他人、社会、时代发声的责任担当。立意:

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

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

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1A【解析】A项中"所以自己写不出好诗"推断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同样

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作者只是陈述了语言表达的窘迫,并未说陈与

义写不出好诗。

2.C【解析】C项"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库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

蕴丰富的览镜诗"于文无据。览镜诗创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和身份地位无关。

3.C【解析】材料二观点是: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

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A项只写了对镜梳妆的动作,没有出现镜中像;B项描写的是镜子本身的昏暗,没

有镜中的人物形象;D项以镜为喻,谈论要参照他人,反思自我的道理;C项写到

镜中衰老的我和理想中美好但无人识得的"理想我”,二者产生冲突,最能体现材料

二的观点。

4.①李白在诗中对"成诗"这一创作行为本身加以观照;(2分)

②体现诗人因创作完成而心情愉悦满足(或体现诗人对自己创作才华的自信)。(

2分)

5.(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2分)

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

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

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

由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

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

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

也呈现得愈发明晰"和材料二"本文所言'览镜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

作""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

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

与精神世界"可知,两则材料均是在阐述唐宋时期,诗人将诗歌创作行为和诗人对

自身的认知、情感、精神世界融入诗歌之中,由此可以将题目补充为"宋代诗人创

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4分)

①宋代诗人通过在诗歌中观照"题诗""寻诗"等创作行为本身来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

身份:(2分)

②通过"览镜自照"来认知与建构自我形象。(2分)

根据材料一"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

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可以得出理由:诗人通过自发"寻诗"

等关注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识,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身份;根据材料二"促

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

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

径""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

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以概括出理由:作者通过览镜自照,完

高二下期期中质量测试.语文1/6

成自我形象的构建,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情深世界。

6.C."凸显了对子君的不满"错,涓生是觉得子君成为了自己的拖累,出于自私,

想要把她像包袱一样的甩掉。

7.A."运用插叙"错,小说开头写"我"又回到熟悉的地方,从而引出对子君的回忆,

是倒叙手法。

8.(1)子君具有独立的意识(追求幸福、个性解放亦可)(1分)。她敢于冲破

父权藩篱(敢于和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家长权威作斗争亦可),发出"我是我自

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并付诸行动,具有争取婚姻自主的独立

精神。(1分)

(2)子君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维护自我价值、自我尊严亦可)(1分)。她为了在

租住的房屋里置办家具,不顾同居男友的阻拦,坚决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_________________。(1分)

9.(1)《玩偶之家》以娜拉出走,摆脱"玩偶之家”,走向独立作结(1分),采

取了开放式的结尾(未交代结局亦可得分)。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1分)批

判了建立在虚伪道德基础上的男权社会(1分),说明女性解放首先要追求人格、

经济的独立(1分)。(后三点任意答2点)

(2)《伤逝》以子君与涓生爱情失败,子君去世结尾(1分)。揭示落后的社会制

度对"子君们"的迫害(1分),批判封建家长制度(1分),点明有变革社会制度__,追求经济独立,才能实现女性解放(1分)。(后三点任意答2点)

10.A

【解析】句意: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

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

"扬子之书"与"文义至深"是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CD;

"遭遇"的宾语是"时君”,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C

【解析】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思想集大成之作"错误,《法言》并非"模仿

诸子百家而作”,文中"象《论语》”,是模仿《论语》而作。

12.D

【解析】D."时人仍然十分推崇"不正确,"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

《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部也"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

晓《天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可见,扬雄的文章、思想在当时并杯

被理解与推崇。

13.(1)(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

谋求名声。

(2)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

般。。

【解析】(1)"汲汲”,急切追求;"戚戚”,忧愁、悲伤;"微”,通"邀”,要求,微

名:谋求名声;"不修廉隅”,廉隅:本指棱角,古代比喻品行端正,"不修廉隅"指

不故意修炼品行。

(2)飞湍:飞奔而下的急流。冰崖:水冲击石壁。转:使滚动。

14.对屈原的态度: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

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2分)

高二下期期中质量测试.语文2/6

扬雄的处世态度: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___。(1分)

【解析】结合"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

未尝不流涕也""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可知,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

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

结合"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可知,扬雄

认为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年少热爱学习,不喜欢解经式地分析章节,

训诂只是粗通而已,阅览群书,无所不读。扬雄为人朴素,处世宽缓温和,因为口

吃,讲话不快,故而沉默寡言,喜好作深沉的思考,清静无为,没有嗜欲,不热衷

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自己有最低的

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

好辞赋。

从前,蜀郡出了个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扬雄心里很敬佩,每每作赋时__,总是仿照他的体式。同时扬雄感到奇怪的是:屈原的文章胜过相如,却为世所不

容,他创作了《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被屈原的文章感动而生悲,每次读的

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扬雄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时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

时,就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能不能有机遇是天命,何必要自己投水而死呢?为此__,扬雄写了一篇文章,将文章从岷山投到长江里,以哀悼屈原。

孝成帝时,宾客推荐扬雄的文章与司马相如的赋很相似,他跟从皇帝狩猎,游

观奢侈,穷妙极丽,他认为过于奢侈、豪华、富丽、广大,不是尧、舜、成汤、文

王实行射猎之道。因此,略作《校猎赋》进行讽谏。哀帝时,丁明、傅晏、董贤等

人专权。依附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当时扬雄正在起草《太玄》,用以自守__,淡泊清静。

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

贤之人;虽然这些思想浅薄不深,但长期流传会影响大道,使一般人逐渐接受其影

响而不知它本身是不合圣道的。到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六国之事,历楚、汉,记麟止__,与圣人记载不同,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与经书颇不合。因此常常有人问扬雄有关

这些问题,扬雄常模仿经典之言回答,最后撰成文十三卷,并模仿《论语》,名曰

《法言》。

扬雄以病免职,复召为大夫。他的家向来贫寒,他又嗜酒,很少人去他家。刘

歆曾经读过他的书,对扬雄说:"白白地苦自己!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太玄》我担

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扬雄笑而不答。扬雄活到七十一岁,于天凤五年去世。

那时,大司空王邑对桓谭说:“你曾经赞美扬雄的著作,它的书真能传到后世吗"桓谭说:“一

定会流传后世的。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

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

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

15.A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

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

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A.没有运用点染手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运

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再写梦中。“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

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