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6页,21题,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2分)

一天早上,这位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来到了我在外交部的房间,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fù(▲)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jì(▲)在耳朵上的。这就是财政人民委员!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

2.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8分)

孔子以①“▲,▲表达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应有无法改变的志向;杜甫以②“▲,▲"强调了泰山的雄伟,更传达了自己要登攀人生顶峰的志向;李白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现实困境中,以③“▲,▲"传达出无论历经多少困难,都将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自信乐观;文天祥经过零丁洋时,所写诗句④“▲,▲”尽显慷慨赴死不可动摇的报国之志。

3.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①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②不读书,或许就不懂“柳条折尽花飞尽”的▲,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_________________。③一个人读书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表或贫瘠。④所以,▲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是读“著于竹帛”之书▲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1)第②句横线上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别绪离愁平淡豁达岁月沧桑

B.别绪离愁岁月沧桑平淡豁达

C.平淡豁达岁月沧桑别绪离愁

D.岁月沧桑别绪离愁平淡豁达

(2)第④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只是……不管……还……B.只要……尽管……也……

D.只要……不管……还……C.只是……尽管……也……

4.根据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本末"词条。

【本末】běnmò名①树根和树梢,比喻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详述~|纪事~。②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不辨~|~颠倒。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三】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型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摘自2024年2月18日《光明日报》)

(1)小江说:“要想学习好,提升课堂效率是关键,其他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句中“本末”二字从本义看同属▲造字法。(2分)

(2)小江读了材料三,认为“聪"和“明”放在一起讲解,教育效果会更好,于是巧借“明"字的构字特点,加了一句话。请在横线上补写。(2分)

“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并且▲,这样你就会变聪明。”

(3)请在“忘"和“记”二字中选一字,巧用字形字义,就如何完成好“课文背诵"任务,帮小江写段50字以内的话,送给同学。(2分)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6题。(共6分)

守风①淮阴

唐·许浑

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

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

【注释】①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下列诗句中的形象,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同是看见渔人,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⑤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

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曰:“有。"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熙宁中致仕,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⑨一子官,给全俸。

(节选自《涑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咬着条状物,不能说话。⑦蝶: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昼夜未尝眠(▲)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

③蚁附登城(▲)④贼急走出壕外(▲)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3分)

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2分)

9.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2分)

10.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2分)

(三)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11~14题。(共10分)

【文本一】

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那么艺术又怎样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问题是艺术家的大秘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

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节选自《美学散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有改动)

【文本二】

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文本三】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节选自毛宁《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作

11.罗丹为什么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请简要回答。(2分)

12.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是怎样表现“动象"的(用文本二的一句话回答)(2分)

13.《清明上河图》中呈现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动象",请借助想象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3分)

第一现状:

第二现状:

14.请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并点评其妙处。(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共16分)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15.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3分)

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

好几年前①

三十年前“我"在重庆小菜场初见栀子花。

搬到上海后②

七年前③

1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写到“重庆美人”,突出了栀子花的哪些特点(3分)

17.“我"折了栀子花带给病重住院的母亲,这样做有哪些用意(4分)

18.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2分)

19.细读第⑨段,根据“我”的举动揣摩并写出“我"的心理变化。(4分)

(五)名著阅读(5分)

20.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片段二】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1)林冲要确认“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是“怕"▲被烧毁;杨志不敢在黄泥冈“停脚”,是“怕"▲被劫。(2分)

(2)有人说,林冲和杨志的“怕”,本质上是一致的。你同意吗请陈述理由。(3分)

三、作文(共50分)

21.从“凭君传语报平安",到邮寄信件、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报平安,“一切安好”“安全抵达"“平安无事”“一切正常"正在好转”等各种“报平安"之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关于“报平安”,你有过怎样的体验或思考

请以“报平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6页,21题,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2分)

一天早上,这位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来到了我在外交部的房间,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fù(▲)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jì(▲)在耳朵上的。这就是财政人民委员!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褪色"的“褪”读作:tuì。

“帽檐"的“檐”读作:yán。

“一fù眼镜"的“fù”写作:副。

“jì在耳朵上"的“jì”写作:系。

答案:

tuìyán副系

2.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8分)

孔子以①“▲,▲表达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应有无法改变的志向;杜甫以②“▲,▲"强调了泰山的雄伟,更传达了自己要登攀人生顶峰的志向;李白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现实困境中,以③“▲,▲"传达出无论历经多少困难,都将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自信乐观;文天祥经过零丁洋时,所写诗句④“▲,▲”尽显慷慨赴死不可动摇的报国之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意“凌"的书写)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3.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①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②不读书,或许就不懂“柳条折尽花飞尽”的▲,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_________________。③一个人读书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表或贫瘠。④所以,▲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是读“著于竹帛”之书▲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1)第②句横线上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别绪离愁平淡豁达岁月沧桑

B.别绪离愁岁月沧桑平淡豁达

C.平淡豁达岁月沧桑别绪离愁

D.岁月沧桑别绪离愁平淡豁达

(2)第④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只是……不管……还……B.只要……尽管……也……

D.只要……不管……还……C.只是……尽管……也……

【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别绪离愁"指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平淡豁达”在淡泊,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岁月沧桑"表示一段已然逝去的坎坷岁月。“柳条折尽花飞尽”意思是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与之搭配,使用“别绪离愁"恰当。“今人不见古时月”意思是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与之搭配使用“岁月沧桑"恰当。“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与之搭配使用“平淡豁达"恰当。

故选:B。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与“是读“著于竹帛"之书”是条件复句,“是读‘著于竹帛’之书"与“是电子触屏之书”是并列关系。所以,关联词是:只要……不管……还……。

故选:D。

【解答】答案:

(1)B

(2)D

4.根据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本末"词条。

【本末】běnmò名①树根和树梢,比喻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详述~|纪事~。②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不辨~|~颠倒。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三】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型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摘自2024年2月18日《光明日报》)

(1)小江说:“要想学习好,提升课堂效率是关键,其他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句中“本末”二字从本义看同属▲造字法。(2分)

(2)小江读了材料三,认为“聪"和“明”放在一起讲解,教育效果会更好,于是巧借“明"字的构字特点,加了一句话。请在横线上补写。(2分)

“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并且▲,这样你就会变聪明。”

(3)请在“忘"和“记”二字中选一字,巧用字形字义,就如何完成好“课文背诵"任务,帮小江写段50字以内的话,送给同学。(2分)

【分析】(1)本题考查造字法。本末:树的下部和上部,东西和底部和顶部,比喻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结合材料一中“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可知,“本末"二字从本义看同属指事造字法。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材料三是在通过“聪”字的构造来教育学生们如何在学习上做到全面和专注。每个部分(耳、心、口、目)都对应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日代表白天,月代表夜晚,两者合在一起意味着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做到。据此可补写为:每天都要坚持。

(3)本题考查字形字义和语言表达。解答时,需要理解题目中的要求,即选择“忘”或“记"中的一个字,通过其字形字义来阐述如何完成好“课文背诵”的任务。对于“记"字,可以观察到它由“言”和“己"两部分组成。在这里,“言”可以理解为言语、说话,而“己"则代表自己。将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通过说话(朗读)来加深自己的记忆,从而帮助完成背诵任务。因此,可以构造出“要完成好背诵任务,自己一定要大声朗读课文,因为‘记’字左边是‘言’,右边是‘己’”这样的句子。

对于“忘"字,虽然题目中给出了这个字作为选项,但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其反义词“记”来阐述如何避免忘记课文内容。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也可以从“忘"字的字形字义出发,进行反向思考。例如,“忘“字由“亡”和“心"组成,“亡”可以理解为丢失、失去,而“心"则代表心思、用心。因此,可以构造出“背诵课文时如果用‘心’,就不会‘忘’”这样的句子,强调用心背诵的重要性。示例:要牢记课文内容,就得用心去体会,因为“记"字把“言”与“己"紧密相连,提醒自己多说多记,方能牢记于心。

【解答】答案:

(1)指事

(2)示例一:每一天每个月都做到(或“日积月累”)。

示例二:每天都做到。

示例三:每月都做到。

(3)示例一:要完成好背诵任务,自己一定要大声朗读课文,因为“记"字左边是“言”,右边是“己"。

示例二:“亡”就是“丢”,背诵课文时如果用“心”,就不会“忘"。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6题。(共6分)

守风①淮阴

唐·许浑

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

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

【注释】①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5.下列诗句中的形象,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同是看见渔人,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分析】《守风淮阴》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阴夜渔客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京口钓鱼时光的怀念,进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画面,并表达了诗人自在逍遥、不为人知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充满了怀旧、自然之美和生活哲理,富有诗意和韵味。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有误,结合“忽复乘舟梦日边"可知,此句中的垂钓者怀着积极用世的渴望与憧憬,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的形象不符。

B.有误,结合“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知,“垂钓者”指张丞相,诗人用“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物,暗喻自己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可惜无人赏识,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的形象并不相符

C.有误,结合“蓬头稚子学垂纶"可知,此句中的垂钓者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其形象与“京口钓者”的闲适自在相差甚远。

D.正确,结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可知,“垂钓者”是一个悠然自在的渔人,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自得其乐的心情,这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的形象最为接近。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守风淮阴》中,“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渔客的遥想,以及对过去在京口钓鱼时光的怀念;“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则描绘了渔人自在垂钓、无人打扰的闲适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羡慕和向往。《江上渔者》中,“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写出了世人对鲈鱼美味的喜爱;“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则揭示了渔人捕鱼时的艰辛与危险,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的同情,以及对世人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险的批评。

答案:

(1)D

(2)《守风淮阴》表达对渔人闲适的羡慕,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江上渔者》表达对渔人捕鱼艰险的同情,以及对世人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险的批评。

《守风淮阴》译文:远远地看到江阴的夜晚有渔民,我因为想到了在京口钓鱼的时候。池塘里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无数的柳树,渔民来来往往,无人知晓。

《江上渔者》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⑤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

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曰:“有。”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熙宁中致仕,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⑨一子官,给全俸。

(节选自《涑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咬着条状物,不能说话。⑦蝶: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昼夜未尝眠(▲)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

③蚁附登城(▲)④贼急走出壕外(▲)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3分)

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2分)

9.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2分)

10.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2分)

【分析】参考译文:

侬智高围攻广州,转运使王罕绕城抵抗,都监侍其渊昼夜不曾睡眠。时间长了,将士疲惫到了极点,有副将引诱士兵到城下,想要和士兵打开城门投降敌人,侍其渊遇到他们,劝他们说:“你们投降敌人,一定会像奴隶一样被驱使,肩挑背驮回到敌人的军营,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士兵们于是又返回,登上城。

王罕就睡在城上,侍其渊快速走来,慢慢地摇醒他说:“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王罕说:“有啊。”侍其渊和王罕二人领着弓弩手二十多人,悄悄地来到一处角落,向下看,发现敌人已经越过了壕沟,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即将攀上城头了。城上的人都没有发觉,侍其渊指挥弓弩手让他们射杀敌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等敌人溃退后,侍其渊最终也没有说副将谋反的事。熙宁年间,他退休。王安石了解他的为人,特意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官职,按退养前的俸禄给他。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昼夜不曾睡眠。尝:曾,曾经。

②句意: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妻子:妻子和儿女。

③句意: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蚁:像蚂蚁一样。

④句意: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走:跑,逃跑。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注意关键词,并:一起。岂:怎么,哪里。惟:只,只是。翻译: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

②注意疑问句式,翻译: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有裨将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可见,侍其渊向士卒分析投降的后果,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根据“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可知,侍其渊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

(4)本题考查自由表达。

此题要求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的评价,答案不唯一,赞同与否均可,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这样做不对。裨将谋反之事属实,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这样对治军不利。

答案:

(1)①曾,曾经。②妻子和儿女。③像蚂蚁一样。④跑,逃跑。

(2)①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

②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

(3)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

(4)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谋反未成,没有造成恶果;一旦告发,不仅裨将性命不保,还会殃及众多士兵。

示例二:这样做不对。裨将谋反之事属实,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这样对治军不利。

示例三: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没有殃及众多士兵;弊在对治军不利。

(三)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11~14题。(共10分)

【文本一】

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那么艺术又怎样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问题是艺术家的大秘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

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节选自《美学散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有改动)

【文本二】

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文本三】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节选自毛宁《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作

11.罗丹为什么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请简要回答。(2分)

12.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是怎样表现“动象”的(用文本二的一句话回答)(2分)

13.《清明上河图》中呈现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动象”,请借助想象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3分)

第一现状:

第二现状:

14.请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并点评其妙处。(3分)

【分析】这是一组关于“动象"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三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想象能力;第四题考查对画面内容的描述和点评能力。

【解答】(1)根据文本一中的“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可知,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因此,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2)根据文本二中的“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可知,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来表现“动象”。

(3)根据文本三中的“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可知,“第一现状”是巨大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根据“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可知,“第二现状"是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

(4)根据文本三中的“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可知,《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是一个“岸边挥臂助阵"的人,这个人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内心的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烘托了漕船过桥的紧张气氛,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

答案:

(1)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

(2)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

(3)第一现状:巨大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

第二现状: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

(4)图中画着一个“岸边挥臂助阵”(或“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的人;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内心的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烘托了漕船过桥的紧张气氛;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共16分)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15.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3分)

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

好几年前①

三十年前“我"在重庆小菜场初见栀子花。

搬到上海后②

七年前③

1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写到“重庆美人”,突出了栀子花的哪些特点(3分)

17.“我"折了栀子花带给病重住院的母亲,这样做有哪些用意(4分)

18.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2分)

19.细读第⑨段,根据“我”的举动揣摩并写出“我"的心理变化。(4分)

【分析】文章通过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引出好几年前,“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搬到上海后,“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想起了七年前,“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表达了“我”对母亲无尽依恋和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②段中“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可概括为:“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第二空,结合④段中“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莒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可概括为:“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第三空,结合⑤段中“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⑧段中“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可概为:“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③段中“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可知,栀子花散发出一种“浓稠的香气”,这种香气既“野性”又“温润”,与重庆美人身上带有的那种独特而迷人的气质相类似,让人难以忘怀。栀子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其洁白无瑕的花瓣和丰腴肥腻的质地,如同缎子一般,这种美丽与重庆美人所展现的优雅和美丽相契合,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愉悦。虽然栀子花美丽且香气袭人,但它在重庆却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就像重庆的美人一样,虽然个个美丽动人,但在当地却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常见。这种普遍性也体现了栀子花和重庆美人一样,都是那么地贴近生活,那么地接地气。综上所述,通过“重庆美人"的比喻,文章第③段突出了栀子花香、美、且普遍(多)的特点。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⑤段“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可知,母亲一直喜爱花卉,但从未有机会亲自种植栀子花。将栀子花带入病房,不仅满足了母亲对花的喜爱,也给她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让她在病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结合第⑤段“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可知,医院病房内常弥漫着来苏水的消毒味,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栀子花的浓郁香气能够有效冲淡这种不愉快的气味,为病房增添一份清新和鲜活的气息,让母亲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养病。结合第⑦段“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可知,回忆中,母亲年轻时是个爱打扮、洋气的女学生。将栀子花别在母亲耳畔,是希望唤起她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同时激发她战胜病魔的勇气,焕发出生命的朝气和活力。结合全文来看,栀子花不仅美丽,而且其纯洁、高雅的品性与母亲温婉、善良的性情相得益彰。通过送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敬仰。同时,栀子花是“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代表了“我"对花卉的喜爱,更深深蕴含着“我”对母亲深沉而真挚的爱。在母亲病重之时,送上一束栀子花,正是“我"对母亲无尽依恋和祝福的表达,希望用这份美好和温情给予她力量和支持,让她在病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描绘了母亲小时候的形象,她爱打扮,穿着时尚,是一个洋气的女学生。这与“我"记事以来所见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记事中的母亲,因为长期的操劳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总是穿着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和时尚,更衬托了她后来的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她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从结构上看,划线句通过描述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和洋气,为后文中“我”替母亲戴栀子花的情节作了铺垫。它让读者理解,“我"之所以要给母亲戴栀子花,不仅仅是因为她喜欢花,更是因为希望母亲能够重拾年轻时的美丽和自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这句话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的情节作了铺垫。面对曾经如此爱美、如今却因操劳而苍老的母亲,“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遗憾,更加坚定了要让她在余生中感受到更多幸福的决心。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结合⑨段中“‘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枯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可知,面对母亲因年老而自谦配不上栀子花的感慨,“我"大声反驳并拥抱母亲,表达了对她深深的爱与赞美,同时传递出要她坚强活下去的鼓励。

我大声喊“不”:在这一刻,“我"的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是因为看到母亲说自己“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个“不“字,是“我”在极力否定母亲的消极想法,害怕她因此产生放弃的念头或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中。

我哆嗦着:紧接着,“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这是因为“我”在栀子花的鲜亮对比下,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母亲日益衰老的面容和体态,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深感痛心,同时也对即将失去母亲的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担忧。我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为了缓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我”做出了一个本能的反应——从背后轻轻抱住母亲。这个举动既是“我"对母亲的一种抚慰,试图用自己的怀抱给予她温暖和力量;也是“我”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希望能够永远和她在一起。我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在抱住母亲的同时,“我"还把脸贴在了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这个亲密的动作,是“我”对母亲无声的爱意表达,也是“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母亲: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她如初,陪伴在她身边。“妈妈,你真美!"最后,“我”大声地对母亲说出了这句话。这不仅是“我"在鼓励母亲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告诉她即使岁月流逝,她依然美丽;更是“我“对母亲由衷的爱的流露,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答案:

(1)①“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②“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③“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

(2)香;美;普通(多)。

(3)母亲爱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会给母亲惊喜;栀子花能冲淡来苏水的味道,使病房有鲜活的气息(或“栀子花香气浓郁,令人迷醉其中,让母亲宁静”;母亲也曾爱打扮,人美如花,希望以此焕发母亲生命的朝气;母亲性情之好,如栀子之美,花如其人;“我"爱栀子花,一如“我”对母亲的爱,以此寄托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4)划线句写出了小时候爱打扮、很洋气的母亲,与记事以来操劳忙碌无暇顾及形象的母亲形成对比,衬托母亲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既为“我"替母亲戴栀子花作铺垫,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