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第一中学高二暑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宁化第一中学高二暑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宁化第一中学高二暑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宁化第一中学高二暑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宁化第一中学高二暑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化第一中学高二暑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课后延时

语文答案

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故选D。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D.君子的使命。故选A。

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6.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故选B。

7.D“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说法有误。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当地风俗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以及研究所建成后请尊瓦猫,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而非迷信无知。故选D。

8.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答对3点给满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真实: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②虚构: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BFH句意: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

11.B均为“改变”,句意: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12.C孔子只是在《春秋》里讥讽专权的臣子,并没有提及批评;“专”指的是“专权"而非“专职”;主要是因为"以偏概全,材料二指出“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春秋》讥专臣"只是原因之一。

13.(1)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样子。(得分点:“辩”,分歧;“务”,致力于;“售”,推行;“本然”,本来样子,本来面目。)

(2)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的仁德。践行仁德在于(靠)自己,难道还在于(靠)别人吗?(得分点:“克”,约束;复:使...归复;“归”,称赞;“为”,践行。)

14.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上插着笏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讲究服饰之后再有所作为呢,还是先有所作为再讲究服饰"

墨子说:“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带子,腰悬金剑手持木杖,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公孟子说:“说得好!请允许我拿掉笏板,换去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来见我吧。如果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啊!”

墨子与程子辩论,称引了孔子的话。程子说:“非难儒家,为什么又要称引孔子的话呢"墨子说:“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现在鸟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高飞,鱼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沉入水下,对此,即便夏禹、商汤来为它们谋划,也必定无法更改。鸟儿鱼儿可以称得上是愚昧的了,夏禹、商汤犹且要因循它们的办法。现在我就不能称引孔子的话了吗”

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国施政。"墨子说:“所谓施政,口里说了,还得亲自做到。现在你口里说了,但自己却不去做,这是你本身的错乱。你不能管理好你自身,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你姑且先防备自身的错乱吧!”

(节选自《墨子·公孟》)

材料二:

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地位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非议所居住国家的官员,(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把广泛的施舍救济百姓的人当作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认为鬼神存在吗?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

(韩愈《读》)

15.C“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错误,“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意思是“无论是升堂还是入室,只在大家名流一挥动斧头那一瞬间就决定了”,强调了“导师点拨指引”的重要性。

16.①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前四句写接花精妙技艺,自然引出后四句感悟,联想到人才培养,老师点拨指引很重要。(3分)

②借用典故,使道理出之于形象,具体可感,语出新意。活用《庄子》轮扁斫轮、匠石运斤成风的生动故事,将接花和育人道理连贯为一体,启人思考。(3分)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此诗首联从花木的嫁接入手,先赞叹其神妙。接着由接花而感悟到人才的培养,牡丹艳丽动京城,得益于师厚的技艺,学生的学问由浅入深,不再粗鄙,得益于老师的指点,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

典故“轮扁斫轮"和“运斤成风”,强调技艺的精湛和高超,诗歌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没有直接写接花和育人想通之处,而是运用典故,曲折含蓄地写出育人也需要“挥斤"妙手,那就是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使深奥的道理具体可感。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3)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4)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8.解析:B(A项,知同智;C项,泮同判,行同形;D项,亡同无,龟同皲,皮肤冻裂。)

19.解析:D(例句和D项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省略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

20.解析:B(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1.解析: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B.大学:古义,一为“博学”,二与“小学"相对,指穷理、正心、修身等;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句意:穷理、正心、修身的原则。C.古今同义,均为“一辈子”之意。D.相爱:古义,互相爱护;今义,产生爱情。

22.解析: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③“贵”,形容词意动,以……为贵。句意:不以难得的东西为贵重之物。④“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⑤“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⑥“贼”,名词作动词,伤害。⑦“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的。⑧“树”,名词作动词,种植。⑨“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综上,①名词作状语,②④形容词作名词,③⑤形容词作动词,⑥⑧⑨名词作动词,⑦数词作形容词。故选D。

23.B例句中引号表示强调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强调。C.表示引用。D.表示特定称谓。

24.①前三个分句只用量词,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②后面四个数量词连用,让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并且语气舒缓,跟江南温婉的意境吻合;③量词和数量词的灵活使用,使语言表达灵动,富有变化。

25.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的辩证本质关系。外在冲突主要指人与外部阻力之间的矛盾斗争,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内在冲突指向情感、欲望、认知、能力等,其核心因素是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意思是,外在冲突实际上是内在冲突的投射、显现,解决冲突的关键在于调适自己情感,把控个体欲望,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

比如与他人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与他人的想法不一致、与他人的观念不一致、与他人的需求不一致;还包括对他人的期待无法实现而形成心理落差。其实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自己内在的某些

部分有冲突,具体而言就是价值观、人生观或者认知不同造成的冲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心需求和渴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准确地识别并理解这些冲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外部冲突。要学会平衡和调解内心冲突。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愿望与目标,理解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内心冲突。还需要我们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内心对话,认真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考,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冲突的路径,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写作时可以借鉴延引刚学过的《选择性必下册》第二单元诸子百家的处世智慧,深入分析,触及修身这一根本。具体可列出一些外部冲突的具体事例,然后分析造成这些冲突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在冲突,冲突,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正是期待的那个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提醒自己应该立即行动,缩小差距;找到原因之后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如何解决外部和内部冲突,如何调试心理、情感,如何提升能力,重塑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达到内外的平衡。

立意:

1.调适情感,控制欲望,突出重围。

2.提升认知,增强能力,化解冲突。

3.提升境界,放大格局(心大了,事就小了)。

4.与自我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

范文:

向外审视明冲突,向内参悟观自修

“世界是寡言的、矛盾的、无解的”,为人处世,冲突永远不曾消弭。每一次冲突之下,都是思想、能力、德操的取向差异。迎面冲突,追根溯源,参悟己身,提升修行,而后与冲突和解,臻于至善。

冲突是不和谐,似乎代表着消级意味,实则不然,我们迄今为止的革新无一不是在冲突中突围,它往往是更清醒的认知、更前沿的技术,与其一味求同,不如认识到冲突迭起更是时代常态,也应是吾辈审视进修的生门。

向外审视明冲突,接收外界反馈,认识冲突本源!

日与月,光与影,硬币的正面与反面;进与退,赏与罚,决择的坚持与迁就,有形与无形的事物都存在冲突。而面对冲突,我们需审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自我浅薄无知、急需提升。斟古,百家争鸣,文化从此昌荣、生生不息,博采众长,各放异彩,冲突之后是更和谐的繁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分归结于自我,面对弊病,坚定自己的真心、正义才不会如无根浮萍。观上,只有在冲突中兴致盎然,慎思明辨,博观而约取,方可参透冲突表象后的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

向内参悟观自修,剖析内界问题,重整行装出发!

鲁迅先生曾在《自嘲》中写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如若以此处理冲突,以此态度放纵,显然无法取得长足进步。既已明了冲突本源,我们所需即是刀刃向内,“向外看的人是慌张,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诚哉斯言!正是自我的求变,正是慎独的自修才推动我们步步坚实、不偏不倚,化冲突为平夷。王阳明贬谪失意,龙场悟道,格物致知,创立“阳明心学”,一朝名满天下;苏子一蓑烟雨,泛舟赤壁,哲思物我和一,亦有豁然平生。以此为鉴,我们更应从自我出发,窥内心而后知变,主动消解冲突,认识自我,从而洗髓换朽,身轻如燕。

史铁生曾言:“要从任何流畅的程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生活与冲突便是如此,于冲突中发现、改变、进阶,以一时之痛化一不老青山永存,岂不乐哉?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这漫漫长途,面对冲突迭起,与外界交手,与自我和解。我们且审视之,明辨之,自修之,笃行之,重塑新我,而后行稳致远,长华歌倚马,驰骋无垠。ppA载下码维二描扫或moc.euxihz录登:询查告报

)号证考准为均码密始初和名户用(

时延后课期上二高年学5202-4202

)分6(.8

)分6(.61卡题答文语

:号位座/场考

号证考准

:名姓

___

:级班

]0[]0[]0[]0[]0[]0[]0[]0[

]1[]1[]1[]1[]1[]1[]1[]1[

]2[]2[]2[]2[]2[]2[]2[]2[

]3[]3[]3[]3[]3[]3[]3[]3[

]4[]4[]4[]4[]4[]4[]4[]4[

]5[]5[]5[]5[]5[]5[]5[]5[

)分(]6[]6[]6[]6[]6[]6[]6[]6[____________5.9

]7[]7[]7[]7[]7[]7[]7[]7[记标考缺涂填确正

]8[]8[]8[]8[]8[]8[]8[]8[

]9[]9[]9[]9[]9[]9[]9[]9[

)分01共,分2题小每(.71

)分73(题选单

)1(]D[]C[]B[]A[02]D[]C[]B[]A[11]D[]C[]B[]A[1

]D[]C[]B[]A[12]D[]C[]B[]A[21]D[]C[]B[]A[2

]D[]C[]B[]A[22]D[]C[]B[]A[51]D[]C[]B[]A[3

)2(

]D[]C[]B[]A[32]D[]C[]B[]A[81]D[]C[]B[]A[6

]D[]C[]B[]A[91]D[]C[]B[]A[7

)3(___)分92(读阅文诗代古)分81(读阅文代现

)4(]I[]H[]G[]F[]E[]D[]C[]B[]A[01

)分3(.4

)5(___)分4()1(.31

)分(用运字文言语____________6

)分6(.42

)分4()2(___)分4(.5

)分2(.41

)分06(作写

007

004

001

008

005

009

002

006

003

0001

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课后延时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

B.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C.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D.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3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

“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7.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分)

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孟子仪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

材料二: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孔子贤A贤B以四科C进D褒E弟子F疾殁世G而名不称H不上I贤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侍坐章》中“如会同,端章甫”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文中“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移风易俗"的“易”意思不同。

C.以,介词,译为“用”,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以"用法相同。

D.正,文中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韩愈认为孔子同墨子一样也有尚同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职的臣子。

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融合,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4分)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分)

14.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作为材料二儒墨“不相悦”的佐证?请简要概括。(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师厚接花

黄庭坚

妙手从心得①,接花如有神。

根株穰下土,颜色洛阳春。

雍②也本犁子,仲由③元鄙人。

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④。

【注】①《庄子》记载“轮扁斫轮"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

存焉于其间。”②雍:孔子的学生冉雍。③仲由:孔子的学生子路。④《庄子》记载“挥斤"事:“郢人垩…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接题目,咏师厚接花,“妙手"有神”写出了师厚嫁接花艺的水平高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从生于穰县土壤的植株到美丽绽放、名闻天下的洛阳牡丹花,可见嫁接培育技艺的精妙,给人画面感。

C.孔子的弟子雍、仲由本来出身低微,后都“升堂"入室”,关键在于“挥斤"妙手,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

D.整首诗笔调轻快,前四句、后四句的内容衔接过渡自然,结尾处的“挥斤”又与开头的“妙手"巧妙地呼应。

16.宋诗尚理,说理时形象而不枯涩,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小题2分,共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指出:“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_________”。

(3)《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如果能做到“___”,就不会失败。

(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句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___”句将月光、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

(5)李白在《将进酒》中以“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四)文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8.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知者不惑泉之始达B.自知者明恶施不孝

C.其脆易泮曰余食赘行D.故不孝不慈亡不龟手之药

19.下列选项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当察乱何自起

A.以盛水浆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仁以为己任

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B.《诗》……可以群群:聚集、会合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C.天下之乱物乱物:纷乱之事自伐者无功自伐:自我夸耀

D.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厌恶,仇恨

21.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大学之道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起不相爱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词类活用分类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见贤思齐焉③不贵难得之货④其坚不能自举也

⑤虽父之不慈子⑥故贼人以利其身⑦能不龟手一也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⑨不足以事父母

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⑧/⑦/⑥⑨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D.①/②④/③⑤/⑥⑧⑨/⑦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23.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霉"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岂不冤枉!

2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课后延时

语文答案

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故选D。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D.君子的使命。故选A。

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6.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故选B。

7.D“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说法有误。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当地风俗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以及研究所建成后请尊瓦猫,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而非迷信无知。故选D。

8.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答对3点给满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真实: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②虚构: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BFH句意: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

11.B均为“改变”,句意: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12.C孔子只是在《春秋》里讥讽专权的臣子,并没有提及批评;“专"指的是“专权”而非“专职";主要是因为”以偏概全,材料二指出“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春秋》讥专臣”只是原因之一。

13.(1)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样子。(得分点:“辩”,分歧;“务”,致力于;“售”,推行;“本然”,本来样子,本来面目。)

(2)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的仁德。践行仁德在于(靠)自己,难道还在于(靠)别人吗?(得分点:“克”,约束;复:使...归复;“归”,称赞;“为”,践行。)

14.①公孟子与墨子讨论“行”“服"的问题;②程子诘问墨子称引孔子言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孟子戴着礼帽,腰上插着笏板,穿着儒服,来见墨子说:“君子是先讲究服饰之后再有所作为呢,还是先有所作为再讲究服饰”

墨子说:“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带子,腰悬金剑手持木杖,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从前越王勾践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就这样治理国家,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二位君王,他们的服饰不一样,他们的行为却是一样的。我由此知道有所作为不在于服饰啊。"公孟子说:“说得好!请允许我拿掉笏板,换去礼帽,再来见先生,可以吗”墨子说:“请你就带着这些东西来见我吧。如果一定要拿掉笏板、换去礼帽,然后再来相见,这样就是有所作为果然在于服饰了啊!"

墨子与程子辩论,称引了孔子的话。程子说:“非难儒家,为什么又要称引孔子的话呢”墨子说:“我所称引的是那些得当而不可改变的话。现在鸟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高飞,鱼儿闻知有炎热干旱的麻烦就会沉入水下,对此,即便夏禹、商汤来为它们谋划,也必定无法更改。鸟儿鱼儿可以称得上是愚昧的了,夏禹、商汤犹且要因循它们的办法。现在我就不能称引孔子的话了吗"

告子对墨子说:“我能够治国施政。”墨子说:“所谓施政,口里说了,还得亲自做到。现在你口里说了,但自己却不去做,这是你本身的错乱。你不能管理好你自身,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你姑且先防备自身的错乱吧!"

(节选自《墨子·公孟》)

材料二:

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地位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非议所居住国家的官员,(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把广泛的施舍救济百姓的人当作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认为鬼神存在吗?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修养自身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他们)各自致力于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这不是两位先师思想的本来面目。

儒家必定会借鉴墨家的思想,墨家也会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

(韩愈《读》)

15.C“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错误,“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意思是“无论是升堂还是入室,只在大家名流一挥动斧头那一瞬间就决定了”,强调了“导师点拨指引"的重要性。

16.①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前四句写接花精妙技艺,自然引出后四句感悟,联想到人才培养,老师点拨指引很重要。(3分)

②借用典故,使道理出之于形象,具体可感,语出新意。活用《庄子》轮扁斫轮、匠石运斤成风的生动故事,将接花和育人道理连贯为一体,启人思考。(3分)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此诗首联从花木的嫁接入手,先赞叹其神妙。接着由接花而感悟到人才的培养,牡丹艳丽动京城,得益于师厚的技艺,学生的学问由浅入深,不再粗鄙,得益于老师的指点,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

典故“轮扁斫轮”和“运斤成风”,强调技艺的精湛和高超,诗歌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没有直接写接花和育人想通之处,而是运用典故,曲折含蓄地写出育人也需要“挥斤”妙手,那就是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使深奥的道理具体可感。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3)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4)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8.解析:B(A项,知同智;C项,泮同判,行同形;D项,亡同无,龟同皲,皮肤冻裂。)

19.解析:D(例句和D项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省略句,B项为判断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

20.解析:B(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1.解析: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B.大学:古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