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渝南田家炳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重庆市田家炳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中二兰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动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
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乡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3)二兰子两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的品格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显示出老子“老子,隐君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之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咏自己的诗,大为赞赏,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在结构上照应诗题,境界空阔高远,奠定了全诗豪放飘逸的感情基调。
B.诗人望秋月而思古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能够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往古事、胸中意自然地融为一体。
D.本诗用语清新自然,言近旨远,写景疏朗有致,以景结情,自有神韵。
(2)清代王士祺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颔联中的一个“空"字用得极妙,意蕴丰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是:“,。”
(2)《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比如“,"。
(4)宋人罗大经评价杜甫《登高》时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悲意。”他所指的句子是:,。
(5)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①的宝石。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②_________________。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通告,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③_________________。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有内心的宁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语言洗练、易懂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
B.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C.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
D.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广州日报讯,斜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3%5%。其中,①_____________,约占斜视患者的一半。记者从近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举行的“2022年中山眼科斜视与儿童视光论坛”上获悉,间隔性外斜视多发于儿童时期。一般情况下,家长要在短时间内辨认孩子是否患有间歇性外斜视,习惯性地眯起一只眼睛,②_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家长就应考虑找眼科医生寻求帮助了。
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专家表示,在斜视患者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是不需要做手术的。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每位患者需要观察,并把斜视对若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因此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在孩子七岁前进行比较好,但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③_________________。治疗不当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由于间歇性斜视的发展较为缓慢,如果尝试非手术治疗半年后效果不理想,再进行手术,医生都会采取慎重的态度。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医生对每位患者需要观察,并把斜视对其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B.医生需要对每位患者观察,并把斜视对其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因此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C.医生应该对每位患者认真观察,并把斜视对其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故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D.医生需要对每位患者观察,并把斜视对其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树立了主天地沉浮、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劳动模范张秉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你刚步入人生新阶段,对理想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重庆市田家炳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D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分条归纳作答。
【解答】(1)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
故选A。
(2)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可能有这类情形,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
故选C。
(3)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
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故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
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
故选D。
(4)①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②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而到了第二跳,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①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②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精神和意义诸层次,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新农村建设中,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③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精神和意义诸层次,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
④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
答案:
(1)A
(2)C
(3)D
(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
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
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
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
【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声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中二兰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动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
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乡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3)二兰子两次呼喊“大刀唻——,小刀唻——"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找到人物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解答】(1)C.“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错误。从文中“小罗锅听了,直直地仰脸望着她、有惋惜?哎哟,怎么能不行?,你能唱戏哩……二兰子惊住了,一动不动地望着”看,没有对小罗锅的嗔怒。
故选C。
(2)D.“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有误,依据在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人,我也要去应考的,但却非常有力量”可知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
故选D。
(3)①依据“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惟独她不被看重,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四周空荡荡的,她脸儿红红的,心里一热,二兰子在家不受重视及由此引起怨愤,“不痛快”的,看到“青青一片。叶片儿宽板板,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她内心青春的力量被激发。
②依据“二兰子,你听咧,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紧跑几步,她在受到小罗锅的鼓舞后,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4)①依据“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小鸟在歌唱……"可知“声音”指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鸟声;
②依据“大刀唻——,小刀唻——、小罗锅的“呼喊";
③依据“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四面儿瞧瞧,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可知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紧跑几步,无边的树林在鸣响"可知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自我价值的觉醒之声,起落,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昂扬,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
答案:
(1)C
(2)D
(3)①第一次是被压抑情绪的宣泄。二兰子在家不受重视,她内心青春的力量被激发。
②第二次是寻找自我价值的渴望。受到小罗锅的鼓舞后,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4)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树声;
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呼应和;
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觉醒之声。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的品格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显示出老子“老子,隐君子也”。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解答】(1)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兽,我知道它能跑,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
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排除AC项。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排除D项。
故选B。
(2)C.“位高于太师”错误,太傅和太师都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官职。一般来说。
故选C。
(3)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老子的思想跟其思想不完全相同,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
故选A。
(4)①“乃”,就;“言”,字,没有人,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②“始”,当初,年;“霸王者”。句意: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分开七十年之后。
(5)解答本题先理解题目中“老子,隐君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位隐者”,进行分析概括。
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不求闻达为宗旨。
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他在周都住了很久,于是就离开周都。
原文“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才离去。
据此依据原文表述即可。
答案:
(1)B
(2)C
(3)A
(4)①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②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5)①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遂去,莫知其所终。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耳,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只有他的言论还在,生不逢时。我听说,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我能告诉您的。”孔子离去以后,我知道它能飞;鱼;兽,我知道它能跑,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至于龙。我今天见到的老子!"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不求闻达为宗旨,见周朝衰微了。到了函谷关,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分开七十年之后。”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封地在段干,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因此。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主张不同的人,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无为而治;清静不干扰。
【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之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咏自己的诗,大为赞赏,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D
A.诗歌首联在结构上照应诗题,境界空阔高远,奠定了全诗豪放飘逸的感情基调。
B.诗人望秋月而思古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能够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往古事、胸中意自然地融为一体。
D.本诗用语清新自然,言近旨远,写景疏朗有致,以景结情,自有神韵。
(2)清代王士祺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颔联中的一个“空”字用得极妙,意蕴丰富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的理解。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结合四个选项加以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结合颔联诗句意思和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
【解答】(1)A.“豪放飘逸的感情基调"错误,全诗的感情基调应是落寞旷达。“咏”;“余亦能高咏”,认为自己也有高咏的才华。C.最后一联转入对明朝虚景的想象。D.正确。
故选:D。
(2)首先要解释“空”的意思,然后分析该字和整联诗句的关系。“空"在文言文中多数是“白白地”的意思,即突出了谢尚这样的知音难觅。
答案:
(1)D
(2)“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联想到东晋的袁宏也曾在此地乘月泛舟咏诗,因而声名大著,既表达了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又抒发了作者知音难觅。
译文: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次句写牛渚夜景,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寥廓空明的天宇,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三。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但之所以如此。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陈子昂登幽州台,后不见来者”之感。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月下沉吟久不归,正可说明这一点,“望”,虽有很大跳跃。“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人别有会心,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片帆高挂;枫叶纷纷飘落。秋色秋声。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这种神韵的形成。这首诗,不主刻画;写情的含蓄不露;用语的自然清新,力避雕琢,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李白的五律,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纯任天然、风流自赏的意趣。诗的富于情韵。
【点评】鉴赏咏史怀古诗步骤: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写什么)。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为什么写)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4.这种感情或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比如“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4)宋人罗大经评价杜甫《登高》时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悲意。"他所指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6)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重点字:舸)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衿)
(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重点字:舞)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常)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重点字:焉)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攻)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①的宝石。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第一,立意独到。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②_________________。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是官府通告,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③_________________。第二,论据精当、给力。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才能注意到竹树倩影;有内心的宁静,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语言洗练、易懂
“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
A.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
B.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C.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
D.关涉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积累,更要在具体语境中从色彩的褒贬,使用的对象等角度去分析。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相似特征,结合文本分析比喻修辞的形象化及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善于积累和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解答】(1)①“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与宝石搭配。应填“晶莹剔透"。
②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古代流传下来的小篇幅散文的地位一如既往。应填“赞叹不已”。
③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此文章却择其短。应填“大相径庭"。
(2)找出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论点”“论据"语言”,相似特征是“船能承载货物,那么“论点、语言"也是如此,形象揭示语言与论点。
(3)A.表示特殊含义。说明不是真正的豆腐块。
B.表示着重强调。突出三个要素。
C.表示着重强调。突出双重安静。
D.表示着重强调。突出这三个点。
故选:A。
答案:
(1)①晶莹剔透;②赞叹不已。
(2)将论点比作“货物”,论据比作“船只”,货物才能安稳如山。将语言比作扬帆之风、严密的语言能有力支撑论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A
【点评】填成语题
选填适合具体语境的一组成语,一是读,凭借语感确定该句应填用的成语,二是析,结合上下语境分析,确定应填的成语。三是查,作出判断后,要将相应的词语填入各句中,读一读,查一查,看看自己所选的答案是否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广州日报讯,斜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3%5%。其中,①_____________,约占斜视患者的一半。记者从近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举行的“2022年中山眼科斜视与儿童视光论坛”上获悉,间隔性外斜视多发于儿童时期。一般情况下,家长要在短时间内辨认孩子是否患有间歇性外斜视,习惯性地眯起一只眼睛,②_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家长就应考虑找眼科医生寻求帮助了。
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专家表示,在斜视患者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是不需要做手术的。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每位患者需要观察,并把斜视对若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因此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在孩子七岁前进行比较好,但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③_________________。治疗不当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由于间歇性斜视的发展较为缓慢,如果尝试非手术治疗半年后效果不理想,再进行手术,医生都会采取慎重的态度。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医生对每位患者需要观察,并把斜视对其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判断哪种治疗方式更合适。
B.医生需要对每位患者观察,并把斜视对其外观、视觉和心理等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大竹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船用格栅》规范
-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 油气设备专用件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高导热石墨散热材料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石油钻探、开采专用设备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销售公司运营管理述职报告
- 儿童健康饮食课件
- 遗传病和免疫
- 关于30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标准的通知
- 银行卡面DIY设计大赛方案
- 外国人换发或补发永久居留证件申请表样本
-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 中国画PPT精选课件
- 《幼儿教师口语训练》课程实训手册
- 35kV-SF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高压开关柜技术规范书
- 大学小组成员介绍动态PPT
- 纺织服装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案例
- 关于“钓鱼执法”现象的法律思考
- (完整版)河道工程护砌(连锁砌块)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