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民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体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由此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一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穿绸纱跳舞的情节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戴眼镜的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的这部分内容是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在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的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由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的“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等都属于细节描写。
B.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文中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同时,四字短句的使用,也使音韵更加和谐。
D.文章第⑥段写“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的形象。
8.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9.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完成默写。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国难家恨苦痛于心悲愤之情。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成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了解成语的发展史,可以更好地领略成语的文化意蕴。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源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因追赶太阳而半路渴死的故事,后用“夸父逐日”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二是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源自《战国策》,讲的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走百兽的故事,后用“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三是历史典故,如“纸上谈兵”,源自《史记》,讲的是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因而兵败长平的故事,后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是文人作品,如“水落石出"源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又如“门前冷落”,源自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指人失势以后,前来交往的人很少;五是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源自法国寓言《猴子与猫》,后指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音乐、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例如:从“七月流火”“动如参商"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天文知识;从“五湖四海”“泾渭分明"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地理知识;从“围魏救赵”“四面楚歌"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知识;从“繁弦急管”“黄钟大吕"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知识:从“孝悌忠信”“从一而终"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道德伦理知识。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这份悠久的文化遗产时也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正所谓()。只有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成语时,我们才能领略到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和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磨刀不误砍柴工D.墙倒众人推
19.请从以上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成语”下定义,不超过75个字。
20.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纸上谈兵"的讲解形式,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三顾茅庐图穷匕见负荆请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21.下面是某村服务中心“人才凝聚政策措施”的示意图。其中有三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22.近年来,各地都特别重视人才。呼和浩特市委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展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明年的人才引进活动,呼和浩特市要展现文化底蕴和善待人才的传统。请你围绕此目的安排活动的地点,并简述原因。10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李大钊说:“青年者,国之魂也。”蔡元培说:“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对其造诣,容有底止。"想一想,有时候,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时候,一句话,能够让人记住一辈子。
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C2.B3.C
4.(1)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2)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5.(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强加因果,由原文“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可知,夏承焘研究日本的词人以及作品并非因为研究苏轼的诗词“并作诗加以称道”,此处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后期作品趋成熟"也不合文意,由原文“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可知,应该是“意境空灵"。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
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
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①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②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
②“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
③“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④“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
⑤“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体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由此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一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穿绸纱跳舞的情节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戴眼镜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的这部分内容是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在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的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由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的“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等都属于细节描写。
B.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时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文中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蹈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同时,四字短句的使用,也使音韵更加和谐。
D.文章第⑥段写“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的形象。
8.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9.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6.A7.B
8.①《百合花》的标题“百合花”,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新媳妇那床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二是比喻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那如“百合花"一般纯净美好的情感和品质。
②本文的标题“雪莲花儿开”的表层含义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给战士们带来了唯美的审美体验;深层含义指杨灿灿努力克服身体、心理的痛苦为雪山上的哨兵送去慰问的真诚情感和可贵品质如雪莲一般圣洁。
9.①小说在结尾处设置了一个逆转后戛然而止,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给读者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引发读者想象和思索。②与前面设置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完整。与文章第1段中的“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及第7段中的“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等情节相照应,交代了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合理。③突出人物形象。杨灿灿在转业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给更多的“大男孩"送去温暖,表现了一个女文艺兵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热爱。④凸显文章主题。一群在雪山上坚守的可爱的战士曾经带给杨灿灿感动,如今杨灿灿忍着丧子之痛登上雪山哨所慰问,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中衣着单薄为战友跳舞,感动了所有人。小说通过写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互相感动的故事来感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杨灿灿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并非因为性格执拗,而是作为一名文艺兵的对工作职责的坚守,对战友的热爱。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文中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从故事情节上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更加丰富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清晰,从而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插叙减缓了叙述节奏,故“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百合花》中,由“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百合花图案,这是新媳妇结婚时的被子,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由“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分析可知,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本文中,“雪莲花儿开”做标题,可谓一语双关。“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表层含义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给战士们带来了唯美的审美体验;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深层含义指杨灿灿克服着身体、心理的痛苦全情为雪山上哨兵送出慰问的真诚情感和可贵的品质有如雪莲一样圣洁。雪莲花象征着纯白的爱、有边疆战士对祖国的爱,有作为老班长的杨灿灿对边疆战士的爱,这些情感如同雪莲花一样,坚韧、纯洁、给人们带来希望,也是圣洁的象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表达效果上看,结合文中“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可知,战士们所看到的冰山上盛开的雪莲背后是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刚刚病逝的沉痛现实,杨灿灿忍受丧子之痛给大家带来唯美表演,小说设置了一个逆转后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内心带来强烈震撼,出人意料又引人深思。
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说“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与上文“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等内容相照应,交代了杨灿灿眼睛红肿,面色憔悴以及面对小战士感动、流泪的原因,与前面设置的伏笔形成照应,情节完整,设置合理。
从人物塑造上看,由文中“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等内容可知,杨灿灿在退伍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并且不惧严寒为战士们送上最美的舞蹈,表现了她对战士、对家国的无限热爱。
从文章主题上看,由文中“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今天,……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可知,在雪山上坚守的战士们曾热情招待女客人,带给他们感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杨灿灿为满足战士的愿望不惧严寒在雪山上跳舞感动了大家。文章通过写战士和慰问者互相感动的故事展现了现代军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军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答案】10.CEG
11.D12.C
13.(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2)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14.志存高远,好学有才华,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中,“其徒持畚锸”为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以"为连词,表修饰,前面不能断开;“率其徒持畚锸以出”构成状中结构,“以出"后断开,即C处;
“筑东南长堤”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处;
“首起戏马台"和“尾属于城”结构相似,单独成句,中间断开,即G处。
故在CEG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难道;回头,回头看。句意: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正确。
C.正确。句意:适逢苏洵去世。/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
D.错误。动词,建庐;名词,房屋。句意: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悲凉地守着简陋的房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
(2)“诣”,到;“急”,紧迫;“且”,暂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可知,苏轼志存高远;
由原文“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可知,苏轼好学有才华;
由原文“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可知,苏轼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黄河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只剩三版高却没有沉。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答案】15.A16.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副壮阔绚丽的秋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山、林、江、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红”“碧"等绚丽色彩的使用,写出了典型意象的特点。可见《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
结合“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可知,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这时塞外就已经升始下霜了,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上片先写景,上片就结尾处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知,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结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可知,看到这边城的月亮,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完成默写。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国难家恨苦痛于心的悲愤之情。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山不厌高②.海不厌深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暧暧远人村
⑥.依依墟里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艰、繁、鬓、潦、暧、墟。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成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了解成语的发展史,可以更好地领略成语的文化意蕴。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源自《山海经》,讲的是夸父因追赶太阳而半路渴死的故事,后用“夸父逐日"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二是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源自《战国策》,讲的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走百兽的故事,后用“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三是历史典故,如“纸上谈兵”,源自《史记》,讲的是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因而兵败长平的故事,后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是文人作品,如“水落石出”源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又如“门前冷落”,源自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指人失势以后,前来交往的人很少;五是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源自法国寓言《猴子与猫》,后指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音乐、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例如:从“七月流火"动如参商”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天文知识;从“五湖四海"泾渭分明”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地理知识;从“围魏救赵"四面楚歌”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知识;从“繁弦急管"黄钟大吕”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知识:从“孝悌忠信"从一而终”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道德伦理知识。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这份悠久的文化遗产时也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正所谓()。只有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成语时,我们才能领略到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和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磨刀不误砍柴工D.墙倒众人推
19.请从以上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成语"下定义,不超过75个字。
20.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纸上谈兵”的讲解形式,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三顾茅庐图穷匕见负荆请罪
【答案】18.A19.成语是源自神话、寓言、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及外来文化等方面的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蕴含着文化遗产的被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20.示例:“三顾茅庐":源自《出师表》,讲的是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以诚心感动诸葛亮的故事,后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图穷匕见”:源自《战国策》(或《荆轲刺秦王》),讲的是荆轲为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待秦王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趁机刺杀秦王的故事,后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负荆请罪":源自《史记》(或《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廉颇跟蔺相如不和,扬言要羞辱相如,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故意退让,廉颇听闻相如此举后,便背着荆条去向相如谢罪的故事,后指主动向对方认错,请求责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指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很多东西都需要厚积薄发。
B.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C.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D.墙倒众人推: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垮台。
语境强调的是“耐心”和“积累"的重要性。
故选A。
【19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确定主干,确保格式的正确,故主干可定为:成语是固定短语。
定好主干后,再将材料中各段主要信息“源自神话、寓言、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及外来文化等方面的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蕴含着文化遗产的被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提取出来置于宾语之前。
故最终答案为:成语是源自神话、寓言、历史典故、文人作品及外来文化等方面的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蕴含着文化遗产的被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先分析材料中“纸上谈兵"的讲解形式,确定其形式为“出处+故事讲解+含义阐释”;
再分析所给的三个成语的出处,如“‘三顾茅庐’:源自《出师表》"‘图穷匕见’:源自《战国策》(或《荆轲刺秦王》)”“‘负荆请罪’:源自《史记》(或《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的相关故事,以及三个成语的含义;
最后按照材料中“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讲解形式拟写出选定成语的出处、相关故事及含义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1.下面是某村服务中心“人才凝聚政策措施"的示意图。其中有三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届广东肇庆市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考试数学试题
- 餐饮店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财产处份协议书
- 亳州公证处合同公证收费标准
- 北京市租房标准合同
- 山西省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2课时熔化和凝固的应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设备维修班长述职报告
-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箴言龙光桥学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J类船用筒形观察器》
- 广西柳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设计指南(试点工程版)
- 化工生产开停车方案
- 高精度时间同步及定位技术应用白皮书
-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成因》教案
- DB13 2863-2018 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
- 火炬系统水封罐计算
- 怎样写好文学短评课件(15张PPT)
-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方案
- 大学新生社团招新宣传PPT模板课件
- T∕CCMSA 10411-2020 铸铝门
- 氧环境下材料的选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