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货币与金融】讲义_第1页
1.1 【货币与金融】讲义_第2页
1.1 【货币与金融】讲义_第3页
1.1 【货币与金融】讲义_第4页
1.1 【货币与金融】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货币的定义与职能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尤其是广义货币)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通常被用来衡量金融的"深度"。货币的最初形态是商品货币。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里,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具有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货币的职能货币是起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殊商品。货币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金”、“财富”和“收入”都密切相关,有时人们会把货币与这三者混为一谈。要理解货币必须理解货币的职能。观点一: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里,货币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能。(1)交换中介:我们通常是使用货币作为交换的中介物,以商品和劳务交换货币,然后再以货币去交换我们所需要得到的东西。(2)价值尺度:所谓价值尺度,就是用货币作为衡量和比较商品价值的工具。(3)财富储藏:价值储藏手段是退出流通处于暂歇状态的货币。观点二: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真题还原]2011年10月18日小王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价格55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25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30万元及利息8万元。其中8万元利息、55万元房价、25万元首付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A]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解析:支付手段是货币在商品赊购销过程中是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用价值或商品使用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支付,或提前预支,所以8万元利息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房子售价55万元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首付金25万元是必须一次性付清的,符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所以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答案为[D]项。1.1.2.货币的形式与分类货币的形式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三个阶段。(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贝壳、布帛、牛羊等,都充当货币。(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如金、银等(3)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货币的分类:货币可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1、实物货币(商品货币),其特点是以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交换。如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完全相等,则称为实体货币,如不完全相等,则称为代表实物货币或代用货币。2、信用货币(creditmoney)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代表一定价值量发挥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货币材料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就现代而言,信用货币主要是指由银行信用关系所产生的货币。法令货币:非货币用途毫无价值的货币,它的价值通常来自于政府法令。法定的货币,在支付中不得被拒绝。1.1.3.货币的特征凯恩斯(注1)认为货币具有三个特征:货币的生产弹性为零;替代弹性近似于零;货币周转灵活且保存费用低。凯恩斯分析货币特征的目的,在于指出由于货币特征所导致的结果,提出补救的办法。在凯恩斯看来,货币的这三个特征联合产生了以下情况:第一,由于货币具有周转灵活、保藏费用低的特征,使其能满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因此,人们对于资产的需求,可能绝大部分都集中于货币,使货币需求旺盛。第二,由于货币的供给弹性极小,几乎等于零。因此,当货币需求上升时,无法用多投入劳动力的办法来扩大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无法增加。第三,由于货币的替代弹性等于零,即使其他商品很低廉,也无法取代货币,无法减少货币需求。综合这三种情况的结果是:人们具有旺盛的货币需求,但一方面人们所需要的货币不能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又不容易替代或压制,货币的供求发生尖锐的矛盾。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人们预期货币的灵活升值提高,货币会被当作财富的积累贮藏起来,卖者取得货币后不是立即就买,买卖脱节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使商品供求失衡,爆发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凯恩斯认为,由政府统管纸币工厂,发行纸币,缓解货币供求矛盾,使货币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从而刺激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注1:给非经济类同学扫盲:凯恩斯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银行校招笔试经常会考凯恩斯的相关学说,比如最有名的流动偏好理论及其拓展。1.1.4.货币的制度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货币材料与单位、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准备金制度等,具体描述:(1)货币材料。规定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制度规定以何种金属铸造本位货币,就称为什么本位币制度。(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货币名称通常是以习惯形成的;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价格标准就是铸造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无论是金属本位币还是纸币本位币,各国都规定本位币是无限法偿的。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各国一般都规定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4)发行保证制度:发行准备制度货币本位制:"本位"是货币制度的一个术语,表明以什么材料作为标准货币的币材。纸币本位制又称管理货币本位制,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家法律规定纸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即可用于任何数额的交易,任何人不得拒收。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货币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主要经历了:1.银本位制2.金银复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2)双本位制(3)跛行本位制3.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2)金块本位制(3)金汇兑本位制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中金银复本位制(BimetallicStandard)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复本位制的最大问题是,这种制度要求金银有一个确定的比价,但在市场上,金银的比价要受供求的影响。于是,一座新的金矿的发现就足以改变金银的市场比价,从而给整个货币市场造成混乱。这是复本位制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国际货币制度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称为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3.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4.欧洲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组成,一般由各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担任。每年9月举行一次会议,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的多少决定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工作,行使理事会委托的一切权力,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其中8名由基金份额最大的5个国家(美、日、德、法、英)和另外3个国家(中、俄、沙)任命。其余16名执行董事由其他成员国分别组成16个选区选举产生;中国为单独选区,亦有一席。执行董事每两年选举一次;总裁由执行董事会推选,负责基金组织的业务工作,任期5年,可连任,现任总裁是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另外还有四名副总裁。[真题还原]金本位下,两国货币单位的含金量之比称为()[A]购买力评价[B]利息平价[C]铸币平价[D]黄金平价[例题]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规定()[A]货币材料[B]货币名称[C]货币单位[D]价值标准解析: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规定货币材料。因此答案为[A]。为[A]。[例题]在金银复本制度下A国金银的法定比率为1:15.5,B国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6.5,那么将会出()[A]A国只流通金币[B]A国只流通货币[C]AB两国都流通金币[D]AB两国都流通银币解析:对于AB两国来说,由于金银法定比率不同,导致银在A国相对成为劣币,在B国相对成为良币,根据“格雷欣定律”,当自由流通一段时间后,A国只流通银币,B国只流通金币,答案为[B]。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应量由什么因素决定并如何决定的学问。在货币理论中,货币需求理论较为完整和丰富,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学派。而货币供给曾一直被视为可由金融当局加以控制的外生变量。1.2.1.货币的供给层次划分现代货币理论原则上同意把存款等信用工具视为货币,但存款等信用工具种类繁多,哪些属于货币,哪些不属于货币,又引起新的争论。目前世界各国银行业务的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帐信用卡存款)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其中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我国现在的货币层次M0=现金流通量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其他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定期存款+自筹基建资金存款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货币层次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流动性越货币层次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流动性越大,表明这中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越高,货币性越强,反之亦然。从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控制重点从M1转向M2。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正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流动性越大,表明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越高,货币性越强。反之亦然。[真题还原]在中国若将100元人民币存入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账户,M1和M2如何变化?若存到商业银行的活期账户里,M1和M2又将如何变化?[A]M1减少,M2不变;M1不变,M2不变[B]M1不变,M2减少;M1不变,M2不变[c]M1不变,M2不变;M1减少,M2不变[D]M1不变,M2不变;M1不变,M2减少解析:中国货币供给层次:M1包括M0(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M2色括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2中除去M1的部分成为准货币(quasimoney)。100元现金存入储蓄账户,即为M0减少,所以M1减少,准货币数量增加,而M2是不变的。存入活期账户M0减少,M1和M2都不变。 因此答案选[A]。[真题还原]按我国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口径,准货币是指()[A]流通中的货币[B]活期性质的存款[C]M2-M1[D]储蓄存款解析:中国货币供给层次:M1包括M0(渍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M2包括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2中除去M1的部分成为准货币(quasimoney)。因此答案为[C]。[例题]我国央行首要调控的货币是[A]M1、M2和M3[B]M1和M2[C]M0和M1[D]M3解析:M0和M1的货币流动性最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首要货币就是流动性强的货币,因此答案是[C]。1.2.2.货币的供给模型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我们用B表示基础货币,C表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R表示银行体系的储备,则B=C+R。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就是公众持有的纸币和硬币,也就是货币供给层次中的M0,是货币供给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为中央银行负债中的现金发行。银行体系的储备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还有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基础货币的4个特点-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流动性很强,是所有货币中活跃的部分-能够产生数倍于其自身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它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目前各国一般把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社会公众手持现金之和视为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途径有七个1)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2)中央银行收兑黄金(3)中央银行收兑外汇(4)中央银行对财政透支(5)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6)中央银行对票据再贴现(7)中央银行支付利息货币乘数由于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就是基础货币,现金和活期存款的和又是货币供给,银行准备和活期存款又存在倍数关系,所以货币供给应该是基础货币的多少倍。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货币供给模型我们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定义为货币乘数,用m表示。如果货币供给量用Ms表示,基础货币用B表示,就有:m=Ms/B,同样的Ms=m·B,这就是货币供给模型,影响货币供给的有两个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的总量增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乘数中央银行却不能直接掌握。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货币供给量,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乘数的大小,直接反映货币运转的效率,关系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特别是基础货币投放政策的力度。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中央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都会影响到货币供给量。1.中央银行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是通过变动基础货币和影响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控的,中央银行通过它的资产业务影响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来实现的。2.居民个人的行为和货币供应量。居民个人的行为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但却可以通过收入在手持现金和存款之间的转换影响现金存款比,影响货币乘数。3.企业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企业的收入在现金和存款之间如何分配也会受到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通过影响现金存款比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居民的行为相同。但企业更重要的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是其贷款行为。4.商业银行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商业银行的行为对基础货币和准备存款比都有影响。(1)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率。(2)商业银行行为影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货币供给来说,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即便是基础货币也要受商业银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而货币乘数更是要受到个人、企业、商业银行的影响。[真题还原]以下哪种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货币乘数?[A]现金[B]法定准备金[C]外汇储备[D]超额准备金解析:货币乘数的大小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因此答案为[C]。[真题还原]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上分别担任的职能是()[A]控制基础货币制造派生货币[B]制作派生货币控制基础货币[C]促进货币流通方便货币支付[D]方便货币支付促进货币流通解析: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通过它的资产业务影响基础货币,而商业银行通过银行信用制造派生货币。司此答案为[A]。[例题]货币乘数等于()。[A]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B]货币结构比率的倒数[c]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差的倒数[D]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解析: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因此答案选[D]。1.2.3.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财政赤字与赤字的弥补我们假定社会上的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平衡的,即投资+消费=生产者收入+剩余。短期财政赤字一般有以下五种弥补方法,这些方法对货币供给都将产生影响。(1)发行货币;导致货币供给过多(2)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导致---物价上涨,---财政赤字增加(3)向银行透支;---要使得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重新恢复平衡,必须有信贷存差=财政赤字(4)举借内债;通过2个途径来缓解财政赤字:减少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数量,财政收入因为通过债务而增加---这种弥补方法一般不改变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从整体上看对国内物价不产生影响。(5)举借外债;外债的运用必须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内债来源与货币供给通过举借内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改变社会中的货币供给量,使之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式。但债务的规模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1、债来源于消费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如果发行的内债等于财政赤字,总供给=总需求,对货币供给不会产生影响,但对投资和消费产生结构性影响。2、债来源于消费资金,用于行政事业费。对投资领域的货币供给不构成影响,但对消费品的结构会有影响。3、债来源于投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对消费品的货币供给不产生影响,但对投资品的可能产生结构性的影响。4、债来源于投资资金,用于行政事业费。投资领域的货币供给减少,经济增长会放慢速度,对消费品的需求会增加。结论:内债来源于消费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是最为有利的;内债来源于投资资金,用于行政事业费,是最不利1.2.4.货币需求经济学家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货币需求。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货币需求定义为: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货币来支撑。或者说流通中的商品需要多少货币来媒介它的交换,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方程式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从徽观角度出发,把货币看作个人持有的一种资产,把货币理解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愿意用货币保留的财富量。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学说后,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后一种角度来理解货币需求的。货币需求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不仅表示一种需求愿望,而且还表示一种需求能力,它是一种被制约着的需求,马克思称之为“有支付靛力的需求”,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有效需求”,这里“有效”也为持有货币的能力。货币需求在经济学上的含义:人们对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需求。货币需求与商品需求不同,后者是指人们对具体的使用价值形态的需求,前者是指人们对一般的价值形态的需求。货币需求与商品需求又紧密相关,商品需求是货币需求的目昀,货币需求是商品需求的结果。货币需要量:一定时期的货币需要量,是货币供应政策的基础。主观的货币需求与客观的货币需求(1)所谓主观的货币需求是指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单位,在主观上"希望"自己拥有多少货币。(2)客观的货币需求是指在某一时刻个人或单位应该或可以拥有多少货币,也可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究竟需要多少货币能够满足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团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在手边最合适。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既能满足货币需要,又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实际)货币需求(1)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它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2)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流通本身所引起的货币需(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学说威廉·配第:宏观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很远。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中,就已经提出了宏观货币需要量的命题。他认为,货币发行的银行要考虑以下问题1)保证一国正常交易需要多少货币(2)在流通中现已存在的货币有多少3)需要多少货币才足以应付新增的支付4)对于需要增加的货币,银行有没有无可怀疑的保证?亚当·斯密:一国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价值,亦即取决于该国每年所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而不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国生产物逐渐增加时,需要有更大量的通货,国内生产物价值减少了,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亦减少了,因而国内每年所用的货币量也必须减少。约翰·穆勒:货币只不过是便利交换的工具而已,货币的价值由货币的供求决定。供给量即流通中的货币量,需求量即市场上的全部商品。物价上涨的比例就是货币数量增加的比例。(二)甘末尔的现金交易数量学说甘末尔是近代货币数量说的先驱。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公式:MR=NEPP=MR/NE。式中M表示货币的流通数量,R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N表示所交易的商品数量,E表示商品的交易次数,P表示商品的价格,MR表示货币供给,NE表示商品供给,NEP表示货币需求。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的公式。甘末尔还认为信用交易与货币交易一样影响物价,但二者之间保持着一定量的比例关系。(三)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欧文·费雪的货币数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解释总的物价水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他的贡献体现在用一个数学方程式把直接影响物价变化的各个因素归纳在一起,将货币数量说更为严谨地表达出来。费雪区分了通货与货币两个概念,认为货币是必须在交换时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商品,而通货是一种财产总称,其主要用途是作为交换手段。因此,通货是包含货币在内的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如存款虽不是货币,但它与货币一起构成通货。费雪把货币又分为基本货币与信用货币,基本货币是指本生具有价值的货币,如金银货币;信用货币则是指持有人确信能够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因而具有全部或一部币等,这些通货对物价的影响力都相同。费雪认为,物价水平P决定于流通中货币平均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以及商品的交易数量T三个因素,并提出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或P=MV/T(1)假定V和T不变,则P随M正比变动;(2)假定M与T不变,则P随V正比变动;(3)假定M与V不变,则P随T反比变动。在此三个关系之中,第一个关系特别值得强调,正是这个关系构成货币数量学说: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量随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正比例地变动。费雪的"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通货购买力"。费雪对现金交易数量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前人特别是对甘末尔的研究基础上的。他的现金交易数量研究的出发点是宏观角度,费雪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第一,社会支付制度。第二,金融制度.第三,经济形势。费雪从宏观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而得到的一些基本结论也适合于分析个人的货币需求。费雪认为,MV=PT已经表明,个人在手中持有若干货币的基本理由是使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活动顺利进行。总之,费雪涉及了微观货币需求问题,但真正建立起微观货币需求理论的是费雪之后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货币需求问题都属于宏观货币需求问题,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着重于微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四)现金余额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不是从货币供给量或货币流通量的角度,而是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保有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的一种理论。它是由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1、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货币与通货一词相通,是指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手段和商业债务的清偿手段。货币或通货又分为金属铸币与纸--货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价值一样是由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供给为当时存在通货量,需求则是人们对于货币的需要量。货币量过多,必将丧失信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实物形态或直接消费)持有。人们将储存货币所得到的利益与购买消费所得到的享受及投资于生产得到的收益加以权衡比较,而决定其应储备的货币量。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通货数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关系。即,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用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例。2、庇古的剑桥方程式庇古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把现金余额数量理论用数学方程式予以解释,其公式为:P=KY/M其中P为单位货币的币值,M代表货币供应量,Y为全部财富,K为货币形态保持的财富与总财富之间的比率。KY为货币需求量(现金余额保有量)。K在实际中是一个变数。如Y和M不变,则单位货币的币值P与K的变动成正比;因为币值越高,物价越低,所以一般物价水平与K的变动成反比。结论:货币的币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现金余额系数K货币的币值或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现金余额系数K,亦即马歇尔所说的"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欲以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该国货币数量的比例。"这个K正是依据马歇尔的理论所假设,因而人们称之为"马歇尔的K"。人们的财产和收入可有三种用途:(1)用于直接消费;(2)投资于实物形态,从事生产;(3)保持货币形态,即持有货币,形成所谓的现金余额。现金余额保有量是人们将储存货币所得到的利益与购买消费所得到的享受及投资于生产得到的收益加以权衡比较的结果。财产与收入的上述三种用途是相互排斥的,人们究竟在三者之间保持怎样的比例,由各自的主观意志所决定,所以K也因此而变动。庇古还分析了现金余额数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传导中介是货币流通速度。现金余额增加,意味着以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相应增加,而用于消费和投资的实物价值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就减慢,即使货币数量不变,货币也必然升值,物价则相应下降。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货币数量减少,另一方面现金余额增加,这样物价的下降幅度会更大。在经济繁荣时期,一方面货币数量会增加,另一方面现金余额减少,从而物价会出现迅速上升。(五)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里凯恩斯系统地提出了其货币需求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对货币需求的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个动机承袭了庇古的思想,而投机动机是他的独创,正是有了投机动机,进而有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才与庇古的理论迥然。出自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统一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具有下列特征:第一,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第二,相对稳定,可以预计;第三,对利率的变化不太敏感;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而投机性货币具有下列特征:第一,货币主要充当储藏手段的职能凯恩斯假设经济体系中只有两种金融资产:货币和债券。货币不仅具备极好的流动性而执行交换的职能,而且还能充当储藏财富的职能。人们要在对金融市场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权衡货币与债券所带来的效用后,才能决定他们是以货币还是以债券作为自己资产的保存形式;第二,货币需求难以预测因为它随着人们对未来情况的估计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由于人们的心理活动和市场行情是变化莫测的,所以这种货币需求难以预测;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债券未来的价格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运动,人们出于投机而在手中保持货币的多少主要是职决于利率的变动;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如现行利率高,则预期未来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人们就用货币买入债券,货币需求减少;反之,货币需求增加。凯恩斯货币理论的真正创新之处,正是在于他对货币的投机性生需求的分析,从而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影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投机需求之和,即L=L1(Y)+L2(I)凯恩斯认为,在正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到收入水平和利率变动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则发生不规则的变动。“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也对利率、收入发生作用,进而影响经济体系中的其他变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学说的发展和完善。(六)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及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不同。弗里德曼在研究货币需求时不是从持有货币的动机开始,而是承认人们持有货币的事实,并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建立了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同样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1.收入或财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3.效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P=f(Y;W;rm,rb,re;1/p·dp/dt;U)其中M为个人货币持有量———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永恒收入,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代表货币的名义收益率,rb代表预期的固定收益率,re代表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率,1/p·dp/dt代表物价变动率,U代表流行性效应及影响此效应的其他因素。(七)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货币是交换发展和与之伴随的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定义:一定时期内,社会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因素,即商品可供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需要量=商品可供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看起来马克思与费雪的观点比较类似,这两个观点的区别在于(1)马克思的货币数量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商品价格总额是一个既定的值,并由此决定货币的需要量。(2)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金属货币具有蓄水池功能,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3)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真题还原]开创了徽观货币需求分析的货币需求理论是()[A]费雪方程式[B]剑桥方程式[C]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D]马克思的货币需求论解析:费雪涉及了微观货币需求问题,但真正建立起微观货币需求理论的是费雪之后的经济学家。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货币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因此答案为[B][例题]在费雪方程式MV=PT中,对各字母代表叙述正确的是()。[A]M为流通中货币平均[B]V为货币流通速度[C]T为交易量[D]P为备类商品价格水平[E]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总量解析:本题考查费雪方程式MV=PT。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平均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量。费雪方程式要求价格是加权平均而不是简单的价格,因此D是错误的。注意:费雪方程式与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中字母的意义区别。因此答案是[A][B][C]。[例题]根据马克恩的货币需要量公式,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A]商品质量[B]商品生产技术条件[C]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D]投机性货币需求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之公式含义。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要量成正比。因此答案为[C]。[例题]费雪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A][A]MV=PT;[B]P=KY/M;[C]Md=L1(Y)+L2(i);[D]Md/p=f(y,w;rm,rb,re,1/p·dp/d;u)解析:[B]项为剑桥方程式;[C]项是凯恩斯提出的;[D]为弗里德曼,因此答案为[A]。[例题]在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区间里()[A]货币政策完全有效[B]财政政策有效[C]货币政策效应弱化[D]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解析:"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因此,无论什么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答案为[D]。1.3.1.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从广义上讲,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全部的关于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从这一定义去理解,货币政策包括建立货币制度的规定;包括促进金融体系发展、提高运作效率的措施;包括诸如政府借款、国债管理以及政府税收和财政支出等影响货币供给的政策。货币政策从狭义讲,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用来影响货币供求的措施。因此,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策目标;第二,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第三,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目标所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般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就是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社会能够被利用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一般都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来衡量。(3)经济增长。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剔除价格因素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率越高,对要素投入需求也越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增加,因此就业率也高。反之,经济萧条时,开工不足,就业者人数降低,失业率上升。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对立。当失业人数过多时,需要采用扩大信用规模的方法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但信用规模扩大引起货币供给增加,进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在分析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关系时,人们通常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方法。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3.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作为两大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短期内尤其如此。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存在矛盾。第一,当物价上涨率较高,且有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时,外资流入量会减少;第二,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会降低利率,但利率降低会促使资本外流,使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受到影响;第三,通货膨胀时,如果本国货币的汇率变动滞后于物价上涨,或者调整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该国货币就会被高估,结果是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造成贸易收支的逆差;第四,当国际收支因出口增长而大幅度增加国际储备时,国际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又会造成物价上涨;第五,经常项目大幅度地持续逆差,并且导致国际储备下降,必然引起外汇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上升虽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从而有利于贸易收支出现顺差,有利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但外汇汇率上升,导致进口成本增加,从而会导致因进口成本上升而产生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此可见,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矛盾的,是很难同时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中央银行协调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平衡其关系,求得四大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1.3.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实现对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首先确定一定的最终调节目标,然后根据经济条件的实际发展选取一定的中介目标,最后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去具体实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过程:货币政策工具变动--货币供应量增减--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西方货币政策的理论中,凯恩斯主义主张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而货币学派则主张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思路: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控的外生变量。货币--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M→r→I→E→Y中介目标是利率。这一传导机制可能面临的2个障碍:--"流动性陷阱"--投资对利率弹性的缺乏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托宾的q理论其中q=上市公司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权益资本的重置成本这里V代表金融资产价值,D代表财务危机的可能性,C代表耐用消费品和租房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基本思路:货币供给增加→人们支出增加→收入增加→物价上升M→E→Y→P货币供应量M在其中是关键环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以下几个标准:(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4)适应性。2.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一般地,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主要有两个:(1)超额准备金。以超额准备金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和,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3.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各国央行经常采用的远期中介目标主要有:(1)利率。利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2)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给量水平,以使货币供给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真题还原]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分别是()。[A]基础货币和流通中现金[B]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c]基础货币和高能货币[D]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解析: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现阶段,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分别是我国货币政策阶段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因此答案为[B]。1.3.3.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一、经济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样看家"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这里边的道理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往中央银行交的准备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资金便少了,于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在银行的存款相应地会更少,"存款-贷款"级级递减,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量便会成倍增加。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力度大,显效强。所以,不到重要关头,中央银行并不轻易动用。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囊中羞涩,最后往往要向中央银行求借。借钱不是空手套白狼,总得有所付出。企业向商业银行求贷时,经常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贷款,这称为贴现。商业银行如法炮制,将手中的商业票据转让给央行,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要在原价基础上打折,折扣率即再贴现率。显然,央行改变再贴现率,相当于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对其信用扩张积极性或抑或扬,货币供应量便也相应地收缩或膨胀。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当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时,向出卖者支付货币,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反之,则减少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央行可以经常运用它,对经济进行微调,操作灵活方便,对经济的震动小。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德、法等国也大量采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但公开市场业务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实力、利率要实行市场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可供操作的证券种类齐全等。二、行政手段(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信用控制1、信用配额: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2、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不动产抵押款贷作限制性规定,以抑制市场的过度需求。3、消费信用控制:就是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信用活动实施管理。4、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为了防止市场出现过度投机,中央银行实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控制。5、进口保证金制度: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例,预缴进口商品保证金,存入中央银行。(二)利率控制1、规定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执行的最高或最低存款利率。2、差别利率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鼓励措施。(三)流动比例控制为了限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存款负债的比率即流动性比率作出规定。(四)直接干预三、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间接信用控制)(一)道义劝告(MoralSuasion)--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提示或与各种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的政策并自动采职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二)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虽然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其作用有时也很大。[真题还原]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最没有主动权的是()[A]公开市场操作政策[B]存款准备金率[C]再贴现率政策[D]直接信贷控制解析: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A][B]的主动权都在央行手中,而[D]属于补充性货币政策,因此答案为[C]1.3.4.货币政策的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1.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膨胀阶段,公众受物价上涨的压力日趋沉重,社会逐渐形成了相当强烈的抵制通货膨胀的共同愿望,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以对付通货膨胀。在经济膨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在抑制物价上涨率方面,而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作用的就是货币政策。(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再贴现率。(3)加强公开市场业务。2.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或通货紧缩时期,一般政府会采取强有力的扩张政策,以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以期把经济带出困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降低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1.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1)认识时滞。从客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需要所经历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2)行动时滞。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距离,称为行动时滞。2.外部时滞。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1)操作时滞。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称为操作时滞。(2)市场时滞。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称为市场时滞。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两大政策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即本国的宏观经济方面;二是这两大政策均由国家制定;三是最终目标一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实施者不同。二是作用过程不同。三是政策工具不同。四是可控性不同。由此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却由不同机构具体实施;为达到同一个目标却又经过不同的作用过程;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却又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将两者密切配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手段和配合方式。就配合手段而言,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是以强制为基础,而货币政策既可以通过行政的、计划的直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经济的、间接的利益调节手段发挥作用。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时,应该尽量做到一方直接的、行政的手段与另一方间接的、经济的手段交错运用,这样才能收到既缩短单一政策时滞,又能减少同向同性手段调节可能对经济造成的震荡性影响。所谓配合方式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松紧的相互搭配问题。这种松紧搭配共有四种组合方式(1)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双紧政策”;(2)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双松政策”;(3)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松货币、紧财政”政策;(4)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紧货币、松财政”政策。[真题还原]为摆脱经济萧条,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该()[A]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D]降低贴现率[E]提高贴现率解析:萧条时期,应该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增加货币供给,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可以将货币放出去,降低贴现率也可以增加货币供给。因此答案选[B][D][真题还原]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的是()。[A]降低利率[B]降低税收[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D]减少政府支出解析:此题考查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的内容。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有: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注意对比记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1.3.5.金融发展与金融政策的选择金融发展指标1、所谓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产规模增大和金融结构不断优化。所谓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产规模增大和金融结构不断优化。一个社会的金融体系由众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发达程度,。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认为,以下五个指标可以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1)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重2)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金融机构间的分布3)金融资产与负债在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布;;(4)各部门拥有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总额5)由金融机构发行、持有的金融工具总额。2、金融相关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指标最能综合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为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率: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来表示,它包括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发行的全部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经济总量一般用GNP来表示。其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NP)之比。金融相关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2)其他因素,如生产集中程度、财富分配状况、储蓄倾向等。货币化程度的指标--货币化率也可以反映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货币化程度是一国经济中通过货币交换而实现的商品与服务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的两个决定因素———产业投资与技术进步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很巨大--资金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实现投资,并最终创造出财富。--风险投资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金融压抑金融压抑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对金融压抑现象的分析,形成为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金融压抑论。E.S.肖与R.I.麦金农是金融压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金融变量与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而言,不是中性的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利用得好,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而处理得不好,则对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金融压抑产生了以下四个负面影响:第一,负面的收入效应。第二,负面的储蓄效应。第三,负面的投资效应。第四,负面的就业效应。金融约束论就是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促进金融业更快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其隐含的前提是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业,或者说政府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结果曾一度令人失望,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结论和缺失进行反思和检讨。Hellman等人认为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金融政策包括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对直接竞争加以管制,以影响租金在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分配,并通过租金机会的创造,调动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和居民等各个部门的生产、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政府在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采取一定的政策为银行体系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进行储蓄动员,从而促进金融深化。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抑制论的根本区别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抑制论的根本区别在于金融约束的目的是通过创造租金以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金融深化金融深化论者认为,吸引国外资金固然重要,但动员国内储蓄更为重要。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通常是个常数,而在发展中国家,储蓄倾向应该被看作变数。也就是说,如果给压抑的金融解去束缚,那么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会增强,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增加。储蓄增加后,会带动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会进一步带动储蓄的增加。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与金融深化相一致的是金融自由化。包括放松利率、汇率的管制,降低信贷指令性计划比重,促进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等。主要内容:(1)价格市场化。即取消利率限制,放开汇率,取消证券交易中的固定佣金制度,由市场来调节金融价格。其中,核心内容是放松利率管制。(2)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权力,取消对银行贷款的行政性限制。(3)放宽金融从业登记,准许私人银行、合资银行的建立,对一些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使各类金融机构公平竞争。(4)改革金融市场,大力培育资本市场,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大力发展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放宽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管理。(5)资本流动自由化,允许外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同时也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蒙代尔政策配合1962年,蒙代尔在向IMF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政策配合说”。其特色在于,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匀衡。外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无非就是顺差和逆差两种状态,内部均衡是指资本、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神,有时候会有点通货膨胀或者紧缩。调整配合措施:在下面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为扩张紧缩紧缩失业/逆差扩张紧缩紧缩失业/顺差扩张紧缩紧缩扩张扩张[真题还原]根据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主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而主要解决国际经济问题。()[A]货币政策;财政政策[B]财政政策;货币政策[C]财政政策;利率政策[D]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解析:蒙代尔在向IMF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政策配合说”。其特色在于,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因此答案选择[B]。 [真题还原]下列属于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抑制论的根本区别的是()。[A]金融约束论强调严格管制,金融抑制论强调金融自由化[B]金融约束是主动的,金融抑制是被动的[C]金融约束是在金融抑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金融约束论指出通过一些适当的金融管制措施来创造租金,为竞争者提供适当的激励解析: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抑制论的根本区别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抑制论的根本区别在于金融约束的目的是通过创造租金以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因此答案选[D]。1.3.6.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判断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的状态,Ms=Md;货币的非均衡就是Ms≠Md。从实质上说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货币的"值"的变化,一个表现为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即物价的变化;一个表现为利率的变化。所以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别标志就是物价和利率。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应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但也绝非是等量的,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常态。(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4)总需求的偏大和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的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5)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政策来调节,但单纯控制总需求难以真正实现均衡目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场通过物价和利率自动调节的。但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币供求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只是把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对比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差额幅度内,尽可能的追求较小差额。既然价格和利率的变动可以使货币趋于均衡,而物价水平又是中央银行无法掌控的,中央银行可以用来调控货币供求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率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如果使利率提高,货币供给就会扩大,货币需求下降,货币供小于求的缺口就会缩小;如果使利率降低,货币供给会收缩,货币需求扩大,货币供大于求的缺口会缩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货币需求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的影响很小。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一般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实现。1.4.1.通货膨胀的定义在我国一般表述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定义: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具体来讲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考察的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强调的是用货币表示的价格--强调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强调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与币值下降币值下降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减少,货币的价值量降低。币值下降既可能是因货币发行过多,也可能是因劳动生产率下降,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引起单位货币价值量下降。币值下降可能导致货币贬值,也可能不会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不同于物价上涨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货币供应过多外,生产成本的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只归因于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的物价上涨。同时,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通货膨胀还可以通过变相的物价上涨、或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照物价上涨速度的大小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1)爬行通货膨胀(2)温和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2.按照市场机制作用(物价表现形式)的不同,通货膨胀可分为:(1)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型通货膨胀)(2)隐蔽型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3.按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1)预期型通货膨胀(2)非预期型通货膨胀4.按通货膨胀的成因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货币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5)体制型(经济转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衡量尺度世界上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有以下三个: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减缩因子。(1)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消费物价指数主要反映了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多数国家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一般也是消费物价指数。我国也以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消费物价指数在反映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影响上具有其它指标难以比拟的优点,但由于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因而使用消费物价指数还不足以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2)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该指数是根据企业所购买的商品价格的变化状况编制的,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化。这一指标的优点是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变化情况,进而能够判断其价格变动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所以为企业所关注。缺点是不能反映劳务费用的变化情况;批发物价指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但有明显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其波动幅度也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此,使用批发物价指数去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时,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3)国内生产总值缩减因子(平减指数GDPdeflator)该指标是按现行价格指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优点是其涵盖面广,包括消费品、资本品和劳务,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物价总水平变动的趋势。缺点是容易受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GDP减缩因子的主要用途是对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名义值与实际值的换算。1.4.2.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上学说这是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性缺口,是一国总需求超过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部分。(1)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凯恩斯本人认为,通货膨胀是在充分就业实现后产生的: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而国民收入已无法增加,就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并不是任何货币数量的增加都具有通货膨胀性质,也不能把通货膨胀仅仅解释为物价上涨。(2)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需求创造供给的必要条件是资源的充分存在。否则会形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膨胀性缺口。只要存在这一缺口,物价就必然上涨,即使存在失业。二、成本推动学说成本推动学说是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流行起来的。由于当时西方的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经常达不到预期目的,紧缩需求的结果限制了供给能力,从而加重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得一部分经济学家怀疑通货膨胀决不单纯是需求拉上,因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新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出来。根据成本各组成部分在刺激物价上涨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分为:(1)工资成本推动(2)间接成本推动(3)垄断价格推动(4)进口成本推动*中国改革以来的通货膨胀中国在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管住现金来抑制通货膨胀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面对物质短缺,由于采取了"计划分配、凭证供应"的办法,使得通货膨胀不主要表现在价格的上涨上,而主要表现在消费品供给受到限制上。这种情况,表面上抑制了物价上涨,实际上是"隐蔽的通货膨胀"。三、货币供给推动学说货币学派对通货膨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