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1页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2页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3页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4页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道德经》第67章提出了著名的“三宝”思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可见,老子所说的“三宝”就是指每一个体道修德之人(“我”)所必备的三种德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在这里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三种德行的意义,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若把“三宝”放在《道德经》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加以理解的话,我们就不难感受其深刻内涵及深远意义。一、慈。首先来看“慈”。《说文解字》对“慈”的解释是“爱也”。这种解释应该说是深合老子本意的。当然,老子所倡导的不是一般的爱,而是一种无私的爱,犹如慈母对孩子的爱一样。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大爱,一种超越了贤愚、善恶、亲疏、尊卑、人我等一切差别的博爱。纵观《道德经》全文,无处不闪烁着这种伟大恒久人性光辉,兹举几例:“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7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等等。所以,慈就是无分别心地去长善救失,一视同仁地去关爱任何人任何物。细品《道德经》,这种悲天悯人的广博胸怀不能不令人动容,让人叹服,也常常让人联想到伟大的母爱。因为母亲对子女的爱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分别,任何条件,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地给予,一个母亲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一个孩子长得丑或生病等原因而减少对他的爱。“道”生万物,恰如万物的母亲,所以能够包容关爱万物。《道德经》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事实上,老子多次把道比喻为万物的母亲。而老子笔下的“圣人’、善为道者,作为“道”的载体或者说是道的人格化,也能像道一样去普遍地关爱一切入一切物。换言之,得道的圣人能觉悟到“我”与天地万物原本是一体的,爱一切人一切物也就是爱自己。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仁爱”、“民胞物与”,佛教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事实上,爱或者说“博爱”代表了人类所有文化与宗教的共同追求,代表了一种普世价值和最高的道德原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世间所有道德、哲学和宗教的精神内核的话,那这个字肯定是非“爱”莫属。《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易经》中也说:“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佛教更是从业因果报的角度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这也是所有的宗教的一种共识。但一般人却将此当作是一种劝人向善的说教甚至是一种迷信,其实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这就是一种普遍规律。所以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也就是说,慈善是符合天道的。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7章)慈善所得的善果只是因为与天道相应而自然感得的,这是一个铁的规律(道本来就是最高的规律),并不是有一个人格神操纵的结果。而如果人违背了这个规律,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或挥霍奢靡,争强好胜,则自然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就涉及到老子另外的两个“宝”:俭与不敢为天下先。二、俭俭,就是节约,爱惜,有而不用或少用,含藏培蓄,不奢靡,不妄为。爱惜者,能“爱”故能“惜”,能“慈”故能“俭”,所以“俭”是从“慈”自然引申出来的一个“宝”。俭,首先表现在对物质财物的节约珍惜上,过一种少欲知足的简单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常言说,欲壑难填,一个人如果沉溺于功名利禄、感官享受的贪求中,就不但会造成财物的浪费,而且必然因为背道离德而招祸损身。老子对当时统治者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批评和告诫:“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3章)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在老子看来,造成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贪图享受,生活糜烂,挥霍浪费,为此加重税收盘剥,导致人民忍饥挨饿,最终只能冒死反抗。所以老子警告人们:“去甚、去奢、去泰”(29章);“清静为天下正。”(45章)“俭”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表现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生命的爱惜,节约生命的精气神,懂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世人_般把功名利禄、财产美色看成是珍宝而求之无度,结果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大道至简,其实生命原本是很简单的,人的需要也是很简单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孔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佛陀,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最好的证明。人能知足知止,则不会受辱不会遇到危险,如此,生命自能长久。人的真正满足与幸福不是外来而是内生的,所谓“知足者富”(33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反之,一个贪得无厌、向外寻求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快乐的。因为欲望永远没有止境,而外部的满足往往带来无聊和危殆。正如老子所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过多的财富不但守不住,反而会增加一个人的骄慢之气,甚或招致偷抢骗者,这就应了老子的名言:“福兮,祸之所伏。”(58章)而对于修道之人来讲,更是要“致虚极,守静笃”(16章),使心灵虚寂、清静到极点,则能归根复命、返璞归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道家与中国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贵生重生和养生的思想,但养生之道不贵多而贵少,不贵奢而贵俭。对此,老子又提出了“啬”的主张:“治人事天,莫若啬。”(59章)在治理国家和养护身心方面,没有什么比爱惜精神更重要的了。这里的“啬”与“俭”的含义相近,也是爱惜和节约的意思,但更侧重于精神与生命力方面,也就是深蓄厚养,含藏动力,培固根基,充实生命。如此,则自能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目的:“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贪图厚味,挥霍享乐,则会损命折寿、招灾惹祸。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一味地追求声色犬马的物欲刺激,势必会造成身心的损害。老子还说:“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益生日祥”(55章),益生、厚生,都是把生活搞得太复杂,在衣食住行方面一味地追求奢华,结果就是“动之死地”、“祥”(即灾祸)。所以老子提醒世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主张人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就是减少,修道就要不断地减少,减少自己的欲望、贪念,减少强作妄为、起心动念,总之,减少生命的消耗,这就是“俭啬”的原则,也是达到“无为”的途径。三、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不争、柔顺、处下、身退、守雌。这也是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慈爱包容精神。道生育万物却不与争功,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所以人应该效法道的这种精神,“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凡是内在强大的东西,其外表都是柔软的,如水,如婴儿。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水是柔弱的,却包含着无限的力量。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婴儿是柔弱的,却包含着无比淳厚的德能。高贵的东西反而是处下的,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活着的东西都具有柔韧性,而枯死的东西则具有坚硬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一个基本的道理或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所以,为人处世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谦让处下,虚怀若谷,与世无争。惟其如此,才能含藏动力,深蓄厚养,身心安泰,成己成人。因此,这与“慈”和“俭”也是内在相通的。可见,“不敢为天下先”、“不争”并非消极懦弱的表现,而是最大的积极,是内在强大和生命力饱满的表现。不争的结果也不是失败落后,恰恰相反,会获得众人的拥护,最终取得成功。老子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反复强调了这个道理,如“后其身而身先”,“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而善胜”,“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等等。反之,如果一个人事事争强好胜,高傲自大,不仅易遭众人所恶,而且会导致自身的心理失衡,从而带来灾殃。四、“三宝”观的现代意义老子所讲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慈”是根本。这“三宝”既是道的三个特性,也是个人处世的三个准则。道生养万物,但生而不有、养而不宰,这体现了道的博爱,这种博爱即是慈。道慈爱万物的两个具体表现即是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或不争。人应该效法道而奉行此三种美德。这是人生的根本原则,超越时空,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老子说:“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翻译成白话就是:今天的人们,放弃慈爱而追求勇敢,放弃俭约而追求奢华,放弃谦让而激烈竞争,这无疑是自取灭亡。这句话本来是用来描述老子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各诸侯国君完全没有爱心,为了-一己私利,好勇斗狠,互相征伐,弱肉强食;在上位者巧取豪夺,压榨百姓,生活糜烂,纵情享乐,完全不知体恤民情爱惜民财。但如果用这句话来描述今天的社会,同样可以说是一针见血、针砭时弊。尤其是真爱的缺乏、挥霍浪费和竞争之激烈,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的最突出的问题,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这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滋生其它时代弊病的根源。仅以“俭”为例。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发展和享乐,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挥霍浪费,从而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灾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消费主义的今天,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情况愈演愈烈。环保、绿色、低碳、节能的倡导,往往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忘了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缺乏真正的理解。而在这方面,老子的道德思想和“三宝”观念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在个人生活方面,老子的“三宝”思想同样有着多方面的启发意义。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人际关系日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