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假期物理章节(解析版)_第1页
八上假期物理章节(解析版)_第2页
八上假期物理章节(解析版)_第3页
八上假期物理章节(解析版)_第4页
八上假期物理章节(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八年级上册新课预习讲练一体化资源第1.1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长度的单位①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长度单位的换算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①一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②二看:量程是多少.③三看:分度值是多大.(2)使用刻度尺要三会①会放: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②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③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共同组成.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化整为零法、替代法等.4.时间的测量(1)测量的工具:日晷、沙漏、石英钟、机械钟、电子钟、停表等.(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时间单位还有时(h)、分(min)、周、年等.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3)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①调:先进行调节,按下复位键,使秒针指在“30”处.②按:按动转柄按钮开始计时.③停:再次按动转柄按钮,计时结束,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④读:读出停表上分针和秒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相加即为测量值.特别提示: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5.误差与错误(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仪器的影响等原因产生的,故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够避免的.(3)造成错误的原因错误是由于测量者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或读数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4)减小误差的方法物理实验中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另外,还可通过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等办法来减小误差.考点一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另外还有其他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其换算倍率。单位换算的方法:数值不变,乘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96nm=96×1nm=96×10-3μm=0.096μm【例1】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A.0.6s=0.6×1000ms=600ms B.0.6s=0.6×60ms=600ms C.0.6s=0.6×60ms=36ms D.0.6s=0.6×60ms=36ms【解析】正确的换算过程为:0.6s=0.6×1000ms=600ms;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变式1】近几年,我们邢台市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5μm=2.5μm×10﹣6m B.2.5μm=2.5μm×10﹣5dm C.2.5μm=2.5μm×10﹣6cm D.2.5μm=2.5×10﹣6m【解析】正确的换算过程为:2.5μm=2.5×10﹣6m。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拓展】初中阶段单位换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cm2=10-4m2、体积(容积)单位1ml=1cm3、1l=10-3m3、1m/s=3.6km/h、1g/cm3=1×103kg/m3、1kw·h=3.6×106J、1l水有1kg。知识点二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单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2)测量方法:“0”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且尺面要平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这样可以减少误差。易错点:①刻度尺的所选量程不一定必须大于被测物体长度,是尽量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这是为了减小误差。②分度值决定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例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下列要求中不必要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能歪斜 B.必须从刻度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可斜视 D.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解析】A、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能歪斜,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用刻度尺测量时,被测物体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可斜视,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放置正确的是A(选填“A”或“B”)刻度尺,(选填“A”或“B”)刻度尺的精确度较低;按放置正确的刻度尺读数,物体的长度为2.00cm。【解析】B刻度尺的刻度线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A刻度尺放置正确;A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10个小格,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B刻度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cm,里面有5个小格,分度值是2mm;所以B刻度尺的精确程度较低;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1.00cm开始,物体的另一端与3.0cm刻度线对齐,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末端读数3.00cm,因此物体的长度为L=3.00cm﹣1.00cm=2.00cm。故答案为:A;B;2.00。知识点三时间的测量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日晷、沙漏、滴漏等。常用时间单位:1h=60min=3600s读数方法:表盘上外圈大圆代表秒针数,小圆代表分钟数,在小圆上有半分钟刻度线,如果分针没有超过半分钟刻度线,那么秒钟盘读数范围是0-30s,若分针超过了半分钟刻度线,则秒钟盘读数范围是30-60s,最终读数:小盘读数+大盘读数。停表不用估读。【例3】雷雨天,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估算闪电发生位置到他们的距离,设计出用声速乘以时间的估算方案,则时间的测量应选择的方法是()A.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 B.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 C.用选项A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D.用选项B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解析】A、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这样闪电和雷声对应,时间的误差最小,故A正确;B、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由于雷声经过云层、山脉反射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测量会导致时间偏大,误差大,故B错误;CD、闪电每次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是固定在一点,因此不能用“多测几次求平均值”的方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故CD错误。故选:A。【变式3】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示数是()A.5min7.5s B.37.5s C.337.5s D.6min37.5s【解析】小表盘的示数为5min,小表盘指针指在5min与6min之间,且超过半分钟刻度线,故大表盘读数为37.5s,即读数为5min37.5s,也就是337.5s。故选:C。知识点四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误差来源:(1)测量方法限制;(4)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影响;(4)测量者的因素。减小误差的办法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B.改进测量方法C.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但是错误可以消除。【例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解析】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B、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故B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错误,误差不能避免,故C错误;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变式4】要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为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用毫米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 B.用毫米刻度尺测量10枚相同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 C.用毫米刻度尺多次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D.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相同硬币中每一枚的厚度,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解析】A、用毫米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若直接测量则误差会较大,故A错误;B、用毫米刻度尺测量10枚相同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是最佳方案,采取累积法,总厚度较大,易测长度,误差较小,故B正确;C、用毫米刻度尺多次测量1枚1元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C错误;D、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相同硬币中每一枚的厚度,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D错误。故选:B。知识点五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可以选择测出总厚度n,除以份数,即可得到每一份的厚度。2.三角尺刻度尺配合法3.化曲为直法【例5】小明发现鞋盒上有不同的鞋码标注方式。如图所示为鞋码+标准脚长的标注方式。小明翻查资料发现鞋码和脚长(厘米)的计算公式为脚长(厘米)=,那么如图所示的40码对应的脚长长度为()A.25mm B.250mm C.20cm D.40cm【解析】40码的鞋子,鞋长=(公式中鞋码单位为码,鞋长单位为cm),故鞋长为25cm=250mm。故选:B。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 B. C. D.【解析】A、铅笔左端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B、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故B错误;CD、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正确,D错误。故选:C。2.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A.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B.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D.视线与尺面的位置【解析】A、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正确。B、图中刻度尺倾斜了,没有放正,故B错误;C、图中刻度尺在使用时,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并放正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读数为2.0cm,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C错误;D、图中视线未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D错误。故选:A。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以上说法都正确【解析】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故选:B。4.“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科考队员测得神农架野人的脚印尺寸如图所示,请你估计该野人的身高至少为()A.1.65m B.1.75m C.2.11m D.2.95m【解析】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野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30.10cm;野人的身高约为:30.10cm×7=210.70cm≈2.11m。由此分析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5.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解析】A、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过得快,眼睛眨一次的时间在0.3s左右。不符合题意;B、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16~20次,呼吸一次的时间在3s左右。不符合题意;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在3~5s.不符合题意;D、正常情况下,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符合题意。故选:D。6.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纸张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出1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出5张纸的厚度,再除以5 D.用刻度尺测出0.50cm厚度的纸张,数出张数n,用0.50cm除以张数n【解析】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所以用刻度尺测出0.50cm厚度的纸张,数出张数n,用0.50cm除以张数n得到一张纸的厚度,故A、B、C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7.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A/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1.35cm。【解析】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选B;②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1.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2.35cm,物体的长度L=2.35cm﹣1.00cm=1.35cm。故答案为:B;1.35。8.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99.8s。【解析】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9.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9.8s,即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99.8s。故答案为:99.8。2020-2021年八年级上册新课预习讲练一体化资源第1.2课时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参照物(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对参照物的理解①不能够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这样物体永远静止,是没有意义的.②参照物是根据需要选取的,当研究地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③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不是真正不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注意:参照物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方法: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2)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参照物;(3)最后,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理解为“参照物上长着观察者的眼睛”.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如果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相对于对方的位置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则我们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注意: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静止.知识点一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世界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易错点: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区别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属于宏观运动。其他的微观粒子的运动,例如分子、原子等不属于机械运动;再如“五四”运动(属于社会活动)、树木生长、花开花落等生命运动等都不属于机械运动。注:空气的流动、风、灰尘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例1】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孤帆一片日边来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一行白鹭上青天【解析】A、孤帆一片日边来,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物体颜色的变化,与物体的位置变化无关,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嫦娥五号飞船绕月高速运转 B.动车在长石铁路上高速行驶 C.冬季沅江水缓缓向东流 D.看完央视《在一起》电视剧后,小明坐在沙发上心潮澎湃【解析】A、嫦娥五号飞船绕月运转,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B、动车高速行驶,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B错误。C、江水向东流,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C错误。D、心潮澎湃,是心理活动,不是宏观物体位置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正确。故选:D。知识点二参照物(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2)参照物选择的原则①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时静止的;(无论这个物体相对地面是静止还是运动);②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③排己性。不能选自身为参照物;④方便性。为了方便研究机械运动,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要做说明。(3)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4)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选择参照物【例2】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快感令不少人着迷。小明和父母在假期时一起坐过山车,当过山车从坡顶加速下滑时,如果说小明是静止的,那么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A.他乘坐的车厢 B.大地 C.公园里的坐椅 D.公园外匀速行驶的汽车【解析】A、当过山车从坡顶加速下滑时,小明相对于他乘坐的车厢,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选取小明乘坐的车厢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正确;B、C、D、当过山车从坡顶加速下滑时,小明相对于大地、公园里的坐椅以及公园外匀速行驶的汽车等,位置在发生改变,所以以大地、公园里的坐椅以及公园外匀速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CD错误。故选:A。【变式2】如图所示,小东和小成坐在火车车厢内,通过观察窗外的景物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小东认为: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小成认为:以窗外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火车是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小东的观点正确 B.只有小成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正确 D.两人的观点都不正确【解析】(1)被研究的物体是火车,小东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和站台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故以站台为参照物,火车是静止的;(2)被研究的物体是火车,小成以窗外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和动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故以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是运动的。故两人的观点都正确,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知识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③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对相对性的理解:①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②相对静止。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例3】老郭乘坐大巴,他正对车窗固定好照相机,先拍图甲,再拍图乙,均拍到同一路灯和同一小汽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路灯向东运动 B.以地面为参照物,大巴向西运动 C.以小汽车为参照物,路灯是静止的 D.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大巴向东运动【解析】A、以地面为参照物,路灯的位置不可能改变,所以路灯是静止的,故A错误;B、由于路灯相对于地面静止,甲乙两图相比,以大巴车为参照物,路灯向东运动了,说明以地面为参照物,大巴车向西运动了,故B正确;C、以小汽车为参照物,路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路灯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大巴车的位置偏西了,所以大巴车向西运动,故D错误。故选:B。【变式3】甲、乙两球在同一水平面上,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在拍照过程中两球不发生碰撞,下列关于两球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A.甲静止,乙向南运动 B.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解析】A、如果甲静止,乙向南运动,一段时间后,乙会运动到甲的南边,如右图所示,故A可能发生;B、如果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两球方向相反,一段时间后,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故B可能发生;C、如果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一段时间后,甲超过乙,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故C可能发生;D、如果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一段时间后,甲乙的相对距离会越来越远,而不会出现右图的情形,故D不可能发生。故选:D。1.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武装直升机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0”字样从天安门上空平稳飞过,则()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B.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C.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D.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是静止的【解析】甲相对于乙或乙相对于甲都是静止的,A、B选项错误,C正确;观众席上的观众相对于甲或乙都是运动,D选项错误。故选:C。2.如图所示,是两名同学及车内驾驶员和乘客对路上汽车运动状态的描述,其说法错误的是()A.相对两名同学,汽车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汽车是静止的 C.相对地面,两名同学一定是静止的 D.车内乘客和驾驶员是相对静止的【解析】A.同学描述汽车运动得快,说明汽车是运动的,说法正确,故选项A不符;B.驾驶员与乘客乘坐汽车,与汽车相对静止,说法正确,故选项B不符;C.图片中同学可能运动也可能静止,关键看选择的参照物,肯定的描述是错误的,故选项C符合;D.乘客和驾驶员在车里同速同向一起运动,所以相对静止,是正确的,故选项D不符。故选:C。3.火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火车,车上的乘客都说自己的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一段时间之后,甲车上的人说甲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乙车上的人却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B.一段时间之后,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C.一段时间之后,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D.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是选乙车为参照物的【解析】A、由题意可知,“一段时间之后,甲车上的人说甲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因此,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故A正确;B、一段时间之后,“甲车上的人说甲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而乙车上的人却看到甲车向后运动,说明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实际是向前运动的,故B错误;C、由题意可知,一段时间之后,甲车相对地面仍静止,乙车向前运动。因此,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故C正确;D、由题意可知,乙车相对于地面向前运动,所以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是选乙车为参照物的,故D正确。故选:B。4.小明乘车去博物馆的路上,拍摄了一张前方行驶车辆的照片,如图所示。关于路上车辆的运动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号车比②号车运动的快,因为它在②号车的前面 B.①号车和②号车运动快慢相同,因为它们相对是静止的 C.②号车行驶在行车道上,肯定不存在超速行驶的行为 D.若小明每隔0.5s连拍多张照片,就能从他的照片中比较出这段时间内两车运动的快慢【解析】A、①号车在②号车的前面,可能是②号车经过同一路段的时间早一些,而并非一定是①号车比②号车运动的快,故A错误;B、仅凭一张照片看不出两车位置的变化,因此无法判断①号车和②号车运动的快慢,故B错误;C、仅凭一张照片无法判断车的速度,②号车行驶在行车道上,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超速行驶的行为,故C错误;D、若小明每隔0.5s连拍多张照片,通过观察两车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就能从他的照片中比较出这段时间内两车运动的快慢,故D正确。故选:D。5.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同向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电梯是运动的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以同步卫星为参照物 D.空中加油机给歼击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解析】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联合收机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B、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故B正确;C、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C错误;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加油机和受油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故D正确。故选:C。6.2021年5月15日,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表面,探测器通过电磁波把火星影像图传回地球;如图所示,着陆器缓慢着陆火星的过程中,以火星表面为参照物,着陆器是运动的。【解析】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探测器是通过电磁波把火星影像图传回地球的;着陆器缓慢着陆火星的过程中,以火星表面为参照物,着陆器与火星表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答案为:电磁波;运动。7.如图所示,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飞机编队以相同的速度保持队形飞行时的情景,以编队中的某一架飞机为参照物,其他飞机是静止(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解析】以编队中某一架飞机为参照物,其他飞机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其他飞机是静止的,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答案为:静止;相对。8.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四号探测器于12月12日进入月球轨道与月球同步运动,以月球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解析】嫦娥四号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与月球同步运动过程中,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探测器与月球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嫦娥四号探测器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嫦娥四号探测器是运动的。故答案为:静止;运动。2020-2021年八年级上册新课预习讲练一体化资源第1.3课时运动的快慢1.速度(1)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v=eq\f(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注意:在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即s、t、v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在同一时间内或同一段路程内的路程、时间、速度.2.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②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和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eq\f(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注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不与s成正比,也不与t成反比,从公式v=eq\f(s,t)可知,如果s越大,t就越大,但是eq\f(s,t)的值仍不变,这才是匀速直线运动.3.平均速度(1)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运动路程(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3)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4)计算公式:v=eq\f(s总,t总).规律总结:计算中注意的问题.(1)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运动物体,在同一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2)要写出依据的公式.(3)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知识点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2)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龟兔赛跑。开始一段时间,兔子比乌龟跑得快,就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全程乌龟跑赢了兔子,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100田径比赛,赛跑途中,观众通过第一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快慢,最终裁判是通过第二种方法来决定第一名、第二名。【例1】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长沙松雅湖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李小熹骑马以36km/h的速度前进,邓小名以5m/s的速度跑步前进,喻小民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54km,则()A.李小熹速度最大 B.邓小名速度最大 C.喻小民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解析】李小熹骑马的速度:36km/h,邓小名跑步的速度:5m/s=18km/h,喻小民骑自行车的速度:v===32.4km/h,所以,李小熹速度最大,故A正确。故选:A。【变式1】小强把运动会的百米短跑比赛也当作物理课堂,关于运动员运动快慢有以下思考,请你指出他的哪个思考是错的()A.场边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D.速度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与场边观众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解析】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的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B、终点裁判是看谁最先到达终点(即用时短),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得快,所以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B正确;C、在物理学中,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根据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大小来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是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故C错误;D、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公式v=,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故速度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与场边观众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故D正确。故选:C。知识点二速度速度的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推导式:或速度的物理意义:引入速度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m/s的物理含义:表示物体在1s内经过的路程是1m。速度大小的定义方法:单位时间内物体所经过的路程表示速度的大小。定义的方法和上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第一种相同,都是通过相同时间来比较路程的大小。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是一个定值,不随路程、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路程大小都是相同的。生活中常见速度值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m/s;自行车约5m/s;100米赛跑速度约7.5m/s;小轿车速度约34m/s;磁悬浮列车约120m/s;声音速度约340m/s(15℃);超音速飞机速度约为700m/s;喷气式客机速度约250m/s。【例2】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速度,小宇同学拍摄了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图中所附的刻度是均匀的,如果每隔1秒拍摄1次,轿车本身总长4.5m,那么这辆轿车2秒内的速度约为()A.30m/s B.15m/s C.12.5m/s D.9.5m/s【解析】由图可知,在照片中轿车的长度约为:L=1cm,由图中所附的刻度可知,轿车2s内通过的路程约为轿车长度的4倍,即s=4L,轿车的实际长度为L′=4.5m,则轿车在2s内实际通过的路程约为:s′=4L′=4×4.5m=18m。轿车的速度约为:v===9m/s,与D项的速度值接近。故选:D。【变式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运动情况,根据图像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A.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B物体运动1.5s通过的距离是3m C.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vA<vB【解析】A、乙图是B物体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B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B物体的速度vB===2m/s,由v=可得,1.5s通过的距离:s=vBt=2m/s×1.5s=3m,故B正确;C、甲图是A物体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A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由图像可知,A物体的速度vA=3m/s,B物体的速度vB=2m/s,所以vA>vB,故D错误。故选:D。知识点三匀速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的分类。按一运动路线的曲直,机械运动分为直线和曲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大小和方向都不变;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相同。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成正比。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速度-时间如图乙所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真实反映物体每一时刻运动的快慢情况;变速直线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注:平均速度是和一段确定的时间和路程相对应,离开确定的时间与路程后,平均速度失去其物理意义。【例3】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v与s和t无关,是一个定值 B.由v=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C.在平直公路上缓慢行驶着的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是50km,则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A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速度是确定的,与路程s、时间t的大小无关,故A正确,B错误;C、在平直公路上缓慢行驶着的汽车,可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汽车一小时通过的路程是50km,由于不知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故无法判断汽车是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A。【变式3】连淮扬镇高铁过江通道“五峰山公铁大桥”建成后,扬州将进一步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大桥主跨长为1120m,一列200m长的高铁匀速通过大桥主跨的时间为60s,则高铁的速度为79.2km/h,若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是运动的。【解析】大桥主跨长为1120m,一列200m长的高铁匀速通过大桥主跨的路程为s=1120m+200m=1320m,高铁的速度为v===22m/s=79.2km/h;大桥相对于高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是运动的。答:79.2;运动。知识点四图像和图像图:①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②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速度比①小;③代表物体静止状态;④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是起点不是坐标原点,而是距离坐标原点有一段距离。图:①代表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从静止开始启动;③也代表物体做加速运动,但初速度不为0;②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交点代表此时刻速度大小相等。甲乙甲图:物体在整段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在OA段、BC段、DE段都是匀速直线运动。AB段、CD段表示静止。乙图:①、③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②代表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全程三者平均速度相同。【例4】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同时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6秒后两车相距10米,则()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两车一定会相遇 C.M、N两点相距可能为100米 D.若M、N两点相距10米,则两车运动方向可能相同【解析】A、由图象可知,当甲车和乙车都行驶80m的路程时,甲车的行驶时间是8s,乙车的行驶时间是12s,由于甲所用时间小于乙的时间,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BCD、由图象可知,当时间都为6s时,甲运动的距离为60m,乙运动的距离为40m,6秒后两车相距1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60m﹣40m﹣10m=10m,即出发前乙应在甲前方10m处,6s时甲在乙前方10m,运动过程中两车一定相遇;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6s时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为100m,此时两车相距10m,若两车未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110m,若两车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90m。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变式4】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考点参加800m体考,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 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 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解析】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v﹣t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两人都在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不变,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两同学的距离越来越大,故B错误;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t3~t4时间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总路程相同,则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故C正确;刚到达终点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错误。故选:C。1.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M、N两点,同时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6秒后两车相距10米,则()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两车一定会相遇 C.M、N两点相距可能为100米 D.若M、N两点相距10米,则两车运动方向可能相同【解析】A、由图象可知,当甲车和乙车都行驶80m的路程时,甲车的行驶时间是8s,乙车的行驶时间是12s,由于甲所用时间小于乙的时间,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BCD、由图象可知,当时间都为6s时,甲运动的距离为60m,乙运动的距离为40m,6秒后两车相距1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60m﹣40m﹣10m=10m,即出发前乙应在甲前方10m处,6s时甲在乙前方10m,运动过程中两车一定相遇;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6s时甲乙运动的距离之和为100m,此时两车相距10m,若两车未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110m,若两车相遇,则两车间原来的距离为100m﹣10m=90m。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2.某物体v﹣t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B.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D.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解析】A、v﹣t图象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C、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即该物体的速度与时间不成比例关系,故BC错误;D、由速度公式的变形s=vt可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故D正确。故选:D。3.两个小球沿着东西方向做水平直线运动,整个过程没有发生碰撞,先后俯拍到两球的位置照片(方框为照片的边)如图所示,则()A.A球和B球都向西运动,且B球的速度较大 B.A球和B球都向东运动,且A球的速度较小 C.B球静止,A球向东运动 D.A球和B球都向东运动,且B球的速度较小【解析】以建筑物为参照物,A、B、两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相对于建筑物而言,两球都向东运动,但A球的运动的距离大于B球运动的距离,由v=判断B球的速度较小。故选:D。4.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灯号转为红灯,经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10m B.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沿直线做匀速运动 C.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 D.从灯号转为红灯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15m【解析】A.由v=可得,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的距离:s=vt=10m/s×0.5s=5m,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车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从开始刹车后1s即1.5s时,汽车的速度为0m/s,故C错误;D.由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从灯变红开始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子前进的距离s总=×(0.5+1.5)×10m=10m,故D错误。故选:B。5.甲同学骑自行车沿直线公路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一同原路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解析】AC、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时两同学相遇,相遇前甲通过的路程:s甲=4km﹣1km=3km,相遇后甲通过的路程:s甲′=1km,所用时间:t甲=15min﹣10min=5min,则相遇前甲的速度为:v甲===0.3km/min;相遇后甲的速度:v甲′===0.2km/min,所以v甲=1.5v甲′,即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故A正确,C错误;B、由图像可知,乙相遇前通过的路程:s乙=1km,则相遇前乙的速度:v乙===0.1km/min,所以v甲=3v乙,即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错误;D、由图像可知,整个过程,甲通过的总路程:s甲总=4km,乙经过的总路程s乙总=2km,甲、乙所用总时间均为:t总=15min,则甲的平均速度:v甲平===km/min;乙的平均速度:v乙平===km/min;所以,v甲平=2v乙平,即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故D错误。故选:A。6.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长沙松雅湖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李小熹骑马以36km/h的速度前进,邓小名以5m/s的速度跑步前进,喻小民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54km,则()A.李小熹速度最大 B.邓小名速度最大 C.喻小民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解析】李小熹骑马的速度:36km/h,邓小名跑步的速度:5m/s=18km/h,喻小民骑自行车的速度:v===32.4km/h,所以,李小熹速度最大,故A正确。故选:A。7.A、B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匀速行驶,由如图所示的两车s﹣t图象可知,3~5s内A、B两车的速度差为4m/s。【解析】由图像可知,在3~5s时,A车行驶的路程sA=10m,则A车的速度:vA===5m/s,在0~5s时,B车行驶的路程sB=10m﹣5m=5m,B车的速度:vB===1m/s,所以,3~5s内A、B两车的速度差△v=vA﹣vB=5m/s﹣1m/s=4m/s。故答案为:4。8.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两物体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3m/s;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方向为向下;甲受到的拉力等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受到的拉力。【解析】(1)根据s﹣t图像可知,甲的速度为v甲===3m/s,乙的速度v乙===1m/s,则v甲>v乙,因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且v甲>v乙,则乙与甲的距离不断增大,故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下运动的;(2)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受到的重力与拉力平衡,二力大小相等;因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同,则重力大小相等,所以甲受到的拉力等于乙受到的拉力。故答案为:3;向下;等于。9.如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甲图表明:相同时间内,摩托车运动得远,说明摩托车比自行车运动得快;乙图表明:通过相同的路程,自行车所用时间长,说明自行车比摩托车运动得慢。【解析】(1)甲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时间,图中摩托车运动的路程长,所以根据v=可知,摩托车运动快,自行车运动的路程短,自行车运动慢;(2)乙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路程,图中自行车完成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根据v=可知,自行车运动慢,摩托车运动得快。故答案为:快;长。2020-2021年八年级上册新课预习讲练一体化资源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eq\f(s,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eq\f(s,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下半段的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2,下半段所用时t2,全程所用总时间t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2,则(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答:为避免因实验偶然性带给结果的误差,增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5)如何测小车下滑的距离。答:小车的距离为车头到车头距离,不是斜面的长度。(6)小车下滑的要求答: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且保证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释放。(7)测量过程能否改变斜面坡度?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坡度。(8)测量中的偏大、偏小问题答:若小车开始开始滑动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大(偏大/偏小);若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小。【例1】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如图所示位置开始计时,滑至底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停止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6cm/s B.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4cm/s C.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斜面的倾斜度越大越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解析】ABC、由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5:0.3:05﹣15:03:00=5s,行驶的路程:s=8.00cm﹣2.00cm=6.00cm,则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v===1.20cm/s。故AB错误,C正确。D、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因此,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倾斜度越大,实验时间越小,不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D错误。故选:C。【变式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和正方体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并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可估算该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6cm/s B.13cm/s C.17cm/s D.19cm/s【解析】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知,木块滑过得到路程约为35cm,木块所用时间:t=0.5s×4=2s;平均速度:v===17.5cm/s,故C更接近实际。故选:C。【变式2】小强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个、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个。(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实验的原理是v=。(3)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较小(选填“较大”或“较小”)。(4)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这段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0.5m/s,如果小车还没到终点线就停止计时了,则测得的平均速度将偏大(选填“大”或“小”)。【解析】(1)根据v=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实验的原理是:v=;(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4)s1=0.9m,s2=0.4m,则s3=0.9m﹣0.4m=0.5m,由图知:t3=1s,所以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v3===0.5m/s;如果小车还没到终点线就停止计时了,说明记录的时间会变短,所以根据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将偏大。故答案为:(1)刻度尺;(2)v=;(3)较小;(4)0.5;大。知识点二现代测速方法(1)超声波测距离:装置含有超声波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控制器三部分。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射一段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超声波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会被接收装置接收。当发射装置发射超声波以后控制器便开始记录时间,当接收装置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以后控制器停止计时,全程总时间为t。因此就可以测出障碍物离发射装置的距离。超声波测距离:,t代表全程的总时间。(2)雷达测速:交通警察是采用测速雷达来发现超速并及时提醒司机的.当将测速雷达瞄准行驶车辆时,测速雷达就会显示出该车的瞬时速度,警察就可以判断其是否超速行驶(3)频闪摄影:又称为连闪摄影,在一个画面上记录物体连续运动过程的记录方法。如图所示频闪摄影特点:①每一张频闪照片,都是由多张照片叠加而成的。②相邻两图之间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如图所示,若频闪相机每隔0.2s闪一次,则图中影像1和影像2,影像2和影像3、影像3和影像4之间时间间隔都是0.2s。【例2】如图所示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一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A.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B.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解析】(1)由题意知,小球从A到B,从B到C的运动时间相等,由图示可知,小球从A到B,从B到C的路程不相等,因此小球从A到C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由图可知,sAC=3a,tAC=2△t,小球从A到C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2)由图可知,小球从B到C,从C到D的路程相等,它们的运动时间相等,因此从B到D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由图示可知,sBD=2a,tBD=2△t,小球从B到D的速度v===,故D错误;故选:D。【变式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为两个质量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均选填“匀速”或“变速”),若每隔0.02s拍照一次,并测得ab间的距离是1.80cm,则乙球的平均速度0.3m/s。【解析】(1)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并且甲做直线运动,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2)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乙球所用时间为0.02s×3=0.06s,乙球从a到b通过的路程:s=1.80cm=0.018m;乙球的速度:v乙===0.3m/s。故答案为:匀速;0.3。1.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BC段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 C.CD段汽车做减速运动 D.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A、AB段汽车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BC段的平均速度是vBC===45km/h,故B错误;BC段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C、OA段汽车的路程增加,是向前运动的,CD段的汽车路程是减小的,则汽车是往回运动的,所以CD段的运动方向与OA段的运动方向相反,但其s﹣t图象也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CD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故选:D。2.如图所示甲、乙微型小车的运动记录,两小车均由左向右运动。现利用频闪照相记录两小车的位置,频闪相机每隔0.02s拍一次照,用字母A、B、C、D、E标记小车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做减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 B.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为1m/s 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A、图中,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变大,做加速直线运动;乙车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同,故小车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B、由图可知,从A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时间相同,由v=可得,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乙运动至D位置时路程s=6cm=0.06m,所用时间t=3×0.02s=0.06s,乙运动至D位置时速度v===1m/s,故C正确;D、从D位置运动至E位置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所用时间相同,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故选:C。3.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如图所示位置开始计时,滑至底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停止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6cm/s B.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4cm/s C.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斜面的倾斜度越大越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解析】ABC、由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5:0.3:05﹣15:03:00=5s,行驶的路程:s=8.00cm﹣2.00cm=6.00cm,则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v===1.20cm/s。故AB错误,C正确。D、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因此,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倾斜度越大,实验时间越小,不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D错误。故选:C。4.2019年12月20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一箭九星”发射任务,运载火箭全长约50m,分别从视频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8s的位置图像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8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5m/s B.9m/s C.12m/s D.15m/s【解析】由题知,火箭长50m。以火箭的顶端与发射架的顶端相比较,由图可知,火箭发射后8s实际上升距离大约1.5个火箭高度,即s≈72m。平均速度为:v===9m/s故选:B。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解析】AB、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即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由图知,甲球被拍摄了5次(所用时间为5个间隔时间),乙球被拍摄了3次(所用时间为3个间隔时间),所以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B错误;CD、由图知,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基本相同,所以甲球运动的速度基本保持不变,故C正确;而乙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D错误。故选:C。6.在“探究小车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斜面AC的长度为120cm,B点是斜面AC的中点。实验时,小玲同学将小车放置在斜面A点,松手后,小车依次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停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就小车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 B.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5cm/s 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解析】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B、斜面坡度小,小车运动速度慢,时间长,便于计时,故B正确;C、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5m/s,故C错误;D、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C。7.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下列说法中()①它前2s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它后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4.4km/h③它6s内通过了28m的路程④它6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解析】①物体在前2s的平均速度是6m/s,不能证明它前2s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①错误;②后4s的平均速度v2=4m/s=4×3.6km/h=14.4km/h,故②正确;③物体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s1=v1t1=6m/s×2s=12m,后2s内的路程是s2=v2t2=4m/s×4s=16m,物体6s通过的总路程s=s1+s2=12m+16m=28m,故③正确;④物体6s内的平均速度:v==≈4.67m/s,故④错误。故选:B。8.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s。【解析】由图可知小汽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所以小汽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小汽车的运动路程为3240m,时间为4min,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13.5m/s。故答案为:变速;13.5。9.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若图中秒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解析】由图可知:s=60cm=0.6m,s1=30cm=0.3m,t=5s,t1=3s;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0.1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12m/s;比较v1、v2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0.1;速度越来越快。10.如图所示,是一款运动APP记录的某次跑步者的路线和数据。(1)由甲图信息可知,此跑步者的步幅(每步距离)为m,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2)利用图甲信息,请给出“配速”的定义:。(3)若跑步者的“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慢是时刻。【解析】(1)由甲图可知,跑步者通过的路程为6.60km=6600m,所用步数为7500步,时间为44min=2640s,则此跑步者的步幅(每步距离)为:=0.88m/步,即步幅为0.88m;该跑步者全程平均速度:v===2.5m/s;(2)由图甲信息可得,“配速”的定义为: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3)平均配速是指跑1千米所用的平均时间,此数值越大,运动越慢,此数值越小,运动越快,由图知t1时刻的平均配速值最大,运动速度最慢。故答案为:(1)0.88;2.5;(2)通过每千米路程所需要的时间;(3)t1。2020-2021年八年级上册新课预习讲练一体化资源第2.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发声体的振动可以被记录下来.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总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声.(2)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耳听见,人耳听见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必须在20Hz~20000Hz之间.②声源与人耳之间有传播的介质.③有正常的听觉系统.(3)声波可以同时在几种介质中传播.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当声音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介质中同时传播时,其到达人耳的时间有差异.(3)声速的计算公式:v=eq\f(s,t).(4)声速与温度有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4.回声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应用(1)产生的原因:声音的反射.(2)人耳能分辨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根据v=eq\f(s,t),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原声和回声,人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是s=vt=eq\f(340m/s×0.1s,2)=17m.(3)回声的利用①利用回声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声呐测海底的深度.②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在房间里说话声音比空旷的野外更为响亮。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注意:(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消失,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仍然继续向外传播。(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不能写成“震动”。(3)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叫声源,一个能发生的物体,但没有正在发声,不能叫声源。2.常见声源的描述管乐器的声源:空气柱。例如笛子、箫、小号等;其他的还有温水瓶中加水发声现象;吹笔筒、吹瓶子等都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的声源:弦(琴弦)。例如吉他、二胡、古筝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