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_第1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_第2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_第3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_第4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一」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重点:

因数末尾有0的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1、第55页第3题

283X19301X27180X50193X40

216X32103X18650X12408X30

让学生先估一估,在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订

正时注意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原因。

2、第56页第5题学生自己做

3、第6题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

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自己填写。

4、第7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5、第9题是运用所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6、第10题、让学生自主尝试、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

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7、第11题、12题学生先自己做,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

做?做错的同学改正做法。

三、自我展示。

1、火眼金睛辨对错

152304360

X23X12X50

356681800

10434

1396408

2、一车间每月加工75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全年加工多少个零件?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o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

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

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欢吃

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外采摘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你们

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4-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04-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计算平均每天产

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43504-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4-3=0(个)306+3=102(个)

0+4=0

04-9=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

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

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

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

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

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三」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

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

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

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

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

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

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

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

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

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

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

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

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

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

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

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

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

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

“线”至IJ“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

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

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

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

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

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

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

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

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

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

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

便。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

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

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

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

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

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

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

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

象记忆的作用。]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

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

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

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

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

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

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

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

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X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

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

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

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

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

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

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

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

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

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

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X104^5500(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

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

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

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

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

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

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

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

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

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

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

极速风车、旋转木马.....O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

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

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

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

票?

18X104^20xx(元)18X104^2200(元)

2010020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

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

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

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

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

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

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

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

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

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

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

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

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

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

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

时,有的同学说将18X104看作18X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

说将18X104看作20X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

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

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

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

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

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

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

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

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

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

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

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

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

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

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

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

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

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

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

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

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

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

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

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

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

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

当)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

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L2-0.6=0.6的竖

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

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

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篇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

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

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4-33204-46904-37204-9

60X40X7889+2572-56

80X6080+6015X616X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

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