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中语文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中语文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中语文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中语文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中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提高阅读诗歌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二、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四、整体感知(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小结: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气。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六、布置作业写作练习:三道题任选一个,然后写作,交流。1、李白,我想对你说——教师点拨:假如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看见这时的李白,你想对他说什么?是鼓励,还是安慰?是同情还是敬佩?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创作的殿堂。2、用你们今天学习到的最喜欢李白的诗句说一段话。3、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客至[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真挚的感情,背诵并默写全诗。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并学习通过细微之处表现心境或形象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朴实真率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珍惜、享受友情,懂得真诚地表达情谊。[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鉴赏并学习细微之处品真情的方法。[教学难点]鉴赏并学习通过细微之处表现心境或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活动1.写一首春节待客(做客)的五言或七言小诗,要有细节呈现。2.正确流利地朗读《客至》,并梳通诗歌大意。

课中教学活动一、导入王勃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更是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见,人们对友情的格外珍视。今天,让我们同杜甫一起去迎接朋友的到来。活动一:初读诗歌,正音感知1.齐读诗歌,正字音。2.朗读注释,辅助理解,强调字形与意的联系。3.再读诗歌,理解诗意。4.相机介绍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公元760年的春天,在严武等友人的帮助下,诗人终于在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过得还算平稳,也偶有朋友到访,这样也有了生活的情趣,这一时期诗人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这首诗就是到成都之后的第二年春写的。活动二:品读诗歌,明意悟情1.诗题为“客至”,诗歌围绕“客人到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2.诗人心情怎么样?请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活动三:研读诗歌,赏析诗艺3.清代学者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道:无意为诗,率然而成。却增损一意不得,颠倒一句不得,变易一字不得。那么,请同学们逐联赏读,用心体会诗人在哪些细微之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内心率然的情感。(小组合作)(细微之处:细微典型的情节,重要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些句或词往往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某种状态或某种情感。如把栏杆拍遍,空回首)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活动四:对比拓展,体会效果宾至.杜甫(760)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江干:江边,杜甫住处。淹留:停留。百年:犹言终身,一生。明代诗人卢世㴶què《读杜私言》:《宾至》、《客至》二首,别有机抒,自成经纬。对比阅读《客至》和《宾至》,谈谈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唐)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幢幢(chuáng):晃动的样子;昏暗不明的样子。此诗的哪个细节描写最为精妙,为什么?

课后学习活动(作业)1.默写全诗。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1)“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4分)(2)“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6分)附:板书寂寞:但客至----喜欣喜:扫始开细微之处品真情盛情、歉疚:无只兴奋:肯呼取尽登快阁【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黄庭坚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其表达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体现出来“快”与“不快”,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快”与“不快”,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导入新课人生或许是一个太过宏大的命题,我们不敢轻易地聊人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选择”的每一个瞬间加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有志之士都会面临诸多的人生选择。积极入世是一种选择,隐匿出世亦是一种选择,两种选择走向的是两种人生。徜徉在历史星河里的黄庭坚,于秋日登临快阁,思绪万千。他又带给我们哪些触动?今天,我们就随着《登快阁》的脚步,一同走进黄庭坚的诗意人生。2.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3.背景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国军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4.解题登:登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诵读感知1.播放配乐朗诵视频,注意读音,初步感知诗歌大意。2.播放配乐,学生自由诵读。3.老师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1)把握好节奏,整体应读得较为舒缓: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注意停顿。(3)读出意脉的连贯,不能因为停顿而读得断断续续。(4)根据朗读指导,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全诗。学习活动二:赏析诗境1.诗人是在怎样的际遇下登临快阁呢?登临快阁,诗人又见到怎样的美景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诗人登阁所见之景,并与同组的同学交流。(1)明确:“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登快阁的缘由和际遇:完成了一天的公事,“我”现在登上快阁,倚栏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秋日景致。由此可知,诗人因为工作一整天,身心俱疲,于是自来此赏景“舒情”,希望寻得片刻安宁轻松。(2)明确:“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提示:登阁远望,千山万木,萧索飘零,天地却更显得空阔疏朗。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澄江如练分明地流向远方。纵然身处秋日,然而眼前景致却让人感到“天远大”“月分明”,秋日的疏朗空阔让人心绪翻涌。2. 有意登阁,得意赏景,难免感慨万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人为何会有如此心境?明确:“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从颔联登赏秋,感秋意浓,到颈联所述心境,作者的情绪陡转,写伯牙摔琴谢知音和阮籍青白眼之事。前句由《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颈联用典,写诗人独自登临之感: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3.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美酒虽好,但终究难以解忧。诗人是如何努力让自己释怀的呢?明确:“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以“归”劝慰自己。心有不快,故登阁赏景。天地高阔,赏景时触景生情,让诗人思绪万千,返璞归真的内心向往,也抑制不住地借“白鸥盟”来表达。学习活动三:体悟诗情1.齐读诗歌,边读边梳理文本情感脉络。明确:全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空阔旷远、澄澈疏朗之景,情随景动,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因知音难觅、世事扰人而慨叹,并自此产生了归隐之情。2.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他有归隐意而无归隐之举呢?明确:想要探究黄庭坚的人生选择,我们依然回到诗歌本身,探究其因。四百年前,湖心亭的一场大雪,让我们见到了“痴人”张岱。而读到此诗,映入眼帘的第一句便是“痴儿了却公家事”,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审视“痴儿”一词饱含的情感与内涵。3.如何理解“痴儿”一词?“痴”可以解释为痴迷或痴傻。诗中自称“痴儿”,使用《晋书•傅咸传》夏侯济与傅咸书信中的话:“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关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意思是“了官事”的是痴人,非大器。诗人在这里借其语,颇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说自己是痴儿,没有什么本领。三、课堂总结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他一生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你如何看待黄庭坚的归隐?临安春雨初霁【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理解全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意思。思维发展与提升归纳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诗文描绘的大自然之美以及诗句本身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交流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清代爱国主义志士梁启超在读陆游诗集时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热烈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了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请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可概括为: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作者身处杏花春雨的杭州,面对江南美景却是一肚子的牢骚和郁闷。3.写作背景展示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发言。《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六十二岁的作品,此时他已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二、文本研读学习活动一:诵读1.诵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诵读时一般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诗歌朗读小组赛和个人赛。学习活动二:披文入情,鉴赏品味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