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中期策略分析-重估大周期_第1页
A股市场中期策略分析-重估大周期_第2页
A股市场中期策略分析-重估大周期_第3页
A股市场中期策略分析-重估大周期_第4页
A股市场中期策略分析-重估大周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股市场2021年中期策略分析重估大周期

一、中周期启动与全球再通胀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持续超预期,大宗商品价格逼近或超过过去十年的高点。在应对新冠疫情,全球总需求扩张,主要国家开启新一轮量价齐升的补库之旅。除了短周期上行的因素外,这轮需求主导国美国去年4季度以来,私人住宅和设备投资增速上行趋势确立,基于资本开支扩张的中周期启动迹象明显。在全球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出口、制造业韧性十足。2021下半年全球有望延续共振复苏态势,上游资源品价格稳中向好,价格有序从产业链上游向中下游传导,经济复苏与再通胀将是下半年宏观与市场交易的主旋律。总需求扩张,美国资本开支增长呼之欲出美国地产需求为资本开支重要支撑。在美国私人投资分项之中,设备投资与住宅占比较高,我们观察到2019年以来住宅投资贡献度显著提升。一般来讲,住宅投资相较于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领先性。本轮周期以来,住宅投资增速快速上行,成为本轮资本开支周期的发动器。M1增速对于地产销售具有一定程度的领先性,我们看到2020年4月以来,天量货币投放使得M1增速高企,催生了本轮销售热潮,本轮美国新屋销售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回暖,截至今年3月,单月销售同比增速已经创下历史新高。历史来看,美国地产销售对于投资具有一个季度的领先性,地产投资有望维持高景气,成为年内资本开支的重要支撑。价格上涨,企业盈利高景气,资本开支意愿回升。从周期嵌套的角度看,一轮资本开支周期,持续时间7-10年不等,包含3个库存短周期。始于2009年中周期已经走过了3轮完整的库存周期。从周期定位推得本轮中周期和短周期有望形成共振,呈现第一库存周期量价齐升的特征。事实上,应对新冠疫情,全球总需求扩张下,美库存周期自2020年4月触底后强劲回升,与之相伴的,2020年4季度设备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同步回升迹象。中、短周期共振为本轮美国经济复苏的幅度和持续性提供了额外的助力。从逻辑推导上,资本开支的增加遵循着需求持续回暖->产能利用率提升->供给趋紧->产能扩张(资本开支增加)的过程。我们选取了油气行业的价格与资本开支数据来探究资本开支的经验规律,我们发现涨价持续时间超过1个库存周期的上行期(约1年),企业资本开支意愿均会得到明显提升。我们看到,当前美国制造业PPI自2020年4月低点已经出现了连续12个月的上行,与之相对应的,一季度美国设备投资增速也出现了触底回升。而从产能利用率来看,当前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修复至疫情爆发前水平,在需求和价格持续向好下,企业资本开支意愿同步回升。外需强势与消费回暖,中国经济短周期韧性十足全球大循环,共生模式修复进行时。我们在去年年度策略中提出2021年将会是沉寂了10年之久的全球大循环的重启之年。由核心消费国需求刺激带动的核心制造国产能扩张,进而拉动核心资源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全球再平衡模式正在上演。结合我国4月出口数据强劲,1季度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以及美国非农就业低于预期看,主导国消费需求的外溢现象仍然强劲。考虑到印度、东南亚等国疫情依然肆虐,生产能力恢复受限,中国的制造优势不减,产业转移进程缓慢。消费回暖助力经济短周期复苏。一季度国内名义GDP同比增长21.2%,疫后消费复苏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分项上看,前期一直处于低位的餐饮消费在一季度得到爆发。地产后周期相关的可选消费类商品复苏势头强劲。当前来看,随着疫情防控的解除,线下餐饮及出行消费有望进一步复苏,同时就业改善带来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意愿也有望得到增强。全球经济从生产端向服务消费的过渡正在有序推进。外需高景气,需求扩张大于份额转移。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发达国家生产恢复对于国内出口份额的转移引发市场担忧,但我们认为,站在新周期的起点,全球总需求扩张带来的正向效应将会抵消份额挤占的负向效应。这里我们可以参考2000-2004年韩国出口情况,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彼时韩国制造份额形成一定冲击,但全球巨大的需求增量以及产业固有优势下,韩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份额依然维持稳定增长。当前部分中国制造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人力成本优势,而具有了逐渐增强的的规模和技术竞争优势,面对本轮全球经济的共振复苏,下半年国内出口仍有望维持高增长。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与全球再通胀一般来讲,中周期启动与商品的超级周期密切相关,特别是东西海岸房地产周期的启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超过或逼近过去10年的高点,超级周期特征明显。从经济逻辑看,本轮大宗商品上涨背景与2002-2009年中周期类似:首先,全球大循环,共生模式修复,中国承担世界工厂的角色;其次,美国房地产周期景气上行,企业资本开支意愿提升;最后,金融条件宽松,美元弱势,全球流动性充裕。虽然去年2季度以来大宗商品涨幅巨大,但站在中周期视角下,本轮大宗商品上涨无论从时间持续性还是从上涨幅度看,都没有结束。在下半年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政策退出缓慢的作用下,商品价格上行趋势很难逆转。全球再通胀预期升温。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来全球再通胀预期升温。随着疫情受控,消费场景的恢复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品价格中枢也会得到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将加速向中下游传导。疫情期间投放的超额流动性也将助推下半年通胀水平的进一步上行。二、重估大周期以史为鉴,全球总需求扩张,居民加杠杆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的重要前提。本轮周期,全球大循环重启,美国地产高景气都为商品价格和周期股上涨创造了积极条件。除了总需求扩张外,全球碳中和目标限制周期行业供给能力以及周期龙头经营思路转变,再融资下降,分红和回购明显增加都为商品上涨的持续性和幅度提供重要助力,周期股估值扩张空间也因此打开。对接下来出现全球再通胀市场也无需担心,从历史上角度,温和通胀与利率上升中早期是周期股估值提升的必要前提。通过对比全球资源龙头,A股的周期龙头定价合理,伴随着行业高景气与定价权的提升,未来估值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温和通胀与利率上升是周期股估值提升的必要前提利率上行并不会构成周期股行情的制约。我们以美股为例统计了海外周期股表现占优(超额收益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时段,发现其宏观环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通胀上行持续1年以上以及加息周期的中早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标普500所有子行业里面,周期类行业(能源、原材料、部分工业子行业)相对占优的时间为2002-2007年、2010年、2016年。这几个阶段内工业品价格均处于一个较为持续的上行周期,而除2002-2007年外,美联储货币政策均处于加息中早期阶段。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利率上行并不会成为周期股行情的阻碍。以2002-2007年为例,中国加入WTO,全球共生模式循环为这一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一周期内,各品类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均创下历史新高,铜、原油最大涨幅达到531%、617%,黄金和玉米也达到了232%和251%。虽然美联储自2004年起开启加息周期,但全球总需求的扩张带来的盈利提升远大于利率上行带来的估值抑制,美股周期股开启了21世纪以来最大的一轮上行行情,可见利率上行并不一定会成为制约周期行情的因素。温和持续的通胀环境是周期股估值提升的必要前提。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行是周期股盈利可持续的核心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PPI共有四个显著的上行周期,分别为:1998.03-2000.05,2002.05-2008.07,2009.07-2011.09,2015.09-2018.07。观察这几轮周期内美股的行业板块表现,2002.05-2008.07这轮周期内上游资源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周期板块相对收益表现最为占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价格上行的持续性是决定周期行情的重要因素,而全球总需求扩张带来的共振复苏是价格持续上行的支撑。在这几轮通胀上行周期之中,2002-2008以及2009-2011年是由地产基建等传统投资链拉动下的总需求回升阶段。1998-2000年,美国经济的动力来自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行业的资本开支扩张。这期间亚洲经济危机造成新兴经济体需求疲弱,全球需求并未形成共振,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品价格并未得到持续上行。2016-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是拉动美国经济持续上行的最为重要因素,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下行,传统投资链需求并未大幅增加。反观2002-2008年,在流动性过剩及地产政策的多重刺激下,美国居民购房需求不断攀升,地产投资推动美国GDP持续上升;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全球大循环共振复苏带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一阶段,美股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周期板块相对优势十分显著。2009-2011年,次贷危机后虽然全球各国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手段刺激投资需求,但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高企难以驱动新一轮地产周期,页岩油革命带来的油价供给冲击也使得本轮大宗商品上涨相对收益有所降低。综上所述,全球总需求扩张,居民加杠杆才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性的重要保障。结合上文所述,当前这轮周期,全球大循环重启,美国居民加杠杆地产高景气以及价格持续上行带来的企业补库和资本开支回升都与2002-2008宏观背景相像。中周期开启,全球共振复苏为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提供了重要支撑。大宗商品涨价与周期股龙头估值涨价的时间和幅度决定周期股盈利与估值扩张。我们梳理了国内PPI上行阶段内A股周期股的表现,与美国类似,2002-2004周期内,上游资源品相关股票相对优势最为明显,可见价格上行的持续时间及幅度对于股票盈利的改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16-2017周期内,上游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作用下盈利大超预期,钢铁有色为代表的上游周期行业也有不错的超额收益。通过观察主要周期品现货价格出现大涨的阶段,相应行业及龙头个股的相对收益情况,我们发现:总体来看,现货价格上行周期,龙头股绝对收益跑赢现货;而对于有色、石化,行业龙头股相对收益持续跑赢行业;2011年后,煤炭、钢铁行业龙头股优势逐步开始显现。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也将会对上游周期股的估值形成有力提振。价值催化:碳中和与周期股估值扩张碳中和目标限制周期行业供给能力。碳中和大目标下,当前周期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与2016-2017类似,行业去产能、控能耗任务重,潜在供给能力被限制。相比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碳中和目标全球联动,辐射面更广,影响更持久。4月20日,工信部表示今年将“严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新增产能,严管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政策上禁止产能新增和控制产量增加是周期行业的共同趋势,行业格局大幅改善的确定性较高,集中度有望明显提升。与总量路径类似,周期行业也会经历先达峰、后中和的过程,我们认为达峰期行业管控将更为严格,政策体现“无差别性”,产能目标限制较死;中和期行业政策将更为灵活,通过技改等手段实现单位产出碳排的大幅下降后产能天花板有可能会放开。同时,碳税、碳配额等手段能够有效调节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限制高毛利情形下周期企业的扩产欲望。需求强劲,供给受限,周期行业盈利持续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行业特别是龙头股估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张。海外资源股龙头比较:估值合理,有提升空间海外周期龙头对比:当前估值合理以铜为代表的基本金属:国内龙头营收规模较大但利润率较低,当前估值合理。选取最新(5月6日)总市值排名靠前的国内外铜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国际间龙头对比的标的。首先,国内龙头的营收规模占优但是盈利能力不及海外。江西铜业过去3年(剔除2020年,后文若无特殊说明均为此口径)的营收规模均值是自由港麦克莫兰的两倍左右,但利润规模差不多是它的1/5,盈利能力的区别从国内外龙头历史利润率的对比上也能看出来。主因国内铜行业龙头主营加工与贸易环节,而海外龙头凭借矿产资源优势主营利润率较高的开采环节。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铜是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因此无论是海外的开采还是国内的加工环节,都会受益于铜价的上涨。其次,估值的对比上,我们认为PB-ROE的方法对于铜行业来说比较有效。从过去3年ROE均值与PB的关系上可以发现,行业内ROE越高的公司基本上也能够享受更高的PB,国内的江西铜业基本处于行业PB-ROE的趋势线上,紫金因为业务品类较为多元,各品类盈利能力不同而显得估值略高。根据未来2年市场一致预期的PB-ROE关系,海外对标下江西铜业估值合理且略偏低,紫金的估值略高,整体来看并没有显得明显高估。以锂为代表的新能源金属:国内龙头规模不占优但利润率出众,与海外相比当前估值合理。首先,与铜行业不同的是,国内锂龙头虽然也是以加工和贸易环节为主,但是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在营收规模上虽然不及海外三大锂矿巨头,但利润率较高。其中天齐锂业的毛利率最高,近年来因为债务问题侵蚀了利润,而在2016-2018年出现债务问题之前,公司的净利率均值超过40%。其次,从估值的角度看,依然采用PB-ROE的方法,赣锋的历史和预期ROE均值比海外更高,相应的PB也更高,天齐锂业的债务问题正在寻求解决办法,行业景气度向上的情况下市场依然对公司较为看好。重视市值管理与股东回报,周期行业盈利可持续性加强资本开支低位,分红比例提升,周期企业经营思路转换。我们看到周期行业上市公司近两年经营思路出现了变化,更加重视市值管理与股东回报,对盈利再投资的热衷程度并不高。以2020年上市公司分红预案测算,近三年钢铁、有色、煤炭分红比例一直在提升;回购数据显示了同样的思路变化,近三年周期行业整体股份回购的规模有了质的提升,回购成为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终于手段。定增再融资数据显示,当前并没有出现如2017年周期价格高位时的定增再融资热潮;而资本开支增速当前总体还在低位,我们还没有看到企业明显的扩产意愿。碳中和大目标下,周期企业正在经历市值管理和经营模式的转换。三、A股盈利重估与风格切换A股整体估值受到压制,但结构性亮点突出,盈利重估较为确定。我们预计下半年全A盈利修复周期仍将延续,全A盈利增速有望达到15-20%。受益于通胀上行的顺周期板块将迎来估值扩张。风格上,市值因子会从大盘全面占优向中小盘倾斜,这也反映出盈利上行周期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中小盘业绩估值性价比优势。从估值角度来看,扩张后期信用边际收敛,高估值板块均值回归的力量将会加强,低估值高增长的顺周期板块将成为配置首选。2021下半年A股市场研判:盈利重估,温和上行基于扩张后期的周期定位,2021下半年大类资产商品、股票为配置首选。结合历史大类资产在不同周期定位下表现的回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扩张后期,商品、股票等风险资产优势明显。如果后续进一步确认中周期开启,那么风险资产表现会更佳。具体来看,2021年以来大宗商品资源品表现突出,体现了全球工业生产恢复强势的一面;下半年随着疫苗的接种和疫情受控,服务消费的好转将带来能化需求的上升,开启一轮能源品价格补涨行情,全球通胀中枢会进一步上行。去年以来,权益资产更多体现为流动性宽松驱动带来的估值修复行情,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股市盈利步入加速上行阶段,权益资产将体现为扩张后期的盈利重估。金融周期行业有望从第一阶段估值修复向第二阶段估值扩张过渡,资源、能化、金融等周期行业将全面进入盈利重估阶段。下半年A股市场预判:全球大循环带来盈利重估,再通胀环境布局顺周期。根据周期定位,国内经济周期进入扩张后期,海外仍在扩张前期。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进入共振复苏阶段。在全球大循环的背景下,外需高景气的延续仍将成为下半年国内经济最为超预期的因素。对于下半年A股市场,盈利扩张和增速高位延续仍将成为股市收益的主要来源。伴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各类资产也将会从前期的普涨进入分化阶段,而盈利增长幅度和持续性将成为影响行业板块走势的重要因素。A股整体估值受到压制,但结构性亮点却并不匮乏,受益于通胀上行的顺周期板块将迎来估值扩张,成为最佳布局方向;确定性强的高成长方向:如新能源和半导体板块也有望通过震荡来快速消化估值。盈利修复韧性强,扩张后期关注价格中枢上行。新冠疫情后全球需求的爆发以及全球共生模式的修复将会为国内经济带来强大韧性,出口和制造业成为驱动产出缺口上行的重要因素。结合资本开支扩张和补库周期的节奏预判,我们预计下半年全A盈利修复周期仍将延续,类比2013年及2017年,全A盈利增速有望达到15-20%。信用环境温和收敛,A股估值压力相对有限。尽管1季度国内宏观经济高增长,但4月政治局会议以及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明确表示“不转急弯”,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预计下半年国内货币政策将会以稳为主,为海外出现的潜在高波动预留充足空间。信用环境方面,虽然今年新增社融难以匹敌2020年,但考虑到国内尤其是企业端信贷需求不弱,预计社融的下行是缓慢而温和的。A股估值与反映企业信用环境的社融增速有着高度相关性,因此年内A股估值端压力相对有限,顺周期结构性重估仍然会大概率出现。风格切换,价值占优金融周期迎来重估机会。虽然年内A股整体估值受到压制,但结构性重估机会依然存在。结合历史扩张后期的表现看,市值因子会从衰退周期的大盘全面占优向中小盘倾斜,这也反映出盈利上行周期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中小盘业绩估值性价比优势。从估值角度来看,扩张后期信用边际收敛,高估值板块均值回归的力量将会加强,而低估值高增长的顺周期板块将成为配置首选。我们在年度策略中提出,金融周期板块将成为2021年市场最具吸引力的板块,开年以来市场的表现也阶段性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下半年随着全球共振复苏,盈利进一步增长,金融周期行业有望从第一阶段估值修复向第二阶段估值扩张过渡,资源、能化、金融等周期行业将全面进入盈利重估阶段。专题:科技股抱团与海外市场潜在波动每轮中周期内美股领涨板块交替变化。当前市场正处于新一轮中周期起点。我们研究发现每一轮中周期美国与非美经济体经济增长结构与流动性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美股以及全球风险资产的风格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刺激下,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迅速,纳斯达克科技股在这一轮中周期内迅速扩张。进入21世纪,伴随着美联储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科技行业基本面见顶回落,科技股估值泡沫破灭。与此同时,全球基建地产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持续走强的商品价格,道琼斯为代表的传统周期股成为下一阶段市场宠儿;2009年以来,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影响下,全球央行长期低利率环境叠加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FANG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盈利加速上行,造就了新一轮科技股龙头的抱团行情。当前美股或面临着与1999-2000年相似的市场环境,低估值周期股性价比优势开始展现。2021下半年全球再通胀趋势明显,高增长低利率温床不在,前期估值高企的成长方向面临估值回归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股市波动率提升。国内行业层面反垄断的政策也会影响科技股盈利的确定性。科网泡沫的启示是只有现金流充裕和具备稳定ROE水平的公司才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随着上游资源品价格的持续上行,盈利预期逐步回暖,周期股的盈利预期被市场严重低估。考虑到相似的宏观背景,成长板块高成长的溢价以及周期板块低估值的折价大概率会在下半年均值回归。四、行业配置:继续看好周期行业高景气行业也有扩张空间下半年的行业配置上,我们坚持今年上半年以来一以贯之的观点,并将其明确为两条主线。一是继续看好周期行业在下半年的表现。经过上半年的估值修复后,上游周期行业的PB已经基本位于历史中枢附近,与海外相比,国内周期龙头的估值合理。看向下半年,我们认为周期行业的估值还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根据历史经验,周期行业估值扩张的核心驱动因素还是在需求端,下半年在海外需求和国内地产基建的带动下,需求端无忧;进一步结合国内供给侧面临着碳中和政策约束,海外供给侧面临着疫情不确定的约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仍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通过对过去5轮周期行业内部轮动的研究,我们发现板块内部基本遵循了工业品->能化->金融->贵金属的轮动顺序,当前工业品已经处于本轮行情中后期,能化品处于行情中期,银行和贵金属尚处行情早期。下半年海外经济的持续加速将会推动商品价格进入第三波基本面供求缺口驱动的上升行情,能化、工业品等顺周期品种价格尚未到达趋势性转向时点。二是以新能源和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高景气行业在今年依然有估值扩张的机会。今年社融下行的方向是确定的,但是下行的速度预计是缓慢、温和的,借鉴2013和2016-2017上半年的经验,这种宏观环境下高景气行业依然会有估值扩张的机会。因此,下半年建议继续超配上游传统周期和金融行业,包括有色、钢铁、化工、银行等;超配高景气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等;标配高估值稳定增长的食品饮料、医药;低配盈利增速不确定强,估值偏高的TMT科技板块。周期行业下半年仍有估值扩张机会历史对比:从估值修复到估值扩张周期股的估值是大宗价格在股票市场上的映射,2017年两者的分化导致本轮行情亦步亦趋。2005年至今,周期板块共经历了5轮估值扩张,分别发生在2005年11月-2007年10月,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2010年6月-10月,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以及2016年1月-2017年9月。除了2014-15年那一轮以外,其余4轮都与大宗价格的变化一致。因此,周期板块的估值是大宗价格在股票市场上的映射,当大宗价格趋势性向上时,周期行情是慎言顶部的,而一旦大宗价格开始松动,周期板块估值的回落速度也会比较快。不过大宗价格与周期板块估值在2017年4季度出现了分化,其中价格继续震荡上行,而估值则大幅回落。我们认为这是导致本轮周期行情亦步亦趋的主要原因,市场对大宗价格与周期估值的同步性产生疑虑,即使目前大部分大宗价格已经超过17年,但周期板块的估值依然处于历史中枢水平以下。2017年分化的启示:周期板块的估值由需求侧主导,2010年以后更注重供需端的共振。首先,需求的持续性是周期板块估值得以修复乃至扩张的基础。2010年以前,大宗价格和周期股的估值基本上是由需求端主导的;2010年之后,周期股估值修复与扩张的过程也少不了需求向上的参与。如果说导致2017年的分化的核心原因,就是价格的基本面支撑因素主要来自于供给端,而需求端是逐渐走弱的,市场对于价格向上的趋势与弹性并不乐观。因此,进一步的,周期板块估值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际上更强一些。其次,2010年以后,也要关注供给端的变化。2010年下半年,受节能减耗政策的影响,全国多地“拉闸限电”,经济增长从5月的高位趋势性回落,大宗价格也出现了松动,但供给侧收缩的力度阶段性强于需求,导致大宗价格在10月重新上扬,周期板块的估值也得以重回扩张,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供给侧收缩导致的价格上涨与估值扩张。2016-2017年9月,供需端的共振则驱动了新一轮周期行情,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行情。下半年周期板块需求继续扩张,供给收缩,供需共振下板块有估值扩张的空间。首先,下半年外需依然强劲,内需不可低估。一是本轮美国中周期启动迹象明显,地产周期的持续性或超出市场预期,海外需求将得到有力支撑,这体现在出口增速的持续超预期上。二是国内基建地产支撑强于预期,带来内需韧性,这一点可以从钢材的表观消费量高增上验证。其次,供给端则有“碳中和”政策加持,加速产能出清。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四五”规划中对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工信部要求,2021年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伴随着碳中和计划的不断推进,行业产能将会逐年下行。行业轮动:基本金属->能化->金融->贵金属每轮周期内,大宗商品的行情基本遵循工业品->能化->金融->贵金属的轮动顺序。我们对五个中周期内大宗商品的表现进行了复盘,发现在一轮经济周期内,大宗商品内部会出现品类的轮动,一般会遵从工业品先行,能化紧随其后,农产品后周期和贵金属逆周期的轮动顺序。逻辑上:1)工业品下游需求涉及基建、地产等重要投资项,而投资是国内经济的主要驱动项,因此一旦投资需求有所好转,工业品价格则会先行上涨,体现出早周期属性。2)交通运输行业、农业为原油及原油制品最为主要的下游需求来源,由于其下游行业消费属性更强,节奏上滞后于投资,反映到原油价格上更多体现为与宏观周期的同步性而非领先性。3)金融板块的估值驱动因素有盈利和坏账率,其中盈利体现为顺周期属性,与名义利率同步;而市场对坏账率的预期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经济周期向上时坏账担忧减轻,银行股的估值得以提振。4)贵金属的估值驱动因素则与其避险和金融属性相挂钩,进入衰退周期后,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债收益率回落,为贵金属占优的行情阶段。如果出现滞胀周期,那么贵金属信用对冲属性将更加明显。结合前文所述,本轮海外经济复苏仍处于进行时,国内外周期定位总体仍处于扩张前期向后期过渡阶段。而基于大宗商品轮动的经验规律,当前大宗商品的行情进程上,工业品已经处于本轮行情中后期,能化品处于行情中期,银行和贵金属尚处行情早期。显示了铜价为代表的工业品和能化品的价格趋势,与2009年相比,商品价格上行周期尚未结束,下半年海外经济的持续加速将会推动商品价格进入第三波基本面供求缺口驱动下的上升行情,能化、工业品等顺周期品种价格尚未到达趋势性转向时点。高景气行业仍有估值扩张的机会如何看待下半年高估值板块的表现?并不看好全面扩张,但高景气板块有望获得超额收益。首先我们并不看好高估值板块整体扩张。虽然前文中我们维持社融增速下行节奏会比较温和的观点,但这并不构成高估值板块整体重新扩张的理由:一方面信用的方向是确定向下的,另一方面市场结构性高估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我们看好其中高景气行业的表现:今年的宏观环境在历史上与2013和2016-2017上半年比较类似,都是“紧信用经济向上”的形态。而这两个阶段市场表现的相同点是A股估值收缩,但其中高景气的行业依然有估值扩张的机会,2013年是传媒、计算机、电子等成长板块,2016-2017年上半年是食品饮料和家电等消费板块。新能源:疫后需求复苏叠加政策驱动,新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全球政策加码,新能源车行业需求疫后强势复苏。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导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有所下滑,下半年起,伴随着疫情制约因素的缓和,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开启复苏之旅。2020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合计313万辆,同比增速为42%。疫后需求的修复及各国政策支持带来新一轮行业需求上行周期。欧洲市场在最严碳排放标准、和疫情期间推出的补贴、减税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市场持续走强,已成为当前全球需求增长最快地区。中国市场双积分政策持续,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国内补贴政策延续,长期规划引领行业发展,新车型密集推出有望刺激2021年国内市场需求。拜登积极推行清洁能源革命计划获将大幅提高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也有望带动动力电池与材料需求高增长。新兴主导产业方兴未艾。结合上文分析,2021年起全球有望进入新一轮中周期。伴随着2020年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需求周期开启,行业供需格局得到改善,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意愿逐步恢复,产业政策的倾斜也有望助推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周期内新的主导产业。行业格局方面,动力电池形成国内一超多强、全球寡头格局,宁德时代已进入海外主流车企供应链,具备全球竞争力;国内二线电池企业海外客户开拓取得一定的进展,有望实现突围。电池材料竞争格局不断优化,加速导入全球供应链,有望享受高增长红利;部分细分环节需求景气度不断提升,产品价格持续大涨。上游锂长期格局有望持续改善,锂资源价格持续复苏。半导体半导体板块自2019年周期触底,2020年上半年行业需求遭受疫情冲击导致复苏进程延后,10月起芯片厂商纷纷开启涨价潮,与之相伴的是全球半导体板块景气度的重新高启。2021年随着全球疫情的缓和,需求修复叠加行业景气回暖使得下游需求爆发,汽车为代表的下游行业曾一度严重缺货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短期供需错配的成都,随着疫情缓和,汽车、智能手机等下游行业需求将会得到修复,行业短期需求强劲。而疫情期间企业投产意愿下降使得短期产能受限,产能紧缺导致的供需错配或难以在年内得到有效缓解。不仅如此,中长期来看中美科技脱钩的长期背景下,国内芯片公司的替代需意愿不断强化。国产头部公司将会深度受益于此次国产化浪潮带来的红利。从费城半导体指数反映的行业景气水平来看,行业景气仍处于上行周期,随着5G、汽车电子等新一轮的需求爆发,半导体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需求周期。五、主题策略:碳中和碳中和:约束、激励与转型碳中和——经济发展的新约束与新激励。碳中和目标,即要求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的总量相平衡,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在当前全球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绝对主导的结构下,碳排放权等同于经济发展权,碳中和目标更多地被视为经济活动新的约束条件。但对低碳行业而言,碳中和愿景所描绘的远期产业结构也被视为给行业的新激励,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碳中和发展目标的约束/激励下,化石能源价格的提升(含碳税)与清洁能源价格的下降互成趋势,经济结构将在能源市场通往新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实现转型。碳中和路径:前期重减排,中后期重脱碳。中国定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跨度仅有30年。综合已有研究结论,中国碳减排路径可以分为4个阶段:2020—2030年的达峰期、2030—2035年的平台期,2035—2050年的下降期和2050—2060年的中和期。按此路径,不同发展时期政策将各有侧重点,其中2035年之前工作的重点在促进高碳排行业减产减排尽早达峰,2035之后的工作重点是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电气化,推动负排放技术、碳汇技术的应用推广深度脱碳,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现实中在中国宣示碳中和目标后,重点高碳排行业均已制定了行业减排或转型目标,迈出了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碳中和下的产业结构转型:此消彼长。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