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B.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此十分认同。C.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D.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A.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B.“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C.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D.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____A.修己以安百姓。B.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C.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D.藏器于身,待时而动。4.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出关(节选)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老子看见别的两个人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书记道。“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哪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B.关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7.关于结尾大家讨论老子讲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不懂老子讲义的价值并建议到市场上去卖,可见人们的庸俗和浅薄。B.以猜测讲恋爱故事的方式来对待老子的讲义,表现了人们的戏谑与不满。C.以“无为”“无不为”来解答“恋爱故事”,表明关尹喜完全不了解老子。D.众人对讲义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老子的思想并没得到世人的真正理解。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4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D.《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杜审言独有宦游人②,偏惊物候新③。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④,晴光转绿蘋⑤。忽闻歌古调⑥,归思欲沾巾。【注释】①和: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②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③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④淑气:和暖的天气。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⑤晴光:谓春光。蘋(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⑥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首联中的“新”字呼应了题目中的“早春”和“游望”。B.颔联写云霞烂漫,梅柳报春,写出春光的壮阔和俏丽。C.颈联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为下文作者思乡做了铺垫。D.全诗对江南早春描写历历如画,对仗工整,平仄和谐。16.有人认为此诗结尾落在思乡之意上甚为突兀。对于这种说法,请你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予以反驳,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默写(1)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2)《蜀道难》中,“,”两句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写蜀道的来历,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3)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4)《论语•卫灵公》中“,”两句提出为人处世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体现出强烈的自我道德约束意识。(5)《礼记•大学之道》中写道:“,。”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6)《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7)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一句,《蜀相》中的“”一句。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原始模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独一无二、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表现手法对它进行装饰;陈规俗套故事则将这一形式颠倒过来。陈规俗套故事____,而原始模型故事却会不胫而走。从查理•卓别林到英格玛•伯格曼,从萨提雅吉特•雷伊到伍迪•艾伦,诸多电影故事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渴求已久的双重满足。首先,我们会发现一个不曾了解的世界。无论是言情还是史诗,当代还是历史,具体现实抑或方外幻想,在一个出色的艺术家的世界里,往往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就像一名辟路而行的林中探险者,我们____地通过银幕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一个破除了陈规俗套的领域,在那里,腐朽化为神奇,平常变成非凡。其次,一旦进入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这些人物及其冲突的深处,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人性。我们去看电影,进入一个令人痴迷的新世界,去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份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而其内心却又和我们____的,另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一个虚构的世界,却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以____的试验性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生活的深度。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A.抱残守缺瞠目结舌心心相印耳目一新B.抱残守缺张口结舌心心相印焕然一新C.固步自封瞠目结舌息息相通焕然一新D.固步自封张口结舌息息相通耳目一新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一个出色艺术家的世界总是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B.一个艺术家有出色的世界,就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C.一个出色世界的艺术家总是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域之情、离奇之美。D.一个艺术家的世界如果非常出色,往往带给我们异域之情、离奇之美。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我们希望发现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B.希望我们能不再逃避生活,并能发现生活C.希望我们能不再逃避生活,而是发现生活D.我们并不希望逃避生活,而是希望发现生活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阿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C3.C4.①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②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1.D.“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故答案为:D。2.A.“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B.“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视君子人格为人生信条。

D.“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

故答案为:C。3.C.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言谈举止,是就外在而言。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体部分是第2至5段,由“‘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知,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论证,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写了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从论证方法来看,有引用论证,如“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文本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论证“君子”的发展过程;有举例论证,如“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列举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的例子,来论证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对比论证,在第五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子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强调人人愿做君子。

故答案为:①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②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由材料一“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材料二“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等可知,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由材料二“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君子文化的推行和继承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

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由“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就社会现实而言,当下君子文化式微,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社会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故答案为: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案】6.B7.C8.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都还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9.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对古文相关内容改写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6.B.“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故答案为:B。7.C.“表明关尹喜完全不了解老子”错误。从关尹喜的话“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可知,关尹喜并非不了解老子,而是不认同老子的思想。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

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

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都还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对古文相关内容改写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被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

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答案】10.B11.C12.B13.①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难免虚饰浮夸,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会成为一个君子。14.①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②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③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参考译文】(一)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绳子。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责,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过:‘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满额。君王身为老百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法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袭的俸禄,滕国早已经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洒落在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罗列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国立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教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成为个新的邦国。’这话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象!”(二)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10.句意: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始于至粗”和“极于至精”结构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结构相同,所以这四句每句都应该独立成句,排除CD;“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句结构相同,所以各自断开,排除A。故答案为:B。11.C.“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故答案为:C。12.B.“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可知,古代圣贤龙子认为,助法比贡法更好。故答案为:B。13.①“人伦”,伦理关系;“王者”,指明君;“取法”,效法;“是”,代词,这样。

②“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然后‘,这样以后。

故答案为:①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难免虚饰浮夸,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会成为一个君子。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本题是对原文一的概括总结,原文一孟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君王治国之策。根据原文一“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可知孟子提出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根据原文一“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可知孟子提出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根据原文一“取于民有制”可知孟子提出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根据原文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可知孟子提出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故答案为:①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②向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③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答案】15.C16.作者首联说“偏惊”,惊的是自己漂泊之中又过了一年,“偏”字尤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意;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中间两联,作者描绘的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或者说,作者是带着思乡之意来写眼前的景物的)。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其实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参考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赏析】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15.C.“描绘黄莺凄厉的哀鸣”错误,“淑气催黄鸟”诗句大意是说,“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其中的“催”突出了江南春鸟欢快鸣叫的特点。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首联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之痛。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更新的特征。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故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顺理成章,因为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

故答案为:作者首联说“偏惊”,惊的是自己漂泊之中又过了一年,“偏”字尤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意;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作者产生思乡之意。中间两联,作者描绘的异乡景物越是美好,便越是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或者说,作者是带着思乡之意来写眼前的景物的)。结尾出现的思乡之意,其实在前面已经做足了铺垫。17.【答案】(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6)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7)凭轩涕泗流;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忳郁邑、侘傺、摧、栈、钩、弘毅、涕。

故答案为:(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6)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7)凭轩涕泗流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8.C19.A20.D【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