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全国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预测及范文
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回答“'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之间'你会如何选
择”这一问题时,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表示:“请一定要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
认可的人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呈现了人生道路的两种选择,选择“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还是“做自己想做
的事情的自己”。“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强调我们应该在社会期望值的引导下,遵循
社会角色赋予的责任和贡献期待,将社会期待转化为行动能力,顺应社会期待而成长,社会期
待对于人的价值塑造、社会的平稳运行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社会期待有时也必然孕育了与自
我观念的矛盾。如果社会整体价值并不高尚,一味固守于期待,会对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利;另
一方面体现在,过分专注于社会期待,会让人丧失自己内心的定力。而一旦迎合外界的期待成
了习惯,一味屈内心之志,反而会活得茫然而无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拥有独
立的思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了解自己的客观情况,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选择做自己喜欢
的事情,追求想要的人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涌出。正如材料中日本学者日本学者上
野千鹤子所言,”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认可的人生”。写作时可以选择赞成的
一种人生选择展开论述,也可以综合两者,展开思辨思考,比如:顺应社会期待同时努力地发
展自我,活出自我生命的精彩。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社会和个体相互成就和促进。社会期待
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们个体,同时我们也应当怀有自己生命的热度。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
开论述,一、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性,我们在服务他人中成全了自我。二、清醒于世,依自己
又可以重新定义自我的角色。我们万不可止于外界的角色期待,从社会期待上升到自我期待,
依自我内心的动力活出生命的期待。三、被社会期待,又改变着社会期待。当社会角色影响与
自我动力相结合,可享个人与社会共进步。
立意:
1.将社会期待和自我定位相统一。
2.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修正调整社会期待。
3.不能被社会期待修剪成为天梅、病梅。
4.社会期待和个体精彩相互成就和促进。
【例文】:
忠于自我,从心所欲
在人生的千川万水中,我们都是在旅程里跋涉前行的探索者,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往往受
限于看似“正确”、仿若“范本”的人生模式,如同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在规定、督促、引导
着我们该如何行走、如何选择。然而,人生是否成功,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我们每个人都
有权利忠于自我,从心所欲,选择自己满意的人生道路。
人生不是一场角逐争胜的竞赛,也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由自
己选择、创造的,人们可以认可规则,按照社会的“通用型”期待去生活,也可以从心所欲,
自由追梦,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在合法合规、不违反社会公德道义的前提下,谁都无须按
照别人的标准去度量自己的人生,只需完全忠实于自我,跟随内心的呐喊,过上一种不委屈、
不为难、不勉强的生活,即是成功。
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在于在追求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诚实
面对自我,即意味着审视自己的长短优劣,判断自己的沉浮得失,沉淀自己的心态情绪,明确
自己的希望理想,不被俗世舆论所误导,不被强权盛名所牵累,不为道德枷锁所绑缚,不为旁
人指点而生愧。这种清醒通透、豁达洒脱,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姿态,一种不可多得的成
功。遵从本源本心,则代表着跳出僵硬的认知框架,挣脱裹挟的价值浊流,离开多余的颜面功
夫,撕下虚伪的矫饰言辞,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面对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开拓属于自
己的生活道路,享受属于自己的美满人生。这种勇敢真诚、热烈浪漫,本身就是一份特立独行
的昂扬,一份圆融深邃的智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与日俱增,假如我们逼迫自己违背自我意愿,强制自己去过一
种抗拒厌恶、无法接纳的生活,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难免疲惫,精神难免焦虑,整个人则将
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相反,如果忠于自我,从心所欲,那么我们大概率会感到快乐愉悦、积
极乐观,生活将会充满热情与乐趣,我们也会有更充足的动力和能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有意义。
正如上野千鹤子所说:“请一定要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认可的人生。”让
我们忠于自我,从心所欲,不慕浮华,不鹫虚声,活出最真实、最坦荡的自我,拥有最合意、
最自由的人生。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想要摆脱焦虑,有人却说“焦虑是创造力的根基。”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话,首先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断努力想要摆脱焦虑,可是有人却对焦虑给
出肯定性的评价,认为焦虑也能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题目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见,本则材料的重心,在于讨论我们如何看待焦虑和利用焦虑的问题。焦虑指的是人在
面对无法掌控的情况时,,因为其中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导致压力增大的一种情绪反应。人们
想摆脱焦虑,是看到焦虑消极性的一面,认为焦虑是一种“害”,在趋利避害这种人类普遍心
理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选择努力“摆脱焦虑”。而认为焦虑是创造力的根基,是看到了焦虑
积极性的一面,某种程度上焦虑可以让人看到隐忧,看清未来,激发潜能。
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很容易产生各种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从时代大背景来说,转型期社会的
飞速变化发展也加剧了这种焦虑。如今的中国,时代跑得太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
大时代里前行,如同逆水行舟,容不下太多喘息的时间,危机感使得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彻底摆脱焦虑现实吗?焦虑可以说是人类进化的副产品,只要人类的进化过程没有停止,
人类社会依旧存在,焦虑就不会消除。
既然焦虑是难以摆脱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焦虑呢?走出集体焦虑的迷思,需要来自社会的
关注与关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还在年轻人自身,
面对社会情绪的裹挟,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视野开阔,才可对那些消费焦虑的矫揉造作免疫。
当然,适度的焦虑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动因素,一种建设性力量,甚至促成一种活跃状态一
一如同鱼占鱼效应,鱼占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同样,在克服
焦虑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也将得到超越,创造力也将得到激发。
从“谈谈你的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写作时首先可以对“焦虑的原因和内容”展开
讨论,思考面对什么情况应该正视焦虑、面对什么情况又应该怎么办。
【例文】:
强大内心,克服焦虑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80后”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也有
无数人苦读成功学书籍,但事业还是没有起色。大势所趋,社会越浮躁浮夸,焦虑焦灼之风越
盛。
同龄人正在远远把你甩在身后,“出名要趁早”,这样的话现在被很多人拿来自嘲或激励
自己。事实上,年少有为不代表成功,大器晚成也值得期待。过分攀比只会带来焦虑,只有内
心真正强大才能克服焦虑,免陷于盛行的焦虑之风中。
克服焦虑,要使内心强大充实,让焦虑的杂草无处可生。
心灵强大,静观形势,不焦躁,才能迈向成功。19世纪的美国一直固守孤立主义,与焦
躁、一直混战的欧洲不同,美国静静地发展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实力弱小。美国克服焦虑,
镇定地发展经济,最后在世界大战中夺得了世界霸权。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谈什么工业革命?
同样,20世纪的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步伐坚定,以大国心态不焦躁不激进,平稳地在经济、
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坚持不懈的奋斗中,以强大的心态勇立世界发展
之潮头。
国家发展的强大心态给我们以时代的启示。那么对于个体,常陷入各媒体信息影响的我们,
克服焦虑迫在眉睫。
焦虑时,给自己以鼓励,强大内心,才能不惧怕失败。马克思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总是自
己否定自己。只有强大的心灵才能使自己净化,以平常心去对待焦灼之风,以积极向上的态度
去对待事业,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对待失败,以不卑不亢的表现去对待对手,那么就会像孟子
所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认清所处环境的焦躁,用强大的内心去远离焦虑,才有视野上和内心中的净土,才能感受
时代发展的美好。
习近平主席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那些抨击中国浮躁的人,眼
中丝毫看不到浮躁之外的净土,自己首先焦虑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产业升
级的加快,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阵痛,也是一条克服焦虑、适应中国模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不要因为焦躁的氛围就人云亦云,不肯自己思考。前路漫漫,坎坷总是有的,中国
在时代浪潮前该何去何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而当下的中学生,肯定也要努力克服焦
虑,用强大的心灵去思考、去体会,没有平时平心静气的研究试题,就没有考试的高分。只有
不骄不躁,以平稳强大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才能收获胜利的果实。
只有强大内心,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不焦不躁。只有内心强大,不焦虑,才能有思考,不
迷失,才能适应时代潮流。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一句话,首先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断努力想要摆脱焦虑,可是有人却对焦虑给
出肯定性的评价,认为焦虑也能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题目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见,本则材料的重心,在于讨论我们如何看待焦虑和利用焦虑的问题。焦虑指的是人在
面对无法掌控的情况时,,因为其中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导致压力增大的一种情绪反应。人们
想摆脱焦虑,是看到焦虑消极性的一面,认为焦虑是一种“害”,在趋利避害这种人类普遍心
理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选择努力“摆脱焦虑”。而认为焦虑是创造力的根基,是看到了焦虑
积极性的一面,某种程度上焦虑可以让人看到隐忧,看清未来,激发潜能。
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很容易产生各种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从时代大背景来说,转型期社会的
飞速变化发展也加剧了这种焦虑。如今的中国,时代跑得太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
大时代里前行,如同逆水行舟,容不下太多喘息的时间,危机感使得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彻底摆脱焦虑现实吗?焦虑可以说是人类进化的副产品,只要人类的进化过程没有停止,
人类社会依旧存在,焦虑就不会消除。
既然焦虑是难以摆脱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焦虑呢?走出集体焦虑的迷思,需要来自社会的
关注与关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还在年轻人自身,
面对社会情绪的裹挟,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视野开阔,才可对那些消费焦虑的矫揉造作免疫。
当然,适度的焦虑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动因素,一种建设性力量,甚至促成一种活跃状态一
一如同鳏i鱼效应,鱼占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同样,在克服
焦虑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也将得到超越,创造力也将得到激发。
从“谈谈你的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写作时首先可以对“焦虑的原因和内容”展开
讨论,思考面对什么情况应该正视焦虑、面对什么情况又应该怎么办。
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
能力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不平衡,从而引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自控能力
比控物能力重要,你有什么样的认识,也就是说,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先要理解什么是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是说
能够自己控制自己。比如,你在家中做作业时,不能看手机玩游戏,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
说明你有自控能力。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破坏环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有些国家或个人仍
然破坏环境,谋求私利,这也是缺乏自控能力。一般缺乏自控能力的人往往是不考虑后果。控
物能力是指对外物的控制能力。比如,通过使用大棚技术改变植物生存的环境,从而让植物改
变自己的开花结果的时间,从而人们可以吃到反季的瓜果蔬菜等。当然,这个方面的例子有很
多,涉及各个领域,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控物能力越来越强。
我们清楚概念之后需要思考,究竟是自控能力重要还是控物能力重要呢,这里有辩证关系。
如果认为自控能力重要,就可以从自控能力对于个人发展、国家发展或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
用谈。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控制各个方面的诱惑或贪欲,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如果不
能控制自我,可能会带来损失甚至是灭亡的危险。如果认为控物能力重要,则需要分析控物能
力对于个人发展或社会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如果认为二者均重要,则可以重点谈其中一点,另
外适当补充。
写作时,你可以先明确观点: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重要。然后主体安排成层进式,先从个
人自控能力有助于事业成功,举一些例子;再到国家,因为自控能力强国家得到大的发展;最
后就是整个社会,如果都具有自控能力,我们的社会或者星球才会走向未来。最后,照应开篇。
【立意】:
1.自控能力比自控能力重要。
2.控物能力比自控能力重要。
3.控物之时更要自控。
【例文】:
控人物之平衡,铸伟大之发展
日月轮替,万象更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有两种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控物
能力,二是自控能力。这两种能力通常很难做到均衡发展;要说哪种能力更重要,是有失偏颇
的。
控物,走向成功的基石。
控物能力,即对事物的掌控能力,使客观事物为己所用,充分发挥效力的能力。在日常交
往中,在生活工作中,都是必不可缺的。古有《说苑•建本》中云:“鱼乘于水,鸟乘于风,
草木乘于时。”懂得借助外力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善于掌控外物的是有大智慧的人。“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正是诸葛亮佯攻曹操,诱其进攻,巧借
万箭,才完成任务,化险为夷。
自控,成人立业的基础。
自控能力,众所周知,即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理性地应对事物,做出合理
的行动上。它是实行自我支配的一种能力,是成熟的体现。拥有这种能力的人真乃成大事者。
学习工作中难免会有负面情绪产生,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在感知道工作有压力的环境时,能保
持冷静,不带负面情绪或有消极行为,可以持续性完成工作。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说
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控制住自己,经得起考验,才会成功。君可见,古有越王勾践
为一雪前耻,数十年如一日,卧薪尝胆,在隐忍中积蓄力量,终得偿所愿。今有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鲁迅,一朝因迟到被教书先生所罚,便下定决心,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激
励自己,终成一代文豪。
私以为,争论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谁主谁次,孰优孰劣,是没有必要的。要顺应发展、走
向成功,二者必相互协调,相与为一。既不能光控物忽略了自控,也不能只自控忽略了控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既重视控物,又重视自控,才能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更要有这种认识。充分发扬控物与自控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充分、
有力地加入到对社会的生产建设中去。如此而来,人类社会发展必是蒸蒸日上、朝气磅礴。
人类社会发展中,应追求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的平衡。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伟大往往
是各种对立品质自然平衡的结果。寻找控物与自控之间的平衡,方能铸就伟大。
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认识,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每个人也只能经历其中的一种。由此看来,我们要承认,
生活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人生不被预设,那就意味着我们人生可以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限可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但是人在客观上会遇到限制。因为人的时间、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人做每一个选择的时
候,也就意味着另外一个选择的错过。所以选择的本身就代表了限制。这种客观的绝对限制就
意味着人只能对于客观世界做到有限体验而不是无限体验。而同时,任何一种人生,都是需要
深耕才能做到深刻体验,也就是说,想要真正完整经历一种生活,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投
入。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面对选择,最为理性的做法就是专注。然后从选择的角
度去论述,正如那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概念那般,虽然人生丰富,但是我们应该选择其中一
种并且去有序地生存,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筛选才是一种客观理性的选择。再从人生体验的角度
去分析,可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专注与深耕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各种可能性的浅尝辄止,只会
让我们生命变得浅薄而一无所获。最后总结全文,珍惜我们的经验和可能性,坚定于自己的人
生选择,才能实现真正人生的价值。
【立意】:
1.投入地体验人生的韵味。
2.深耕的人生最有价值。
3.无限的选择,有限的人生。
4.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例文】:
生活的无限可能
抛去种种现实的桎梏与拖累,生活就是天马行空的可能性集合。而有人说:“你当然可以
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一种。”“生活的无限可能”意味着
未来的不确定,我们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可能性进行无限拓宽填充。只要我们向往某种生
活的可能性,并为此前行努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完成我们所期待的目标。
可是脱离现实的生活只是空中楼阁。人的生命长度、生命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致力
于把每个可能性都探索实践一次,也不是每个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能落地发芽。好比陶渊明
因缺乏“生生所资”走入官场,李贺因犯父讳一生与政治无缘。人们往往只得在可能性中选取
一种推行下去,使其成为自己的生活经历。
最终“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人生”并不意味着其他生活的可能性不存在。我们可能幸运,
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符合心意的“可能”,并一直甘之如饴地将其推进下去,如安德鲁•怀尔斯
从十岁立志证明费马大定理,选择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可能性,最终解决了这个困扰数学界三百
余年的难题;但我们也可能未必如此,而是踏上一种不尽如意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需知并不是经历其中一种就意味舍弃其他可能性,它们依旧存在,正如人生有随时改道的可能。
即使经历一种人生,生活依旧是可能性的集合一一重要的是随时有改换可能的勇气与决心,
而非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正如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后深觉“心为形役”,便毅然辞官,以“实
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完成了可能性的转换,最终收获了“悠然见南山”的安静恬适;
又如聂赫留朵夫在过了几年军队生活堕落成纨绮子弟后,决定向玛斯洛娃赎罪,帮助她重获对
生命的感知,逐渐走向人生、人性的“复活”。
不要因为无限可能而失去前行的方向,不要因为过多的选择而患得患失。当今社会,许多
曾不被理解看好的人生被主流接纳,越来越多曾闻所未闻的可能走入人们的视野。我们似乎应
该变得更加自由,而现实却是很多年轻人陷入了信息过载,他们在无限的可能中消磨徘徊,在
取舍中犹豫踌躇,最后却哪种可能性都没过好。这本是因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把可能性变
为人生经历的关键在于不遗余力地践行。
所以,去拥抱践行有无限可能的人生吧。即使只能经历一种生活,只要心怀勇气与魄力,
人生也不会就此失去无限可能性。
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
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生存基础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美好生活”
的物质基础,生存基础、美好生活、生命价值依次构建了生命三重维度:活着、生活、存在。
位列最高维度的生命价值更是一个人泅渡世界、跨越人生的动因和初衷。生存基础、美好生活、
生命价值是铁三角,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活方式取决于生存基础的多寡和稳固程度。另一方面,
一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既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命价值,更会被生命价值赋予更深刻的持
久性。就生存基础而言,可联想到近期热议的话题“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这是当代大学毕
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就业环境、理想的工作以及对应的社会认可和期待显得高
不可攀时,对巨大落差导致的荒诞感发出的叩问,更是一种需要倾听、需要关怀的呼喊等。就
美好生活而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应当注意不能把美好生活局限在对物质的
狭隘追求上。欲望愈发迷离,现实愈发残酷,感受愈发荒诞,当生活的美好定义不再困囿于拜
金、消费、权势文化、娱乐、网红、阶层跃迁等社会价值观时,美好才有可能显现。最后是生
命价值,遵循内心生命价值的指引,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找寻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并且更有义
务去承担这样的人生:获得与之匹配的生存基础,破除滚滚红尘、繁花似锦的妄念。无论这种
意义是什么,崇高或者渺小,玄远还是朴实,都敌不过因生命真实、人间值得而坦然说出的三
个字:不后悔。在这颗星球上,数十亿人不是无数个数字一的简单累加,而是无数个我的并列
呈现,恰好我也在序列之中,是独一无二的一环,散发着自己的光彩,用我的重量留下存在的
痕迹,那也是一种美好。
综上,写作时当扣住“生命的价值”、“生存基础”、“美好生活”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
述,辩证分析其中的关系,落脚点当在“生命的价值”上。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在追寻价值中,实现生命的美好。接下
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只有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存基础是实现生命价值的
前提。二、追寻“大我”的生命价值,在奉献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三、实现自身价值,有落地
的方案以及百折不挠的行动力。
【立意】:
1.奉献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
2.在追寻生命价值中实现生命的美好。
3.物质富足为次,生命的价值更重。
【例文】:
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
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
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
求索。
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
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
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
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
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
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亟当呈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当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
一寸空间。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
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生命如一场无尽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
现散落的奇珍。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
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
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货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
闪耀着高尚与纯真。
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我们需要在
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并一力践行。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
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命目标。我们当以开放的心态、勇敢
的精神、坚定的决心,让生命在探索真理中得以完善,在追求善行中得以丰富,在寻找美好中
得以升华。
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甲乙二人就“平”表达自己的观点。甲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平的现状,强调了
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然后给出了一个貌似的平的方向,但也不过是表象而已。乙则更加彻底地
否定了平的存在,用更加冷峻的视角去审视不平的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灵环境。
乙所说高处的水和低处的水根本不在一个平面,是从外部世界的评判角度来给“平”下了
一个绝对的概念定义。殊不知,处于高处的水和貌似处于低处的水皆在流动之中,于海陆之间,
甚至于不同介质之间,更重要的是其二者本质并无差别,内在的“平”也别无二致。因此,这
种分别心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与差异性,从而使我们丧失对世界的理解的可能。
不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概述来看,道路不平和人心不平,是我们这个世界境
遇的客观复杂,每个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也会遇到不一样的人,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后
天要求所有人能够得到绝对一致的待遇。而水代表的就是每个人所面对的人生起点是复杂的,
不同人会生活在不同的人生高度之上,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出的判断就是我们会遇到这样不同的
起点,有些人的出生就是我们所无法达到的终点。
写作时我们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开篇指出:确实,我们追求平本身是具有合理性的。然
后分析我们要了解到罗尔斯提出的正义观一一机会平等原则,也就是我们社会给我们创造了一
个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获得自我阶层跃迁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追求公平,是
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认知之下的客观兑现。然后论证追求平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平是一种原则
上公平的追求,而这是一种正义的表达,相似水平高的努力投入能够给我们带来相似的人生结
果和境遇,后天努力带来的价值以及规则平等,这个是正确的,比如高考就是机会平等的践行。
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应该通过自身努力追求平。
【立意】:
1.追求平是合理的。
2.不平是客观存在的。
3.路见不平就要吼。
4.踏平坎坷再出发。
【例文】:
踏平坎坷再出发
有人认为世路不平,坎坷所在皆是,有的人甚至认为,连作为高度测量基准的海平面都不
平。
确实如此。可是仔细思量,高低起伏、崎岖坎坷似乎是世界的常态,处处一马平川、毫无
波澜才是奇乎怪哉呢。
万物参差不齐,因此连一碗水都难以端平。自然世界和人生也就难以万事顺利、尽如人意
To然而物不平、事不顺,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悲观厌世的理由。
就是孔子也大概率没料到自己会成为“至圣先师”。虽然他“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但那
恐怕是长期焦虑的结果。他幼年丧父、“少也贱”,全靠自学成才;政治上也不顺遂,见弃于
鲁国,所以才周游列邦,依然郁郁不得志;在陈绝粮,在卫险死于匡人之手,晚年又丧子、失
爱徒。人生之路可谓极度不平,但他矢志不渝,传道授业、编纂典籍、更新儒家思想,流风遗
被华夏,最终卓然挺立于世界文化巨人之列。
司马迁遭受不白之冤,苏轼险些死于御史们罗织的文字狱,杜甫颠沛流离,谈迁《国榷》
稿被盗,爱迪生屡遭实验失败之苦,乔布斯数次被逐出自己开创的公司……他们几乎没有时间
抱怨不公平,便各自投入著述、实验、技术革新之中,终于有所成立。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深知功不唐捐,而叹息惋伤都无大用,为错失星星而悲伤,可能终
不免和太阳、月亮擦肩而过。
大概孔子在川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时,已经抱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孟子
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倘若用来描述孔子踏平坎坷的不悔之志,也许最适合不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逻辑地看,无论你如何看,不管平与不平,人生
之路已在眼前蜿蜒。我们唯一能着力的,是走好它,或者像愚公一样搬掉横亘的高山,铲除不
平,筑成大道。
而往深处想,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经历“不平吗”?倘若一帆风顺,处处都是铺满鲜花和
赞美的坦途,没有丝毫对比的话,幸福感恐怕也就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话再说回来,追求绝对的“平”,杜绝努力、逃避困难,恐怕只是我们的执念,只能沦为
一厢情愿。在战胜困难、移除障碍、踏平坎坷的过程中,我们丰富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也
深刻体察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逐步建立起自信。还有什么比这种自我奋进的成长,更令人欣
慰呢?
当然,我们不歌颂苦难,也断不自会找苦吃。但我们依然会在遇到困难和不平时,不疑不
惧,“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何况我们走过之后也许会发现,风雨成就了彩虹,险阻不平,反而强健了我们的心胸?
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
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具备做出最优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即基于诸多可能性选择的前提,实现
选择之后,有效落地并达成最终目的。俯瞰日常生活,我们寻求攻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专业点评……体现着做出最优选择的倾向。乐于做出最优选择,为之付出大量精力,为的是避
免未经理性雕琢的天然判断,经过利弊权衡、得失考量。如此举动不可不说是一种认真对待生
活、认真经营人生的态度。
但是,未必做出最优选择的事实,则提醒人在不同纬度上知与行的偏狭。意愿上的倾向性,
无法根除意识中的怠惰和局限,最优选择需要与时俱进的常识、认知以及创造力。倾向于做出
最优选择,离不开匹配的学习能力以及近似博弈论时时刻刻进行计算取舍的个人算力。正因如
此,最优选择应是进取的动因和演化路径,而不是盲目探求以及依赖捷径。但是,当最优选择
不再是只有少数人知晓的信息优势,开源之后,人人都倾向于已知的最优选择,无疑是使所有
参与生活博弈、社会竞争的人无可奈何地陷入最优选择的囚徒困境。即人人都选择最优,最优
选择名存实亡,甚至变作诸多可选择项中的最坏选择。当下青年的就业困境,不正是诸多最优
项被公众接纳后形成了内卷态势下的局面?试问名校、互联网大厂、宇宙尽头的考公路和直播
赛道,青年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可选项?
所以,写作时,对于最优选择,可以先承认其准确性与高效率性。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展
开思辨性讨论,说明最优选择在众星捧月中收获了“唯一正确”的期待,其余选择悉数沉入万
马齐喑的可哀态势,而真正的损失是最优选择消除本应存在的更好选择,最优选堂而皇之的成
为了终极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的“最优”,从本质上来说,仅仅只是
表面增长,而这样一种表面增长,从本质上来说,不会给我们带来必然的客观增益。因为这个
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当下取景框架下所作出的“最优”评价,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印证。
所以,对此则可对材料后一种观点展开论证:人生的最优选,从来不是唯一选,要走出社会达
尔文主义的恐慌。打开后的格局只迷恋最高处,会被冗杂信息和不确定概率的浮云遮望眼,洞
见精微,窥探无穷,正确的答案不止有有一个。当社会共识只接纳单一的“最优选择”时,无
论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是以个体之力践行社会责任,个人都应当找到同质化竞争之外的更
好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在小而美的细分领域中,成为社会多样性演化图景中的一抹亮色。
立意:
1.破除最优迷雾,追求实质进步。
2.最优选永远是自己最舒心的选择。
3.盲目追求最优选只会带来内卷。
【例文】:
择最优之选,行人生之路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但不论选择如何丰富,总会有
一条,会被认为是“最优选”。比如,苍鹰的最优选必然是在高空翱翔,而非徘徊于天际;鲨
鱼的最优选也往往是遨游深海,而非搁浅于沙滩。而我们,也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自己的
最优选,并为之而追逐向前。
诚然,做出“最优”选择,有利于促进我们为目标不断向前奋进。
就比如科研中,正是出于获取最佳科研结果的最优选,平均年龄2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计
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才会选择不畏困难,试错上百次,勇争第一。在结果的最优选面前,
一切困难都不是阻碍。正是出于航天梦圆的最优选,中国航天史上,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航空航
天团队选择不断攻坚克难。而为了国歌在奥运会上响起的最优选,一个个参赛运动员勇敢克服
伤病困扰,不断突破勇争先。正是预见到“最优选”可能带来的美好前途,人们才会有奋勇前
行的动力,而不是消极躺平,不思进取。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做出“最优
选”,却也应当有向着“最优选”不断前进的勇气。
但是,对于“最优选”,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此时此刻我们追求的“最优选”
,就会是永远的“最优选”吗?
未必。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你踏入这条河流是最优选,彼时彼刻却是未必。因此
,有时候,我们在当下取景框架下所做出的“最优”选,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很快就会变成
并不最优的选择。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就必须要用变化的、运动的视
角去做出“最优选”。同时,我们基于自身做出的“最优选”,对他人、对大众而言也会是最
优选吗?
也未必。当我们站在自我内部的取景框出发,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最优选时,往往会自觉
或不自觉地摒弃掉他人的利益。因此,过度追求“最优选”,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私单一的
处境,总是以利己视角作为衡量结果的唯一变量,做出非理性选择。就比如过去,我们只关注
某个人、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环境的破坏。不断地透支,最终对全人类
的利益产生了贬损,也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当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时,就必须跳脱出个人的狭隘视角,
从社会宏观的幸福总和角度去长远考量。比如,揆诸过往,廖俊波做出“赚钱的事让群众干,
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的“最优选”,周恩来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优选”,
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当他们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大多是他人的不理解;但
时至今日,我们才知道,他们做出的,是对群众、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的“最优选”。视诸当
下,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最优选”,黄文秀放弃了高薪工作,把青年的风采写在为强国扶贫
的路上;疫情爆发,诸多逆行者们勇往直前,放弃了个人的“最优选”,为的却是保护人民群
众安全的最优选。
如今,我们在做出人生之选时,不能仅仅限于眼前,限于自身,而当“风物长宜放眼量”。
唯有如此,“最优选”才真正恰如其分。
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有人认为也不尽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审题时,应充分理解“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中“攀登”和“跌倒”的含义。“攀登”
象征奋斗,“跌倒”象征受挫、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不攀
登,不奋斗的人遇到的问题和艰难自然比奋斗的人少,他跌倒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使跌倒,
也可能不是爬不起来的“跌倒,”不是彻底的失败,如不搞社会革命的人,不会因革命而丧失
性命,但这种所谓的安稳也只是忍辱偷生,这种所谓的安稳是碌碌无为的平庸。那些从来没失
败的人,其实也从来没获胜过。那些从来没跌跤的人,其实也从来没攀登过。另一部分的人不
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不尽然,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
因为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其实''跌倒"并不可怕,没有“攀登”,不奋斗的人生才
可怕,奋斗会让人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奋斗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奋斗让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
虽然奋斗可能会“跌倒”,会失败,但自古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有
可能走上巅峰,享受跌跌撞撞后的莫大的喜悦和自豪感。
写作时,可同意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不同意,或者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材料中的观点实
际是谈论的是“奋斗”“不奋斗”和成功与失败的问题。文章的正文部分,可采用递进式结构,
先论述奋斗可能遇到挫折,但挫折会让人越挫越勇;接着论述不奋斗的人生庸庸碌碌;最后论
述不怕跌倒,勇于奋斗。文章可列举大学生村官杨宁多次创业失败,但她从不放弃,摔倒了爬
起来,最终带领村民走出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事例,论证不怕跌倒,勇于攀登的观点。
【立意】:
1.无惧失败,勇攀高峰。
2.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攀登。
3.不奋斗,不青春。
【例文】:
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
惠蒂尔说过,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
我的理解就是:那些从来没失败的人,其实也从来没获胜过。那些从来没跌跤的人,其实
也从来没攀登过。
换句话说,世上没有人从不跌倒,但总是能重新站起来的人并不多。成功考验的,是人的
清醒;而失败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就好像头撞南墙的人,总不肯回头,其中一定有他自己的
道理。如果绕开了,于别人来说是这个人终于回归了理智;但对于撞了好几次最终放弃的人来
讲,这个失败让他投降了。所以说,想要成功就不能害怕摔跤。一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的人,
几乎没有。很多事情的尝试,找到窍门的关键,多在于经验的累积和灵感的忽然降临。
也就是说,那些在成功路上没有经历失败的人终究不会成功。正所谓“先苦后甜”,你第
一口吃下去是甜的,但当你不断品尝的时候,你却发现原本苦的东西突然间变甜了,人生也是
如此,没有经历失败怎能成功。所以,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正所
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失败一次,第二次尝试也许你就会成功;你失败一百次、一千次、
一万次,第n次尝试也许你就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这n次的失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
学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生就像一场赌局,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谁也不可能总是输家。人要经得起失败,要
经得住暴风骤雨的考验,更要敢于从不幸的败局中重新站立起来。有了这样的信念,人便不会
在胆怯中举步不前,摇摆不定,眼前的任何困境也不会再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人一生难免会
遇到湍流和险境,但如果你把一时的结果看得太重,就会让自己变得畏首畏尾,从而失去生命
的斗志。失败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它是通往成功路上必须交的学费,是我们汲取经验获得成
长的大好机遇。没有经历过“输”的人,自然也无法收获最后的“赢”。
胜利就是那么一锤子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中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吗?生活是一个延续而
漫长的过程,“眼看他建高楼,宴宾客,转眼楼塌了”,这样的先例还少吗?一时的成功,并
不会减少我们内心的迷惘和困惑。成功者往往都是输得起的人,他们不是未曾被击倒过,而是
在被击倒之后,仍能够坚定地站起身、向着前方勇敢地迈进。
“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有些事我们可以回避,有些事情不能。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
事情,不要害怕失败。想赢就不要怕输,想收获人生的辉煌,就不要怕经历失败或是遭受打击。
胜利固然值得骄傲,在拼搏中经受失败的人更值得尊重。只要你输得起,就一定有重新来过的
机会。
雄鹰不屈于狂风暴雨的洗礼,收获广阔无垠的天空:鲤鱼不屈于逆流而上的艰辛,终跃龙
门,画龙翱翔与九天之上:凤凰不屈于烈火焚身,终涅槃重生。
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
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不同的人对于“春江花月夜”所呈现出的美的不同观点一一“江”与“夜”是
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与“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引出了本则
材料的核心内容一一“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引导考生思考“映衬”、“独立”与“美”
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立意,如“美丽需要映衬”“各美其美,独立成美”或者
“映衬与独立交相辉映,合成大美”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的内涵,“映衬”、
“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如何活出人生之美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活出人
生之美”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活出人生之美需要我们融入集体、相互映衬;需要
我们坚定内心,活出自我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张
梅“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以及陈果教授“我自风
情万种,与世无争。”的言论,论证独立之美的内涵。也可以列举伯牙在钟子期的映衬下弹出
世间绝唱,成就高山流水的美谈以及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更显魅力的例子,论证映衬之美的内
涵与意义。
【立意】:
1.各美其美,独立成美。
2.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
3.在映衬中凸显自我,于独立中彰显个性。
4.兼顾独立与映衬,成就人生之美。
【例文】:
你,且美且独立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对于“春
江花月夜”的断句,多数人的观点是“春江、花月夜”一一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
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水多么澎湃深情,花香月明的夜多么浪漫合乎时宜。
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
“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
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
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是的,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形容,更不必依附于其他。只是,俗
世里的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完美,或者不如别人美,所以,停不下一颗追逐甚至贪恋的心。我
们树立榜样,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修饰别人的美好词句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总想把那些金
光闪闪的代表成功和高贵的标志,移植装饰于自己周身,让自我的形象更加明亮、璀璨。
追逐美好固然美好,唯愿在追逐中不失自己、不忘本真。就像这样一幅美妙情境一一春天、
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互为风景,彼此欣赏。可是,你看,有谁因为谁停止了奔流?有谁
因为谁忘记了绽放?有谁因为谁紊乱了圆缺?
我想,当有一天,你也成为人群中受人瞩目的风景,能于千万人中辨识出你一身的,是你
微笑和成熟的面孔;能于千万个灵魂中独立出你一人的,是你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平和且高贵的
性格、修养、思想。你自身的美好,只与你的本真有关,与形容无关,与修饰无关,与自身以
外的世界无关。就像,如果你是一条江,你的不舍昼夜奔流赴海,与春无关;如果你沉醉于夜,
那份安详和静谧,与花月无关。
揆诸当下,且看林清玄先生在拿遍所有大奖之后转身离去,在与自己的独处中学佛参禅,
温一壶月光下酒,俯瞰百合花开,细品桃花心木,独留潇洒背影人间;君不见陈贝儿从霓虹灯
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中国,展现出个体独
立张扬的美……你内心一定有某种火焰,将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当你内心的炽热与时代的观
念矛盾时,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舍弃人际交往时,不妨大胆些,保持自我的独立,与万千个
独立的自我一起汇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
你,且美且独立。
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就是“马车的积累”,“也得不到一列火车”指的是从量变到质
变的突破。整个句子理解起来就是:马车就是马车,多个马车积累在一起也不会是火车,火车
就是火车,二者的属性是不一样的。马车和火车在大方向是属于同一个大领域的,即都是运输
工具。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但是,两者是属于不同的性质层面的。相对而言,马车运用畜力,
应该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源自于生活的,较为低级的运输工具,我们简称为低质层的事物;
而火车则运用煤、电等能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有较多科技含量、建立在精深的专业知识的
基础上的运输工具,我们称为高质层的事物。高质层的事物比低质层的事物更具复杂性,知识
技术机能的含金量要高得多,所包含的人类的有价值的思维思考要多得多,也就更具有功效性,
更具有价值意义。而低质层的事物因为其自身的特质,即使累积的量再多,可能也比不上一个
高质层的事物。因为有时创造的低质层的事物量再多,也只是在一个低层面上简单重复,也发
展不出高质层的事物,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透彻理解“马车”
的内涵与象征。这不是“量”上的一个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理论经
验和实践上,如中国古人只重视生活经验而不注重逻辑或理论的事实,再进一步联想到文化领
域、政治领域、生活领域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一想,思路大开。
写作时,可以先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佐证作文材料,或是直接对作文材料予以解释。
比如,马车是古时经验,拼加马车是无谓重复,是机械堆叠;火车是现代工业,利用火车是科
技创造,是突破超越。两者虽共一“车”字称谓,却有云泥之别。然后一语说清本质“世界的
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在此基础上,
可适当分析能够促成“质变”的因素,比如理性思考探索的热情和内驱动力,迎接新事物的格
局、眼界与勇气,开放的社会氛围等等。对此,可考虑适当列举瓦特、爱迪生等人物事例进行
论证,说明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及其助力因素。最后,还可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考我
们应该如何促进由量到质,由低到高突破发展。对此,仍可以从激发内驱动力、提升思维品质、
与其他思想碰撞互动、提供鼓励质量创新的制度保障、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等等来谈。
【立意】:
1.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
2.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
3.方向错了,再怎么花力气也没用。
4.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
【例文】:
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这已然成为了一个真理。然而,就如同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
火车那样,量变中的量与质有着本质区别时,那么就算将量做到极致也无法真正地触及到质。
马车是传统者、平庸者,而火车是先进者、创新者,这便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传统者的数
量再如何积累,也无法真正地突破从而得到新的事物。
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然而火车走在前面,马车跟在后面,于是量与质产生了
本质的区别。阿尔贝•加缪曾言:“青年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才能知
晓一点东西。”新事物无法由旧事物叠加而来,再锋利的刀剑也抵不过一把普通的左轮手枪,
再厉害的冷兵器也干不过热兵器,这是两个文明的代差。1881年唐胥铁路上的马拉火车事件,
之所以发生得如此荒唐而又在意料之中,也不过是因为被传统思想束缚久了的人们天真地以为,
马车与火车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忽视了火车所代表的跨时代意义。
被马车束缚,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必将画地成牢,反之主动研究火车,探索真正的质变,
却能迎来新的突破。在科学发展史上,禁锢思想而阻碍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将科学视为奇
技淫巧,而沉浸在已有的技术荣光中无法自拔,却未曾料到,自己甚至连现代科学的边都没有
触及到,一味沉浸在已经挤不出多少水分,几近枯竭的传统技术海绵,挤得再用力,也无法得
到新的火车,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科学。
永远缺乏冲破桎梏的勇气,仅仅希望从固有的东西中获取成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
此,这些人永远只能成为平庸者,只能沿着创新者留下的脚印缓慢前行。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
旧、满足现状者,只有不断地进取创新,才能真正得到火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发明之力
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真正意识到创新的意义,不再过分沉醉于传统的马车,
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渐渐地落在渐行渐远的马车后面。
李四光曾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蚕壳以外的世界的。墨守成规的人即是这蚕,他们
被那严丝合缝的茧壳遮住了视线,心心念念地想着自己的“马车”,一切新事物都能被他们理
解为用旧事物叠加而能带来,我们应该撕去这层厚重的茧壳,而去追随“火车”。
1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
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题分为观点表述和写作提示两个部分。从观点表述上看,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面
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是写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话题,不可
偏离。
第一,“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是种种“具象”的一种“抽象”,是后面两种观点得以生发的“对象”。因此它是写作时不能
在思考中丢下的一个“大前提”“大条件”,也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辩论或是沉默的好坏、优
劣、长短等,选择辩论还是沉默必须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如何看待“人们对
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立场”?这与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生
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哪怕面对宏观层面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又因个人的生活愿景、追
求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
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每个观点两句话内部形成前因后果关
系。从前一观点而言,其成立的内在逻辑在于:辩论让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交锋,让不同看法
进行比对,以明真假,辨善恶,现美丑,从而激浊扬清,让道理统一于符合真善美,摒弃假恶
丑的层面。从后一观点来看,有说服力却难以改变对方立场,背后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对方立
场之坚定,每人都固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和认识生活的逻辑、对生活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
自己所谓的“说服力”也可能仅仅是自己相信坚守的立场和逻辑,可能因自己的认知缺陷和偏
误,导致“说服力”不强而不自知,更大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同人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加上人人
固守自我,因而难以达成理解上的和解、认同或一致。再仔细看,前一观点说“通过辩论统一
认识”,“辩论”是途径,而“统一认识”是目的;细看后一观点,“沉默”其实是“难以改
变对方立场”后采取的做法。综合看,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也有统一之处,即改变对方立场
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对立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方式的区别,即辩论和沉默的区别;二是结果的区别,即前一观
点中辩论双方可能达成统一或者达不成统一,后一观点中则达不成统一。“辩论”,它指彼此
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
和意见。可见辩论的价值恐怕不在于说服对方,更不在于把不同的认识统一起来,而在于让真
理越辩越明,来求同存异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认识、观点和立场。“沉默”,
大意为“不说话”或“不爱说话”。“不说话”不等于对不同观点没有判断和选择,可能恰是
对某种观点立场的无声的反对和无法改变的无奈,也或者是某种限度之内的默许。“不爱说话”
也不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活水车转让出售合同范本
- 2024简易门面房屋租赁合同范文
- 《稳态与环境》总学案(教师用)
- 黑龙江伊春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阶段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儿童哮喘诊治进展》课件
- SRI-29574-生命科学试剂-MCE
- SHP2-IN-30-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2年高中军训后的参考心得体会参考范文5篇
- 沈从文名著导读《云南看云集》
- 沈从文名著导读《蜜柑》
- 不合理检查培训课件
- 《六尺巷的故事》课件
- 工业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
- 二类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目录和工作程序
- 《跨境电子商务客服与沟通》 课件 第3章 售前客服与沟通
- 护理质量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
- 广告策划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 《中国古代礼制》课件
- 舞台美术设计基础
- 2024年华润燃气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江苏省港口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