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导学案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导学案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导学案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导学案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语文学科小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专题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

说阅读叙事特征叙述效果导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二、自主学习过程

必备知识链接:

一、高考命题解读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

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

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艺术与情节手法有交叉

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二、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小

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

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

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

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

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

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

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

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

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

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②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

还是亲历者。

如《百合花》中,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既是故

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采用第一人称使得小

说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

“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我”对通讯员感情和认识的不断变化、加深,使

得小说富于节奏感。

2.第三人称

“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也叫“上帝视角”“零视角”)。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

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

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如《香雪》中,叙述者可以不受限制,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

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三人称并不全是全知叙事,也可

以插入有限叙事。本文中,作者由全知叙事转向由香雪这一人物的有限叙事。

3.人称的交叉

(1)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

领域。

(2)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

性和亲切感。

(3)人称交叉的叙述方法,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

的表现。

如《变形记》中,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从而拉开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小说中穿插运用第一人称,

通过格里高尔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有利于聚焦人

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

种有限的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二、叙述视角

1.《百合花》

有限视角、革命战士视角、女性视角。①有限视角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

能动性,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②作为一名革命

战士,党的教育和领导使“我”自然具备了意识形态眼光。③女性视角决定了

叙事重“细节”与“抒情”。

2.《变形记》

全知视角、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①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

人称视角,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②穿插运用格

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

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

过这种有限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

叠合,贯串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

3.《祝福》

(1)主视角(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2)副视角(第三人称卫老婆子——全知视角)。

(3)祥林嫂自己以及其他叙述者。

采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的方式,连缀每段叙事的线索,这既

能对整个事件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又能把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

生动而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初形态。

多语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使作品呈现多声部、多角

度的叙事形态,“我”的声音逐渐隐没在多语叙事的声音中,其在主体事件中

的位置也不断降低。

文中“我”的作用:“我”是主要叙事者,叙述了“我”“回乡一离乡”

的主要故事;“我”是作品的人物,表达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

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的主题。

文中“卫老婆子”的作用:直接叙述和转述祥林嫂的故事,推动了故事的

发展。

4.《大卫・科波菲尔》

童年视角。①可以表现“我”的率真并让读者见到一个童工真实遭遇。②

弊端:受这一视角的身份限制,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达出来的。

考向一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1)全知视角:①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②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

去、现在和未来;③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④叙事者

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2)有限视角:①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②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

发表见解;③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④留给读者充

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

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

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

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

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

嘲的意味。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

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

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

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

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

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

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

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

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

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

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考向二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叙述,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

灵活地表达。如“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

2.第二人称

以与“你”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表述对象的距离,亲切、自然,便于

交流,增强感染力。如文章对牡丹花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

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杨柳》)

3.第三人称

以“他”的口吻叙述,客观展现丰富的场景,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全知

全能的特点,能够灵活自如地表达。如多数小说是用客观的全知视角叙事。

关键能力与方法

(一)把握叙述视角(人称)“5角度”

(1)这个“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

(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给其他人物和主题带来怎

样的作用。

(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

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

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5)这个“视角”人物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

这些内容又将为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带来怎样的作用。

(二)、解题通法

设问方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审题指津:题干中有“人称”“叙述”“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思路:①从使用人称方面分析;②从某一人物的视角方面分析;③从

时间、空间顺序方面分析;④从细节描写方面分析。

答题模板:叙述人称十分析;叙述视角+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

细节描写+分析。

三、合作探究剖析典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红岩(节选)

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

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

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

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

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

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

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

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

“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

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

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

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

看!”

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

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

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

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

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

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

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

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

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

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

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起来……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

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

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

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

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

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

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

。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

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

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

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泽东主席和延安……刚上高中那年

,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

的见到毛泽东主席了,看见毛泽东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

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泽东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

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

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

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

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

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

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

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

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

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

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思维】

第1步:审题干,明考向。题干明确要求考查文本基本特征,切入角度是“全

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个方向。

第2步:抓角度,细分析。首先要找出文章使用全知视角的语段并分析效果。

第七八两个自然段,兄妹俩为《挺进报》一事发生冲突,语段以全知视角详细

地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刻画。比如: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

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

“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

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全知视

角的存在,使人物的呈现更有镜头感、立体感。

其次找出有限视角的段落以及效果。比如具体刻画成瑶的心理活动,对二哥批

评她的不解到后面的反思、领悟,充分地塑造了她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成长、

成熟。

最后分析两种视角交替叙述的表达效果。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既使得叙述方

式灵活多样,又丰富了文中人物形象,也给读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第3步:析效果,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

织答案。

答案①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

人冲突,其间又交替使用有限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

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②两种视

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③展示了

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者形

象。

2.小说叙述成瑶时采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何作用?

【解题思维】

第1步:审题干,明考向。题干明确要求考查文本基本特征,切入角度是“叙

述人称和作用“两个方向。

第2步:抓角度,细分析。首先要找出文章使用第三人称的语段并分析效果。

第七八段,兄妹俩为《挺进报》一事发生冲突,语段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详细地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刻画。第三人称的存在,使人物的呈现更有

真实感。然后分析第三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从全文构思布局的角度考虑,能

够客观地展现成瑶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思考,有利于

让成瑶进行回忆、联想,突出人物形象。

第3步:析效果,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

织答案。

答案第三人称。作用:①能够客观地展现成瑶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受时

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自由灵活,充分展现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生活;②有

利于让成瑶进行回忆、联想,展现她的精神世界,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主题表

达更有力;③有利于对成瑶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四、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6分)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

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叔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

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

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

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

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

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

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亚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

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

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

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

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

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

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

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的图书。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

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

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

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

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的可以看见壁泥剥落的窑壁和火焰

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

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

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作没有看见,卷

起一床被,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闩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

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

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炕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

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带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

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带我走吧。”张海心里

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

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的推开,

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

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

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

扔到了炕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

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

“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

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

沉寂。

他晃荡晃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

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

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

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

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

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

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

们把他扶到了炕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

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作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

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

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

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

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

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跳皮鬼”

张海。

1947年5月

(有删改)

★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

解析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

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如侦查员

张海的金戒指的来源、他去执行侦察任务时丢掉金戒指以及找回金戒指的过程,

让读者好像亲临现场,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采

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让读者具有代入感,读者会随着侦查员张海一起去执

行侦察任务,当看到他将地形记录在记事本上时,读者会为他感到高兴,当他

丢了记事本和金戒指,读者会为他紧张和担心,当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为

他找回金戒指,读者会为他感到高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读者能更具体地

体会作者的心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带有亲切感,并

使读者产生共鸣。

答案①具有现场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故事描述得更真实可靠;②

具有代入效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产生共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

这一天不是热天,照日历上算,恰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然而这一

天又不怎样冷。

这一天,在“大上海”的什么角落里,一定有些体面人温良地坐着,起立,

“静默三分钟”。于是上衙门的上衙门,到“写字间”的到“写字间”……

然而这一天,在“大上海”纵贯南北的一条脉管(马路)上,却奔流着一股

各色人等的怒潮,用震动大地的呐喊,回答四年前的炮声。

我们的大鼻子,这时正从他那受过炮火洗礼的瓦砾场的“家”钻出来往南

走,打算找到一顿早饭。

他迎头赶上了这雄壮的人流,以为这是什么“大出丧”呢。仔细一看,没

有“开路神”,也不见什么“顶马”。走在前头的,是长衫先生,洋装先生,

旗袍大衣的小姐,旗袍不穿大衣的小姐,长衣的像学生,短衣的像工人,像学

徒,——这样一群人,手里大都有小旗。

这样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来,看不见它的尾巴。不,它的尾巴在时时加长起

来,它沿路吸收了无数人进去,长衣的和短衣的,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

有些人手里拿着许多纸分给路边的看客,也和看客们说些话语。忽然,震

天动地的一声喊----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是千万条喉咙里喊出来的!这是千万条喉咙合成一条大喉咙喊出来的!

大鼻子不懂这喊的是一句什么话,但他却懂得这队伍的确不是什么“大出丧”

了。他感到有点失望,但也觉得有趣。这当儿,有个人把一张纸放在他手里,

并且说:

“小朋友!一同去!加入爱国示威运动!”

大鼻子不懂得要他去干么,然而大鼻子在人多热闹的场所总是很勇敢很坚

决的,他就跟着走。

大鼻子的前面有三个青年,男的和女的:他们一路说些大鼻子听不懂的话,

中间似乎还有几个洋字。大鼻子向来讨厌说洋话的,因为全说洋话的高鼻子固

然打过他,只夹着几个洋字的低鼻子也打过他,而且比高鼻子打得重些。这时

有一片冷风像钻子一般刺来,大鼻子就觉得鼻子里酸酸的有些东西要出来了。

他随手一把捞起,这么一撩,不歪不斜,鼻涕都爬在一个女郎的蓬松的头发上

了,那女郎没察觉,他目炎着眼得意地望着那些鼻涕像冰丝似的从女郎的头发上

挂下来,巍颤颤地发抖,他觉得很有趣。

人群加倍雄壮地喊道:“打倒XX帝国主义!”

大鼻子跟着学了一句。可是同时,他忽然发现他身边有一个学生,披一件

大衣,没有扣好,露出一个钱袋的提手。根据新学会的本领,大鼻子认定这学

生的手袋分明在向他招手。

他嘴里哼着“打倒——他妈的!”身子便靠近去。

但是正当大鼻子认为时机已到的一刹那,几个凶神似的巡捕从旁边冲来,

不问情由便夺队伍里人们的小旗,又喝道:

“不准喊口号!不准!”

大鼻子心虚,赶快从一个高个儿的腿缝间钻到前面去。可是也明明看见那

个穿大衣的学生和那头发上顶着鼻涕的女郎同巡捕扭打起来了,——他们不肯

放弃他们的旗子!

许多人帮着学生和那女子。前面的人也回身来援救。这里立刻是一个争斗

的旋涡。

对于眼前的事,大鼻子是懂得明明白白的。他脑筋里立刻排出一个公式来:

“他自己常常被巡捕打,现在那学生和那女郎也被打;他自己是好人,所以那

两个也是好人:好人要帮好人!”

谁的一面旗子落在地下了,大鼻子立刻拾在手中,拼命舞动。

纷乱过去,队伍仍向前进。那学生和那女郎到底放弃了一面旗子。大鼻子

把自己的旗子送给那学生道:

“不怕!还有一面呢!算是你的!”

学生很和善地笑了。

“你们到哪里去?”

“到庙行去!”

“去干么?这旗子可是干么的?”

“哦!小朋友!”那头发上有大鼻子的鼻涕的女郎接口说,“你记得么,

四年前,上海打仗,大炮,飞机,XX飞机,炸弹,烧了许多许多房子。”

“我记得的!"大鼻子回答,一只眼偷偷地望着那女郎的头发上的鼻涕。

四年前,“大铁鸟”在半空里撒下无数的炸弹,他就没有家了,同时他亦没有

爸爸和妈妈了。

“记得就好了!要不要报仇?”

这是大鼻子懂得的。他做一个鬼脸表示他“要”,然而他的眼光又碰着了

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他觉得怪不好意思,赶快转过脸去。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这喊声又震天动地来了。大鼻子赶快不大正确地跟着学一句,又偷眼看一

下那女郎头发上的鼻涕,心里盼望立刻有一阵大风把这一抹鼻涕吹得干干净净。

“打倒XX帝国主义!”

“一•二八精神万岁!”

怒潮似的,从大鼻子前后左右掀起了这么两句。头上四个字是大鼻子有点

懂的,他胀大了嗓子似的就喊这四个字。他身边那个穿大衣的学生一面喊一边

舞动着两臂。那钱袋从衣袋里跳了出来。只有大鼻子是看见的。他敏捷地拾了

起来,在手里掂了一掂,这时----

“打倒一切汉奸!”

“到庙行去!”

大鼻子的熟练的手指轻轻一转,将那钱袋送回了原处。他忽然觉得精神百

倍,也舞动着臂膊喊道:

“打倒——他妈的!到庙行去!”

他并不知道庙行是什么地方,是什么东西,然而他相信那学生和那女郎不

会骗他,而且他应该去!他恍惚认定到那边去一定有好处!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时队伍正走过了大鼻子那个“家”所在的瓦砾场了。队伍像通了电似的,

像一个人似的,又一句:

“中华民族解放万万岁!”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年的第一个月将到尽头”,暗示了这天是“一・二八淞沪抗战”

的纪念日。

B.大鼻子一直记得是谁夺走了他的爸爸和妈妈,这个认知是他加入游行队伍的

主要动力。

C.大鼻子能把掉落在地上的旗子捡起来送给学生,象征着爱国行动深得人心、

后继有人。

D.游行队伍经过瓦砾场,因为看到大鼻子破败的“家”,人们不由得群情激愤,

同仇敌性。

解析B项,大鼻子加入游行队伍是出于看热闹的心理,并非因为自己父母被

害的原因。C项,大鼻子把掉落在地上的旗子捡起来送给学生,是因为他看到

学生被巡捕殴打,而他也有过被巡捕殴打的经历,根据他“他自己常常被巡捕

打,现在那学生和那女郎也被打;他自己是好人,所以那两个也是好人:好人

要帮好人!”的公式,他决定帮助学生们。D项,游行队伍经过瓦砾场,看到

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毁的房屋,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不由得群情激

愤,同仇敌,汽,而并非“因看到大鼻子破败的‘家'”。

答案A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游行场面,既有对游行者的群像塑造,也集中

笔墨描绘了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女郎”和“学生”。

B.“不是热天”“又不怎样冷”“一阵冷风像钻子一样刺来”,文中的这些环

境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