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一)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解释下列加点字。(1)虑而后能得()

(2)先齐其家()(3)致知在格物()

(4)审问之()2.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中“之”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C.故有之以为利(《老子》)D.今吾睹子之难穷也(《秋水》)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答案】1.处事合宜使……整齐有序推究详细地,仔细地2.D3.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4.第一问: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第二问:做到“人一己百”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基础,“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追求要求人们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2)句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3)句意: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4)句意: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时候的人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A.结构助词,的。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B.结构助词,的。句意: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C.代词,它们。句意:所以有它们供人方便利用。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至于”,到;“壹是”,一律,一概;“为本”,作为根本。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结合“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可知,“此道”指前面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人要修养品性,就要努力提升自己,即使不如别人,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达到目标,这就要求“人一己百”。由此可知:做到“人一己百”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基础,“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追求要求人们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参考译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二)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决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而未知,决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决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决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决不放下。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2021秋·上海浦东新·高二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

《礼记》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_____________,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填上第①段空格句,《礼记》中的《大学》属于家学派代表作之一。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

格:探究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7.第②段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8.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答案】5.知止而后有定儒6.A7.整散结合的句式,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节奏感,音韵美。充分论述了大学之道之“明明德”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内修到外治的阶段,互相关联,是为实现上文的“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也即治国之理。修辞:排比和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8.《大学之道》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我们的启发: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言之成理即可)【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可知应是“知止而后有定”;第②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可见《礼记》中的《大学》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作之一。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止:终止”错。止:达到。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先看句式。这段文字有很多整句,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采用“欲……,先……”的句式,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整句还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采用“……而后……”的句式表达,句子整饬,音韵和谐;再夹以散句,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再看修辞。“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先……”构成排比;“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既是排比又是收尾相接构成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层次分明,阐述了“八目”的具体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这样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大学》第一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由此得出本文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对我们的启发: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由此我们应当明白,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修身”呢?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2022春·北京海淀·高三101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9.“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10.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答案】9.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10.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