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届高三语文测试题(一)2024年08月25日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唐代诗人韦庄曾有诗云:“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在天空飞行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地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能够在飞行中“自觉”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磁场辨别方向。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图罗盘理论。他们认为,候鸟体内拥有一套完善的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敏锐地感知当前位置的磁场性质及其非常细微的变化,可以把某一地点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看作是“路标”,候鸟经过或在那里停留时,这个磁信息路标会被大脑记录下来,而飞行中实时感觉到的磁力方向可以指引它们前往这一路标地点,这无异于揣了个精准的“指南针”。飞行经验丰富的成年鸟将一个个路标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等信息组合在一起,相当于绘制了一张完整精细的“地图”。大量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有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制造了一个假磁极,成功诱骗了迁徙中的花园莺飞向错误的方向。还有一批研究人员在撒哈拉沙漠中设置了若干地磁路标,在此放飞的夜莺连续5天都没能飞出沙漠。也有科学家在鸽子头部放置了一个可控的电磁线圈,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电磁场来控制鸽子飞行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要全面解开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疑问,尚待时日。(取材于李德、朱晓璐、王江云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6月23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一种对蓝光非常敏感的蛋白——隐花色素4a蛋白,它被认为是很多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4a蛋白由52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的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光线照射到候鸟眼睛时,与隐花色素4a蛋白紧密结合的一个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进入激发态,促使FAD从所处环境中获得一个氢离子变成FADH,产生一个空的电子轨道。此时,电子传递开启,FADH+会从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中夺取一个电子来填充空出的轨道,最终形成FADH和一个失去电子的色氨酸。到这里仍然处于生物化学领域,接下来最玄妙的部分涉及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具有自旋的内在性质,自旋的指向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当几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则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使将这些粒子分开,它们也可以无视距离相互感应,这一现象被称作“量子纠缠”。得到电子的FADH与失去电子的色氨酸变成了两个自由基,曾经在一起的电子依旧保持量子纠缠,原先自旋时处于单态的电子对转变成三重态,自旋单态和三重态之间微妙的平衡性对地球磁场的强度和角度非常敏感。电子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当与磁场作用的时候,自旋不同的电子就会和磁场呈现出相同和相反的排列,导致两个电子的能态出现轻微的差异。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与地球磁场的相对角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眼睛中处于量子纠缠中的许多对电子的自旋状态。如果处于单态,生化反应回到起点,FADH变回FAD,色氨酸收回电子,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正常亮度。如果处于三重态,FADH不变回FAD,色氨酸仍然处于自由基状态,二者保持纠缠态,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高亮。那么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相当于对周边的地球磁场进行扫描,它们所“看到”的景象会随之改变,不同的方向对应的“光亮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能够准确进行辨别,最终找到迁徙的方向。在我国科学家看来,磁感应和生物导航原理的阐明,可能引发物理学新模型的提出和生物学新机理的发现,甚至将推动新一代的仿生导航仪和定位仪以及生物磁控技术的全面发展。(取材于赵天昊、韩扬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候鸟迁徙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季节变化 B.具有周期性 C.目的地明确 D.路线多变化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地图罗盘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鸟类体内有一套能获得方位信息的磁导航系统。B.磁导航系统可感知所处位置的磁场性质和变化。C.候鸟大脑能记录经停地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D.形象描述了候鸟迁徙中辨方向、记路线的过程。3.根据材料二,下面对“FADH+”的主要形成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A B.B C.C D.D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科学家可通过技术控制鸟类的一些行为活动。B.隐花色素4a蛋白由氨基酸组成,对蓝光非常敏感。C.相互作用过的电子分开后,也会无视距离相互感应。D.候鸟转动头部,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说明人类对候鸟辨别方向之谜的探索是如何不断推进的。【答案】1.D2.A3.A4.D5.①早期,科学家提出关于候鸟辨别方向原因的各种假说(感觉器官说、气象说、磁场说)。②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地图罗盘理论”,大量行为学实验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家由此推断出鸟类能将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分析,对前行方向做出正确判断。③近期,科学家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行为学实验(生物化学、量子力学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是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原因,候鸟辨别方向之谜被全面解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路线多变化”错,根据材料一“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可知,候鸟的迁徙路线是固定不变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鸟类体内有一套能获得方位信息的磁导航系统”,材料一第四段“候鸟体内拥有一套完善的磁导航系统”说的是“候鸟”,选项“鸟类”扩大了范围。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隐花色素4a蛋白”是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的一种物质,不是被阳光照射形成的。C.“候鸟眼睛”“吸收蓝光能量”错,“隐花色素4a蛋白紧密结合的一个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是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

D.“4个色氨酸”“发挥作用”形成“隐花色素4a蛋白”错误。由原文材料二“隐花色素4a蛋白由52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的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可知,隐花色素4a蛋白是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的一种物质,是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候鸟转动头部,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二是“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与地球磁场的相对角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眼睛中处于量子纠缠中的许多对电子的自旋状态”。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材料一“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磁场辨别方向”早期,科学家提出关于候鸟辨别方向原因的各种假说(感觉器官说、气象说、磁场说)。然后,材料一“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图罗盘理论”“大量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有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制造了一个假磁极,成功诱骗了迁徙中的花园莺飞向错误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地图罗盘理论”,大量行为学实验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家由此推断出鸟类能将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分析,对前行方向做出正确判断。最后,材料二“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一种对蓝光非常敏感的蛋白——隐花色素4a蛋白,它被认为是很多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近期,科学家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生物化学、量子力学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是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原因,候鸟辨别方向之谜被全面解开。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一)(共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以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矣,而不能以射远中微,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则非大儒也。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敦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①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敦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②而应之,无所儗作③;张法而度之,则晻④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取材于《荀子·儒效》)【注】①亿然:安然。②统类:大纲和条目。③儗作:疑惑惭愧。④晻:相同。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舆固马选矣固:坚固。 B.则一君不能独畜畜:养活。C.隆礼义而敦诗书隆:尊崇。 D.则举统类而应之应:应对。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B.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C.然而不知恶//卒然起一方D.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则百里之地久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名况乎诸侯:大儒们的盛名可以和诸侯相提并论B.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与时代一起变化,与世道共同进退C.随其长子,事其便辟:带领孩子,去侍奉国君身边的幸臣D.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父御马和后羿射日两例说明,大儒再有才干,也要有条件去实施才能成功。B.大儒能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志和失意,即使身处困厄也会坚持原则始终如一。C.俗儒、雅儒、大儒特征各有差异,但又都与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俗人相区别。D.无论是哪类人,只要人主能够仔细审视加以任用,都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10.本文节选自《荀子·儒效》。所谓“儒效”,就是“儒者的效用”。请结合选文第三段中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文中所说“大儒”的“效用”。【答案】6.B7.D8.C9.D10.①自觉尊崇礼义,帮助实现一统;②善于借鉴已知,从容驾驭大局;③长于把握仁义,准确辨别世象;④自如面对未知,合宜处理变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畜:收藏。句意:一国国君也不只是容留他。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却不能用它来协调一统天下/他们称举先王的一些作法,欺骗一些愚昧的人从而于其中获得衣食保障。B.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就。句意:但是王公的声誉也不能和他们相比较/因此他们尊敬贤者,敬畏法制,也就不敢怠慢或急躁。

C.然:代词,这样;……的样子。句意:这样他们却不懂去憎恶/如果突然发生在某处。

D.之:两句均为助词,的。句意:但是智慧还不足以整治法度教化所未涉及、自己所未见闻的情形/即便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也可以持久存在。

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长子,朝廷中的显贵之人。译文:追随那些朝廷的显贵,侍奉那些君主的幸臣。

故选C。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无论是哪类人,只要人主能够仔细审视加以任用,都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说法绝对,由“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可知,国君如果任用俗人,万乘之国都会灭亡。

故选D。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可知,大儒自觉尊崇礼义,帮助实现一统;由“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可知,大儒善于借鉴已知,从容驾驭大局;由“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可知,大儒长于把握仁义,准确辨别世象;由“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凝作;张法而度之,则然若合符节”可知,大儒能自如面对未知,合宜处理变局。

参考译文:造父,是天下擅长驾车的人,没有车马就没有办法表现他的驾驭才能。后羿,是天下擅长射箭的人,没有弓箭就没有办法表现他的箭艺高明。大儒,是善于协调一统天下的人,但是没有方圆百里的国土,就没有办法表现他的治国功业。车子坚固,马匹精良,却不能借助它到达远方,日行千里,那就不是造父了。弓已校正,箭杆笔直,却不能射向远方命中微小的目标,那就不是后羿了。如果有方圆百里的国土,却不能用它来协调一统天下,那就不是大儒了。那些大儒,即使隐居在偏僻简陋的居所,家里甚至没有立锥之地,但是王公的声誉也不能和他们相比较;即使他只处在一个大夫的位置上,一国国君也不只是容留他,一个国家也不只是容纳他(而会重用他)。大儒们的盛名可以和诸侯相提并论,没有哪个国君不希望得到他作为辅佐自己的大臣。他们治理方圆百里的国土,但是那拥有方圆千里的大国也不能跟他一较高下;他们鞭挞残暴的国家,让整个天下达到整治,没有谁能推翻他(所治理的国家)。这是大儒的特征。他们说话合乎法度,他们行为符合礼仪,他们做事果决无悔,他们扶持危局、应对变故灵活恰当。他们与时代一起变化,与世道共同进退,即使遭遇世事的万千变化,他们奉行的原则始终如一。这是大儒的核验标准。他们失意时,平庸的儒生都会嘲笑他;他们得志时,英雄豪杰都会接受他的教化。他们得志了就会一统天下,他们失意了就会独自坚守高贵的名节。上天不能让他们死去,大地不能埋葬他们,即使夏桀、盗跖所处的时代也不能玷污他们,不是大儒的话就没有人能够这样立身处世,仲尼、子弓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世人有俗人、俗儒、雅儒、大儒的分别。不以学问为正业,不以正义为目标,(而是)以获取财富利益为追求,这指的是俗人。粗略地效法先王(却不知大体)就形成了许多足以扰乱社会的作法,错误学习杂乱推举,不懂得要效法后王去统一法令礼俗,不懂得尊崇礼仪、注重诗书;他们的衣着行为已经混同于世俗之人,但他们却不懂去憎恶;他们的言谈议论已经没有什么和墨子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智慧不能区别;他们称举先王的一些作法,欺骗一些愚昧的人从而于其中获得衣食保障;得到的储备(俸禄)充足因此遮蔽了自己的口(不愿为正义发声),竟然意气扬扬起来;追随那些朝廷的显贵,侍奉那些君主的幸臣,吹捧那些显贵的座上客,心安理得就像是终身为奴之人而不愿意有其他志向:这些人是俗儒。能够效法后王,统一法令礼俗,尊崇礼义,注重诗书;他们言行符合纲纪,但是智慧还不足以整治法度教化所未涉及、自己所未见闻的情形,这样就知道他们作不到建立法式;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因此他们尊敬贤者,敬畏法制,也就不敢怠慢或急躁;这些人是雅儒。效法先王,统贯礼义,一统礼乐法度;用浅显的事物阐明广博的道理,用历史的兴衰预示今天的方向,用一个道理驾驭万物的运行;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物,即使是在鸟兽群中,他们也能如同辨别黑白那样清楚地区别开来;离奇的事物和古怪的变化、未曾听说未曾亲见的事情,如果突然发生在某处,他们也能够毫不迟疑地选用合适的纲目去应对;待到展开法律条文去比较时,其一致的情形仿佛就是符与节一样契合:这些人是大儒。所以,国君如果任用俗人,万乘之国都会灭亡;如果任用俗儒,万乘之国就可以生存下去;如果任用雅儒,千乘之国可以安定下来;如果任用大儒,即便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也可以持久存在,三年以后,就能将天下统一,让各处诸侯成为辅佐自己的大臣。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5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1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材料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1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答案】11.忧虑

12.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看法:这是对待别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解析】【分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的能力。“劳而不怨”,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待父母,孔子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对待朋友,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可知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就不再劝说。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就是要尊重任何其他人自主选择的权力,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如果反对,可从做人要真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对待亲人朋友的本分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里仁》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颜渊》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1】苏轼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二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2】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三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2】得霜竹。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注释:【1】组诗作于与可亡故后。在最后一诗后,有作者自注:“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春蚓:出自《晋书》,形容书法作品中的字无筋骨。【3】谀墓:为人作墓志所得报酬的戏称。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可画竹时”四句描述与可作画时达到了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B.“若人今已无”四句慨叹与可故去,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C.“君看断崖上”两句描写与可笔下之竹,“蛟蛇走”形象地写出霜竹特点。D.“晁子拙生事”四句写晁补之家境贫寒,却“谀墓”得画,可见其品性。14.下列对这组诗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含蓄而富有表现力。B.第二首诗描绘霜竹时,由远及近,在反复对比中咏叹,曲折有致,情思邈远。C.第三首诗描述晁补之藏画之事,语言质朴而风趣,蕴含着深厚、复杂的情感。D.三首诗以“竹”为核心意象,在诗意上层层推进,揭示与可画竹的艺术魅力。15.诗人借组诗表达了自己对画家和藏画者的丰富情感,请结合组诗具体内容简析。【答案】13.B14.C15.诗一,侧重于写画家,写与可画竹的情形,再现了一位凝神专注、遗世独立的画家形象,表达了对画家高超画技和高远艺术追求的钦佩之情,并借“庄周世无有”,表达对与可世无知音的慨叹;诗二,侧重于描摹画作,借画竹之峭拔有力来赞美与可高雅的君子人格,同时写诗人睹画思人,表达对亡友的哀痛思念之情;诗三,侧重于写藏画者,叙写晁补之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收藏与可之画,隐含着对其脱俗雅趣和高洁情操的敬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处于困境的痛惜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错。“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首联写善画竹的文与可如今已离世,再也没有人画出这样的竹子。“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颔联写谁用像春天蚯蚓一样软的毛笔,把竹子画成了风中的柳条。这是诗人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没有只知画柳树之意。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错。结尾二句用《庄子•达生》所述痀瘘承蜩故事,孔子曾赞扬那位用竹竿掇蝉的驼背老人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瘘丈人之谓乎!”意思是掇蝉掇得这么准,主要由于老人凝神专注,才使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两句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B.“反复对比”错。尾联以问作结,慨叹不知到何时才有高手画出像这幅画中的竹子,对无人能再画出瘦节霜竹的遗憾惋惜之情,没有反复对比。D.“层层推进”错,三组组诗分别从作者、作品、藏者三个侧面揭示与可所画之竹的巨大魅力。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首先从作者落墨。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思状况。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化”,才能“无穷出清新”。这两句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第二首正面写画。开头两句是诗人臆断之词: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这便是三、四两句之意。接下去的二句,巧用乐府句式。“何时此霜竿”二句,枨触百端,悲喜交集,包容的情感信息是多元的,作为多年挚友,东坡对文同过早去世不能不深感悲痛;不难想象苏子此时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此画落入他所钟爱的诗品人品俱佳的晁补之手里,正是物得其所,值得庆幸。这种深沉绵邈的慨叹,乃是苏轼爱重人才思想的自然流露。第三首以重笔写收藏者。“晁子拙生事”四句极言晁补之家境的贫寒,也显示晁补之志趣的高洁。“拙生事”,不会谋生;“谀墓”,韩愈常为人作墓志,所得报酬,时人戏呼为“谀墓金”。这句诗是说,补之为人作墓志,人家知其高致绝俗,不敢径赠金钱,便送他一幅文同画的竹子。结笔四句嘲人亦复自嘲。苜蓿是一种野菜,贫家常用以佐餐。唐人薛令之《自悼》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无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食,何由保岁寒?”“可怜先生盘”二句正用其意。结末二句苏轼自注:“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两句为《于潜僧绿筠轩》一诗的开首两句,诗人引此,显然还包括着这样的意思:“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晁补之举家食粥而一画独存,这貌似调侃的“游戏笔墨”之中,隐含着对他的爱戴敬慕之情,更重要的是为人才之不见用而痛心疾首。其嬉笑怒骂,就更能够促人深思。16.《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字,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敏探春”“酸凤姐”“贤袭人”“勇晴雯”“慧紫鹃”等。请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一字评”的理解。【答案】例如:敏探春的“敏”意思是“聪敏”“敏锐”“敏慧”等。比如抄捡大观园,探春敏锐地觉察到贾府的败势;替凤姐理事时“开源”“节流”的措施,可见她的“聪敏”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情节概括型结合表达型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本题要求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一字评”的理解。首先要确定你最熟悉的那个人,然后解释这一个字的含义,再结合原著内容具体举例说明这个字在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比如“敏探春”,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比如红楼梦抄检大观园时,探春从这些人的丑恶行径中敏锐地觉察到贾府已经有了衰败之势,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再如原著第五十五、五十六回里,有一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制定了许多“开源”与“节流”的措施,例如,“承包”之后园内“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之人等的工费”等,展现出探春的聪敏与才华。因此,“敏”字能凸显探春的品性。17.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了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______,___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坚毅精神的概括。(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4)文学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胸襟气度的写照,例如张孝祥过洞庭所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______”之景,都体现了诗人光明坦荡的胸怀。(5)《六国论》为统治者总结出的沉痛教训是“______”。(6)《望海潮》中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度义而后动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举类迩而见义远⑦.表里俱澄澈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⑨.怒涛卷霜雪⑩.天堑无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寡”“迩”“指”“澈”“哉”“堑”。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阅读下而的作品,完成各题。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校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颜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18.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项是()A.游说B.说和C.话说D.学说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20.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C.倒数第3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21.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22.本文倒数第3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23.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C(2)D(3)B(4)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5)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6)“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明确重要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个词语的语境义。本题“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项,“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项,“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项,“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项,“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故此题答案为C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找出答案。A项,“‘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项,“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分析不正确。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也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项,“无意识中”分析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并不是“无意识”地表现,而是有意识地反映。D项,文章中处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分析正确。故此题答案为D项。【2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选项,依据平时的积累,做出正确判断。本题中,B项,“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不正确。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并且“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故此题答案为B项。【2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的是分析作品结构和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然后分析结构特点,概括主题。本题答题时需要先答出三个文段的内容,从文本可以看出,这三个文段主要写了作者对“梅”的内涵的阐释,以及三个外国人的不同表现;然后分析文段之间的关系,指出三个段落之间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即可。【2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也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区间,提取关键词语,最后按着相关的标准简单的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答案。注意做到条理清晰,不重复。文章倒数第三段既写了“万木萧瑟”“大雪压境”时的梅花,又写了“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时的梅花。前一种情境之下,梅花是“迎雪吐艳”“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令人惊心动魄;后一种情境之下的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考生把这些信息逐条归纳可得出答案。【2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所给句子放置于原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结尾处,有揭示主旨的作用,需要结合上文来思考。文中多次写到中国历史上文章书画及诗词中对梅花的记载与赞美,也正是这些记载与赞美使梅花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所以作者说“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因此“书香”“诗心”传达出的是历代文人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起到了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的作用,展现出梅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点睛】第1小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词语指的是什么意思;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步骤: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把握修辞——由表及里)+作用+情感。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体现中国美学风格的造型设计赢得广泛赞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是冬奥会的吉祥物,整个北京冬奥会的诸多场合()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③从开幕式上诗画交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充满东方美学意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精妙场合,到冬奥会会徽、奖牌、场馆的一系列精巧设计,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与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和谐雅致,在潜移默化中完美地呈现在世界面前。(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中加点的“展现”改为“表现”更好。B.第②句中括号内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仅、还。C.第③句中加点的“场合”应改为“场景”。D.第④句中加点的成语“潜移默化”使用正确。(2)第③句中画横线的“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与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一处有语病,请在答题纸上作修改。【答案】(1)C(2)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与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展现”,指明显地表现出来的意思。“表现”,表示出来;表示出来的行为或作风。他们的区别:“表现”,自身通过思考表现出来,带有主观色彩。“展现”,倾向于客观陈述,基本不带主观色彩。这里是指“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倾向于客观,也带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的意思,用“展现”更好,原句使用正确,不需要改,选项说法错误。B.“不仅”,指不止这一个,结合后文“整个北京冬奥会的诸多场合”可见不止“冬奥会的吉祥物”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风采,整个北京冬奥会的诸多场合都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风采,所以第一空填“不仅”是对的。“不仅……还……”指不止这一个,还有类似的,与“还”配合时表示结论不唯一。但是这里第二空关联的内容“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与“不仅”后面的内容不是同类事物,所以这里不能用“还”,而应该用“都”,表示冬奥会的吉祥物和整个北京冬奥会的诸多场合都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风采。所以选项第二空填错。C.“场合”指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场景”,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泛指某种情景。场景体现的是具体的场所和地点,场合说明的是空间的一种界定范围。这里“充满东方美学意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开幕式设计的情景,用“场景”合适。所以应将原句的“场合”改为“场景”,选项修改正确。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语境为“中国文化的和谐雅致,在……中完美地呈现在世界面前”,用“潜移默化”使用对象错误,应该改为“润物细无声”。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与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语序不当,根据前文“从开幕式上诗画交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充满东方美学意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精妙场合,到冬奥会会徽、奖牌、场馆的一系列精巧设计”可知前后对应关系分别是“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所以改为: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与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5.《论语》记载了弟子樊迟三次问“仁”于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请你试着为这三次回答安排一下先后顺序,并阐述理由。樊迟问仁,子曰:1.“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爱人。”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答案】顺序是:321理由:孔子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对仁的基本内涵的阐释;孔子答“爱人”,是对仁的根本精神的说明;孔子答“仁者先难而后获”,是对“执事敬”的丰富和充实,讲得是对事的基本态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个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常在家要谦恭而端庄,出外做事要谨慎而敬业,对待他人要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是对仁的基本内涵的阐释。仁道,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虽广大而高远,归纳起来,不外乎对己、对事、对人三项。对己突出一个“恭”字,对事突出一个“敬”字,对人突出一个“忠”字,做到这三条,便可算是实践了仁的精神。这是人类普遍通行的法则,故而孔子强调,人的这些宝贵品质,“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第二个是“爱人”,意思是:对人慈爱,是对仁的根本精神的说明。“爱人”其内涵跟孔子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第三个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作为仁者对难做的事情,都是做在别人的前面,有收获结果的时候,他却是在别人后。这里是讲仁的用,作人处世的仁,是对“执事敬”的丰富和充实,讲得是对事的基本态度。26.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如果从以下《论语》名句中选择一句,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的封面,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结合名句设计封面并简要阐述设计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甲:德不孤,必有邻。乙:君子和而不同。【答案】示例1:我选择甲句。“德不孤,必有邻”,意即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这句话体现孔子的儒家精神:仁德至上;君子人格磊落,不苟合,不同流合污。设立在全球很多国家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机构,将此句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表明只要我们自己不懈地追求,其他国家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示例2:我选择乙句。“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纵然有所不同,但仍可和平共处。我们传播中华文化,旨在让各国人民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哲理与智慧,而绝无“文化侵略”的用心。因此“和而不同”让他国人民在葆有自身文化的独到性之前提下,让血液中另一种炎黄子孙的脉动与之和平共处,这样才可彰显中国文化传播却不同化他人的大国责任感。此外,文化对政治有着深刻影响,宣传和而不同能让世界大团结和尊重个异共存的日子计日以待。选择这句话,于已、于人裨益匪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题。审题:这是一道以微写作的方式考核中外名著的题目,题目要求从《论语》名句“德不孤,必有邻”“君子和而不同”中选择一句,将其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并阐述设计理由。答题时首先要有明确的选择,然后说明理由,阐述理由时首先应简明地诠释所选句子的内涵,然后结合题干中“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这一提示进行分析,如可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的外交主张、文化交流与碰撞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应注意“不少于150字”这一要求。写作思路:如果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先对这句话的内涵进行介绍,这句话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将其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的封面,符合我国在全球很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的宗旨和目的,突出了只要我们自己不懈地追求,其他国家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如果选择“君子和而不同”,先指出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是说君子纵然有所不同,但仍可和平共处。然后可以从“这句话契合我们在各地办孔子学院的初衷”“文化对政治有着深刻影响,宣传和而不同能让世界大团结和尊重”等方面阐释原因,并总结这句话反映了现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也是文化交流应该秉持的原则。27.请以“期待一场酝酿已久的丰收”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少于150字。【答案】抒情文字:期待一场酝酿已久的丰收,那是大地对辛勤耕耘者的馈赠。田野里,麦浪滚滚,仿佛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荡漾。每一颗饱满的麦穗,都凝聚着农民们日夜的汗水与期盼。那是生活的希望,是奋斗的勋章。丰收,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汲取着前行的力量。小诗:《期待丰收》期待一场酝酿已久的丰收,田野披上金色的锦绣。汗水滴落,梦想在生长,希望的种子孕育着成就。麦浪翻涌,欢笑在飘荡,丰收的喜悦暖了心房。岁月沉淀,努力不被忘,未来的日子闪耀光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期待一场酝酿已久的丰收”明确了主题方向,重点在于对丰收的期待以及“酝酿已久”所蕴含的过程感。抒情文字或小诗的体裁要求给予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强调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且有感染力,需要在文字中注入真实的情感体验,并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表现力。写作思路:抒情文字:可以从“期待”入手,描述对丰收的渴望之情,如丰收带来的喜悦、满足等。接着回忆丰收前的努力和付出,突出“酝酿已久”的过程,如农民的辛勤劳作、大自然的孕育等。最后展望丰收后的美好景象,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小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对丰收的期待,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意。每一行诗句都要围绕丰收展开,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注意韵律和节奏,使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28.作文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纽带”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答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