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部行业环境监测方案TOC\o"1-2"\h\u6209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 220262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重要性 2144761.1.1环境监测的定义 2167781.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3186071.1.3国外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3142931.1.4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 323504第二章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与标准 4240711.1.5法律法规体系概述 414401.1.6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4230541.1.7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概述 4146611.1.8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构成 52953第三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 5298761.1.9机构设置原则 5190051.1.10机构设置 5173331.1.11人员资质要求 685801.1.12人员培训 616419第四章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6143481.1.13环境监测方法 784971.1.14环境监测设备 720115第五章水环境监测 7147671.1.15监测目标 8218951.1.16监测内容 814481.1.17监测方法 8227131.1.18监测频次 8107111.1.19监测点布设 8147171.1.20监测目标 870971.1.21监测内容 8130361.1.22监测方法 980141.1.23监测频次 9166811.1.24监测点布设 928614第六章大气环境监测 930281.1.25监测目的与意义 9211631.1.26监测内容与方法 9135851.1.27监测频次与数据采集 944261.1.28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 10148001.1.29监测目的与意义 10292821.1.30监测内容与方法 10136151.1.31监测频次与数据采集 10241721.1.32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 1010298第七章声环境监测 11273791.1.33监测目的 11123671.1.34监测内容 11117321.1.35监测方法 11107321.1.36监测频次 11326091.1.37监测结果处理与发布 11273201.1.38监测目的 11191331.1.39监测内容 11217621.1.40监测方法 12178941.1.41监测频次 12225421.1.42监测结果处理与发布 1230539第八章土壤环境监测 12194261.1.43监测目的与意义 12237811.1.44监测内容与方法 12195751.1.45监测频次与周期 13269111.1.46监测目的与意义 1360101.1.47监测内容与方法 13276801.1.48监测频次与周期 1318685第九章固体废物环境监测 13297381.1.49监测目的与意义 13304091.1.50监测对象与范围 13179631.1.51监测内容与方法 14264201.1.52监测频次与要求 14224621.1.53监测目的与意义 14183371.1.54监测对象与范围 15159051.1.55监测内容与方法 15102681.1.56监测频次与要求 1525067第十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 16278191.1.57数据收集 1614291.1.58数据处理 16108241.1.59数据应用 16238161.1.60数据分析 17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重要性1.1.1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分析、评价和预警的过程。环境监测旨在掌握环境污染状况,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1.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指导环境政策制定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证环境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评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监测可以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便于各方了解环境现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预警环境污染风险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觉环境污染问题,预警潜在的环境风险,为和企业采取应急措施、防范环境污染提供决策依据。(4)促进环境治理与修复环境监测可以评估环境治理和修复效果,为和企业调整治理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推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第二节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1.1.3国外环境监测发展历程(1)20世纪初,国外环境监测主要以空气质量监测为主,关注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范围逐渐拓展到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领域。(3)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监测手段日益丰富,监测数据逐渐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1.1.4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1)1973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性环境监测工作,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起步。(2)1980年代,我国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建立,监测能力不断提高。(3)1990年代,我国环境监测范围进一步拓展,监测技术逐渐成熟。(4)21世纪初,我国环境监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监测网络不断优化,监测能力显著提升。(5)我国环境监测事业持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二章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与标准第一节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体系1.1.5法律法规体系概述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柱,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具有重要意义。1.1.6法律法规体系构成(1)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明确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2)法律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明确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和要求,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3)行政法规环境监测相关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条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办法》等。这些行政法规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操作、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补充和细化。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以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5)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等。这些规章和文件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第二节环境监测标准体系1.1.7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概述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等。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支持,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8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构成(1)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中样品的采集、保存、处理、分析等操作方法,以及监测数据的计算、分析和评价方法。这些标准保证了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2)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方案、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频次、监测设备选择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范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保证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监测数据审核、监测设备校准等方面的规定。这些标准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提供了保障。第三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第一节环境监测机构设置1.1.9机构设置原则环境监测机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领导:环境监测机构应在我国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垂直管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2)分级管理: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环境监测机构应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形成完整的环境监测网络。(3)功能齐全:环境监测机构应具备监测、预警、评估、科研等综合功能,以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1.1.10机构设置(1)国家级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负责制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指导全国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重大环境监测项目。(2)省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指导市、县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推广。(3)市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协助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推广。(4)县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协助市、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推广。第二节环境监测人员资质与培训1.1.11人员资质要求(1)基本条件:环境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环境监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职业资格:环境监测人员应取得相应级别的环境监测职业资格证书。(3)业务能力:环境监测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包括监测设备操作、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报告撰写等。1.1.12人员培训(1)培训内容: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应包括环境监测基本理论、监测技术方法、监测设备操作、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监测报告撰写等方面。(2)培训形式:培训形式包括课堂讲授、现场操作、案例分析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培训周期:环境监测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保证业务水平不断提高。(4)培训考核:环境监测人员培训结束后,应进行考核,对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通过以上措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第一节环境监测技术概述环境监测技术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其主要任务是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准确、全面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治理及环境科研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监测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生物等环境要素。(2)监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等。(3)监测手段: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第二节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1.1.13环境监测方法(1)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常用方法有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等。(2)生物监测方法: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评估环境质量。常用方法有生物指示物法、生物毒性试验等。(3)物理监测方法:通过物理手段,对环境要素的物理特性进行监测。常用方法有光学监测、声学监测、电磁监测等。1.1.14环境监测设备(1)现场监测设备:用于对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的设备,如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噪声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2)实验室分析设备:用于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生物、物理分析的设备,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3)遥感监测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要素进行监测的设备,如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设备: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设备,如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等。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合理选择和运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第五章水环境监测第一节地表水环境监测1.1.15监测目标地表水环境监测旨在掌握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觉和解决水环境问题,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1.16监测内容(1)水质监测: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2)水量监测:监测地表水的流量、水位、水温等参数。(3)水生态监测:监测生物种类、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指标。1.1.17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采样。(2)分析方法: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方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方法进行分析。(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1.1.18监测频次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制定合理的监测频次。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1.1.19监测点布设(1)按照行政区划、水系、流域进行监测点布设。(2)监测点应覆盖主要污染源排放口、重点保护水域和敏感区域。第二节地下水环境监测1.1.20监测目标地下水环境监测旨在掌握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预防地下水污染,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21监测内容(1)水质监测: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2)水量监测: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等参数。(3)水质变化趋势监测:监测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1.1.22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按照《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采样。(2)分析方法: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方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方法进行分析。(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1.1.23监测频次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制定合理的监测频次。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1.1.24监测点布设(1)按照行政区划、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利用类型进行监测点布设。(2)监测点应覆盖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重点污染源排放口、地下水敏感区域等。第六章大气环境监测第一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1.1.25监测目的与意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旨在实时掌握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评估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决策、污染源治理及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1.1.26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污染物浓度。(2)监测方法:(1)自动监测: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实时监测各类污染物浓度。(2)手工监测:采用采样、分析等方法,对污染物浓度进行定期监测。1.1.27监测频次与数据采集(1)监测频次:根据污染物特点,确定各类污染物的监测频次,保证数据准确性。(2)数据采集:通过监测站自动采集数据,并定期进行手工采样分析。1.1.28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1)数据传输: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生态环境部门,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空气质量报告,为决策和公众提供参考。第二节工业废气监测1.1.29监测目的与意义工业废气监测旨在了解工业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排放量,为污染源治理、环境监管和环保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1.30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浓度。(2)监测方法:(1)排放源监测:对工业废气排放口进行定期采样和分析,了解污染物排放情况。(2)周边环境监测:对工业源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1.1.31监测频次与数据采集(1)监测频次:根据工业源排放特点和污染物特性,确定监测频次,保证数据准确性。(2)数据采集:通过排放源自动监测系统和手工采样方法,收集污染物排放数据。1.1.32监测数据传输与处理(1)数据传输: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生态环境部门,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工业废气排放报告,为决策和环保监管提供依据。第七章声环境监测第一节城市声环境监测1.1.33监测目的城市声环境监测旨在掌握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状况,评估噪声治理效果,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1.34监测内容(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包括城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环境噪声水平。(2)城市交通噪声: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交叉口等交通噪声水平。(3)城市绿化带、公园等噪声敏感区域的噪声水平。(4)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源:包括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1.1.35监测方法(1)采用声级计、声级频谱分析仪等仪器进行现场监测。(2)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3)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1.1.36监测频次(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2)城市交通噪声:每月至少监测一次。(3)城市绿化带、公园等噪声敏感区域:每半年至少监测一次。1.1.37监测结果处理与发布(1)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监测报告。(2)及时发布监测结果,为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第二节工业噪声监测1.1.38监测目的工业噪声监测旨在了解工业噪声污染状况,评估工业噪声治理效果,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1.39监测内容(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水平,评估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工业设备噪声:监测工业设备噪声水平,评估其对生产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3)工业噪声污染源:监测工业噪声污染源,分析其产生原因和传播途径。1.1.40监测方法(1)采用声级计、声级频谱分析仪等仪器进行现场监测。(2)基于声学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分析。(3)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1.1.41监测频次(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2)工业设备噪声:每月至少监测一次。(3)工业噪声污染源: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监测。1.1.42监测结果处理与发布(1)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监测报告。(2)及时发布监测结果,为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第八章土壤环境监测第一节农田土壤环境监测1.1.43监测目的与意义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旨在掌握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觉和处理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为政策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1.44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1)土壤重金属污染: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元素;(2)土壤有机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3)土壤微生物污染: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4)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2)监测方法(1)现场调查与取样:对农田土壤进行现场调查,采集土壤样品;(2)实验室分析: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的分析;(3)数据整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1.1.45监测频次与周期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原则上每三年进行一次,对于污染严重或风险较高的农田,可适当增加监测频次。第二节工业场地土壤环境监测1.1.46监测目的与意义工业场地土壤环境监测旨在掌握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状况,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风险,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通过对工业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为政策制定、工业场地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1.47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1)土壤重金属污染: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元素;(2)土壤有机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3)土壤微生物污染: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4)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2)监测方法(1)现场调查与取样:对工业场地土壤进行现场调查,采集土壤样品;(2)实验室分析: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的分析;(3)数据整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1.1.48监测频次与周期工业场地土壤环境监测原则上每五年进行一次,对于污染严重或风险较高的工业场地,可适当增加监测频次。第九章固体废物环境监测第一节工业固体废物监测1.1.49监测目的与意义工业固体废物监测旨在全面掌握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情况,预防和控制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1.1.50监测对象与范围(一)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如尾矿、废石、废渣、污泥等。(二)监测范围(1)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处理量、处置量和资源化利用率;(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行情况;(3)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环境质量。1.1.51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监测内容(1)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产生单位及来源;(2)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设施运行情况;(3)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环境质量。(二)监测方法(1)实地调查: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产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情况;(2)采样分析:对工业固体废物样品进行采样,分析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3)监测设施运行数据:收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行数据,分析其运行效果。1.1.52监测频次与要求(一)监测频次(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监测;(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监测;(3)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场地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监测。(二)监测要求(1)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2)监测方法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监测报告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第二节生活垃圾填埋场监测1.1.53监测目的与意义生活垃圾填埋场监测旨在掌握填埋场运行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及时发觉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填埋场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安全。1.1.54监测对象与范围(一)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填埋气体、土壤、地下水等。(二)监测范围(1)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处理、排放情况;(2)填埋场气体排放情况;(3)填埋场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1.1.55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监测内容(1)渗滤液的化学成分、浓度、水量等;(2)填埋气体的组分、浓度、排放量等;(3)填埋场周边土壤、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浓度、水质状况等。(二)监测方法(1)实地调查:对填埋场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行情况;(2)采样分析:对渗滤液、填埋气体、土壤、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3)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造纸用滑石粉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女装短裤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门冬酷胺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减肥产品用户反馈循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铝材及铝锭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儿童短袜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妇产科专科医院服务升级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棉手套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零件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英语五年级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内容(4篇)
- (完整word版)劳动合同书(电子版)正规范本(通用版)
- DB1522-T 1-2023 农用天气预报 水稻适宜度
- OptiStruct及HyperStudy优化与工程应用
- 科目一3小时速成璇姐笔记
- Neo4j中文使用手册以及例子
- 一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个案护理
- 高中化学奥赛培训计划
- DB51-T 2146-2023 天然气汽车改装企业管理规范
- 反腐倡廉廉洁行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