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含解析高三历史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高三历史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植硅体分析法已经成为稻作起源和水稻驯化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太湖流域史前植物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水稻扇形植硅体与人类活动以前野生稻的生土层存在明显区分,而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期间,水稻扇形植硅体则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太湖流域(

)A.稻作农业水平较为成熟 B.渔猎采集已经不复存在C.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D.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2.“国家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某个早期国家围绕“乐者为同,礼者为异”进行某项制度构建,而春秋战国时期此项制度遭到破坏与冲击。下表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序号相关表述A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而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为“紫色”。B“太子”称谓本意专指周天子继承人,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在不同国家史书当中。C公元前645年,晋国规定“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D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主持召开诸侯大会,周天子成为了“出席者”。A.A B.B C.C D.D3.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

)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 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4.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说明,当时(

)A.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 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C.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 D.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5.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

)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6.从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为之的“浊官”,以至于“多使微人教授”,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选拔制度发生变异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 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7.唐代安禄山范阳起兵6日后,唐玄宗在3000里外的临潼得知消息,通讯速度为日行500里。北宋与越南在广西开战28日后,信息才从广西合浦传递至5630里外的开封,日行201里。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央集权强弱 B.交通工具优劣C.政局稳定与否 D.地理环境差异8.蒙古帝国于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燕京行省,总领汉地政务,1262年该行省并入中书省。忽必烈设十路隶属中书省的宣抚司,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其长官,于是复有行省的设置,先后有了西夏中兴、北京等行省。这时的行省多是为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而设的。可见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

)A.央地分权、相互制衡 B.因俗而治、羁縻地方C.制度完善、效率甚高 D.中央外派、遇事而设9.北宋画家范宽长期居于终南山、太华山,观察物象的变化“对景造意”,被后人评价为“与山传神”。他的《溪山行旅图》(如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该画作彰显出(

)A.逃避现实的“清谈” B.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凉C.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D.自我内省的精神追求10.“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密揭”制度反映出明朝(

)A.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权势逐渐膨胀 D.内阁掌握了决策权11.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官路较元、明时期的驿路更为密集,又通向邻近省份,通达北京,把这些地区和都城紧紧相连。在西南边疆地区,从北京到云南、广西的官路,都经今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境内。据此可知,清代(

)A.大一统政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C.省会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D.商帮的兴起促进了官路修建12.下图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在《何谓明代:“危机”下的世界史与东亚》一书中绘制的一幅示意图。据图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

)A.以江南制造为主轴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B.以丝银贸易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日益发展C.以江河运输为主干的贸易网络遭遇挑战D.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趋向瓦解13.1843年,片面最惠国条款被写入《虎门条约》后,英国女王向议会发表通告说:“在我和中国政府交涉的全部过程中,我一直表示无意取得任何独享的利益。我的愿望是对各国的商业一视同仁。”就连当时的美国公使也承认英国“自始即忠实地遵守这个思想”。对此解读合理是,当时(

)A.英国侵略势力受到美国掣肘 B.片面最惠国条款对英国更有利C.美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 D.中国已处于列强共同宰割之中14.下表是1871年至1893年中国部分出口物的统计(单位:公担),据此可知,该时段时间/出口物茶叶蚕丝大豆棉花1871—18731022159375295750684861891—1893105506459946760522290417A.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B.中国民族工业日益发展C.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D.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兴起15.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宣传其“古议院”思想时,严复对其提出了批评。梁在回信时言:《古议院考》乃数年前读史偶有札记,游戏之作。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材料表明,梁启超(

)A.维新思想摇摆不定 B.借助传统宣传西法C.批评国人盲目自大 D.完全赞同严复思想16.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对此有学者尖锐地抨击道:“假新政之名,而日日腹人民之脂膏以自肥。”当时人疾呼:“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民主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自唐宋以后,江南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葡西殖民者的商业航线对明清江南经济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江南市镇“近代化”的有利因素,并对材料中仅仅是“‘半截子’近代化”做出合理解释。(10分)▲18.戊戌政变前夕光绪皇帝颁发过“密诏”。围绕此“密诏”的真伪,一直是史学界的热议话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898年10月19日,上海《新闻报》首登康有为所持“密诏”,其内容如下: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材料二

时隔十一年后(1909年)杨锐之子向都察院呈缴了一份“密诏”,其内容如下: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材料三后世学者认为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深受光绪帝信任的张荫桓在日记有记录,戊戌年间的光绪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习惯用“尔”、“尔们”作为第二人称,尤其是在命令或陈述语气中。在戊戌变法中较活跃的王照曾经亲眼见过密诏;与此同时,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也记录了光绪皇帝的密诏,内容与王照所见的基本吻合,但与康有为所披露的密诏明显不同。

——摘编自李文杰《日暮乾清门》、杨东《近年来关于康有为研究的一些论争及其界说》等(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份“密诏”的异同点。(12分)▲(2)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否同意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这一结论,说明理由。(8分)▲三、论述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12分)▲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BBCBDDDC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ABABC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通过植硅体分析法可知,马家浜文化开始,太湖流域应该有了稳定的人类培植水稻的痕迹,一直到良渚文化期间都保持了稳定的人工培植,说明此地的稻作水平较为成熟,A项正确;“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水稻的种植情况无法推知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和太湖流域成为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排除CD项。故选A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涉及的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与冲击,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而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为“紫色”,这反映了礼制中的色彩规范被挑战,与材料中提到的礼乐制度的破坏与冲击相符合,符合题干要求,A项正确。“太子”称谓的变化,这主要反映的是政治称号的变迁,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晋国规定不同土地的分配标准,主要涉及土地制度,与等级秩序的破坏关联不大,排除C项;齐桓公的会盟,虽然体现了周天子权威的下降,但与“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的制度构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东汉(中国)。据题干“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逐渐代替了官方对民间推行统治,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B项正确;坞堡是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不是针对官僚集团的放纵妥协,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坞堡经济体现的也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中国)。题干中提到东晋南朝时期谱牒之学大兴,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朝廷设立“谱局”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些信息表明当时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只有特定家族和精通谱学的人才能进入官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士族政治圈,B项正确;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说法因果颠倒,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不符合当时史实,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门下省给事中对皇帝的官吏任命进行了驳回,皇帝借助宰相通过此任命,这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运行的特征,C项正确;门下省的封驳未被采纳,并不能表明三省体制在当时走向崩溃,排除A项;门下省的封驳职能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中枢决策机制并未失灵,三省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汉末至两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拔官员的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全依赖于学术成就或儒学知识。九品中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传统的儒学教育途径获得官职,而那些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官职的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或能力。因此,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的地位下降,被视为闲职,不再是名士追求的目标,B项正确;在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收到冲击,但是这对于政治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末直至两晋时期的政治变化,不是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现状,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的结论,排除C项;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与“太学博士”地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安禄山起兵的消息是从范阳到临潼,都位于北方地区,没有较大的地理环境障碍,且交通相对便利,所以消息传递较快,但宋朝时期,与越南在广西开展的消息,需要从广西产地到开封,地跨南北,且路途上有较大的地理环境障碍,交通相对不便,所以消息传递较慢,整体来看,材料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差异,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初期在多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整体来看,其中央集权程度强于唐朝中期,排除A项;唐宋时期交通工具并没有明显进步,排除B项;唐代安禄山起兵,政局相对不稳,反而传递速度较快,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元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帝国在这一时期设立行省主要是为了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行省的设置是由中央外派官员担任长官,并且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立的,因此,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中央外派、遇事而设”,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排除A项;行省由中书省官员担任长官,而非地方民族首领,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行省设立之初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不能反映制度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北宋画家范宽长期居于终南山、太华山,观察物象的变化‘对景造意’,被后人评价为‘与山传神’”,说明该画作彰显出自我内省的精神追求,D项正确;范宽画作构图严谨而完整,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树林繁茂,画面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了秦陇间的自然景象,并没有体现逃避现实,排除A项;结合材料时空信息和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并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排除B项;范宽是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并不是士大夫,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密揭”是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说明内阁不再仅仅是秘书咨询机构,权势有所膨胀,C项正确;明朝时期的最终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中枢决策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皇帝权力没有日趋衰落,排除B项;内阁始终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清代前期,官道修筑比前代更密集,而且省会和首都的联系更为紧密,这表明清代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大一统政治得到进一步巩固,A项正确。官道并不属于商业贸易网络,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省会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排除C项;官道是官方修建的,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示意图突出江南以其手工业制品链接国内国际市场,并在其中处丁核心(枢纽)地位,发挥着主轴作用,A项正确;示意图并非强调丝银贸易的地位,排除B项;海洋运输在示意图中并不处于突出地位,排除C项;材料能够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活跃,但并不足以冲击传统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虎门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认为英国所获的权益应与各国共享,英国政府之所以持这些言论,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贸易,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对当时英国最有利,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不能表明英国侵略势力受到美国掣肘,排除A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实施于19世纪末,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逐步处于列强的共同宰割之中,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根据材料,第一阶段1871-1873,第二阶段1891-1893,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茶叶、蚕丝、大豆、棉花的出口量增加,且大豆、棉花增长幅度较大,可知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故A正确;材料与民族工业无关,故B排除;通过材料只知道农产品出口量增加,并不知道竞争力,故C排除;材料不涉及农产品加工业,故D错误。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可知,梁启超宣传“古议院”思想是为了借助传统减少变法阻力,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梁启超希望借助传统宣传维新思想,并非维新思想摇摆不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批评国人盲目自大,排除C项;材料表明梁启超接受了严复的批评,但并非完全赞同严复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末新政加重了对百姓的掠夺,激化了社会矛盾,反映出反清的民主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C项正确;五四运动后,民主科学思想迅速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百姓与清政府间的阶级矛盾,不能得出民族危机,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清末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7.(1)(10分)影响:促进江南市镇经济发展;推动商帮的形成;白银大量涌入,推动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加强了江南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每点2分,共10分)(2)(10分)有利因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影响;近代工业大都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影响;机器大生产技术的传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交通条件便利。(任答4点,每点2分,共8分)解释: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依然占主流;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受到洋货的冲击;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分)【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可得,促进江南市镇经济发展;据材料一“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可得,推动商帮的形成;据材料一“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可得,白银大量涌入,推动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通用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加强了江南同世界市场的联系。(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可得,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影响;据材料二“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可得,近代工业大都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影响;据材料二“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可得,机器大生产技术的传入;据材料二“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交通条件便利。第二小问解释,据材料二“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干传统与近代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依然占主流;中国近代的江南市镇经济只是资本主义世果市场的附庸;受到洋货的冲击;而且当时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18.(1)(12分)同:都指出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都认为慈禧太后阻挠变法;都要求革除守旧的大臣以推进变法;都委任杨锐、刘光地、谭嗣同等人商议对策。(每点2分,共8分)异:康诏强调形势非常严峻,皇帝地位不保,急切要求大臣相救;杨诏则是强调尽快商议不违逆太后意思,又能推进变法的对策,且按程序呈办。(每点2分,共4分)(2)(8分)仅回答同意与否不得分。要有至少两个角度和史实说明理由。认为康诏是伪造的(2分),理由:从史料来源看,康诏刊登在大众报刊上,杨诏则是呈递给正规的官府机构;从文本内容看,学者的研究表明康诏的行文表达不符合光绪帝的用语习惯;从作者身份和意图看,虽然都是亲历者或参与者提供,但康诏与其他人不能形成互证。(每点2分,6分)不同意康诏是伪造的,可酌情给分,理由:从史料产生时间上看,康有为的密诏是最早出现的;目前密诏原文并没有被发现,不能就此判断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的。【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可知,都指出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根据材料一“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与材料二“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可知,都认为慈禧太后阻挠变法;根据材料一“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与材料二“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可知,都要求革除守旧的大臣以推进变法;根据材料二“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可知,都委任杨锐、刘光地、谭嗣同等人商议对策。第二小问异,根据材料一“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与“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诏强调形势非常严峻,皇帝地位不保,急切要求大臣相救;根据材料二“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与“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诏则是强调尽快商议不违逆太后意思,又能推进变法的对策,且按程序呈办。(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题干“你是否同意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这一结论,说明理由”可知,本题首先要确定态度,可以回答同意与不同意。如果同意康诏是伪造的,可以从从史料来源,从文本内容看与从作者身份和意图分析。根据材料一“上海《新闻报》首登康有为所持‘密诏’”与材料二“时隔十一年后(1909年)杨锐之子向都察院呈缴了一份‘密诏’”可知,从史料来源看,康诏刊登在大众报刊上,杨诏则是呈递给正规的官府机构;根据材料一“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本内容看,学者的研究表明康诏的行文表达不符合光绪帝的用语习惯;根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