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材料分析题汇编(中国史+世界史)
2024
高考真题
1.(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
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
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
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
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
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结合材料一、
--、三,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答案】(1)措施:修建道路;设置郡县;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2)特点:道路建设与长期抗战相结合(或道路建设服务于抗战);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政府
主导;打通国际国内交通线;覆盖面广,里程较长。
作用: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利于战时物资流动;便于获得国际援助;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意义:形成了基本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方便民众,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发
展;加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图片“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
(局部)”中,特别注意地图的图标,有汉代郡制,如益州郡等、古代交通道路、农业部落和畜牧业部落等,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修建道路,设置郡县,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因地
制宜,因俗而治。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
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得出道路建设与
长期抗战相结合(或道路建设服务于抗战),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打通国际国内交通线;根据材料
“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
累计达5000余公里。”得出政府主导,覆盖面广,里程较长。
作用:围绕抗战时期的道路建设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国际影响等方面概括即可,如坚定了抗战胜利的
信心;利于战时物资流动;便于获得国际援助;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交
通、民族、经济、政治等方面概括即可,如形成了基本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方便民众,促
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发展;加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关系:根据材料可知,交通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交通建设的支持;
交通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交通的提高。因此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2024•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
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
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
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
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
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
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
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
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
价值。
【答案】(1)秦始皇刻石呈现了结束分裂、统一国家、法制严明、勤政为民的帝王形象;而奥古斯都功德碑
则展现了恢复自由、维护和平、关心民众福利、尊重传统并得到元老院和公民支持的仁慈君主形象。
(2)共性原因:巩固政权合法性;强化统治权威;文化认同与宣传。史料价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
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罗马帝国初期。据材料一“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
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一宇内’”,可得出于秦始皇结束分裂、统一国家的帝王形象。据材料一“实行
了‘器械一量,书文字'等政策”,指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措施,反映了他法制严明,致力于国家
制度统一的形象。据材料一“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体现了秦始皇勤于政事,
勤政为民的君主形象。据材料一“'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
景象”,说明秦始皇统治下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稳定,社会秩序良好,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统一与和平维护者
的形象。据材料二“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反映奥古斯都打着恢复共和国自由,
塑造了他作为共和国救星的形象。据材料二“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体现
了奥古斯都对外扩张,维护帝国安全,塑造了他作为和平维护者的形象。据材料二“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
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说明奥古斯都展现出其关心民众福利的形象。据材料二“复兴罗马传统,’修复
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体现了奥古斯都尊重并复兴罗马的传统与宗教,塑造了他作为文化与传统守护者
的形象。据材料二“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这表明奥古斯都在强调其
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众基础,塑造了得到元老院和公民支持的仁慈君主形象。
(2)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与罗马帝国初期。共性原因:据材料一“群臣诵功,
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和材料二“奥古斯都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可得出两国统治者都
选择通过石刻这一形式来记载和传播自己的功绩,这反映出巩固政权合法性的需求,通过宣扬自己的文治
武功,强化新建立的帝国政权的正当性。据材料一“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
一宇内,,,和材料二,,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可得出两国在建
立帝国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通过石刻铭文的形式强调新政权带来的和平与稳定,以此强化统治权
威。据材料一“实行了‘器械一量,书文字'等政策”、“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
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和材料二“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
省”的边界扩大了”可得出两国在统一后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文化与宗教的统一,
促进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恢复,石刻内容反映了对这些政策成果的宣传,旨在增进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史
料价值:它们均为实物史料,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
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从秦始皇刻石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政策以及秦始皇的统
治思想;从奥古斯都功德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奥古斯都的统治思想。
3.(2024•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经济区”的
《像章郡)
•全国商业”
O区域商业中心城
•地区的业中心城・江南经济区中心1
-----经济区界线
-----政权部族界
图1汉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图2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
・据贺业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汉代,北方仍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经济区表现为地广人稀、商业和城市经济落后。魏晋以来,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有了明显进步。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
分布范围广泛,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市场网络。国内陆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
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南北联系也进一步增强。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汉代北方仍是全国经济重心;据材
料一“汉代江南经济示意图”可知,江南经济区表现为地广人稀、商业和城市经济落后。结合所学魏晋以来江
南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明显进步。根据材料一“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可知,江南经济区范围进一步
扩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泛,形成明显的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市场网络。国内陆上、河流和海
上的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农业、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南北联系也进一步增强。
4.(2024•湖北•高考真题)[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
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
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
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
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
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嘴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
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答案】(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机构:在河西走廊设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
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
【详解】(1)本题是变化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可知,
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和开始对河西走廊、西域地区进行了有
效管辖。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
护府进行军政管理。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
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
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
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
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喝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
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知,新疆的农业优势。
5.(2024•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
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
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
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
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
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唐朝实行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南诏仿效唐朝制度或学习唐朝(中原)制
度;南诏重视发展交通;南诏经济文化发展。
(2)影响:推动西南边疆(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诏接受(学
习)中原文化(唐文化、汉文化、认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
中外交流)(或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繁荣,或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
阁为云南王。”并结合所学得出唐朝实行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
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
得出南诏仿效唐朝制度或学习唐朝(中原)制度;根据材料“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
四方的道路网”得出南诏重视发展交通;根据所学得出南诏经济文化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
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
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从推动边疆开发、民族交融、经济文化发展等角度回
答即可。如推动西南边疆(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诏接受(学习)
中原文化(唐文化、汉文化、认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中外
交流)(或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繁荣,或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6.(2024•甘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
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虞
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
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
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
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
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
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1)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
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
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
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太祖将皇族分为近
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
根据材料“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
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正式确
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夏金时期的中国。共同特点: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
结合材料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
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
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根据所学,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等几个方面回答。有利于学习借鉴汉
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
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7.(2024•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
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
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
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
据,断断不较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
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
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较大尺寸;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名帖作
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
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予
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
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得出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较大尺寸;根据材
料“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视
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3眇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
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得出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根据所
学结合材料可知,名帖作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根据名帖的变化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举发
展等角度回答。如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
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8.(2024•山东•高考真题)“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
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
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
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
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答案】(1)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
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②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③这
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琦善是英军再次进攻的罪魁祸首。
(2)鸦片战争的书写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客观的分析。首先,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
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其次,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率军侵略。清政
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
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等;
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
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
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
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据材料一“反去求
印度总督来救援”可知,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据材料一“打了
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可知,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
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据材料一“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
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可知,林则徐被革职,而琦善的无所作为是英军再次
进攻的罪魁祸首。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科学、客观
的分析历史事件。首先,战争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根本原因来分析。如:战
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战争过程主要表现:结合所
学从清政府内部的杰出将领抵抗、皇帝的懦弱等角度分析,如: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
率军侵略。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
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
式、科技落后等。战争结果:结合所学从晚清封建政府的落后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分析。如:欧洲
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
9.(2024•甘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6年,总理衙门令派出游历之人,“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
带回中国,以资印证”。
晚清中国人的海外旅行及写作,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甚至
改造思想、知识,重绘世界之图景。
・摘编自《异城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材料二旅行可使国人于国内各地山川之形势,人物之分布与国防之重要,——有正确之了解,就国
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此外,我们应于欣赏山水之余,关怀
前贤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应联想岳武穆的精忠。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旅行杂志》
材料三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
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
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不同时期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问题(1)得出的认识,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晚清时期,国人旅行印证外国风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抗战时期增强爱国情怀;新中
国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2)原因:晚清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民族觉醒。抗战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增强爱国主义,共同
抗日。新中国成立时期:处于过渡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发展历程:根据材料“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
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得
出晚清时期,国人旅行印证外国风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根据材料“就国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
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得出抗战时期增强爱国情怀;根据材料“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
容,对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结合时代背景,主要从政治、经
济、思想等角度概括,如晚清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民族觉
醒。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增强
爱国主义,共同抗日。新中国成立时期:处于过渡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
10.(2024•上海•高考真题)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
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
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新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
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诉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
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
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
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2)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
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变患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
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
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
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
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
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
时代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
近代国家组织结构。——杨天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2001
学教育》1931年——郭廷以《近代中国史钢》1974年
年
【答案】(1)功能:定位事件;解释历史;评价历史。
意义:发挥了解释历史的功能,有利于探究晚清教育改革的原因,了解晚清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变化:解释历史的层次逐渐深入,增强了历史研究的全面性;从微观历史向宏观历史转变,历史研究
视角更加深入。
价值:揭示了晚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增强了晚清教育改革历史研究的深度;通过时间线索把握晚清教育
改革的大事件,由点及面凸显全面性;运用多个时间的历史史料,增强了对晚清教育改革研究的客观性。
(3)差异:①认为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与民国时代的积极态度不同。②认为晚清教育改革顺应了时代
潮流,促进了革命和立宪运动。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更具有客观性。
原因:时间尺度之伸缩,可用于评价历史,三则材料作者依据自身时代体现了不同的评价标准。①作者处
于民国时期,对封建王朝持有革命的态度;②作者处于20世纪70年代,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时侧重其进步
意义;③作者处于21世纪,历史研究中运用了唯物史观,评价较为客观。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功能:据材料“时间尺度之伸
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可得出时间具有定位事件;解释历史;评价历
史的功能。意义:根据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即可自相授
受,并非终用洋人。”可得出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知晓时间线索对研究晚清教育改革,发挥了解释历史的
功能,有利于探究晚清教育改革的原因,了解晚清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变化:据材料一、二、三、四的时间
线索从1867年1898年、1904年到1910年,可得出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历史解释层次逐渐深入,增强了历史
研究的全面性;从微观历史向宏观历史转变,历史研究视角更加深入。价值:据材料一、二、三、四可知,
这种变化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历史研究可从研究深度、研究的全面性、研究的客观性等几个角度出发,如揭
示了晚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增强了晚清教育改革历史研究的深度;通过时间线索把握晚清教育改革的大
事件,由点及面凸显全面性;运用多个时间的历史史料,增强了晚清教育改革研究的客观性。
(3)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差异:据材料“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
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可得出①认为晚清教育改革被动保守,
与民国时代的积极态度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
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可得出②认为晚清教育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革命和立宪
运动;根据材料“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可得出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晚清
教育改革,更具有客观性。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时间尺度之伸缩,可用于评价历史,再结合三则材料作
者自身所处的不同时代,可得出三则材料作者依据自身时代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现了不同的评价标准。①
作者处于民国时期,对封建王朝持有革命的态度;②作者处于20世纪70年代,评价晚清教育改革时侧重
其进步意义;③作者处于21世纪,历史研究中运用了唯物史观,评价较为客观。
11.(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
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
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
尤迫。
康有为《清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
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
【答案】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
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利于求富(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
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便于图强(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开民智(思想启蒙、解放)
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列强干预(争夺、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观点判断: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
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
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和所学知识可
知,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具有必要性,但操之过急。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必要性和不切实际两
方面辩证评价,如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
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
国已然之迹也”和所学知识,当时世界已经步入铁轨时代,而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需要救亡图存,并且
修建全国铁路利于求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同时也利于巩固国
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促进思想启蒙、解放等方面分析必要性;但也有其不切实际的方面,结合所学知
识,可从新政阻力大,如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等阻力大,这时期列强干预,如控制路权,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等,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分析不切实际的理由。
12.(2024•湖北•高考真题)[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
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
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
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
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
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答案】(1)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新青年》《科学》《太
平洋》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期刊的种类丰富;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
(2)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
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可知,
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根据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
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可知,《新青年》《科学》《太平洋》是当
时思想界的代表;根据材料二“文化类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太平洋》主要刊
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可知,期刊的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二“新文化期刊”“新文
学期刊”“主张科学救国”“主张政治革新”可知,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现“五四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
学的宣传;根据材料二“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结
合所学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13.(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
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
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
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
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
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
【答案】(1)相同之处:都主张维护民主共和;都重视发展实业。
(2)分歧:在对待袁世凯及反袁方式上存在分歧。孙中山主张武力革命,坚决反袁;黄兴主张先通过法律
途径,后在形势所迫下才进行武力反袁,且更倾向于循序渐进。
后果:这种分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党的力量;导致二次革命失败;促使孙中山改组政党,继续坚持武
力反袁斗争;使得革命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相同之处:据材料“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
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可知,都主张维护民主共和;据材料“孙中山专心从事
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
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可知,都重视发展实业。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分歧:据材料“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
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可知,在对待袁世凯及反
袁方式上存在分歧。孙中山主张武力革命,坚决反袁;黄兴主张先通过法律途径,后在形势所迫下才进行
武力反袁,且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后果:据材料“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
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分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革命党的力量;据材料“后
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可知,导致二次革命失败;
据材料“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武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
反对袁世凯”并结合所学可知,促使孙中山改组政党,继续坚持武力反袁斗争;使得革命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和艰难。
14.(2024•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瑟步枪是世界著名的枪械,由德国人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兄弟设计。1869年,他们建
立公司生产枪支。两年后德国政府开始与毛瑟兄弟合作,用他们发明的直动式单发步枪装备军队。毛瑟兄
弟后来对步枪进行了改进。1888年,保罗•毛瑟研制出发射无烟火药子弹的弹仓式步枪,并在枪管外加装
套筒,弹头初速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保罗•毛瑟研制了新的弹仓式步枪,各种性能都有较大提高。
德国生产的毛瑟枪除满足国内扩军备战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
——摘编自[美]罗伯特・L.奥康奈尔《兵器史》等
材料二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遭到封锁,武器供应严重不足。为此,中共中央指示,没有条
件创造条件也要造武器,必须建立自己的兵工厂。随后,八路军军工局组织人员上法上马,制造出枪管钻
床和防锈处理设备。没有造枪的钢材,就用沦陷区的铁路钢轨作材料。1939年4月,他们设计出无名氏马
步枪,次年结合山地游击战特点,又加以改进设计出八一式马步枪。该型枪支重量轻、体积小、精准度高,
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为抗日根据地生产的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枪。
——摘编自薛幸福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陕甘宁边区》等
(1)据材料一概括毛瑟枪在研制技术上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瑟枪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毛瑟枪相比,八一式马步枪成功研制所面临的困难。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一式马步枪研制的意义。
【答案】(1)创新之处:改进枪械结构(发明直动式单发步枪、使用弹仓、使用套筒);发明无烟火药子弹。
背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德国重视发明,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扩军备战。
(2)困难: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原料(物资)匮乏或设备缺乏;人才不足、技术落后。
(3)意义:改善根据地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作战能力);奠定抗战物资基础、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车协议合同范本示例
- 真心相待的夫妻保证书
- 简单隐私保护合同协议样本
- 规范文本偷钱保证书范例
- 建筑劳务分包安全管理协议
- 精确市场调研制作合同
- 绿化项目招标答疑
- 软件开发合同协议范本示例
- 零售店长工作合同
- 补充合同格式范本
- GB/T 29240-2012信息安全技术终端计算机通用安全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
- GB/T 10360-2008油料饼粕扦样
- 保险公司柜面服务规范与服务技巧
- 医院转诊转院记录单
- 202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大件运输专业知识课件
- PEP-3心理教育量表-评估报告
- 国开电大财务管理学习活动第4章 腾讯公司融资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 ISO10816图表-10816是替代2372的新标准
- 沉箱拖运方案
- 25Hz相敏轨道电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