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A9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A9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A9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A9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A9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北省A9高中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

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

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

者,所以事长也。”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

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

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

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

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

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

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

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僦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冢’的作用。

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

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

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

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

统,“家”在政治一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

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

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一道德的建设中的作

用”。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

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

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

的政治—道德意义。,,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

会中“家”的政治一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

培养共同合作、

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

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

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

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

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

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

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

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

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

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

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

的“文化一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

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

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

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

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

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

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

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

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

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

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

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

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

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很

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

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

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

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

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燧羊肉、剥花生米、饮白

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

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

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

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

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

—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

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

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

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

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

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

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

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

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

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

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

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

两岸的乌柏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

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

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

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

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

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

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

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

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

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

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

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

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

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娅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

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

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

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

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

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

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

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

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

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

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

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

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

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

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

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

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

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

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

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

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

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幅幅

江南暖冬的图画。

B.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的冬天生活

也是很欣赏的。

C.冬日的江南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人生活在这样的境地,自然会旷达洒脱,

不计荣辱得失。

D.本文语调舒缓,语言清新,与作者写北平的散文《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洒

脱胸襟一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

细致的观察和热爱。

B.第⑤段中作者描绘了冬季江南芦花、红叶、柏子等植物、展现出江南冬景

的生机勃勃。

C.作者描写冬霖景象,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读者能感受到

情调的悠闲。

D.本文以画写雨,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艺术积累,增添了文本的雅趣和

文化气息。

8.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9.在第8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

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口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拿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擘芝,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鹫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蛇鳗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K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

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庠,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

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

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鳗,不能安弦;不学博

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茗,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

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

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

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

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

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

[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蹉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蹉”,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

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

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

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

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文本二《学记》是世界

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对我们现在的读书求学仍有很好

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文本二的二、三、四段进行概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岭,百胜安知赤壁焚。

落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者(zui)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

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

同。

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

原因。

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

的批判。

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典诗词常写到杜鹃鸟鸣声悲切,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______"两句。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用蛟龙起舞、寡妇落泪来

衬托箫声的悲咽低回。

(3)古诗词里的意象有很多,虚幻的“梦”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诗人们或写梦中

景,或忆梦中人,或借助梦寄托夙愿。如“,”

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

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康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

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

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

年轻人已是①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

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

——《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

谓②_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

线后就③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

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

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8.请在文段的空缺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

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

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

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

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20.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

C.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

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