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
农民收入、负担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研究的意义意义: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是中国社会最大的人口群体。不断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性条件,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民负担支出增多,中央屡禁不止,农民怨声载道。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议题: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和特征我国农民负担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第一节主要农民收入指标解释一、农民收入构成劳动者报酬收入:农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出卖劳动而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从事农业和二、三产业的生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以外亲友赠送的收入、调查补贴、保险赔款、救济金、救灾款、退休金、怃恤金、五保户的供给、奖励收入、土地选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其他财产收入。2004年中国农民收入构成二、农民收入水平纯收入:农民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集体提留和摊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上述收入的人均值。
第二节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和特征一、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趋势1,绝对数和指数(不变价格)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1988年越过500元(544.9元)1994年越过1000元(1223.6元)1997年越过2000元(2090.1元)2005年越过3000元(3255元)。1978-2005:我国农民收入增长2,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以扣除物价因素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年增长率绘制
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经历了五个阶段:(1)1978-1984年:高速增长阶段。(2)1985-1988年:缓慢增长阶段。(3)1989-1991年:停滞徘徊阶段。(4)1992-1996年:恢复增长阶段。(5)1997年以来:缓慢增长阶段。结论: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日益困难。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2%,刹住了过去连续四年增幅下跌。2005年,扣除物价因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6.2%。二、农民收入结构特征
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农业收入比重下降,但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农业收入比重:1978年85%,2000年51.2%,2003年45.6%。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3.8%。2004年中国农民收入构成收入增长的源泉2004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737.7元,增长12.2%;工资性收入991.4元,增长9.4%;转移性收入145.1无,增长23.9%;财产性收入63.1元,增长6.7%。这一串数据表明,家庭经营收入是基础,占总收入的59.2%;工资性收入是新增长点,潜力很大;转移性收入虽然只增加28元,但农民人均从国家得到的收入为52.1元,增长64.9%,这说明惠农政策将成为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农民实物收入的比重下降,货币收入比重上升,市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实物收入的比重:1978年58.1%,1990年31.7%,2000年27.2%,2003年15.6%。三,农民收入差距扩大1,平均数掩盖的收入差距全国农村约一半人口的收入水平在平均数以下。2000年农村低收入标准865元,低收入人口6213万人,占农村人口6.7%。2004年农村低收入标准924元,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占农村人口5.3%。1978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5亿,占农村人口30.7%。2004年农村居民贫困标准为人均纯收入668元,贫困人口2610万,占农村人口2.8%。如果按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接近1亿。作业:查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民收入五等分分组”,分析其反映的农民内部收入差距2,农民收入基尼系数扩大。按照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收入绝对均等,基尼系数在0.2-0.3为收入相对均等,基尼系数在0.3-0.4时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基尼系数在0.4以上收入差距过大。1978年我国农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0.2124,1980年0.2407,1990年0.3099,2000年0.3536,2003年0.3680。我国农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呈增大之势,但还在合理范围之内。3,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扩大我国农村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1980年0.137,2000年0.224。分经济地带,从1980到1993年,东部地带基尼系数由0.28扩大为0.33,中部地带由0.25变化为0.26,西部地带由0.24扩大为0.30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海最高6224元,贵州(西藏除外)最低1490元。广东农民内部收入差距2004年全省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87元,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的农户所占比重高达60%,全省有4088个贫困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贫困人口达410万人。广东农民收入基尼系数:2002年0.327,2003年0.337,2004年0.44。广东四个区域农民收入的差距:2004年全省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87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126.8元,粤东为3583元,粤西为2866元,粤北为3320元。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2.57倍,1985年缩小到1.24倍。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从1995年起,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超过了改革初期。2000年达到2.78倍,2001年达到2.9倍,2002年达到3.11倍,2003年达到3.23倍。2005年达到3.22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福利性收入,估计城乡收入差距5—6倍。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广东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改革之初的1978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2.13元,到2005年增长到14775.1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3.25元增长到4690.5元。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改革之初的218.9元扩大到2005年的10084.6元;相对差距由改革之初的2.13倍,扩大到2005年的3.15倍。改革以来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二节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是农民收入的净减少,是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削弱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负担的内容1,农业税(公粮)2,村提留和乡统筹(三提五统)村提留:村提留是本村成员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一部分收入,这部分收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掌握,主要用于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三项。乡统筹:乡统筹是乡(镇)政府向所管辖范围内的农民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费等五项。3,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10-20个劳动积累工,5-10个义务工。4,收费(收费,集资,摊派)5,剪刀差(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给国家而蒙受的损失)二,农民负担沉重的表现“头税”轻(农业税)“二税”重(村提留和乡统筹)“收费”是个无底洞1.农业税较轻《农业税条例》颁布于1958年,至今未做实质性调整,当时国家确定的农业税税率为15.5%,计税耕地为13.5亿亩,计税产量为2800亿斤。由于实际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而且实际耕地面积接近20亿亩,因此农业税率实际上是逐年下降,实际为3%左右。农林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问题: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收;猪头税成了人头税)农业税知多少2001年,我国农、牧业税285.8亿元,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为195.9亿元,合计481.7亿元,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5.6%。在农民负担总额中,国家农业税占1/3,其它2/3为各种收费。2.村提留和乡统筹5%来之不易!1991年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规定农民负担的村提留和乡统筹不超过以乡为单位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998年又改为以村为单位。主要问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由基层按需要“确定”。农民负担村提留和乡统筹不均:低收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重,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负担相对较重,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负担相对较重。3.乱收费政府、各行政部门和乡村的各种收费、集资和摊派(即“三乱”)游离于5%以外,是农民负担沉重的主要内容。故事:几十个戴大盖帽的,围着一个戴草帽的。以199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为例说明“三乱”。4.农民负担现金支出压力大
农民现金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到70%,而以现金支付的三项负担占全部负担的比重接近90%。农民负担的现金支出份额大,加重了农民负担的心理压力。5.农民“暗税”负担依然沉重
统计资料显示,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全国农民主要负担总量(亿元)年份1995199619971999农业各税278.1369.5397.5432.5提留统筹487.0605.9645.5602.0集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114.9131.2134.9256.0两工68.1105.781.784.4农民主要负担人均水平(元)三,农民负担沉重的制度原因有人说,共产党很好,狗腿子很坏。不能把农民负担沉重简单地归结为官员和干部个人腐败。要寻找深层的制度性原因。1.财政体制的弊端。在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有事权而无财权,所谓“中央请客,地方买单”。中央财政预算不足,便允许地方税外收费弥补。然而,一旦收费成了基层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它的性质就会产生异化,会把创收变成目的,千方百计使它最大化。2.行政体制的弊端干部政绩考核:政绩工程人事制度:基层政府庸肿,机构林立,人浮于事,费用猛增。腐败:陪吃饭的,陪唱歌的,陪跳舞的……3.国家宏观分配重城市轻农村。为什么城市没有出现普遍的市民反映负担重?这说明存在城乡歧视的制度安排:例如,城市公益事业锦上添花国家办,农村基本公益事业主要靠农民自己办。义务教育是国家承担的公共产品,而教育费用是乡镇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1/3到1/2。农民的税收负担严重脱离他们的收入水平。城市居民从事工商业缴纳增值税的起征点是月销售额600-2000元,折合年销售额7200-24000元。而一般农户的人均年纯收入达不到这个起征点。第三节,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一,初期:分散试点1993年以来,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相继在安徽、河北、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农业大省近50个县市进行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费改税:取消乡统筹,取消村提留中的公益金、管理费,改征农业附加税。二,2000年改革扩大到省2000年,中央确定安徽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则选择少数县市进行改革试点。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主要内容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集和使用办法。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7期)个案:
2000年安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生猪屠宰税。一个逐步取消:全省用3年时间,到2003年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调整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关于两个调整:调整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农业税以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作为计税面积,以1998年前5年平均粮食单产作为计税单产,以7%为地区差别比例税率上限。农林特产税只在生产环节比照农业税略高的税额征收一道税。农业税和农业附加税一定几年不变。征收办法是采取征收代金制,统一由财政机关负责征收,可以由粮食、林业、供销社在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时代扣代缴。关于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取消乡统筹和村提留,改为征收农业附加税,作为乡和村支配的资金。农业附加税最高不超过改革后农业税的20%。村提留中的公积金被剔除出去,兴办集体生产和公共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2002年改革扩大到20个省2002年,国务院确定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四川、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上海、广东、浙江自费进行改革试点。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继续执行2000年中发[2000]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销售工作计划方案
- 2025年电子测量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四川单招语文试卷作文
- 2025年电动干油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生物氨硝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资阳口腔职业学院《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电视节目策划与传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大学英语初级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数字电子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人才招聘中的社交媒体运用与效果评估
- 北京2025年北京教育学院招聘3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10 水培绿萝》(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劳动人教版
- 2025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废弃油脂处理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中国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学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人力资源许可证制度(服务流程、服务协议、收费标准、信息发布审查和投诉处理)
- 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数学试卷(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