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数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
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样
做出来的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通过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的快乐的同时,认
识到蜡块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
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
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
特征。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
化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制作蜡烛和做蜡烛燃烧实验,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难点】
L亘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
石灰水、白瓷碗
【教学过程】
(-)做一支蜡烛
1.实验步骤
(1)将蜡块切成碎屑。
(2)加热碎屑成蜡油。
(3)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导入模子里。
(4)等蜡油凝固,蜡烛就成了。
2.提问: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始终没有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同时发现:虽然蜡块形态发
生了变化,但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蜡烛燃烧后的产物验证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3)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2.活动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思考: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什么?纸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
3.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
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
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二氧化碳、炭黑,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从而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交流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属7哪一类变化
1.出示图片:盐溶于水、烟花绽放、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铁
提问: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1
2.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解释、加深对这两类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
到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
【教学后记】
2.铁钉生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二课。本课逐渐深入地
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的
特征。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生锈与铁制
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
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一种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
识铁生绣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室
做铁绣生成实验。第四部分,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其蕴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直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量筒、大烧杯、试管夹、细铁丝、铁钉、生锈铁钉、锤子、砂纸、试管、蒸馈水、食用油、
干燥剂。
【教学过程】
(一)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绣
L提问: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的?
2.追问:你还见过哪些生锈的铁制品?
[设计意图]组织观察并描述铁锈的样子,既能引发学生对铁钉生锈现象的关注,又能为学生
打开思路,认识更多的铁制品生锈现象。
(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
1.分别敲击锈铁钉和铁钉
颜色、光泽度、软硬、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进行观察
2.用砂纸摩擦锈铁钉和铁钉
3.思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意在让学生发现铁锈和铁在软硬、光泽度方面
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
(三)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L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假设: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
实验器材:铁钉、试管、蒸储水、食用油、干燥剂。
2
实验设计:1.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2.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实验结论:
第一支试管:有水、空气的环境旦
第二支试管: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2.做铁锈生成实验
(1)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
面位置。
(2)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3.思考:人们根据铁生绣的原理,想出了许多防锈的方法,你知道这些方法蕴含的科学原理
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一作出假设一一设计方案一一实验验证一一得出结论的
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个活动不但要探究知道铁钉生锈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设
计能力、反思评价能力。
(四)介绍防锈方法,交流各种方法蕴含的科学道理
提问:观察家中的各种铁制品用了哪些防锈方法?
[设计意图]介绍各种防锈方法,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既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又体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学后记】
3.制作汽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课。本课逐渐深入地
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先让学生思考“汽车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猜想气泡产生的原
因,再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里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第二部分,
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的汽水的不同,
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第三部分,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
作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然后说明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等,经常饮用会影响
健康。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作汽△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亘点]制作薪水的原料和方法。
[难点]制作汽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
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干净的饮料瓶、
冷开水、柠檬片、白醋、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
【教学过程】
3
(一)研究汽水中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L提问: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2.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小苏打、糖、水、白醋
3.判断气泡里是什么气体
(1)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
(2)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
(二)自制柠檬汽水
1.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
2.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
3.将少春小苏打快递版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中颠倒几次。
思考: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
新物质?
拓展:品尝自制汽水,与买来的汽水相比,感觉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制作汽水的过程中,加深对两类变化的认识,感受变化的奇妙,体验制
作的快乐。
(三)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
科学阅读:汽水的工厂化生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
通过介绍工厂汽水配料,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影响身体健康。
【教学后记】
4.化学家的研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本课逐渐深入地
安排了二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众多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通过图片告诉学生化学家
的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质。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分析黑色圆点成分的实验,
进一步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及化学家做学问的意义。
第三部分,介绍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
大贡献。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
2.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的成分。
4.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直点]知道&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难点]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橡胶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水纸、黑色水笔
4
【教学过程】
(一)介绍化学家的工作性质
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告诉学生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
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二)模拟化学家的工作
1.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它的特点
看一看:
闻一闻:
2.分析黑色物质的组成成分
(1)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
(2)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
(3)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亲生体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分析黑色水笔中物质的成分,使学
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家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并制造新物质发现新用途,进而理解化学
家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介绍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科学阅读: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
阿司匹林的原料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阅读,介绍化学家发现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空气的成分,目的让学生
感受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5.生物的遗传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农民播种和饲养员育雏聚焦动植物的繁育话题。第二部
分是通过多种方式找出子代遗传了亲代的哪些相同点,引出遗传的概念,然后从动物和植物中找
出遗传的具体特征,以此对遗传加以强化理解。第三部分是以动物的子代特征反推亲代的特征,
属于知识高阶应用。第四部分是人类的遗传特点介绍。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是耳濡目染的,但是还未系统分析过这些特征的规律性和背后的奥
秘。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关于人类自己的话题,学生研究兴趣高,能够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遗传现象,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科学探究]
通过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能够找出遗传的特征,了解遗传现象,并能进行遗传现象的区分。
[科学态度]
5
能够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直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遗传现象进行区分。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准备]找出你和父母比较像的身体特征;每个人都拿一张父母合影(素颜照)和一张本
人的单身照。
[分组实验材料]人体特征挂图或PPTo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吗?农民伯伯在播种时往往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
饲养员在留种鸡时,要选高大健壮的鸡。
这样选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二)探究新知
(1)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让大家找出你和父母比较像的身体特征,你们找到了吗?请你来
说说看。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用连线的方法找出三名同学的父母。
同学们先进行独立连线,然后小匆成员交流彼此的结果和依据。
学生汇报,说出结果和依据。
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现在将以小组为单位把同学带来的父母合影和本人的单身
照混合在一起,再按家庭分类。
你成功找到同学的父母了吗?
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
(2)现在来与同学相互观察,找一找具有下面哪些特征。并把你的观察记录在记录单上。
你的父母是否也具有你的这些特征呢?
(3)我们人类是这样,那么其他动物呢?
请你为这些小狗狗们找到它的家人。
学生独立连线,小组交流结果和依据。
老师公布答案。
(4)再给蝴蝶找找“家人”
学生独立解决。
老师汇报答案,请做对的同学举个手,表扬。
(5)给植物找家人,为它们寻亲,你会吗?来试一试把。
学生独立连线,小组交流结果和依据。
老师公布答案。
(6)接下来,我们根据子代的特征来推测一下亲代的特征。
图中猫妈妈和左边第一只小猫的毛色和花纹。推测一下猫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说出猫爸爸和羊爸爸或者羊妈妈的特征。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和思考,我们就可以引出一个新的概念了: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
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三)拓展与应用
人的遗传特点。
【教学后记】
6
6.生物的变异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二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照片,找出李生兄妹之间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
形特征上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是通过自己和父母的合影找出子代和亲代之间的差异,并延伸到
动物。第三部分通过给不同的米进行分类找出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第四部分是拓展生物变
异的不同类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物的遗传这节课的基础上,已经对生物子代和亲代之间的遗传有了基本的认识,同
时心中已经对子代和亲代之间存在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到不对的对比角度上还是模糊
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既有基础铺垫,又有趣味作为引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变异’现象,知道子代和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科学探究]
通过对变异现象的探究,能够找H变异的特征,了解变异现象,并能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命
的基本特征。
L科学态度」
能够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直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能找出生物体中的变异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准备]找出你和父母之间的身体特征差异;每个人都拿一张和父母的合影(素颜照)。
[分组实验材料]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子代会遗传亲代的很多特征。
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现在请你在这幅家庭合影中找出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的不同之
处。
(二)探究新知
(1)这幅图,大家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的要求不一样,要找出自己有哪些外形特征是父母都没有的。
课前老师布置的拿家庭照片就是这个目的。
接下来,请大家观察自己与父母的合影,找找自己有哪些外形特征是父母都没有的。然后再
把观点说给你的同桌听,看看他又能发现你和父母之间的哪些不同。
学生观察,交流
(2)动物们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我们观察这些动物的图片,你能找出动物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不同吗?
同一个妈妈的宝宝之间是不是一样呢?有哪些不同?
学生观察,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3)仔细观察,说说这些米有什么不同,试着给它们分类。
把混合的米进行分类。你分成了几类?
7
同一种植物,还可能有哪些方面不一样?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
种现象称为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学们见过三叶草吗
介绍三叶草,变异会产生四叶草
(三)拓展与应用
生物变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
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学后记】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问题激趣。第二部分是讲述了生物遗传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后
续发展,并通过练习的方式加以应用理解。第三部分是介绍人工选育优良品种。第四部分是一场
关于人工干预生物变异的辩论会。
【学情分析】
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对进一步深入了解是有主观需求的,科学研究历
程的讲述能够满足学生的一部分好奇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新的好奇心。当科技的进步有利有弊
时,学生的认知冲突会再次被激发,从而更进一步的审视本单元学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
异的结果。
[科学探究]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科学态度]
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直点]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准备]做一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小报,尽量多罗列生活中的变异案例。
[分组实验材料]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我们己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
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智吧!
(二)探究新知
8
(1)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中“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二
学生说说读到的故事。
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做出你的解释。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继续阅读故事。
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
生变异的现象。
变异对生物而言,有些是有好处的,有些是有坏处的,还有一些既无害也无益。
(2)根据所学知识,我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你认为下一代高产抗倒伏小麦是白上一代哪两种小麦杂交产生的?
说说你的理由。
外圈中哪两只狗交配后会生出毛色黑白相间、耳朵直立的小狗?
说出你的答案和理由。
(3)在生物的变异中,人工干预是可以获得优良品种的。
比如通过优良品种杂交,选育出脂肪少、瘦肉多的瘦肉型猪。将鲫鱼改良成色彩绚丽、身姿
奇异的金鱼。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产量高、植株健壮的玉米。
采用添加化学物质,或用放射性物质照射的方法,也可以使生物产生变异。科研人员利用人
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4)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人工干预生物变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观点
是利大于弊,反方观点是弊大于利。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
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
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
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
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
8.消失的恐龙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通过卷办展览、阅读资料、观察模型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
科学研究的角度认识恐龙,激发对化石的探究兴趣。第一部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恐龙模型、图
片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办“恐龙展”的过程,在观察多姿多彩的恐龙世界时,收集和整理与恐龙
有关的信息,并思考这些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恐龙形象是如何复原出来的。第二部分,通过阅
9
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第三部分,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引导
学生发现科学家对恐龙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恐龙化石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体会恐龙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直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教学准备】
恐龙化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25页的恐龙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恐龙。
2.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
没有人见过恐龙,
为什么
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
没有人能穿越时空,
为什么
能找到人类的祖先?
答案
究竟藏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
去探寻
那些遥远的秘密!
3.学生认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中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为什么没有人见过恐龙,却能复原出他们的模样?
5.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一起去探寻化石的奥秘。
6.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8课一一消失的恐龙。
7.板书课题:8.消失的恐龙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举办恐龙展
1.教师引导: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喜欢恐龙。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把我们各人拥有的各种恐龙
模型和图片带到教室,来举办一个恐龙展。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
片。
2.学生拿出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把模型分门别类的摆放在桌子上,将图片粘贴在周围的墙
上,恐龙展就可以开始了。
3.学生在教室里面自由走动,观看恐龙展,观察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初步了解各种形态的
恐龙。
4.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恐龙展中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
树上爬的……这些恐龙千姿百态,大小不一。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模型图片中的恐龙
形象是根据什么复原出来的呢?是设计师们凭空设计出来的吗?
5.过渡:原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恐龙都是人们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程。
活动一: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
L出示课本27页“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资料,初
10
步了解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
2.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
3.出示有关巨齿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巨齿龙的外形特点。
4.科学家又是如何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恐龙化石的发掘和复原过
程。
5.出示课本27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科学家是
怎样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
6.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科学家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步骤。
7.教师小结:有的化石发现于坚硬的岩层中,需要一点一点凿去外面的围岩;有的则从松软易
碎的悬崖边掉落下来。研究化石的科学家称为古生物学家,他们使用一些基本的挖掘工具,比如锤
子、凿子和馒刀等把化石挖出地表,刷子则用来除去化石上的沙土。
活动三:连接恐龙和相对应的恐龙化石模型
1.教师引导:正是因为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才看到了今天各种各样的恐龙形象。
2.出示课本28页上面三角龙、似鸡龙、马门溪龙、霸王龙和剑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5
种恐龙,分别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这5种恐龙的知识。
3.这些恐龙又是根据下面哪一种恐龙化石模型复原出来的呢?
4.出示课本28页下面的5种恐龙的化石模型,提出要求:找出与上面5种恐龙相对应的化石
模型,并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5.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5种恐龙图片以及下面的5种恐龙化石模型,将恐龙与相对应的化石
模型连接起来,并且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比较的这5种恐龙,我们发现恐龙的形态差异真的很大。其实科学家
们发现的恐龙远远不止这5种。
7.相机出示其他种类的恐龙,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恐龙,并且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8.教师出示相应的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J:“我们了解了人类之所以能够复原恐龙是因为化石的存在,人类对于恐龙化石的
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1677年,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们对恐龙的认
识也越来越多,化石在恐龙的研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
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化石的知识。
【教学后记】
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资料,引导学生知
道什么是化石,它是什么样的,以及它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化石中隐藏着丰富多样的信息,
发现这些信息是读懂化石的前提。在这一部分,通过对恐龙头骨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化
石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学会从化石口获取信息,尝试读懂化石。第三部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
的研究有了很多发现:有的生物灭绝了,有的生物不断进化改变,有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通过
以上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化石中的生物早己死亡,但是它们与当今生物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体会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
11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什么是化石,识别常见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观察几组化石图片,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
在分析化石资料和古生物复原图的过程中,发现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直点]学会奴化石中获取信息,知道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难点]分析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化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史,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知道科学家根据恐龙化石复原出了形态各异的恐龙。
2.出示各种各样的恐龙图片。
3.化石究竟是什么?除了恐龙化石,还有哪些化石?化石又是怎样形成与被发现的?科学家
研究化石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4.板书课题: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化石及化石的种类
1.化石的定义及分类
(1)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化石。
全班交流
(2)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3)常见的化石有哪些?
常见的化石有骨骼化石、外壳化石、叶子化石、脚印化石等等。
(4)在上一课的学习中,科学家发掘的恐龙化石就是属于哪一种化石呢?
恐龙化石属于骨骼化石。
2.自然界中的化石
(1)除了恐龙化石之外,大自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化石呢?
是的,除了恐龙之外,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生物的化石。
(2)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6幅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画时图片,了解图片里的化
石是什么?
(3)除了书上出示的这6种化石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化石。
(4)相机出示一些其他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辨别一下他们是什么化石。
3.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化石,还观察了一些化石的图片。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
发现的呢?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活动三:化石的形成与发现
1.出示课本30页“化石的形成与发现”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化
石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全班交流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当时的
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生物的有机质被分解,遗体、遗物的坚硬部分和痕迹被沉积物包
裹,并被矿物化。
3.化石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随着岩石的侵蚀或坍塌,
化石便暴露出来。
4.出示课本30页“动物骨骼化石的形成与发现”一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片,并且结
12
合化石的形成与发现的文字资料进一步体会化石是怎样形成与发现的?
5.教师引导:化石的形成和被发现其实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据科学家不完全统计,一般
化石的形成时间需要上万年,有的甚至需要上千万年乃至上亿年。
活动4:研究古生物化学的意义
教师引导:化石的形成和被发现其实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去研究这些古生
物的化石又有哪些意义呢?
意义一:从化石中获取信息
1.出示课本30页两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两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图片,
猜一猜哪种是食肉恐龙,哪种是食草恐龙?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2.出示课本30页恐龙蛋化石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恐龙蛋化石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出示课本31页上面两幅插图,提出要求:观察两种恐龙的足迹化石图片,判断哪一种是二
足行走恐龙,哪一种是四足行走恐龙?并说一说自己的判断依据。
4.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观察和比较三组恐龙化石图片,想一想科学家研究化石的意义是什么
呢?
意义二:古生物复原图和化石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
L教师引导:远古时期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一些古生物,现在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我们
只能通过化石图片了解他们的样子,并且通过化石来复原他的原来的样貌。
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了解4幅图片上的生物分别是什么?
想一想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吗?地球上是否还有与他们相似的生物呢?
3.教师引导:虽然这些东西看不见了,但是有一些我们还能看到与他们相似的生物,也许这
些相似的生物可能与这些远古生物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比如说马。
4.出示课本32页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图片,学生观察这组图片,了解现代马是怎样进化而来
的?又是由什么马进化而来的?
5.始祖马经过近5,000万年的进化,终于进化成了现代马。我们从图片可以看出现代马和始
祖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大家想一想,马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马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有变化,是不是所有的生物在进化中都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6.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三组插图,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三组插图,比较蜂螂化石与现在的螳
螂、银杏化石与现在的银杏、赏(hbu)化石与现在的黄,看一看这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化大吗?
7.被人类称为“活化石”的动植物除了银杏、蜂螂、赏(h6u)之外,还有什么呢?
教师出示水杉、香果树、国宝大熊猫、中华鱼寻等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了
解这些动植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口,仍然保留了过去原始的特性。
8.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几组图片的对比,大家想一想科学家现在研究化石又有哪些意义呢?
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化石,知道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
者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等。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化石是怎样形成,又是怎样被
发现的,探讨了科学家研究化石的重大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有关古生物化石的资料,
了解更多的知识。
【教学后记】
13
10.用化石做证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则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一一用化石
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引导学生发现化石除了
在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还有着广泛的科学价值。第二部分,生命演化史
不仅是生物进化史,实际上它也是整人自然界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它是一个真实、漫长、仍
未终止的历史过程。基于化石的研究,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引导学生将
目光聚焦到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与生命有关的话题。第三部分,撰写一篇有
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
元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运用到对科学假说的研究中,体会到科学
研究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教学重难点】
L亘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准备】
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化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
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发现的?
(3)我们可以从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哪些信息?
2.研究化石还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10.用化石做证据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1.出示课本33页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中华龙鸟的外形特点。
中华龙鸟身体体型较小,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嘴里有牙齿,尾椎很长。前肢粗短,爪钩锐利,
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同时,它从头部到尾部都覆盖着像羽毛一样的东西。
2.中华龙鸟这样的外形与我们现代的什么生物比较相似呢?
3.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3页“月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这
段文字的内容。
全班交流
4.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怎样的假说?化石又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
了哪些证据?
赫胥黎提出的假说: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化石提供的证据:恐龙化石的骨骼与火鸡骨架非常相似。
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
2.教师小结:这些化石都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4
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
1.教师引导:化石不仅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还证明了“大陆漂移说”。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这段文字资料,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全班交流
2.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是什么?
大陆漂移说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连在一起,是一块联合大陆的假说。
3.化石又为大陆漂移说的假说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收集到一块2.5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相同的岩石和化石,证明了这
一假说。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了另一个证据一一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岩浆导致大陆板块的移动。
4.出示课本33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图片上几块化石的发现地分别
在哪里?
5.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科学家分别在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发现了舌羊齿植物群,这些在陆地
上生长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进行迁徙。
如果我们将这几个大陆拼接起来,可以发现这一植物群呈现出连续的带状分布。一些陆生脊椎
动物化石也提供了相似的证据。
说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块联合的大陆。
三、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
1.出示课本34页英国达尔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达尔文的有关知识。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这段文字资料,想一想达尔文的进化
论的观点是什么?化石为生物进化论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
四、化石提供的证据:
1、1831年12月英国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一次环球科学考察,在航行中,他采
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化石。
2、后来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进化论。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段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交流,我们发现化石在这些科学假说的成
立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说明了化石的科学作用,说明了研究化石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地球生命演化史
1.教师引导:地球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
物在地球上生存,又从地球上消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生命演化史。
2.出示课本34页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观察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想一想从这
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教师小结:关于地球生命演化史内容非常丰富,资料众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
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卷,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化石的科学价值,体会到了科学家研究化石的重
大意义,懂得了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大陆漂移说、生物进化论等科学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
的证据,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化
石的科学价值,了解更多的有关生命演化史的知识。
【教学后记】
15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11.太阳系大家族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解读活动,主要介绍什么是太阳系,强调太阳系
不仅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大小
各异的天体组合在一幅全景图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太阳系大家族的构成,通过图文资料的
阅读,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第二部分是建模活动,主要认识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
的远近特征,学生通过数据解读和分析,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用图文结
合的形式介绍八大行星的概况及部分行星的发现历程。
【教学目标】
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
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直点]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
[难点]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大小的球体各1个(弹子球、网球、棒球、高尔夫球、沙滩球、瑜伽球、篮球、足
球,也可用差不多大小的其他球体代替)、卷尺。
[学生]彩色卡纸、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
1.出示课本3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以及太阳系大
家族的成员。
全班交流太阳系的概况,预设: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
太阳系有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
等组成。
八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太阳系内已经被发现的小行星有70余万颗,主要分布在
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以及海土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上。
2.出示小行星带以及小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小行星以及小行星带的
知识。
3.出示木星以及他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木星的有关知识。
预设:
木星的卫星众多,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有79颗卫星。
4.出示彗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彗星,初步了解彗星的一些知识。
预设:
彗星俗称“扫把星二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
颗粒。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中的冰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或几条稀薄物质流
构成的彗尾。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
76年而得名。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以及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出示各种有关彗星的图片,引
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了解彗星的外形特点。初步了解彗星的一些知识。
出示整个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特点以及概况。
(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
16
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在太阳系中,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那么这八颗行星大小
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球体分别是哪一颗
行星?他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的?
预设:
最大的那颗行星是木星。
周围有光环的是土星,是太阳系口第二大行星。
接下来是淡蓝色的天王星和深蓝色的海王星,再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地球,最后三个分别是金
星、火星,最小的是水星。
3.如果我们把地球的直径换算成一厘米,按照这个比例,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分别是
多少呢?
4.出示课本37页八颗行星的直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按照比例标准换算好的八颗行星的
直径。
八颗行星的“直径”
水星:0.38cm木星:11.20cm金星:0.95cm土星:9.45cm
地球:1.00cm天王星:4.01cm火星:0.53cm海王星:3.88cm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份数据,动手制作八颗行星的模型,比较8颗行星的大小。
5.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大小的学生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比较八颗
行星大小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6.所需的材料:圆规、彩纸、尺子、剪刀等。
7.活动方法:
①按照八颗行星的直径数据,用圆规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画出大小不等的圆。
②用剪刀将这些圆剪下来。
③分别在这些圆纸片上写上八颗行星的名称。
④将这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8.学生按照方法进行活动,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
9.全班交流,指生在黑板上将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开来,并说一说太阳系中
的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水星、火星、金
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K星。
(三)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
L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比较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八颗行星距
离太阳的远近。
2.提出要求:用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太阳和八颗行星,根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摆出太阳
系的模型。
3.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本次活动
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4.所需材料:大小不同的球、硬纸板、记号笔、卷尺等等。
5.活动方法:
①按照八颗行星的大小分别标出入小不同的球所表示的行星的名称,并且在硬纸板上用记号
笔写上行星的名称,摆放在球的前面。
②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摆放八颗行星球体以及相应的名称。
6.教师强调:因为在宇宙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都很远,所以我们不能按照实际距离摆放。我
们可以以地球为标准,把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规定为一米,其他的星球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类推,
测算出距离太阳的位置。
7.出示课本37页已经测算好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
17
八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水星:0.4m木星:5.2m二星:10.0m金星:0.7m
天王星:19.6m地球:1.0m海王星:38.8m火星:1.6m
8.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上按照活动方法进行活动,摆出太阳系的模型。
9.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什么?
预设:
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
10.出示太阳系的整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
由近到远的顺序。
[设计意图]用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太阳和八颗行星,根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摆出太阳系
的模型,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
活动四:八颗行星的概况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活动了解了8颗行星的大小,以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除
此之外,八颗行星还有哪些知识呢?下面我们继续去学习。
2.出示课本38页八颗行星概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图片下方的文字,初步
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3.全班交流,预设:
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
预设:
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态星球,一类是气态星球。
固态星球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气态星球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固态行星的表面是岩石;气态行星的表面是气体,大气之下可能是液体、冰层或固态的内核。
4.八大行星各自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预设:
水星的运行速度最快。
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火星的环境与地球最接近。
地球适合生命的生存。
木星的卫星最多。
土星有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躺”在公转轨道上自转。
海土星表面的蓝色是甲烷气体。
5.教师分别出示八大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八大行星,了解八大行星的样子,体会
八大行星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了解八大行星的样子,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的物质分类,体会八大行星的独特之处。
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五)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
1.教师引导: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了解8颗行星的大致概况,了解它们的大小、距离太阳的
远近等,其实人类发现八颗行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
2.出示课本38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一段文字,初步了解八颗
行星的发现历史。
3.全班交流,八颗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
预设:
第1阶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第2阶段: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
第3阶段:1846年,法国人勒维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象时各自
通过独立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
18
4.出示课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结合相应的文字,了解八颗
行星发现的方法。
预设: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5颗行星是古人利用普通观测的方法发现的。
天王星是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的。
海王星是通过计算推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了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知道太阳系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
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的,还了解了八颗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
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以及其他的一些概况。了解更多的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教学后记】
12.观察星空
【教学内容】
夜晚的星空群星闪烁、深邃而神秘,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平常地看星星
到认识星座和银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星座。观察星空,选择几颗明亮的星星组成个性化的星座,即建立自己的星
座;知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该部分是一个实践体验活动,需要在课外开
展观察活动,教师要提前谋划部署,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观察活动相结合。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看星座找北极星。这是对典型星座大熊座和小熊座的强化
认识,在认识两个星座的基础上,学习寻找北极星。这一活动重点是在“看”中“找”,不可用“讲”
代替。活动二,做星座放映器,强化对星座特征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认识银河系。从个体的恒星到几颗恒星组成的星座,再到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银
河系,学生对星空的认识范围越来越广。
【教学目标】
能够参与夜晚观察星空活动,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星座特征。
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学会寻找星空中的北极星。
知道银河系是由超过100U亿颗恒星组成的,了解银河系的概况。
学会观察银河系,感受到环境污染对星空观察造成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恒点]观察童空,认识典型星座。
[难点]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教学准备工
[教师]观察星空记录单、星座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纸杯、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个人所感
- 2022年“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方案【4篇】
- 2021公司年终个人总结五篇
- 幼儿园教育实习调查报告汇编4篇
- 骄傲的初中满分作文素材700字
-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形成与发展
- 生物学院食品安全-课件
- 全面保洁服务协议书(2篇)
- 儿童图书销售代理合同(2篇)
- 山西吕梁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建住宅二次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 红薯淀粉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图学基础教程(第4版)》 课件 第7章 零件图
- 王二小的故事【拼音版】
-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 中小学铁路安全知识主题教育课件
- 工程施工安全交底
- 院内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专题培训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调兵山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试题
- 地方公务员考试:2022西藏真题及答案
- 电化学培优专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