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清乐围棋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清乐围棋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清乐围棋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清乐围棋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清乐围棋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清乐围棋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1.2022年2月15日下午,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冠。比赛中,他在空中向前运动,如图所示,若认为苏翊鸣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场地的跳台

B.现场的观众

C.自己的头盔

D.天上的云朵2.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如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如图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如图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4.下列关于所学实验器材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A.图中所测物体长度为3.80cm

B.如图停表读数为187.5s

C.如图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刻度线要紧靠玻璃杯侧壁

D.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N

5.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视线,是车内空气液化形成的

B.液化石油气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成液态的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提高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凝固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是汽化造成的

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图丙中的a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当地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98℃

C.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D.若只增加水的质量,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7.如图是物理老师课堂上通过实验模仿舞台效果,给盛水的容器中放入干冰,顿时容器中的水剧烈“沸腾”,且周围出现了大量“白气”,像极了仙境,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C.“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华在玻璃板前放置了一支蜡烛A,并将其点燃,将另一支与蜡烛A大小相同的蜡烛B放于玻璃板后方,移动蜡烛B直到在玻璃板前看起来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蜡烛A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B.为了让蜡烛A的像更清晰,实验应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C.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可以在光屏上看到蜡烛A的像

D.若按图中乙的方式摆放玻璃板,蜡烛A所成的像偏低且倾斜9.体温检测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常用工具有水银体温计和红外线测温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外线属于可见光

B.水银体温计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使用水银体温计之前,应该用沸水给体温计消毒

D.使用水银体温计之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把水银甩下去10.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60∘ B.折射角等于60∘ C.BF是界面 D.11.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009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其实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要高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仍能在白纸板上看到光反射的径迹

B.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板右侧前折或后折,将不能看到光反射的径迹

C.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可知,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这位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

D.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了如图丁所示的反射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此时用纸片遮住凸透镜的镜片的上半部,将不能看到完整的像

C.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得清晰的像,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D.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14.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罐中气态压缩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

B.1kg的铁比1kg的棉花质量大

C.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能“悬浮”于舱内,是由于质量变小了

D.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都相同

C.由v=st得知,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用ts16.王老师在改作业时自言自语道:“老了,作业本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放远点就好了。”由此可知,能解释王老师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佩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17.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下面是小芳同学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的分析和计算,正确的是(

)A.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300kg

B.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那么初中生身体的体积约为0.5m3

C.体积为100cm3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体积仍为100cm18.一位司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驾车朝西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距西山脚360m处鸣了一声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m时,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汽车的速度为(

)A.17.9m/s B.18.9m/s C.20.0m/s D.21.9m/s19.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如图甲是调节横梁时指针静止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正确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应将左边平衡螺母向左调,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6g

C.由丙图可知小石块的体积是80cm3

D.20.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量杯质量为40g B.该液体密度为2g/cm3

C.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2分,漏选不得分)21.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如图甲所示,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温度-加热时间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加热方法称为“水浴法”,优点是受热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D.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其熔点为22.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航天员们在太空中不会看到在地球上的星星“眨眼”现象,他们开讲的“天宫课堂”和各种活动的图像和声音信号都能向地面及时传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核心舱成功对接之后,两者是相对静止的

B.航天员在太空中不会看到星星“眨眼”,因为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C.航天员在空间站可通过超声波向地面传递信息,因为其振动频率大

D.太空授课时透过水透镜看到王亚平的像,是光在传播中发生了折射23.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的各实验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图中,扬声器旁的烛焰随着音乐“跳舞”,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

B.图中,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是因为光在凸面镜上发生反射时不遵循反射定律

C.图中,将自制温度计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下降,说明水槽中水的温度较高

D.图中,把一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发现纸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4.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但不能呈现在屏上

B.实像能呈现在屏上,但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C.实像是由于光线会聚而成,能用照相机拍照

D.虚像不是光线会聚而成,但能用照相机拍照

25.甲乙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他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cm3、6cm3A.甲是实心的

B.乙是实心的

C.空心部分体积是12.8cm3

D.空心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水后总质量为131.2g答案和解析1.【答案】C

【解析】解:苏翊鸣在空中向前运动时,以场地的跳台、现场的观众和天上的云朵为参照物,苏翊鸣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BD错误;以苏翊鸣自己的头盔为参照物,苏翊鸣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C正确。

故选:C。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答案】D

【解析】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甲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丙图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丁图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力的大小相同则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振动的频率不同,故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声速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等知识;结合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区分好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3.【答案】C

【解析】解:A、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由于波的形状是不同的,故音色不相同,故A错误;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C正确;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4.【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图中所测物体的长度应为3.8cm,故A是错误的;

B、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每一格表示0.5分钟;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0.1s;小表盘的指针在3分钟到4分钟之间,且不超过3.5分钟,大表盘的指针在7.5秒,所以所测的时间为3min7.5s=187.5s;故B正确;

C、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侧壁,故C是错误的;

D、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受到的拉力,应为5N,故D是错误的。

故选:B。

(1)使用刻度尺首先要明确它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3)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受到的拉力。

本题考查常用仪器的使用及读数,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

5.【答案】B

【解析】解: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是因为车内温度高于车外,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车玻璃,液化成为成为小水珠附着在车玻璃的内表面,故A错误;

B、液化石油气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成液态的,故B正确;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混合液体的凝固点从水的零摄氏度降至零下,是凝固点降低了,故C错误;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是灯丝由固态升华为气态,气态又凝华为固态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寒冷的冬天汽车水箱要加酒精,这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

(4)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还考查了气体液化的方法。

6.【答案】A

【解析】解:

AB、该温度的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此时水沸点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改变,水的质量增大则加热时间会加长,故为图像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的沸点随大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2)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7.【答案】D

【解析】解:AB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B错误、D正确;

C.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实质不是水沸腾,故C错误。

故选:D。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答案】D

【解析】解:A、由于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只将玻璃板上移,而蜡烛不变,则蜡烛的像的位置也不变,故A错误;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C错误;

D、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按图中乙的方式摆放玻璃板,蜡烛A所成的像偏低且倾斜,故D正确。

故选:D。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的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成像物体越亮,像越清晰;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

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9.【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以及使用方法。

(1)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

(2)液体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100℃;

(4)体温计使用前应先甩一甩使水银回到玻璃泡。

【解答】

A、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故A错误;

B、水银体温计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故B错误;

C、体温计的量程35℃∼42℃,沸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体温计不能放在沸水中消毒,故C错误;10.【答案】B

【解析】解:

(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图所示:∠AOG=60∘,则∠GOF=90∘−60∘=30∘,已知∠EOF=30∘,可知∠GOF=∠EOF=30∘,

所以在AD的右侧发生了光的反射,则AD为界面,BF为法线,因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所以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入射角∠GOF为30∘。

(2)已知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而OC为折射光线,BF为法线,则折射角∠COB=90∘−30∘=60∘;比较可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则AD的左边是空气;11.【答案】D

【解析】解:A、日食是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日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故A正确;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像成在视网膜前,可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性质来矫正,故C正确;

D、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是由于折射形成的鱼变浅的虚像,其实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要低,故D错误。

故选:D。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3)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配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4)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等,属光学的基本知识点,难度不大。

12.【答案】D

【解析】解:A、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纸板EON和FON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仍能在白纸板上看到光反射的径迹。故A正确。

B、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板右侧前折或后折,纸板EON和FON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将不能看到光反射的径迹。故B正确。

C、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因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可知,原来的入射光线成为反射光线,所以当你在平面镜中看到他人的眼睛时,对方也一定能看到你的眼睛。故C正确。

D、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了漫反射,而图丁所示是镜面反射。故D错误。

故选:D。

(1)当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时,能够在纸板F上观察到反射光线。当纸板EF不在同一平面上时,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2)当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进入一个人的眼睛,如果反射光线变成入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线就会变成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是光路的可逆性。

(3)一束平行光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经反射后,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说明这个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这说明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熟练掌握反射定律的内容,并知道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是解答此题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都为20.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0cm,故A错误;

B、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B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时,物距为50cm−20cm=30cm>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误;

D、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u=50cm−35cm=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焦距的大小;

(2)实验中,用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会变暗一些;

(3)(4)根据焦距的大小,由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求出焦距的大小。

14.【答案】A

【解析】解:A、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当瓶内氧气用去一半后,氧气的体积不变,质量减半,由ρ=mv可知,瓶内氧气的密度减小一半,故A正确;

B、1kg的铁和1kg的棉花的质量都是1kg,质量相同,故B错误;

C、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组成铅笔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悬浮”是因为铅笔处于失重状态,故C错误。

D、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一般体积会发生变化,质量不变,由ρ=mv可知,其密度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1)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先分析氧气质量和体积的变化,然后根据ρ=mv可得出氧气密度的变化;

(2)根据质量定义分析即可;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系;15.【答案】D

【解析】解: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都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行驶的汽车选择树木或房屋为参照物,运动状态是相同的,故B错误;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的大小与s、t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

D、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ts=1v,ts越小说明v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1)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都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确定,则假定他不动,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16.【答案】D

【解析】解:由题意“作业本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放远点就好了”可知,王老师患了远视眼,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乙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丙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

丁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由此可知,能解释王老师视力障碍的模型和所需佩戴眼镜的镜片分别是图中的乙和丁。

故选:D。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的几个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7.【答案】A

【解析】解:A、教室的长约为10m,宽约为6m,高约为4m,则教室的容积:V=长×宽×高=10m×6m×4m=240m3;

教室里空气的质量:m=ρV=1.29kg/m3×240m3=309.6kg,与300kg相差不大,故A正确;

B、中学生的质量约m=50kg,密度ρ=1.0×103kg/m3,

由ρ=mV可得,中学生的体积:

V=mρ=50kg1.0×103kg/m3=0.05m3,故B错误;

C、由ρ=mV得冰的质量:

m冰=ρ冰V冰=0.9g/cm3×100cm3=90g;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所以m水=m冰=90g,

则水的体积:V水=m水ρ水=90g1g/cm3=90cm18.【答案】C

【解析】解:因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到西山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所以,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2s−s车=2×360m−40m=680m,

由v=st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t=s声v声=680m340m/s=2s,

因汽车行驶的时间和声音传播的时间相等,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v车=s19.【答案】D

【解析】解:A、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天平的分度值为0.2g,砝码质量为70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1.4g,所以石块的质量m=71.4g,故B错误;

C、由丙图可知,石块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3,故C错误;

D、石块的密度ρ==3.57g/cm3=3.57×103kg/m3,故D正确。

故选:D。

(1)调节天平平衡时,平衡螺母通常向较高的一侧调;

(2)明确天平的分度值,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

(3)排水法测固体的体积时,固体和水的体积之和与水的体积之差等于固体的体积;20.【答案】C

【解析】解:(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由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由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同理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密度:ρ=1g/cm3,

将ρ=1g/cm3代入①解得m21.【答案】AD

【解析】解:A、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故A正确。

BCD、读图乙可知,M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并且熔点为80℃;

在35min内N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N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